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观点】创新人才的教育仅仅靠知识积累是不够的

[复制链接]
01教育改革需求迫切

$ h/ X# D9 k, T
中国的教育有它的特点,这个特点中隐含了我们的长处。
6 I' Q2 W+ o9 X6 b; Y$ h! o# [9 J/ R5 c5 E
首先,个人、家庭、政府、社会对教育的投入很大,这个投入不仅是金钱、资源的投入,也包括学生、教师时间的投入。这是由我们的文化传统,由我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所决定的。
5 V1 W7 B4 V: V9 W
其次,教师对知识点的传授、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不仅量多,而且面广,所以中国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呈现“均值高”的特点。

3 q1 h: Y1 S4 P" P
我想,在了解中国教育长处的基础上来反思教育存在的问题,可能更有意义。

5 V# U% T6 X" n- ^; E+ Y. A1 `
我认为,中国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我们对教育从认知到实践都存在一种系统性的偏差,这个偏差就是我们把教育等同于知识,并局限在知识上。教师传授知识是本职工作,学生学习知识是分内之事,高考也是考知识,所以知识就几乎成了教育的全部内容。

- `9 ~  E5 E( o3 B# l2 l2 ^
“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深入人心,但是,创新人才的教育仅仅靠知识积累就可以吗?我的答案是否定的。教育必须超越知识。这是我对创新人才教育的一个核心想法,也是我们提出教育改革建议的出发点。

1 |5 }2 G( F7 q# J
爱因斯坦在192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首次到美国访问,有记者问他声音的速度是多少,爱因斯坦拒绝回答,他说,你可以在任何一本物理书中查到答案。接着,他说了那句特别有名的话:“大学教育的价值不在于记住很多事实,而是训练大脑会思考。”

  W- S, o- v$ n$ V, _
在今天,很多的知识可以上网查到。在未来,可能有更多的知识机器会帮你查到。所以爱因斯坦的这句话在当前和未来更值得我们深思。
/ a& P1 D$ V' l, H" Y$ W. i
我们知道,人工智能就是通过机器进行深度学习来工作,而这种学习过程就是大量地识别和记忆已有的知识积累。这样的话,它可以替代甚至超越那些通过死记硬背、大量做题而掌握知识的人脑。而死记硬背、大量做题正是我们目前培养学生的通常做法。
8 w5 e" t+ K$ g" X  k/ n
所以,一个很可能发生的情况是:未来的人工智能会让我们的教育制度下培养学生的优势荡然无存。
8 d4 m8 d# O9 r
不久前,人工智能机器人参加了高考数学考试。报道说有两台机器人,得分分别是134分和105分(满分150分)。而这还只是个开始,据说人工智能机器人的目标是到2020年能够参加全部高考。

' Y5 F+ @0 F. u. {! j
所以,经济发展需要“创新驱动”,人工智能发展势头强劲,这些都让我们认识到对现有教育体制和方法进行改革的迫切性。

; e8 S1 D7 _+ ~# p2 f+ O( }# s/ N: a
02知识越多未必创造力越强

8 E3 C) A) X6 }8 r; n
我在教学实践中强烈地感受到,创造性思维的来源之一是好奇心和想象力。
8 Y5 `6 ~7 t* c  }' Q( c) R& L
创造力确实需要知识的累积,但除了知识,还需要什么呢?爱因斯坦说过两句话:“我没有特殊的天赋,我只是极度好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他说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我觉得是我们过去比较忽视的。

: M9 h3 j, V% G8 k3 i' Z
受此启发,我提出一个简单的假说:创造性思维=知识×好奇心和想象力。这个简单的公式告诉我们,知识越多未必创造力越强。
1 \* {7 }: M1 e. @0 B9 K7 r
人接受的教育越多,知识积累得越多,好奇心和想象力可能相应减少,所以创造力并非随着受教育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7 d* k8 Z0 }. b. Q0 ^
为什么?因为我们后来学的知识都是有框架和设定的,不管什么知识都是这样。在学习这些知识时,你的好奇心、想象力往往会挑战这些知识框架,而绝大多数情况下,你的挑战是错的,因此受到打击和否定,客观上便压制了你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 q' L) S2 S8 A5 p: F. X( h
连爱因斯坦都曾经感叹:“好奇心、想象力能在正规教育中幸存下来,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7 O. H) W# f/ N. V
这就形成了创新人才教育上的一个悖论——更多教育一方面有助于增加知识而提高创造性,另一方面又因压抑好奇心和想象力而减少创造性。这两者的合力让我们判断教育对创新人才产生的作用变得困难,但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有些辍学的学生反而很有创造力。
- T" ^* \4 V! k1 W# _+ _3 M
因此,并不是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而是我们的学校在增加学生知识的同时,有意无意地减少了创造力必要的其他元素。
9 y. J2 d  T8 {2 J; V! a- \# {3 s
03功利主义扼杀了创造性思维

  b# F& t, y* ]4 O
创造性思维不仅取决于好奇心和想象力,还与价值取向有关,所以当我们讨论创新人才教育时,它不仅是一个知识和能力的问题,也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
. k. N' g! e9 O
我们现在面临的是一个比较急功近利的社会,盛行短期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这对创造性思维是很有害的。不久前,扎克伯格在哈佛大学2017年毕业生典礼上的演讲,主题是讲人要有追求,要有更高的追求,就是要超越短期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

- `" e. S" r$ @6 \) S- `
我把创新的动机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代表三种价值取向:一、短期功利主义;二、长期功利主义;三、内在价值的非功利主义。
. l. e2 |  k# h) `- L* X; C
对短期功利主义者而言,创新是为了发论文、申请专利、公司上市;对长期功利主义者而言,创新有更高的追求,为了填补空白、争国内一流、创世界一流;而对内在价值的非功利主义者而言,创新有更高的追求:追求真理、改变世界、让人变得更加幸福。

5 F. L' F6 C( N- P+ a1 t7 |) @
我们的现实情况是,具有第一类动机的人很多,具有第二类动机的人也有,但是具有第三类动机的人就少了,甚至可以说是寥寥无几。
& \3 `: @7 ?# i# z
所以,我们之所以缺乏创新型人才,除了缺乏好奇心和想象力之外,就是在价值取向上太急功近利,太功利主义。急于求成的心态、成王败寇的价值观,导致更多的抄袭、复制,而较少真正的创新,更不太可能出现颠覆性创新、革命性创新。
  W* s# n) |, \: [* I2 E
04改革不易,但变化令人鼓舞
% l1 X  c  w. S% f, T6 z* M
基于以上的反思,我认为创新人才的教育需要创新的教育模式。我提出三条建议:

( Z& K: [3 j; \( L4 }5 t
第一,教育应该创造更加宽松的、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和时间;

+ O$ m1 E: u2 N: B. d& ?$ m, w9 a6 D
第二,在教育中要更好地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 ^) N% n4 B9 T$ a% z4 t, K) ?/ V
第三,在教育中要引导学生在价值取向上有更高的追求,避免短期功利主义。
% M) I( X# a! l3 z4 ?# E
这就对教育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目前学生培养方案的设计多以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广度为出发点和考核点,总觉得学生学得不够多、不够深,学得不够实用、不够前沿。但是如果我们更关心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更关注学生的价值取向,那么我们的教育模式就应该有较大的改变。

; G2 D- b6 r/ m7 r6 X7 {0 k" N
在实践中,我也体会到改革是很不容易的,传统的观念、市场的压力、社会的环境都是制约因素。但是,对学生好奇心、想象力的关注,在社会上得到越来越多的共鸣;学生的个性发展也被上升到越来越高的高度。这些都是令人鼓舞的变化。

7 G/ _$ Q+ W" H
所以,我相信随着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随着社会对创新人才需求的增加,创新人才教育将会发生深刻的变化。

+ B# G3 S: a3 }0 \
文章来源: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

0 z' V' m# X; A0 y: i& {

4 F" w0 ]5 }1 Y1 c" `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荆悦来
活跃在2021-7-2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