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6日,一艘科考船悄然返回三亚码头,
8 n9 K. n1 a$ E/ o \ 6 T! b# L) H/ J$ X. T& i2 X* l
上面搭载着一个叫“深海勇士”的载人潜水器,
: T" Q1 Q% p+ i8 t' ^这是它进入运行阶段后的首次航行。 : g2 m; k) M) V4 d
“深海勇士”的家, " o w1 s6 m* o7 v# h
是位于三亚的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 b3 |) R% h1 K' a8 w# A5 y六天后的4月12日下午,
" }9 Y) y) s4 E- P% B& p0 I) U胡震和七名潜航员战友
: y) `9 p: H8 N5 v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习近平。 - {! T& Q9 Y& F7 A
) H0 \) D9 @, g: t2 w深海勇士”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胡震(右四)与七名潜航员
, T* D# f6 S& g% V+ M# V胡震是“蛟龙”号副总设计师、“深海勇士”总设计师。 6 m, c) ]% s- Z+ u/ t( S8 t
“深海勇士”号是我国自主研发的载人深潜器,
. P7 d% `- z' A是总设计师胡震带领团队历时八年交出的答卷。 0 Y1 N3 b; w9 C9 w s
4 Y1 D. E! h9 {
) U+ m9 x. ]3 J胡震:“深海勇士”号司令
- q* ^6 ?% r: F; }& H. r
( z# r$ v" L' g! j/ b, Y _, r2012年,胡震搭乘“向阳红09”船,参加“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 , E' P$ e" J- k1 N
胡震,国家863重大项目4500米载人潜水器研制的总设计师,7000米载人潜水器项目副总设计师,是我国载人潜水器技术领域的学科带头人。曾获得“2010年度十大海洋人物”、“2011年度感动中国奖”、2012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3年入选为中组部“万人计划”首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奖项……2 c6 }8 Z: I3 Y+ u5 T" m% Y
“有些问题不是大问题,但会影响潜水器的寿命。即使速度慢一点,我们也要把牢技术。”
! Y7 N7 H' r/ e- a( F& b2017年11月30日,这是北京入冬以来最冷的一天。在北京外国专家大厦的一间会议室内,一份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4500米载人潜水器总体集成”课题验收报告却给在场专家带来了阵阵“暖意”。该报告显示,依据经费额度计算,4500米载人潜水器国产化率达到95%;初步估算,每个潜次潜水器本身成本约为“蛟龙”号的20%。
" T; d V0 v3 j& e/ s1 S+ T 带领团队创造这一数字的,就是“深海勇士”号4500米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中船重工702所研究员胡震。历时八年,他终于交出了一份圆满的答卷。
/ u( n3 _; h2 I一切为国产化让路: h. b+ a0 L# W9 o# m
“又黑了。”看胡震走来,记者打趣道。人称“胡司令”的他憨憨一笑,不算太白的牙齿冲破两片嘴唇,似乎在向记者做无言的抗议。
5 g; H% C3 v0 B( P5 T1 [ 这是49天与海风和烈日相伴的海上时光给他留下的“印记”。# @: |( Y6 b2 t4 R
在10月3日结束的海试中,胡震用两次下潜弥补了多年的遗憾:终于搭乘自己设计的潜水器下潜了,这更是表明一种态度,设备是安全的。& G7 W9 Q& p1 f8 ^; ^! `$ O# J
海洋装备行业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每到一个新深度,总设计师首先要试用。4 t; o" R- K$ p8 s$ S1 C4 S3 E* m4 n( i
对胡震的正式采访定在12月1日,当天4500米载人潜水器研制和海试总结会议开到了中午12点多。9 w2 [, K* h- ]" S# `* }
会后有人拍照留念,有人分发参试证书,纷繁嘈杂的背景声中,每回答完一个问题,他都会提一句:“好了吧。”
* s) }& F8 O; q1 p 他其实并不赶时间,只是想早点摆脱我们之间如此正式的“聊天”。* [% R; _" M+ w9 k, o
2009年,7000米级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研制完成后,科技部启动4500米载人潜水器关键技术攻关。2014年,总体集成课题立项时,胡震被正式任命为总设计师。$ C9 S, W: E9 ^( S3 O0 E$ c
把下潜的数字往回撤一点,重点实现关键技术国产化率超过85%的目标,这是课题立项的初衷。
- y# ]7 `/ P8 C7 \3 `- M 在4500米载人潜水器上集成的许多国产化装备的雏形是国家各个科技计划支持下形成的样机。& [5 \2 A0 V' [8 J
载人球壳、超高压海水泵、充油锂电池和推进器,光让这四项关键技术从样机走向装备,课题组花了整整5年时间。& R& L2 I$ V' O
2012年到2014年,这是胡震最难熬的三年,虽然有些技术已经取得进展,但样机与产品要求有差距,原计划2015年完成的课题只能延期。
5 ~1 |5 P: v$ f4 a! v8 ^ “大深度潜水器的使用条件十分恶劣,工况复杂。受制于我国工业生产水平,从技术到装备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胡震解释。
! }1 [$ n9 N4 S& C" z, r3 Y 精密仪器超高压海水泵好比鱼鳔,直接影响潜水器的稳定航行。课题组引进竞争机制,两家承研单位在关键技术攻关基础上完成了样机研制、样机测试并组织专家验收。2 F$ d" W, W6 s
钛合金载人舱球壳是潜水器最关键的部件,它的研制过程也是一波三折。
" x1 h. y/ l) Q, G 要先分析1/4球壳,再加工出整球。然而,在检测两家单位加工的三个球壳时,科研人员又发现了新问题。' n1 a! l# B# ~9 G% E
“有些问题不是大问题,但会影响潜水器的寿命。即使速度慢一点,我们也要把牢技术。”让胡震自豪的是,经过8年的艰苦攻关,我国已具备载人舱、浮力材料、锂电池、推进器、海水泵、机械手、液压系统、声学通信、水下定位、控制软件等10大关键部件的自主研制能力。
; s6 s3 E9 f* D0 s8 r0 M2 @( M干活不是为了荣誉8 F! m3 n: [6 J7 A5 h+ o5 s4 d
“蛟龙”号是胡震接手的首个“国字号”项目,他担任的是“蛟龙”号副总设计师。对于海洋科研工作者来说,这是“百年难遇”的大项目。
$ n4 V9 [: U$ z) F “蛟龙”号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小胖”,胡震被誉为“小胖之父”。潜水器的每个细节他都了如指掌,人都打趣说,他爱“蛟龙”号胜过自己的儿子。
9 \4 a8 m6 p: M* a* R 在“蛟龙”号海试过程中,每次下潜前,他总是第一个来到后甲板,沿着潜水器的护栏爬上爬下,像看护自己的孩子一样,仔细检查每个部件,然后指挥试航员对整个潜水器进行下潜前最后的通电检查,确保做到万无一失。 C k* m' F5 w7 { e" E
下潜过程中,他没有固定岗位,但总是守在“炮楼”里,协助完成指挥沟通工作。下潜任务结束后,当大家沉浸在喜悦中时,他却在后甲板忙着检查潜水器……, ]% |+ Z3 K+ g
2012年6月23日,“蛟龙”号突破7000米最大设计深度的前一天晚上,维护工作进行到凌晨1点半。当所有工作完成后,胡震最后一个离开后甲板回到舱室。第二天早上5点多,他又第一个来到后甲板……
$ n% J& s5 \% @$ _$ ]' H1 A “我这人最大的特点是没有亮点。”胡震又是呵呵一笑,“我们只是‘白开水’,平平淡淡。干活是本分,不是为了荣誉。”
: L' }( s9 B6 j. {/ a$ C开发海洋不能总靠国外技术
" n1 T C' y4 Y1 u6 y “因为试题太难,语文没考及格。”当科技日报记者提起这段“糗事”时,他习惯性地反问:“咋了?”, i8 m& o+ A4 ^' ]' B
胡震并不隐藏自己的“黑历史”:
5 i5 H3 u" |6 m0 d% p( J 1985年,他以优异的数学、物理等理科成绩被衡阳工学院录取,入读该学院计算机应用软件专业。这位来自江苏江阴的“农村娃”开始了他的第一次独自远行,学起了从来没见过的计算机。
8 d/ `/ N% C: K$ |; t( h 研究生毕业后,爱读《海底两万里》的胡震最终与海洋结缘,投身于自己热爱的深海载人潜水器的设计和研发工作。但当时国家投入少、条件差,除了搞科研还要到处去跑市场,免费给人干活,目的是检验设计出的潜水器与实际工程需求能否衔接,以便后续改进。: P9 I2 i) R* S/ m2 B% }- u
身边的同事陆续离开了海洋科研岗位,能吃苦的胡震却在十年坚守和等待中做了很多事。“总感觉我们国家在这方面迟早是要发展的,开发海洋特别是以后海洋安全方面肯定要靠自己,不可能总靠国外的技术。”胡震说。
4 G) U. b! Z( n0 F n1 _( }- o 2017年海试,“深海勇士”号潜水器下潜了28次,他并不讳言其中两次不成功的下潜。但在出现问题后,胡震和同事们连夜解决问题,保证第二天能正常下潜。4 U+ d% V, x( q
参与到4500米载人潜水器制造的单位共计94家。其中也不乏一批新鲜“血液”,像宝鸡钛业股份公司、无锡丰晟科技有限公司、中航工业集团625所等单位首次涉足海洋。4 Q4 o! ]& L4 k2 Y% F W8 w( m
“他们的加入,不仅开拓了自身业务领域,也带动了一批通用技术和产业的发展,为进一步培育壮大国内海洋高端制造业奠定了基础。”胡震说,这也为研制万米载人/无人潜水器、挺进“地球负极”、建设“深海空间站”、实现深海装备功能化提供了坚实基础。5 w& T* h& `/ \
记者手记3 h5 a" {* z$ E0 W) X/ q! N8 E
这是篇推迟了5年多的人物稿。
8 ] Q' O2 K/ A9 E( c& t 我和胡震相识于“向阳红09”船,当时“蛟龙”号即将迎来7000米级海试。但他一直对媒体心存“戒备”,每每一提到“讲故事”,他首先反问:“你干嘛?”他习惯了低调,习惯了“躲”在人堆里。* U* o/ ?/ }" q) n0 |: [
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身为“蛟龙”号副总设计师,胡震当时竟然住在“六室一厅”的上下铺。“六室一厅”是大家对“蛟龙”号母船“向阳红09”船后大舱的戏称。如果将餐厅比作一楼,“六室一厅”算地下一层。扶着只够一个人通过的窄梯,得往下走十来级台阶。这里人多、空气流通性差,空气中弥漫着烟味、酒味甚至汗臭味。& |" \- R0 C1 O( i
至今,我仍清楚记得他当时的回答:“这里离干活的地方近。”6 W9 X: _) q E, {, A, E2 V* Z% X
人物稿不好写,写自称“没亮点”、处处躲媒体的“白开水”更不好写,枉费我认识“司令”这么多年了。
+ d. c+ Y/ P$ U$ Z% o, F 7 T" q1 f( t8 v2 k u) W& i0 ]' w
<hr/>内容出处:人民网 原题:习近平考察海南传递了哪些重要战略?;科技日报 记者 陈瑜 原题:胡震:“深海勇士”号司令;南华大学官方网站 原题:“蛟龙号”副总设计师南华大学校友胡震报告会成功举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