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知乎,向科学要答案

[复制链接]
3 j: p2 h/ ~) O9 z x4 Z" o

  作者 | 园 长

+ x% Z/ a5 q* {- p6 g6 ~7 J5 m

  编辑 | 刺猬君

; I+ e( B& y, Y9 [& P7 t

  问题:从古到今,中国发行量最高的书籍是哪一本?

/ m/ M! H+ t4 X% I- C( H! J! M$ x

  回答:《十万个为什么》。

$ c3 Z$ \* Q5 y: P% u

  从1961年第一版发行起,这套介绍科学和技术常识的书籍,总发行量已经超过一亿。对于“为什么”以及“为什么”背后答案的追求,代表着中国人始终对科技的好奇心。

3 m/ E# \. R7 t: L* G

  到了互联网时代,人们提出的“为什么”越来越多,种类也越来越细分、丰富,能够快速解答“为什么”的平台,也从书本转到了互联网。在知乎就聚集着浩若烟海的“为什么”:

/ y! f, f& X) G, z3 o

  为什么白天也能看到月亮?

( g# x# H# p I- @

  为什么星星有大有小?

8 w, W, U- H; |& x- C6 R' u* r

  为什么有丝分裂不出现同源重组?

! `7 h5 w) L+ {% z! s) c5 Z: o5 t

  ......

1 q# A& K: M0 t

  这些“为什么”,都是科学的浓缩,既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又指引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知乎上和科学有关的问题和回答,则奠定了整个社区乃至互联网科学讨论的基调。

1 B s4 x$ {) {6 h, s. ~* q' o8 ^
6 O+ z' N3 w( }+ _/ T/ a/ ?

  中国科学院曹春晓院士出席“向科学要答案”盛典

0 N8 n/ B, C- ^) p2 ^

  2021年6月5日,87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曹春晓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叶盛教授、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陈征、北京天文馆研究员刘茜等科技工作者,带着这些问题的答案,齐聚知乎“向科学要答案”盛典,分享他们在物理学、生物学、材料科学、天文学等科学一线的知识、经验和见解。

' O6 m! w% P! \* W3 V

  “向科学要答案”正是这场盛典的主题,也是知乎在科学这个门类的坚持。“无论科学领域是不是风口、有没有流量,知乎将会始终坚持在科学领域的投入。”知乎创始人兼CEO周源表示,尽管知乎的内容已经扩展到上千个垂直领域,但科学内容依然被知乎视为“基石”。

( u- _3 V, J* w `/ w( A

  2011年知乎正式上线运营,科学,是这个问答社区出发的起点,十年来,承载了远远不止“十万个为什么”。在“科技自立”时代背景下,知乎又会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坚守“梦开始的地方”?

# a9 A7 D) R9 m- X; c1 M2 u

  知乎上的科技工作者和他们的答案

$ }. ?# y- o' S6 b& g+ w3 c

  “祝融火星漫步”、“九章量子计算”、“天和空间站”......近年来,每一次“大国重器”成果发布,都会引发一场人们对先进科技的热情追捧;国外对中国的技术封锁、“卡脖子”,更引发了大家对技术突破的热切期待。

7 j6 [; v0 l) b% M

  这就是“科技自立”的背景下,当代互联网用户的一种普遍心态:人们不仅关心科学,更对专业、权威的科技解读有了更高阶的需求,迫切需要一个解决问题的答案。

1 _% [& i% E! T$ `. C- Q5 G

  于是就有了知乎这次“向科学要答案”的呼声和倡议。

. `+ S! ^1 p) Q" N( T# v
& K: Q5 v1 d. W+ F3 l

  北京天文馆研究员刘茜

% t0 |8 I$ |4 y1 [! f/ C7 l

  刘茜是北京天文馆的研究员,她在知乎的ID是“豌豆皮”,也是知乎上广受赞同的天文学话题答主。从“为什么星星看起来有大有小”到白矮星的“钱德拉塞卡极限”,她的科普由浅入深,有科学工作者的严谨,也有有趣、生动的科普表达。在盛典上,她从专业视角分享了“祝融号”火星车登陆火星的过程,带来了一份来自星辰大海的答案。

5 h6 B& ]: u5 h0 k# U( z
1 y" l8 N( p" |2 K3 A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叶盛教授

& F. B2 N6 r3 b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叶盛教授是一名知乎生物学话题答主。他在《向未来要答案》的主题演讲中表示,“关于未来的答案,它只能诞生于科学之中,要依靠每一名科研工作者的辛勤劳作”。

( H$ _) ?& b, x5 @$ o; }: v E
# }9 w1 v7 H( r, C

  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陈征

5 v Q2 s, P& U! n9 I( o- m

  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陈征经常在知乎上解答物理问题,还用视频的形式,分享过他和杨振宁先生的对话。在他看来,“科普的内核是协作和分享,科学家不应该只在象牙塔里,科学工作者有义务为大众提供答案。”

7 a% ~+ Q* Q: |! ]

  除了这些学术大牛,在知乎上做科普分享的还有更多“科学盐究员”。他们大多是身处一线的科研工作者,他们一边上下求索,探寻科技的未来,一边在知乎慷慨地分享成果,帮助更多人解答心中的十万个为什么。

: W. L- g: c6 A9 D) L" F/ c4 f

  向科学要答案

9 F- L* R, n# n. f

  为专业的科学探索者、解答者提供分享的平台,仅仅是知乎向科学要答案的第一步。如何让看似曲高和寡的科学宴会热闹起来,还需要更多“普通人”的参与。

' B. r! V! Q# z
# U# t, U$ z3 U3 ]9 k

  最近,我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火星探测工程“祝融号”火星车等太空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捷报频传。知乎联合机构号“我们的太空”,共同发起了一场“大国航天、逐梦星宸”的圆桌讨论,邀请太空精酿、卢西、haibaraemily等“科学盐究员”和科学话题答主,共话科学那点事。

) U0 `9 v. ?9 `8 }9 Y

  “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与天和核心舱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5 月 19 日,祝融号传回火星照片,照片中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信息?” ......无论是这些科技突破的亲历者,还是热爱科学知识的学习者,都在一场场虚拟圆桌讨论中找到了答案。

# X0 M- Z& A7 z8 ^ j w

  不止圆桌,知乎还有一个固定的栏目“吾辈问答”,借吾辈青年之口,提问和回答出当代社会关怀的种种问题。

' k9 N3 o# N1 A- q% |" p6 i$ `/ u
6 h5 ^: o- F9 U! n

  在“吾辈问答”第十一期,知乎联合科普中国提出了一个“母题”,“实现科技自立,我们还有多长的路要走?”

" Y) q2 z5 o2 y% Q/ m

  中国科学院院士武向平向大家提问:年轻人会因为哪些原因对科研“望而却步”,如何帮助他们安心做研究;“中国天眼”FAST总工程师姜鹏提问:有哪些天文研究成果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还有哪些新方向值得期待;中科院计算所大数据研究院院长王元卓提问,未来大数据将如何改变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 H0 n4 @8 g: s6 {& N8 g4 K

  这些科学先行者的提问,得到了年轻的“后浪”们的积极回应。包括“科学盐究员”Pjer在内的不少优秀答主,都参与到了这场讨论中,前辈与后辈,碰撞出属于未来科学的火花与光亮。

1 ?/ _, r. X9 u4 h7 A! T* X, @5 v

  自“向科学要答案”专题活动上线以来,已经有近82万知乎用户贡献了约175万条回答,这些回答共收到1776万多条赞同,浏览超过24亿次。这些内容也组成了知乎“向科学要答案”的新成果。

. R( n- p& f8 R( u' u4 J9 f6 F

  为科学点赞同

" B$ B% N [; |' o

  知乎对科学内容的巨大投入,和知乎早期的发展经历是分不开的。十年前的2011年,知乎正是起步于科学领域的问答。对科学的认同与追求,堪称知乎的“内容底色”。

' O8 J4 @3 W. N- J1 {0 c7 V' m5 k! d& U

  十年之后,在这层内容底色之上,知乎上的优质内容已经覆盖了母婴、健康、影视、汽车、科技等1000多个垂直领域,并共同浓缩成一套内容标准——好内容要有获得感。

2 A4 R [( Q4 ^ ?; z

  这一标准把好内容定义为:开阔眼界、带来帮助和产生共鸣。在周源看来,科学领域的很多内容都符合这一标准。“科学,是一切新知识的源头活水,既是提问的方式,激发我们的好奇心,又是答案的源泉,为我们带来获得感。”

$ a1 h, [- l0 C" C) J

  在回答问题“什么是科技自立”时,周源特别发出倡议,号召大家“为科学点赞同”,让真正的科学知识获得传播,让辛勤工作的科学工作者获得认可,让每个人都能从科学中获得答案,“给科学内容的每一个‘赞同’票,就是每个人为‘科技自立’做出的贡献。”

" U0 r+ ~6 G0 x" N5 t

  为了鼓励更多有趣、生动且贴近生活的科普内容,知乎赋予了科学领域更高的分发权重,进一步夯实了其作为知乎“基石”领域的战略地位。与此同时,知乎还加大了对科学创作者的激励,帮助人们了解更多领域的专业科技知识,也为科普创作者提供良好的内容收益,促进更加可持续的科普内容创作。

8 s+ Y2 t/ U* e0 F. P

  放眼中文互联网,专业、准确的优质科学内容,堪称稀缺品。知乎的专业、权威科学内容密度愈大,用户就愈能便捷地找到更有获得感的科学信息,满足对科学内容的需求。而加码科学类内容,不仅能让知乎的内容生态基石更加稳固,也为中国科学知识的普及事业提供了宝贵助力。

) D9 m7 g6 l8 j9 R* p- D

  再回到开篇的问题,为什么《十万个为什么》是迄今为止中国发行量最大的书籍?也许,从每个人从牙牙学语开始,通过科学视角去认识世界,提出问题,就走上了“向科技要答案”的路程。

) k; Q' S# B* h* R2 | \' x

  周源透露,接下来,知乎将联合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制作一个“知乎”版《十万个为什么》,打造一套全新的科普读物。

* m, r: n0 H& h- N0 d* D) _# Q

  在《十万个为什么》首次出版半个世纪后,国人对于科学和技术的追求,仍有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后来者接过前人的接力棒,一代代薪火相传。

+ }8 n8 Z" V" x$ Z! o7 q; i) Y! u: q$ V$ K/ s2 K5 L 7 T/ v3 F5 o0 P f2 e2 u , W$ e, }2 V- d* b , t' ~2 l1 C; Q, z' q ' R# T+ _' X/ ]8 S) ^* T7 T& Z4 W% U# i8 [: P& v ! j2 E9 p) X& ^2 X* I/ \7 w 1 w3 D' d N, L3 Z* E- T * g# r6 y( b5 {$ W0 @4 k2 @: ~& `7 h4 W( I1 V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任光彬
活跃在2025-1-2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