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三进永暑礁
9 v- C; ?2 v9 l; c$ E# s3 Q: K1987年6月6日,考察队完成全部考察和巡航任务回到广州。
; j" w$ x% W+ F0 x( x% j" P2 l+ u9 {1987年6月6日, 4 o8 `8 n- l; I1 \( {) L" c- ~
, Z' o, q9 R* E4 t) ?1 m5 h/ t# L长洲码头上欢迎“向阳红五号”船凯旋的人们 ; T# o$ p. s# Z0 D% I' O. G( L4 Q
不久,一份名为《南沙群岛海洋站选点调查报告》呈报给了国务院和中央军委。 / g2 y+ G w- Q9 L4 w
总的结论是:
5 J3 n; q5 u$ q+ V$ L' ~) _永暑礁地处南海入印度洋要冲,离西沙群岛永兴岛440海里海里,在太平岛至南威岛之间,海区宽阔,礁盘平坦,面积约7平方千米,地质基础好,礁沿有成排的片块礁石…… - @. v% p7 p! [( m: u: v
适合作为海洋站和部队进驻的首选地。 3 h. n& N' m# y( v5 u
8 v7 G( p! V6 b3 e0 z
南沙群岛海洋站选点调查报告历史档案(历史资料)
( [( ?5 n0 v& _( d2 h R1988年2月,春节刚过,海军南海舰队从湛江基地和榆林基地两个军港出发,一路向南,驶向南沙群岛永暑礁。 7 T4 Y O* `! @
对南沙海洋观测站最初的建设规划是:
M. q x% N# ?- `/ }. T; S这是一个建在永暑礁礁盘上的有人值守的海洋观测站。海洋观测站通过各种先进仪器,每天自动接收来自高空、水面、水下的环境数据,处理后发往岸台,与沿海各地的海洋站共同构成南海区域一个完整的海洋业务化系统。 3 d- X f6 y, X# B+ ?
海洋观测站需要有人值守,驻礁科技人员和仪器设备的安全自然是重中之重。 % Q% Q- O4 C0 r9 Y! i1 W
建设规划同时指出4个“必须”: ( @6 L! q- C# t3 B; g: E$ u
01必须在礁盘上用混凝土修建一座能抵御恶劣海洋环境的海上建筑物。 ; s( Q Q# _& J8 h
02必须有抵御入侵者进攻、破坏的防御和警戒能力。
u3 p5 W0 P3 j- n' Z3 E! U% m03必须满足仪器设备正常工作的环境条件。
1 Y8 R9 O z4 T+ U1 ~04必须能为驻守人员提供长期的自给生活保障。
( o( }5 A" r: m按照建设目标,海军南海舰队工程技术专家在南海分局考察资料的基础上,再次赴永暑礁,开展规划建筑物实地测量和工程勘察。
: p. a( t3 B8 I* c
" }' x$ h% }0 J u% U( r, Z艰辛的建设过程(历史资料)
7 u6 ^6 [$ ~+ g1 p, ~# O5 |( n某水上工程船大队在海洋观测站的施工中,担负着航道、港池、码头基槽的挖掘任务,堪称为南沙建站的开路先锋。
, n6 C5 f O ~% p“613”号海洋工程船刚抵达永暑礁锚地,就赶上了连续20多天的大浪大涌多天的大浪大涌,船上的施工设备无法下驳,队员们晕船呕吐不止。
( i( B; L# d$ Z; S' d, H好不容易等到涌浪小了,大家抓紧把设备吊下驳船,当时,有的队员夹在船舷与设备之间作业,随时面临粉身碎骨的危险。
4 d, Q- p, E0 l/ h南沙的礁盘是经过千百年海水冲击而形成的珊瑚岩,礁盘边缘坚硬光滑,挖掘机根本无处“下手”。
5 P0 @) u% _( Z& D5 t9 s$ C# J首次试挖,技术尖子李凤道操纵着机械不断变换角度、深度,尽管机械超负荷运转,发出声嘶力竭的怪叫,带动整个船身剧烈颤抖,但珊瑚岩竟没有丝毫触动。
2 `) j0 I) ^0 `6 I南海的风浪像是有意和“613”号海洋工程船“作对”,工程队一进永暑礁受挫无功而返,二进永暑礁又遇8级大风袭击,涌浪淹没了主甲板,溅起的波浪冲上二层甲板,威胁着机械设备的安全。“613”号海洋工程船不得不撤出现场,在外海漂泊。 . ^) E% A# `' F" d$ `/ Y
时间越来越紧迫,形势愈来愈复杂,不明国籍的侦察机每天在上空盘旋。指战员们意识到,再也不能耽搁下去了。 3 N; c4 ]( q1 ]& [, i+ X
船长邢步龙向海上指挥所请战:“风浪是对我们的锻炼,敌情是对我们的考验,为了早日建成海洋观测站,所有风险由我们自己承担。”
0 e2 T9 |& ?$ a, A- y7 G' J: l) {: w& F& C2 y9 ?9 S# I2 J/ S
1987年选点考察时,外国侦察机就频繁在“向阳红五号”船和永暑礁作业点上空盘旋侦察 $ X# S9 h. J* x" C* T% W. I9 S9 X
1988年3月,“613”号海洋工程船三进永暑礁,冒着六七级的强风驶进礁盘,1米、2米……艰难地开出航道。 : K8 Q: I0 P. S5 B( A/ W* a1 x5 o3 e
6月底,永暑礁建站进入最后阶段──修建码修建码头护岸工程。
: \$ U) t ^& g6 R4 S+ U时任南海舰队副司令员刘喜中少将亲临现场督战。他身穿作训服,和队员一起背水泥,在他的影响带动下,全体人员士气高昂,昼夜奋战,技术员裴伟学打盹从建筑架上掉下来,再爬上去接着干。
& N2 v$ }) C# J R9 p日复一日高强度作业,
( a: c+ h/ i2 G+ j! x& Q+ y使队员们变得都有点儿神经质了。
x, r m+ B8 j- ^+ {助理工程师肖添标晚上做梦,竟爬起来像夜游一样跑到工地上搬钢筋,手扎破了才醒来。
7 P! d" B: H" A1 p9 X+ s% H助理工程师廖仁喜晚上审核图纸,当计算到“5+6=?”时,整个大脑一片空白。
- w" J8 T4 _. k: J/ S天气酷热至极,标明50摄氏度的温度计拿出来摄氏度的温度计拿出来一会儿就爆了,解放鞋的胶底踩在滚烫的珊瑚沙上,马上就变形。整个工程经过了半年的艰难施工,直到1988年8月2日,一座1000多平方米的两多平方米的两层楼房耸立在南海前哨,五星红旗在楼顶猎猎飘扬。 + M) L7 e# l9 q3 z+ u
新建造的白色房屋里,一套标准化的海洋观测仪器通电启用。第一组水文气象观测资料通过短波通讯和通讯和ARGOS卫星通讯系统向岸站发出卫星通讯系统向岸站发出,填补了我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这一带海区长期环境监测的空白。
- Z* J% E7 q. b+ t- O" V从此,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委会”的全球观测网点里,南沙群岛不再缺位。 0 P' V# y+ Z& L" O% t( c
* ]6 B: \) Z; ]0 `- {" l% t
; j6 m7 B# B2 Z8 s3 {3 v9 {7 Q9 u0 [, R! v T
1988年立碑 ; ]4 M: n# d w4 c" g2 f7 D6 k# Y2 Z" u
7 g- t6 v3 m+ W5 D
守礁军民守护着考察纪念碑 0 C* P% ~9 f. Q# n
2 k' E4 c: \. I6 a' T8 ^ E/ d
- j$ R& F U" O) r
2015年南沙岛礁建设前的永暑礁考察纪念碑(何雅兴 摄)
- U# m/ p- u _( y1 j, M& k% `+ N编后:
7 K. ]! B/ e! `6 S. z: x永暑礁海洋站建成后,一批又一批的驻岛观测员像在进行一场不停歇的接力跑,三十年如一日孤悬海上的坚守,忍受着高温高湿高盐的自然环境,克服了缺水少菜的艰苦条件,也承受了蚀骨的孤寂,日日夜夜、时时刻刻不曾间断传回祖国大陆的一组组数据,也铸成了一做无形的纪念碑,碑上镌刻着几代海洋人一串串默默无闻的名字。他们一次次挥别家园,驻守天涯,在这里奉献了青春和汗水,有的甚至是子承父业,代代传承,在方寸岛礁上,留下了此生难以磨灭的记忆。
Q0 E/ W& f& s1 K" `如今,随着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南沙岛礁的开发也如火如荼。永暑、渚碧、美济三大岛礁上,都挺立起了崭新的、现代化的海洋观测中心和海洋科研设施。南沙岛礁的海洋观测预报业务不断推进,将继续承担南海环境保障和平开发利用南海的国际责任和义务,更好地服务于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科技创新、海洋权益维护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 d0 v! o4 S H* D1 t筚路蓝缕三十载,南海梦圆在今朝!
5 ^' s- s, G1 o: F% u& o“荣幸”、“价值”、“无悔” 8 p) h0 p- @$ G6 c+ w/ ~; t# z# O* n
——建站初始驻岛人员严昌天、曾令波、吴国访谈片段 / D% d2 \7 N% b B" D( j, _- `
南沙守礁人员工作与生活掠影
% f, m% n+ {! T0 @) f- j* x在验潮井里工作
4 k' @& f5 q8 A- ?- i# m A出海采样
) A1 k: G& b3 ?& B% N3 B<<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 z6 u8 a6 O1 _' V& O维修保养设施设备
. m! U5 P* _6 L: ^3 Y自给自足,
0 c; B) i3 n& S: e永暑礁上的小菜园丰收啦 % q+ o2 r. y* s- L* T
南海档案馆的档案架上, / A1 o4 [. D0 I! Q2 N
一排排的南沙海洋站原始观测记录簿
0 a, S; f, L" B1 B o7 E8 M. A翻开记录簿,细密工整的记录数据,无言地记述着远离祖国大陆的守礁观测员们在南沙海角天涯,与浪花相伴的日日夜夜和时时刻刻。
) C* ~, u7 P3 m l5 ?完成陆域吹填工程后的永暑礁 2 c" M. M) t9 x. K# v
文章来源:原载于《中国海洋报》“大观”栏目、“新南海”微信公众平台,历史档案图片来源于国家海洋局南海档案馆。% c& b9 I0 X k) J- a+ Y+ H- E! y4 X( n
作者:徐志良,是永暑礁建站选址考察的亲历者
& Y; p1 C% d+ @ i) @1 x+ n1 B3 X; {% y' ]" 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