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观点】创新人才的教育仅仅靠知识积累是不够的

[复制链接]
01教育改革需求迫切
4 o. Y9 q8 ?7 R0 a! v
中国的教育有它的特点,这个特点中隐含了我们的长处。

( V& t( B( f/ l+ [4 p! d
首先,个人、家庭、政府、社会对教育的投入很大,这个投入不仅是金钱、资源的投入,也包括学生、教师时间的投入。这是由我们的文化传统,由我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所决定的。

8 l6 e2 u5 T4 E. |( T
其次,教师对知识点的传授、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不仅量多,而且面广,所以中国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呈现“均值高”的特点。
3 @8 K/ y4 v- i" c% P. F2 ~6 L
我想,在了解中国教育长处的基础上来反思教育存在的问题,可能更有意义。

& _& |+ |6 U& p6 I
我认为,中国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我们对教育从认知到实践都存在一种系统性的偏差,这个偏差就是我们把教育等同于知识,并局限在知识上。教师传授知识是本职工作,学生学习知识是分内之事,高考也是考知识,所以知识就几乎成了教育的全部内容。

  r9 Z+ O- S) O! O" @
“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深入人心,但是,创新人才的教育仅仅靠知识积累就可以吗?我的答案是否定的。教育必须超越知识。这是我对创新人才教育的一个核心想法,也是我们提出教育改革建议的出发点。
3 x- Y1 V! ?& Q+ B+ o
爱因斯坦在192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首次到美国访问,有记者问他声音的速度是多少,爱因斯坦拒绝回答,他说,你可以在任何一本物理书中查到答案。接着,他说了那句特别有名的话:“大学教育的价值不在于记住很多事实,而是训练大脑会思考。”

7 {' j! d. o. P. B; V) T4 A
在今天,很多的知识可以上网查到。在未来,可能有更多的知识机器会帮你查到。所以爱因斯坦的这句话在当前和未来更值得我们深思。

# t5 z4 d5 N* n0 r, S! H: ?( X* K
我们知道,人工智能就是通过机器进行深度学习来工作,而这种学习过程就是大量地识别和记忆已有的知识积累。这样的话,它可以替代甚至超越那些通过死记硬背、大量做题而掌握知识的人脑。而死记硬背、大量做题正是我们目前培养学生的通常做法。

7 R4 @+ d5 W' t  q) {& \- z  e
所以,一个很可能发生的情况是:未来的人工智能会让我们的教育制度下培养学生的优势荡然无存。
) d. G( c2 r; A$ T1 z( j! U7 h
不久前,人工智能机器人参加了高考数学考试。报道说有两台机器人,得分分别是134分和105分(满分150分)。而这还只是个开始,据说人工智能机器人的目标是到2020年能够参加全部高考。
) [" |2 g. u" k9 n1 `
所以,经济发展需要“创新驱动”,人工智能发展势头强劲,这些都让我们认识到对现有教育体制和方法进行改革的迫切性。
( u% v( N1 N2 t" n# z
02知识越多未必创造力越强
7 Z! |8 b5 ~! ~% P) Y# \
我在教学实践中强烈地感受到,创造性思维的来源之一是好奇心和想象力。
7 P% C* h& k, Y# |& v
创造力确实需要知识的累积,但除了知识,还需要什么呢?爱因斯坦说过两句话:“我没有特殊的天赋,我只是极度好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他说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我觉得是我们过去比较忽视的。

. D/ u) w) }+ _! A: R9 y  ~+ s8 J1 ~
受此启发,我提出一个简单的假说:创造性思维=知识×好奇心和想象力。这个简单的公式告诉我们,知识越多未必创造力越强。

( @, `6 F6 G+ [$ _- Y6 Z3 D6 b- S& r
人接受的教育越多,知识积累得越多,好奇心和想象力可能相应减少,所以创造力并非随着受教育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 D5 B" W# {) L# g
为什么?因为我们后来学的知识都是有框架和设定的,不管什么知识都是这样。在学习这些知识时,你的好奇心、想象力往往会挑战这些知识框架,而绝大多数情况下,你的挑战是错的,因此受到打击和否定,客观上便压制了你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 A- k. f# d1 r8 ~( G* _/ ~, Z8 f, J0 `
连爱因斯坦都曾经感叹:“好奇心、想象力能在正规教育中幸存下来,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5 R" W* K5 w6 Z# g
这就形成了创新人才教育上的一个悖论——更多教育一方面有助于增加知识而提高创造性,另一方面又因压抑好奇心和想象力而减少创造性。这两者的合力让我们判断教育对创新人才产生的作用变得困难,但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有些辍学的学生反而很有创造力。
5 C& M- J' z2 K$ c
因此,并不是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而是我们的学校在增加学生知识的同时,有意无意地减少了创造力必要的其他元素。
8 {* B4 d5 H' Z7 M0 K* R
03功利主义扼杀了创造性思维
$ e+ I0 L5 a- ^- n6 w3 ]
创造性思维不仅取决于好奇心和想象力,还与价值取向有关,所以当我们讨论创新人才教育时,它不仅是一个知识和能力的问题,也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

: V' }  N: \& E
我们现在面临的是一个比较急功近利的社会,盛行短期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这对创造性思维是很有害的。不久前,扎克伯格在哈佛大学2017年毕业生典礼上的演讲,主题是讲人要有追求,要有更高的追求,就是要超越短期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
0 _' R3 O0 i4 n8 r$ ?) L. v
我把创新的动机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代表三种价值取向:一、短期功利主义;二、长期功利主义;三、内在价值的非功利主义。
8 y0 p: v  }$ F3 ]9 ~
对短期功利主义者而言,创新是为了发论文、申请专利、公司上市;对长期功利主义者而言,创新有更高的追求,为了填补空白、争国内一流、创世界一流;而对内在价值的非功利主义者而言,创新有更高的追求:追求真理、改变世界、让人变得更加幸福。
9 {0 o5 a# ?. ]7 B: r
我们的现实情况是,具有第一类动机的人很多,具有第二类动机的人也有,但是具有第三类动机的人就少了,甚至可以说是寥寥无几。
" x+ s+ `7 j2 h! U, h  e1 Y
所以,我们之所以缺乏创新型人才,除了缺乏好奇心和想象力之外,就是在价值取向上太急功近利,太功利主义。急于求成的心态、成王败寇的价值观,导致更多的抄袭、复制,而较少真正的创新,更不太可能出现颠覆性创新、革命性创新。
5 q# @: H: b) c+ w
04改革不易,但变化令人鼓舞

% \8 t9 p# z# x! t
基于以上的反思,我认为创新人才的教育需要创新的教育模式。我提出三条建议:
  \+ [0 v: d$ Y. t0 L% i
第一,教育应该创造更加宽松的、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和时间;
& g3 c8 I1 Y7 C4 e. E( w
第二,在教育中要更好地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0 N' K3 x0 u, I# U
第三,在教育中要引导学生在价值取向上有更高的追求,避免短期功利主义。
& |$ [: I# D4 L0 {; X  I
这就对教育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目前学生培养方案的设计多以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广度为出发点和考核点,总觉得学生学得不够多、不够深,学得不够实用、不够前沿。但是如果我们更关心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更关注学生的价值取向,那么我们的教育模式就应该有较大的改变。
1 w* ]9 M' d5 }' r  F" x9 S) ?
在实践中,我也体会到改革是很不容易的,传统的观念、市场的压力、社会的环境都是制约因素。但是,对学生好奇心、想象力的关注,在社会上得到越来越多的共鸣;学生的个性发展也被上升到越来越高的高度。这些都是令人鼓舞的变化。

3 W5 l" B0 r! S: O/ B" l6 G
所以,我相信随着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随着社会对创新人才需求的增加,创新人才教育将会发生深刻的变化。

8 f# @7 ?7 k4 h0 S# M& q6 p- N
文章来源: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
/ j+ }" b9 Z: A+ o& i/ i  `& T
4 v/ ^" W, \. s0 M4 p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荆悦来
活跃在2021-7-2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