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t- s2 o# `: y% R* h" y8 X$ e4 c
工业和信息化部7月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至6月,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以载重吨计分别占世界总量的45.2%、50.8%和47.8%,国际市场份额均位居世界第一。
. p+ i, h$ I" g3 K* |9 J$ \3 e# Z' C$ {
I+ ]2 `! c- Q. Z6 J
这份“成绩单”来之不易。今年以来,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疫情多发散发,有些突发因素超出预期,这些对制造业平稳运行带来影响。我国各大造船企业积极应对挑战,稳扎稳打保生产,纷纷布局高端海洋装备制造,彰显出强大韧性和巨大潜力。
: O6 j) m4 d# m. c, Y) Z3 c3 B5 ^4 [/ V& f) \/ j
上海* Q! u8 N0 r7 k. ^. n
+ r! ]3 {8 @; n1 u/ z2 X( G( c
受疫情影响,4月以来上海一度按下“暂停键”。近日,记者走进位于上海的长兴岛和外高桥造船基地,看到一艘艘巨轮有序排开,按照各自的生产节拍步步推进,多船同造但秩序井然。自4月26日,中国船舶集团位于上海的江南造船、沪东中华造船、外高桥造船复工复产以来,快速转入“生产模式”,统筹好防疫与生产,保证各项工作扎实推进。
/ q _& U9 r/ f3 k# F$ \- n
' A! n( J. m# m. {
4 J" i% z, i7 W+ {6 I以沪东中华造船为例,复工复产以来已交船7艘。其间,沪东中华交付了中国自主设计全球最大24000TEU级集装箱船“长益”号、浅水航道8万立方米第四代江海联运型LNG船,开工了全球最新型中国第五代大型LNG船……, L; m0 O/ m# p, s& i
* b" w6 X( B% o% W+ M: |- c) s$ y
8 x8 @" j4 J) W# T大连9 L5 u9 @" J$ [+ h
: J2 d# S% x5 ^4 j; Q
在我国北方造船重镇大连,记者看到一艘新型浮式生产储油卸油船正在加紧建造,该船是集开采石油、进行油气分离、处理含油污水、原油产品的储存和运输等功能于一体的“海上油气工厂”。8 h( y2 x/ b( F, x& {. r
2 |+ `- P9 K& o# q9 Z
5 }6 F5 D# P% H% B! G今年上半年,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大船集团”)新造民船按计划交付了10艘/140.05万载重吨,下水船舶中新产品占50%,同比增长67%。
. V" y4 y" h5 Z K7 C j9 k2 S: [8 m
. ^: k5 V# O5 i! t& ~3 x“大船集团克服疫情不利影响,建立‘云谈判、云签约、云交船’模式,生产进度全面提速,整体交船量不断增长。”大船集团董事长杨志忠说。* i+ t1 t1 `; [% f$ v2 A9 _. m
) w2 S: R8 z1 O2 X R
P5 j: ~; f3 n& ]9 G. d目前,大船集团手持民船海工产品订单75艘,合同总金额约360亿元,各生产基地订单比较饱满。“今年以来,民船海工市场需求依然比较旺盛,市场需求比较集中。”杨志忠说,上半年,大船集团完成承接船海产品32艘/293.3万吨,合同总金额超过160亿元。随着节能减排政策的切实落地,清洁燃料船型的市场需求预计会迎来较快增长。
9 C ^; \5 K Y: F) `) ? s1 A" t7 X5 S9 g) q! e
' g( R6 U, N6 E7 O
广东
' P0 y( _6 I% t6 g5 m/ d, i2 z4 V; O* e* r# t
一边频获大额订单,一边快速交付新船,我国各大造船企业正开足马力忙生产,并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船舶转型。
4 G* ^' K3 u/ E$ Q8 X# r; v6 a
, l0 f' G- y9 j' a8 q# @
0 j1 @3 P, p; I/ {0 \今年6月,一艘15.8万载重吨LNG/燃油双燃料油船首制船在广州交付。该船由广船国际有限公司建造,客户是新加坡一家航运公司。据介绍,该船在采用LNG模式推进时,能够减少约2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85%的氮氧化物排放量和约99%的颗粒物、硫氧化物排放量。
0 ]! I( u- R& R j/ Y4 o( o% m; X) p4 ?- l9 d' I+ A
9 q2 ]1 i" `' p0 u) P: C2 d" [广船国际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旭辉介绍,近年来该公司积极探索,在船舶制造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努力突破“卡脖子”环节,目前已成功攻克了LNG/燃油双燃料动力推进系统、振动噪声控制、安全返港、内部装潢等多项关键核心技术,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
: g( g4 \% C6 d& a# e/ d
$ G; X; q/ E, Y& |% j
f. \. X) c2 {优良的船舶性能也获得了国际市场认可,据介绍,今年上半年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0.74%,新承接的大部分订单是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批量化订单。该公司目前手持船舶订单达到70多艘,总价值超过500亿元。其中,有近40艘、价值约200亿元的订单为新型双燃料绿色船舶订单。
2 q) k4 X" v9 }; [4 h. L* L中国是世界造船大国,上半年造船“成绩单”可谓亮眼。2022年1至6月,中国船舶集团船海业务累计交船艘数、载重吨分别完成年度计划的52.3%、54.1%,顺利实现完工交船“双过半”。承接新船订单超过1000万吨,已提前完成年初确定的年度接单目标。其中,中高端船型占比近80%,大型LNG船全球市场份额首次位居全球第一,江南造船、大船集团实现大型LNG船首单突破。" {* n `6 a( C2 r4 K) l
2 Y0 [! ^$ J/ C: O. V
' T# W2 `* J. s2 h1 I! Z海运承担了我国约95%的外贸货物运输量,造船数据反映出疫情之下全球航运市场对我国造船业的强烈信心。交船不断、接单如潮,我国造船业也以强大的发展动能彰显中国经济韧性。5 j1 V4 i/ p0 V$ M& D+ p$ ]+ w% z1 u
: E- ]! O7 p8 c, _, k' \; \/ G7 R! a8 l- F% q* E
杨志忠表示:“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沉淀,中国造船业的竞争力已经今非昔比,与日本、韩国的差距正在缩小,迎来了由大到强的转型升级。”
2 P- }1 t+ D- _9 H0 E! U
" m/ @% M& @6 o/ S. P4 u2 d# ?' c# w# w& b
“船舶工业高度国际化,产业链长、技术密集、辐射面广,是我国最早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重大装备工业之一。”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秘书长李彦庆说,当前,船舶工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围绕“绿色、低碳、智能”发展出台的新规范、新技术、新产品日新月异,中国船舶工业将积极主动参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坚持创新驱动,努力成为全球船舶行业发展的推动者和引领者,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4 S0 V' a- F7 z+ F' P, j查看原文:www.52ocean.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