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 X. O4 c; g8 b" ]. a 抽干世界上的海洋,可视化地球表面 - a; B4 F6 b& u$ Q$ C
尽管我们星球的许多地图都描绘了陆地上的地形细节,但地球表面的近三分之二被世界海洋覆盖。 4 @% s. ]' I5 u$ f6 i
隐藏在视线之外的是水生山脉、大陆架和深入地壳的海沟。我们可能对海底的一些著名地层很熟悉,但这里有一个与地表一样丰富的详细“世界”,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 A' V2 W" M! I: `, Z- y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pan Aerospace Exploration Agency,JAXA)和 NASA 的行星研究员 James O’Donoghue 制作的这部动画模拟了世界海洋的排水,以快速揭示地球表面的全部范围。 " Y0 v! z/ s. ~7 t4 U, {/ W# x- y
海洋有多深? 7 R: @1 Q9 h' T9 E! t7 H, |
在海平面以上,地球的地形最高可达 8,849 米(29,032 英尺),到达珠穆朗玛峰的顶部。但是在海平面以下,它实际上比珠穆朗玛峰的高度还要深。
/ s$ ?* {* T# s# r% I+ e 公海(Open Ocean)被称为远洋区(Pelagic Zone),按深度可分为五个区域: " T$ j9 l' ^6 M8 R) Q& ?
● 0–200 m:远洋(阳光区)。包含大部分海洋植物和动物的照明较浅的水域。 $ X5 ?, g: q: G) }( |$ L7 i
● 200–1000 m:中层(暮光区)。从表面光的 1% 到达的位置延伸到表面光结束的位置。主要包含细菌,以及一些大型生物,如箭鱼和鱿鱼。
1 u" L+ z9 K3 D ● 1000–4000 m:深海(午夜区)。在一些发光的生物体之外漆黑一片,没有活的植物。较小的琵琶鱼、鱿鱼和鲨鱼生活在这里,还有一些大型生物,如巨型鱿鱼。
& \. I0 f0 W) o ● 4000–6000 m:深海(深海区)。长期以来,深海带一直被认为是海洋的无底,由于极冷的温度、高压和完全的黑暗,深海带到达海底,几乎没有生命。 ' p8 K3 V9 D- ^$ {
● 6000–1,1000 m:深海区(Hadopelagic,深海区)。以希腊冥界之神哈迪斯(Hades)的名字命名,哈达尔区是海洋的最深处。它主要存在于海底以下的海沟中。 & f, \1 [4 @+ z. U9 t
将海洋深度放入上下文中,海洋底部比珠穆朗玛峰的顶峰大 2,000 多米。
4 I3 }% x* o1 q2 E2 \2 p5 S “排干”世界海洋揭示了什么 # W/ |2 f+ [. d9 J! F0 d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海底的了解不如月球。
9 d0 F1 s9 b# `* ]: {/ T 如果没有更新的技术,水的绝对深度使得难以绘制地图,巨大的压力和极端温度使导航变得艰苦。1960 年,一辆载人深潜器到达了马里亚纳海沟(Mariana Trench)的已知最深点 - 挑战者深渊(Challenger Deep),距它于 1872 年首次绘制图表已经过去了将近 90 年。 ; r0 t. Q) E7 w2 b( q' W: c
但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类对海底的理解和探索突飞猛进。ODonoghue 的动画展示了我们遗漏了更多的细节。
* }8 K( ]- ~6 m) j8 t% N, R 第一个容易引起注意的特征是地球的大陆架,它出现得很快。尽管北极和南极大陆架要深得多,但大多数都可以在 140 米处看到。 : s+ G+ U C/ L" |' i0 _2 ?9 L
然后动画加速,因为数千米的深度揭示了小山脊和水生岛屿的顶部。从 2,000 米到 3,000 米,出现横跨北极、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洋中脊。
^0 n* P) ^/ B3 S" p 从 3,000 到 6,000 米的海洋被排干,这些水山慢慢让位于绝大多数海底。最后的 5,000 米变化不大,只是为了说明海沟的深度。 3 v8 G+ J# k0 v) a4 F
当然,从技术上讲,挑战者深渊的底部是马里亚纳海沟已知的最深点。随着卫星和成像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水上测绘航行变得越来越可能,谁知道我们还会在海浪下发现什么。 $ k8 V2 m6 ?& m
5 y; l9 v9 m& f/ X" O4 O) k
0 l# ~8 D% }" L# d! \ / m9 k2 A* H1 e* ^" `* y3 z% L
% ]& ? h6 P0 I" S
5 p& q9 U- x* u, d 该可视化模拟了地球表面水位10米
/ d* v3 J7 y) f( C+ u v u/ Q7 V7 N7 Q, z
h1 _0 d+ ]9 v* J! b
0 g, x2 c. }; z# B1 V: p; Q 8 j1 N2 E( ?* ]% O# `1 d( n
/ I* R$ ^- v0 n4 k Y9 M1 V8 s0 e% d; [, F
) e, E" I. @& S
! k ]% k* R: `# m
7 F5 Y' U/ j& E+ b' ~; \
# G8 O+ o+ R0 E0 @0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