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S' t/ R9 ?* e0 k. U+ s$ j 总书记领我建功新时代
" T6 l8 V4 q$ U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 u0 a- ?1 l9 b" G" H f. D
2013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载人深潜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代表时,向胜利完成蛟龙号载人深潜海试任务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干部职工表示热烈祝贺和诚挚问候,并勉励大家团结拼搏、开拓奋进,推动我国海洋事业不断取得新突破,为建设海洋强国作出更大成绩。
4 s3 C7 s8 {7 y8 ], o2 }3 S( \5 \ 近日,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来到无锡深海太湖实验室,对话蛟龙号主任设计师和首席潜航员、“深海勇士”号副总设计师、“奋斗者”号总设计师叶聪,听他讲述我国载人深潜事业从无到有、由浅入深,一步步跻身国际领先水平的全过程。“2021年我们三台潜水器总计下潜次数有170多次,已经占了全世界大深度载人深潜的一半以上,表明了我国在载人深潜在海底开展工作的能力,能够为全世界科学家提供优质服务。作为潜水器研发工作者,我感到无比自豪。”
i7 x$ Z& F9 u9 a! @- y% N' S . s3 v/ R; V/ `* p
, Q C7 }. o2 t+ D# t; Z H N& Y- n" H3 K
重播
7 ?3 }: L: l, J- f2 A0 [' b2 N. Z m2 T$ f- T4 R0 i
! w1 E3 A) V) `& w3 k( s1 v4 s
, J$ o' h# `# R3 Z* V: I7 o. s. Q! B' G6 {" L; M0 P t8 i
6 G' N- F U' V `% K
播放
5 u6 e- j1 W% p1 g; R
% f* e+ \, P( |0 p+ { 00:00, O! g$ O+ X1 I1 Y% M/ o6 D
/
" a8 f8 @4 O# y+ F" _ 00:004 e: A3 @( J, u0 A6 |8 ?- U
正在直播
' G. k) Y: ~5 l+ f( O5 X+ O# @' C, J) @8 p' @1 I- \4 k0 a
j. S0 D3 X* s
( o; x2 F8 ~" c; `% |2 h3 }2 s' f7 P" ]& r5 }! k
/ ^6 t) g3 q4 D' a0 S
! D, T2 o" ^: A' L L! o 00:00 ; |+ W9 ]" F4 Q: Q O; G+ A
8 R8 \) B- n5 ~. |3 G0 d; |
3 t; ]: U/ i5 G; |8 M
( b9 c1 A, {- s9 W) H
" m" q1 I3 }/ z5 I8 Z2 P" Q% V" K$ s/ `- Y5 {% s- u4 ]
$ y# T# A& [% U9 {" n8 T g( x. X' T
进入全屏 ( U) I- t1 G0 o* ~7 j6 J/ ~+ {# d! {
+ t& `7 r8 S( k) u% ~ h/ S% V9 y0 G W- K; J, n. h* T4 B
- k- X( Z9 F3 R0 W
2 m% N; E& Q+ S) u* B 50
) Z' H: [4 B' D* p# h' D, ~8 O7 n. o( b8 f. ^" W
5 ?9 M* ?" X8 o2 Z$ D" r+ q' z- T v) Q: ]
5 R7 L( ^% m1 t6 I1 S7 q3 L4 U4 B7 G
- a: z9 A! n% e' Y6 B& @
* Z# f& ?+ }, ?4 t& I. c9 { 点击按住可拖动视频
2 L0 Z2 j8 ^! g( U) L! T- P3 a- p) x2 F4 `; e
9 O$ c( ~* m5 \0 t9 O
# p) @* `/ ]2 v! F, P ) `5 i; d3 W' j' Y1 }
■ 重器档案
$ i+ D9 _7 ^5 [ 可达全球99.8%以上海洋深处作业
+ w' [0 F3 }9 L9 K' j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是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和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 ! j; ?& S+ w! ?; W5 E
它长8.2米、宽3米、高3.4米、载员3人。 0 V7 ^3 e- h {) ^! m$ T1 ]! V
设计最大下潜深度为7000米级,可以在占世界海洋面积99.8%的海域自由行动。 3 L" o7 B) \5 K$ W8 c# s& D; D
2012年6月27日,蛟龙号海试成功下潜至7062米,刷新了世界同类作业型载人潜水器下潜深度纪录。这也让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掌握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
) W& v4 Z" T! t" z6 C& ~ 从2009年海上试验以来,蛟龙号已经在中国南海、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区等7大海区开展了两百余次成功下潜,成为海洋强国建设的“大国重器”。 , u. K1 r+ h8 X( T
■ 建设故事
8 Z* Q) s1 C$ W; \; u O% s. R 蛟龙号4年海试下潜51次,经历过与母船“失联”机械臂突然断裂 # |; j9 B! q" {' X C1 u* ^) H
今年距离蛟龙号立项研发已经过去20年,看着昔日的同伴傅文韬、唐嘉陵依旧驾驶着蛟龙号潜入深海,蛟龙号主任设计师和首席潜航员叶聪也有些羡慕。“有时看着他们在深海中拍的视频,我都有些心痒痒,心想,要是我和他们一起就好了。”但他知道,自己的肩上承担着更重的担子。
7 S/ G. ]4 t, ?. ]6 i" t 2017年6月13日,在西太平洋海域,“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离开“向阳红09”科学考察船准备进入水中,进行中国大洋38航次最后一潜。(资料图片)新华社发
+ o2 B4 v* F5 U j6 ^1 j2 ? 把《泰坦尼克号》当科技片看
! u4 z1 C! x: }# q0 q 2002年,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被列为我国863计划重大专项。第二年,年仅24岁的叶聪被任命为蛟龙号主任设计师,负责总布置设计。在此之前,中国潜水器下潜的最大深度只有600米,大深度载人深潜更是一片空白。 % W0 ^+ S' @$ j9 [) V, A: S
叶聪回忆说,当时他们没有见过国外的载人潜水器,至于潜水器究竟要配多少部件,更是无从知晓,只能靠自己摸索。从600米到7000米,所面临的技术难题绝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增加,高压、密封、耐腐蚀、绝缘等问题都亟待解决。“载人深潜技术可供参考的材料非常少,我们甚至要从外国的宣传画、读物和影视作品中研究。”叶聪说。当众人被电影《泰坦尼克号》的浪漫爱情故事感动时,他却将其中有关“和平号”潜水器的镜头看了上百遍,以寻求灵感。“我是把这部片子当成科技片来看的。”叶聪笑着说。
+ a7 X }& b' K* v 叶聪告诉记者,在蛟龙号的研制厂房里,经历了耐压试验而残破不堪的模拟载人球舱外壳有上千个,这是为了验证载人舱在7000米深海的安全性。2007年9月1日,在多个部门的密切协作下,令许多科学家魂牵梦绕的载人潜水器终于完成组装。同年10月3日,潜器水池试验全面展开。104个昼夜、53次水池试验,工作人员加班加点、精益求精。2008年3月,潜器完成水池联调试验,具备了海试条件。
7 z1 l3 ?% F9 J/ B- m7 | 蛟龙号
3 c; o5 H! F% e6 U 为搞清故障原因冒险下潜
. \! r) E7 X% W7 j 从2009年到2012年,叶聪和他的同事稳步推进蛟龙号的海上试验,从50米、300米、1000米、3000米、5000米到7000米。4年内,蛟龙号总共下潜51次,其间叶聪承担了38次下潜试验主驾驶任务。这四年的海上试验经历让叶聪毕生难忘。
, {! ^4 E K% d/ n- M; s 叶聪指着办公室里的蛟龙号潜水器模型向记者介绍说,潜水器个头很小,不比大船,海浪和洋流都会让它剧烈晃动。300米以下,海水基本漆黑一片。深度1000米以下,基本看不到大型海洋生物了。水温也随之下降,到了7000米,舱外是2℃,而舱内降到10℃,必须穿上外套。在潜水器的前端,有3个供科学家们观测的观察窗,这是潜航员们的“眼睛”,为了对抗深海的压强,这种观察窗被设计成圆锥形,有些像“猫眼”,尽管蛟龙号的照明系统已经非常强大,但在漆黑的深海中,潜航员也只有十多米的视距。 1 I y- }$ j. S) G2 P+ Z3 Q: H" K
“我们在海底的航行活动,必须对面临的风险做快速和准确的判断。”叶聪跟记者说,“在蛟龙号3000米级海试期间,潜水器一到2000米就出现电气绝缘故障。这意味着可能发生壳体漏水或者电气短路,一旦几千米的水压直接作用到人身上,后果不堪设想。为了确保安全,可选择立即上浮,但故障现象就会消失,没有足够的数据,就搞不清楚故障原因,解决不了这种故障,就不能下潜更大的深度。在十分危险的境况下,我们在水下沉着冷静,坚持下潜,最终解决了故障,并积累了大量宝贵的数据。”
8 r6 j% T' E! E! X3 ]. _$ p! d+ u9 J 茫茫深海,他还经历过潜水器与母船“失联”,5000米时机械臂突然断裂,7000米海底遇到大量沉积物覆盖……但在叶聪看来,潜航员并不是拿生命冒险的“孤勇者”。“研发、海试有严格的程序,在试验之前会做充分的论证,试验更多是验证、验收式的试验,不是探索式的试验。”叶聪说,哪怕与母船失去联系数小时,他也很冷静,因为各项试验在地面上已经做了大量模拟。“过硬的专业知识是我们的底气。”叶聪笑着告诉记者,“因为研究的是潜水器,每次有重大任务时,我们争先恐后说的,不是‘我上’而是‘我下’。”
! G4 k9 ]! K; g, f* H3 K: C: K 蛟龙号在海底拍摄到的鼠尾鱼(资料图片) $ w }0 ?, ^, B+ N
国际首创悬停定位功能 & f: `% G! U* |9 ]8 @3 t
2012年6月27日,蛟龙号成功下潜到马里亚纳海沟7062米深度,创造了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纪录。这让我国成为继美、法、俄、日之后第五个掌握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也宣告我国从此进入了载人深潜新时代。 1 _/ W6 p! v5 G/ U9 E, W) h: H
叶聪告诉记者,由于蛟龙号采取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方式,一些设备和技术需要从国外引进购买。因此,在研发过程中遇到过设备故障被迫停工半个月等待国外专家度假完才肯过来检修的窘境。这也让叶聪和他的同事们意识到,核心技术从国外买不来,必须靠自己研发。在他们的努力下,蛟龙号很多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开发,甚至世界首创。例如,蛟龙号是全球首台应用高速数字水声通信技术的载人潜水器,它利用高速率水声通信技术,使得蛟龙号和控制船之间实现了语音、文字、图像的数字通讯,延迟最长10余秒。蛟龙号的悬停定位功能也是国际大深度载人潜水器首创,驾驶员完全可以在水中悬停处直接进行作业,而同期其他国家的潜水器必须要坐底工作。
; w. I1 L2 g4 [2 q8 j% |" W 在叶聪看来,“蛟龙号”实现了我国载人深潜从零到一、从无到有的过程。2013年至2017年,“蛟龙号”先后在我国南海、太平洋、印度洋等海区开展了应用下潜,作业覆盖海山、冷泉、热液、洋中脊、海沟、海盆等典型海底区域,深海科技成果丰硕,成为海洋强国建设的“大国重器”。
, [. y1 u0 ~/ `) y 蛟龙号主任设计师和首席潜航员叶聪:将来或许会有这样一个场景,多台载人潜水器或者无人潜水器一起下水,形成联合作业、优势互补,帮助人类更好地认识海洋、保护海洋、利用海洋。 图为叶聪在设备驾驶舱内进行模拟操作。
8 Z: t& `8 {2 f8 P6 O6 \ ■ 建设者说 - ]4 }7 ]$ p7 C W. w. W5 i z
去年我国深海下潜次数占世界一半以上 ; q$ n) L+ [% ? n; w X5 W
随着蛟龙号打开我国深海研究的大门,叶聪先后又担任了“深海勇士”号副总设计师、“奋斗者”号总设计师,参与并见证了中国深海事业一步步跻身国际领先水平。2017年,“深海勇士”号顺利完成海试工作并交付验收,国产化程度达到95%。2020年11月10日,“奋斗者”号成功探底马里亚纳海沟,创下中国载人深潜10909米新纪录。看着中国载人深潜事业一步一个台阶,叶聪充满自豪。“现在全世界去过马里亚纳海沟1万米以下的有40多人,其中有27个是中国人。”
+ P! N4 v) F, {7 I. g2 @9 n# R' ^ 2020年11月28日,“奋斗者”号完成海试顺利返航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指出,“从‘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到今天的‘奋斗者’号,你们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和自立自强的勇气,践行‘严谨求实、团结协作、拼搏奉献、勇攀高峰’的中国载人深潜精神,为科技创新树立了典范。”
$ f8 \+ s$ x- M: s4 n 叶聪手拿“蛟龙号”小模型。图源:中国文明网 6 _0 X. L4 I* @7 q* M
目前,叶聪和团队正在抓紧进行科研攻关,继续提高潜水器的作业能力和智能化水平。“通过更优化的设计,减轻驾驶员的操作负担,以前需要正副两名驾驶员,现在只需要一名驾驶员,留出更多空间给科学家或工程师。我们还希望通过努力,让以后的深潜驾驶操作变得更加简单,普通人在经过简单培训后不仅能下潜,还能驾驶潜水器。”叶聪畅想,“将来或许会有这样一个场景,多台载人潜水器或者无人潜水器一起下水,形成联合作业、优势互补,帮助人类更好地认识海洋、保护海洋、利用海洋。”
# X% u$ F4 O7 n, T 他告诉记者,去年我国深海下潜次数已占到世界下潜次数的一半以上。“在载人深潜领域,我们经常提及和推崇的‘严谨求实、团结协作、拼搏奉献、勇攀高峰’精神,已经镌刻在我和团队每一个人的心中,我们将全力以赴勇攀深海科技高峰,早日实现更大的深海梦、深潜梦。”叶聪对我国载人潜水器和深潜技术的发展前景充满期待。“能够参与其中,我感到非常荣幸,这也是我激励自己不断前进的动力。”
% t a8 J' J6 h% H 出品/江永忠、许芳、林明
( @! C) A8 y' I, K! J2 }! b6 o 策划/赵东方、余靖
. [" D) v3 Y/ T 统筹/汤新颖、王晨阳 3 u1 _' h/ V: D: D6 M$ u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肖欢欢(署名除外)
' F, v8 R; a) i) D$ P' l, ~ 头图/新华社
# C7 ^3 z4 [6 V2 n0 Q# L 视频统筹/王晨阳
/ n8 j' L) r% y- d5 [& I0 h4 \- j 编导/刘宇、王晨阳 8 C" ? u) _( z$ g0 H. Q7 c9 J8 G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赵小满 , M6 P% ` s8 Y J6 y, ~ P
6 T1 Z- b6 L2 y
. S/ T& U% C& Z; E7 U/ U! m ^5 \3 l# K$ p+ g V8 e2 j8 P4 d) K5 m
* v# A$ L( K0 Z5 M8 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