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 |7 P6 }* O
11月8日,国际高等教育研究机构QS(Quacquarelli Symonds)发布第十五版亚洲地区大学排名。本次排名共涉及760所高校,较去年的687所增加10.6%,为历年最多。 ) M2 E) @* `% F* ^
北京大学首次获得QS亚洲地区大学排名第一,连续五年蝉联亚洲第一的新加坡国立大学今年未能卫冕,排名下降至第二位,清华大学紧随其后,位列第三。 $ p; C8 N6 ]! B) \
此次北大、清华跻身亚洲大学前三,为大陆高校在该排名历年来最好成绩。跻身亚洲前十的中国大陆高校还有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此外,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武汉大学和中山大学均跻身前50。 ( |; ~7 n( I# a8 I* O8 m
共有25所中国大陆高校跻身亚洲前100,均为双一流大学。其中,南方科技大学为2022年首次入选双一流的高校。 1 n. z8 y1 U* A: ]/ d; `/ _) f% w
中国大陆高校在此次排名中上榜数量最多,共有128所;其次是印度,达118所;日本有106所院校上榜。此次排名中有62%中国大陆高校排名下降,24%排名稳定,14%排名提升。中国大陆高校在本次排名的11项指标的8项指标中整体都有所下降。尽管大陆高校在雇主声誉方面一贯表现强劲,但此次排名有90%大陆高校在该项指标中排名下降。
: t; u; `: S) M6 E! n2 G- e + n# f& V8 k. P$ I4 B
大连大学是中国大陆高校中排名提升最多的院校,上升22位,位列亚洲第132。该校在五项指标中都有提升,最为显著的是国际研究交流指标。
' l- U. o9 d2 ]# q9 I" ^$ ?: P& w 中国科学院排名上升五位,位于亚洲第80名。在每位教师论文数量方面,其是亚洲地区最高产的研究机构,也是亚洲地区最具国际合作精神的研究机构,在国际研究交流指标中获评满分100分。员工博士文凭数量上,中国科学院在大陆高校中排名第一,亚洲排名第32,说明大陆高校在这方面略显薄弱。 % U; @% r4 X; i! \
在论文引用次数上,南开大学在该指标中排名第七,研究成果集中在自然科学领域,尤其是化学领域,以微弱优势战胜该指标排名第八的湖南大学。
9 F" G* |6 `% {7 E% A) c& h 在国际化教师团队方面,浙江大学和西安交通利物浦大学处领先地位;暨南大学的国际学生数量在大陆高校中最多,排名亚洲第19,也是大陆唯一一所在该指标中排名进入前30的院校。
4 p& N) A" h5 I# C3 r# A 88%的上榜大陆高校在国际生占比这一指标中排名下降,73%在国际教师占比排名中下降,说明在师生多样化方面仍有较大进步空间。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高校的国际师生数量占比都较高,马来西亚院校的国际学生数量也较多。
# V, w: D; j2 x) k5 G QS高级副总裁Ben Sowter表示:“在2023QS亚洲地区大学排名中,中国大陆高校取得了历史最好成绩,这表明中国在亚洲高等教育领域最前沿发挥了极大的潜力。”其指出,中国高校的卓越暂时高度集中在一流院校中,“要提升中国高等教育和高校整体水平,仍要做许多努力。” 1 {; e: w1 q% W
在亚洲其他国家中,日本有两所高校进入学术声誉和雇主声誉这两项指标前五;印度高校在研究生产方面表现出色,有三所高校在教师论文数量方面跻身前五;新加坡和中国香港高校的研究影响力指标表现较好,均有两所院校进入论文引用数量前五。 . P4 [ H. B! k8 }/ D& _ i. q
0 h' w; \ b' O- V8 ]9 T' H( ~
9 i6 Z8 Y& Q$ G# n% M$ D
% W/ O# }# x1 Q: g1 o, J) z4 |% Y% D3 b& u/ Q5 f( {4 C Q* ]! P5 Y3 X9 Y
' {' _+ t0 V7 ]6 \ c/ b3 h6 [& m9 |! M/ H$ a7 i
* k8 x' j1 K- _
% c6 G- z( G8 y* n. X" w$ i+ Z
0 \ b; g4 A+ i7 x" J& J( y( 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