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艘宁波籍渔船在东海一网捕获4000多斤野生大黄鱼、卖了957万元的新闻持续占据热搜。消息传开,各类渔船、休闲海钓船争相前往该海域。野生大黄鱼保护再次进入大家视野,这也引起了正在出席省两会的省人大代表们的关注。; P! J7 ~& R# w ]* |3 `4 F
壹
1 h E$ ~. s+ A4 Y0 b6 y% a1月15日,宁波象山石浦的渔船一网捕获近4000多斤大黄鱼,最终卖了957万元。船老大林海东说,他出海捕鱼29年,这一网下去,等于10年的营收。这样的故事,真是羡煞众人。“我要捕鱼去。”网友们这种半开玩笑的留言也反映了这种心态。而在舟山海域,前几天多家自媒体直播了一场大黄鱼追寻之旅,视频里密密麻麻都是海钓艇,数量超百艘。
1 `/ L: l E# M) a; L( D一位沈家门水产品经营大户坦言:“这几天,渔民都去捕捞大黄鱼去了,昨天3艘船捕了200多斤……”在这个大黄鱼的越冬季,渔船老大和海钓客们好像都从大黄鱼身上嗅到了商机,纷纷“捞金”。针对这一现象,业内人士是既喜且忧的,喜的是大黄鱼资源有了复苏的迹象,忧的是情况刚一好转就大肆捕捞,后果不堪设想。
8 Q- H- p) P4 L( I“对越冬的大黄鱼进行保护,已经刻不容缓!”从事了20多年大黄鱼育苗工作的徐万土表示,听到“一网957万”后,直言“毫无丰收的喜悦”。大黄鱼与其他鱼不同,要产卵至少3年生,2000多公斤大多是可以产卵的大黄鱼亲鱼,太可惜了!”
. H$ S$ H9 n6 I% Z刷到“追寻大黄鱼”的视频,省人大代表、舟山平太荣远洋渔业集团有限公司总轮机长余雄伟坐不住了。和渔船、渔业打了半辈子交道的他,这两天紧急赶写了一份关于规范休闲海钓产业,巩固渔业资源修复成效的建议,提交给两会,希望大家不要忘记舟山渔业资源衰竭的教训,在大黄鱼资源刚有复苏迹象时,放它们一条“生路”。
, ~: e; A k6 o( e8 ?7 h) Q“我小时候,在家里就能看见海上渔船的一点点灯光,那时候渔民都是早上出海,在家门口打到了几网就回港,一网上万斤大黄鱼也是常有的事。”余雄伟回忆,那时甚至在船上都能听到海上传来大黄鱼“咕咕”的叫声,如今,这种声音只存在于老渔民的记忆中了。
4 |- C8 z5 i" p% d! F; u; d2 W对此,余雄伟呼吁,应尽快把浪岗、两兄弟屿、海礁等海区纳入舟山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范围,以发放海钓证、规定海钓船舶备案等形式将这些区域纳入管控。同时为保护大黄鱼洄游与繁殖,建议上述地区每年在野生大黄鱼的越冬期和抱卵期禁止海钓作业。他也呼吁,在全省沿岸海域通过划设休闲渔业专用水域,区分渔业生产和休闲渔业,把渔场还给渔民,减少休闲海钓对渔业生产的干扰。; r) v2 k7 r$ X& w" V: A+ X6 W2 x
此外,他建议参照专业渔船管理规定,在小型休闲船舶证书上载明航行范围,杜绝跨海区现象,进一步强化属地管理,遏制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同时加强行业管理,建立包括经营主体、活动区域、作业方式、经营规模、人员素质、管理措施等一整套管理规章制度,达到行业规范化管理要求。
, J' n3 K, f: ]& w2 c" l9 w贰 `. c$ \) `; k4 k
野生大黄鱼是我国东海的四大经济鱼类之首,它是大自然馈赠于沿海人民的珍贵礼物。其形如蒜瓣的鲜甜肉质,可谓鱼中之极品。/ j, e' j/ p$ Q3 ~! o J
由于大肆捕捞,到上世纪70年代初,东海野生大黄鱼资源逐渐枯竭。1974年初春,浙江省组织2000对机帆船前往大黄鱼的主要越冬场外海中央渔场围捕。至此,东海野生大黄鱼几乎灭绝。近几十年来,有关部门通过制度性的休渔禁渔政策和增值放流措施,东海野生大黄鱼资源有了复苏的迹象。
; P) z" b9 I3 a近两年,除了浙江沿海渔民零星捕捞大黄鱼的消息屡屡见诸媒体,而大批量捕捞野生大黄鱼的爆炸性消息也接连出现。在东海165海区,象山石浦渔民一次性捕获大黄近5000斤,是近30年来破记录的一次。同样在165海区,2020年11月,奉化桐照村渔民也捕捞到近千斤大黄鱼。& x' ]2 W5 J' Y H. b$ l
% M' W \- w8 f4 Z
对2020年11月底奉化渔民一网捕捞到上千斤大黄鱼,浙海大科研人员曾提取样品进行基因测序。对于近年来捕捞的大黄鱼到底野不野,是不是真正野生的,浙江海洋大学科研专家曾对此做过基因测序,但测序的结果仅仅表明这一测序对象来源于那个族群,即是岱衢族还是闽粤东族。
" S: O7 o8 d8 K) N: D z2 w/ e$ W, v, s
鉴别大黄鱼野不野,你可以网上搜一艘或者请教老渔民或行业人士,一般是从外形上区别,比如体型、鳞片、鱼鳍等等,这次象山船老大捕捞的大黄鱼,有人就提出质疑可能是去年网箱里逃出来的。“看起来胖胖的,鱼鳍也不一样”,“你看它眼睛到腮的距离是有差异的,”) v/ n' w8 F0 P7 w8 H5 e
对此,原宁波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陈员祥认为甄别野生大黄鱼的绝招,那就是看鱼胶(是鱼类用以调整下沉或上浮的器官,内有气体,也叫鱼鳔、鱼泡)。“野生大黄鱼的鱼胶又大又厚,养殖的则很薄。”陈员祥说,所以养殖的黄鱼到不了深水,一般网箱养殖在6米深,下到20到40米就了不得,因为鱼胶承受不了深水压力。! ^. Z+ A7 V: k( w) v# v u9 I
叁
+ U5 {& y g; g4 X大黄鱼曾是中国海洋重要经济鱼种,与小黄鱼、带鱼和墨鱼被列为四大海洋珍品之一,但在20世纪70年代陷入绝境,也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极危(CR)物种。尽管大熊猫现在已经从濒危降为易危,但大黄鱼一直没有降级,还是极危。捕捞和消费大黄鱼容易,但保护大黄鱼如逆水行舟,稍有松懈,就会功亏一篑。, h" @% d% D8 p3 T2 g: X
20世纪70年代野生大黄鱼从中国沿海绝迹的原因和场景至今令人唏嘘不已。当时,浙江沿海的渔民采用了一种敲罟捕鱼的方式,也叫敲梆作业。其实这是继承一种古老捕鱼方式,利用大黄鱼头骨中两枚耳石的弱点,几十条渔船将众多大黄鱼围在一个圈子内,然后一起敲竹板,大黄鱼因耳石产生共振而昏死过去,捕捞起来就非常容易。
0 H) O7 b4 p9 _' W; f" u此后敲罟捕鱼法传入福建,进而传遍整个沿海地区,给大黄鱼带来了灭顶之灾。之后,大型渔船配合围网、张网和拖网的作业方式,使得野生大黄鱼的数量断崖地减少,尤其是“绝户”式的捕捞,上千艘机帆渔船前往大黄鱼的主要越冬场所围捕,将大黄鱼的祖孙几辈全部一网打尽。结果是,20世纪70年代末每年能捕捞野生大黄鱼1000~2000吨,80年代下降到几百吨,90年代仅有约50吨。
% z. g! }! @) T, G; h8 ~面对极危的野生大黄鱼,东海各省从1994年实施了伏季休渔,而且,为了让野生大黄鱼复苏,沿海各省制定了放流大黄鱼计划。如从2007年起,宁波开始实施岱衢族大黄鱼野生亲体采捕、保活、繁育和种质库建设项目,将在岱衢洋捕获的大黄鱼进行规模化养殖并放流,数量以千万尾计。3 U2 ^1 U5 F+ U4 j+ [
为此,浙江海洋大学牵头了承担东海野生大黄鱼资源修复项目,该项目试图通过鱼苗放流和野化,重建大黄鱼的栖息地,试图用三年时间将东海野生大黄鱼资源恢复到1000吨,最终实现野生大黄鱼万吨重建计划。% J, n" _/ M6 K0 v# B
2019年,浙江省科技厅将东海野生大黄鱼资源修复项目列为择优委托项目,委托浙江海洋大学推进东海野生大黄鱼资源的修复工作。为此,浙江海洋大学组织舟山市海洋水产研究所等十余家单位开展联合攻关,提出在传统大黄鱼增殖放流的基础上,增加野化训练环节,提升大黄鱼放流的成活率,提高野生大黄鱼的资源量,上图为首批200万尾鱼苗投入普陀东极中街山列岛海域深水网箱中的图片。
, \' W5 J* U$ s1 f( ?5 p% U9 J仅在2020年6月,福建省就放流了748万尾平均体长超过5厘米的鱼苗,2021年7月份,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和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联合放流了700万尾平均体长超过10厘米的大黄鱼。2021年10月下旬,浙江海洋大学团队研究人员在舟山渔场采集到171尾野生大黄鱼,这也是科研人员20多年来在岛礁水域资源调查中捕获大黄鱼最多的一次。 ; T9 N* X# p4 q8 D6 Q& M. U4 S
肆
2 h% r) N$ ^: N即便如此,恢复东海大黄鱼的资源也是困难重重,其间研究人员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并找到了相对有效的方式。浙江海洋大学的研究团队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将小于5厘米长的鱼苗直接放流,存活率只有2%至10%左右;但将鱼养到10厘米长以上,并进行科学的野化训练后再放流,存活率可达到70%至90%以上。& U$ M# @% w+ l, e' L. Y# Y9 L! G
不仅如此,野生大黄鱼受沿海交通(大黄鱼怕噪声)、海洋污染、鱼群食料减少的影响而极为缓慢地复苏。即便大黄鱼生长的各项条件良好,其生长速度也较为缓慢。全长2厘米的幼鱼生长到12厘米,体重达到50~60克,约需90~120天;从全长12厘米生长到全长15~17厘米,体重达到120~150克,约需120~150天时间;再生长到全长19~21厘米,体重300~370克,约需150天以上。
2 I& k& b3 R: p P5 v成熟的可供食用的大黄鱼一般是体长30~40厘米,体重400~800克,要达到这个标准,一般需要半年到一年。然而,这并非野生大黄鱼复苏的标准。因为,流放的大黄鱼并非野生大黄鱼,要等它们产卵后的后代一直生长在天然的海洋环境中,才算得上野生大黄鱼。但是,这个过程需要更长的时间。
3 U8 {# b! W# x$ S大黄鱼与其他鱼不同,进入个体成熟并产卵至少要生长3年以上,也就是放流一代到成为真正的野生大黄鱼至少需要4年以上的时间。放流到海洋中生长的大黄鱼当然不会有养殖大黄鱼生长的条件和速度,它们可能受温度、水流、食物和捕食者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而大量死亡。因此,即便现在能在一个渔场捕获到5000斤野生大黄鱼也只能表明野生大黄鱼的复苏有了转机,并不足以说明现在是野生大黄鱼的丰收季节。$ Z% |% o' C& B8 u
伍
6 j0 |0 \5 u# P眼下正是大黄鱼的集中越冬期,在利益驱使下,一窝蜂进行围捕和垂钓,是否会再次让大黄鱼遭受灭顶之灾?针对近期很多渔船和海钓艇齐聚大黄鱼越冬场“捞金”的现象,业内人士是既喜且忧的,喜的是大黄鱼资源有了复苏的迹象,忧的情况刚一好转就大肆捕捞,后果堪忧虑。已有多名业内人士发出呼吁,在现代先进的捕捞技术下,高强度的“围捕”后果将更为严重,各方要联手动起来,要放野生大黄鱼一条“生路”。& s. u0 A" a; \
现在,正是大黄鱼在越冬场所聚集产卵的时候,如果人们都想以捕捞大黄鱼来一夜暴富,刚刚有了复苏迹象的野生大黄鱼又将面临被一锅端的危险。“同胞们,别赶尽杀绝,留点后路给后人吧!还记得舟山渔业怎么衰竭的?!”“手下留情吧,距离春节产卵也没多久了。”浙江海洋大学江丽华博士为此呼吁。! D# s0 }5 w5 B, n
“要加强整体研究,提升可持续的资源保护和利用,按照生态系统的理念设立大黄鱼越冬保护区。”浙江海洋大学党委书记、东海野生大黄鱼资源修复项目首席专家严小军表示,要结合大黄鱼生命周期长、性成熟期晚、破坏后恢复期长、越冬具有明显聚集性等特征,建议制定全周期整体性自然资源保护整体架构,将大黄鱼增殖放流新技术、“鱼巢构建”新方法、越冬场确定与可持续开发都纳入其中,进行综合系统研究。
9 M4 }3 Q T6 L, L0 D L一方面,管理部门应当尽快立法立规,禁止一窝蜂地捕捞野生大黄鱼,以保护好越冬期间的大黄鱼亲鱼,同时,科研人员要结合大黄鱼生命周期长、性成熟期晚、破坏后恢复期长、越冬具有明显聚集性等特征,来制定全周期整体性自然资源保护计划。
: X2 q& Z W# z另一方面,所有捕鱼者也应当考虑野生大黄鱼是如何陷入极危境地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自觉地保护野生大黄鱼。即便等到野生大黄鱼完全复苏后,对大黄鱼的捕捞也应当有计划和科学地捕捞,如采用《配额捕捞》制度,这比目前的“许可”制度更能保护资源持续性,减少渔业成本,提升渔类品质。
# ^) h# C- l. J- Y/ v3 r5 v4 U如此,就有可能让野生大黄鱼这一海洋珍品可持续地生长和供给人们食用、药物,让子孙后代也受益于大自然馈赠于人类的优良物资。
0 f% P, @6 {0 m* B2 o4 W' L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4 t: j" \. L. L查看原文www.52ocean.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