0 E' @' D* C2 _
原标题:中国攻克发动机关键技术,做到了国际领先 7 V# z0 }8 ^ r7 v! S, q/ J4 h
/ ^% V5 {0 P- @/ T& d. i
最近,中国航空发动机捷报频频,先是珠海航展上公开展示了两款矢量发动机,引起强烈的关注;随后,北航材料研究院又传来国产航空发动机主轴承在试验台上,等效加速试验疲劳,寿命5万小时未失效的消息,可谓是双喜临门。 # D/ C+ Q' i* q8 u' g0 U
据悉,中国科学家近些年在航发领域的成就是巨大的,尤其在发动机关键构件的抗疲劳制造技术上,经过中国科学家的不断努力,一跃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而这项技术的应用之广,更是超乎我们的想象。 ( K7 \; I6 M- y5 e" G

! X- h7 U; o9 b& m 人长时间工作会产生疲劳,需要适时地休息调理,而机器也一样。事实上,像我们经常见到的汽车、火车、飞机和轮船等交通工具,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其关键部件,例如轴承、机身蒙皮和发动机叶片等很容易出现金属疲劳,会出现裂纹、甚至断裂等严重威胁机器安全工作的情况,这是长期困扰工程师们的一个世界性难题。其中,造价高达21亿美元的B-2隐身轰炸机,就曾因为零部件金属疲劳问题,冲出飞行跑道,导致机体严重受损,事后美军光是维修费用就花了1000万美元。
7 M& l4 N7 B' ^7 ~; l 
) a, ], @6 M! o9 B: ?% W8 m 这一次国产航空发动机能够在疲劳试验中,维持运转5万小时而不失效,意义十分重大,这充分说明中国航空发动机制造水平,进入了世界第一梯队。而取得如此巨大成功的背后,与我国先进的抗疲劳制造技术息息相关。 6 O7 a3 ?. z" w( ]: \7 j
据悉,我国已建立起了一整套抗疲劳制造技术的体系,为解决工程项目中遇到的关键部件的疲劳问题,提供了十分可靠的解决方案。按照官方的介绍,我们国家的抗疲劳技术应用的领域十分广泛,涵盖了航空、航天、航海、车辆制造和桥梁等领域,几乎所有的关键部件都能用上该技术。其中表现最亮眼、效果最显著的当属航空领域。 ' g# l. q5 R* b) T

9 f9 c7 d. |5 A9 ` 对于航空发动机的制造而言,只有解决了关键部件的疲劳顽疾,才能实现高可靠性和高使用寿命,这两项指标直接衡量了一款发动机的技术水平。正是得益于在抗疲劳制造技术上的技术积累,我们国家在高端装备的制造上,才能突破三大技术瓶颈,使得极限可靠性、极限寿命、极限减重,达到国际领先水准。如今中国歼-10、歼-11和歼20等家族,能顺利换上“中国芯”,逐渐摆脱外国发动机的各种限制,而且发动机的大修时间能够大幅延长,事故率大大降低等等,抗疲劳制造技术的运用着实发挥了关键作用。 & R- o5 m. D/ `

0 ~$ ]5 C8 i& v1 u ? 综上所述,中国在未来可以凭借在抗疲劳制造技术上的优势,为下一代大推力发动机提供技术支持,缩短研制周期,减少飞行事故,像太行发动机风扇叶片断裂这种情况,将会越来越少。此外,在民用领域,我们也可以将该技术运用在大型基建设施的建设上,提高安全性,进一步保持中国基建在国际上的技术优势。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 P1 j! M! O5 q+ T
; l! h5 K/ A' Q2 F) Q 责任编辑: 4 t4 f5 {5 O, b; S3 @7 u# v4 a* P
C# v4 a _- {
* ^+ w Y$ z7 h( W. @7 x0 T7 U
1 N. ]4 R5 [4 z5 _3 t9 N# E' |9 D6 | _3 q: y$ i5 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