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潮涨潮落,周而复始地拍打着岸边,简单而重复,从未停歇。对很多人来说大海是博大的,广阔无垠、水天相接,可以抹去所有烦恼;也有人认为大海是多情的,蕴藏太多凄美的爱情故事,引发无数人的惊叹与感动。它专注而执着,产生了非凡的能量,揉碎了砂石和珊瑚,使它们成为美丽的沙滩;它,容纳百川,吸收了江河湖泊,孕育了生命;它时而平静如镜、时而咆哮奔腾,净化和荡涤着体内的垃圾。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正是因为海洋,有了生命的起源,我们人类才得以诞生。而每当大海在咆哮,疯狂地拍打着海岸,仿佛在向人类呐喊,那不是别人的噩运,而是人类共同的灾难。实际上,海洋是一个危险而又神秘的世界,本文就来谈谈看似广袤而又平静的海洋当它咆哮时,到底会多恐怖? 目前,占地球表面积约71%的海洋是人类从未探索过的处女地,人类探索过的海底仅占海洋总面积的5%,因此面对这广袤的海洋,恐惧心理在所难免。除了各种未知的海洋生物,以及海啸等人尽皆知的自然灾害,海洋还有更多的“隐形杀手”,一不小心就会要了无知者的性命。 % K7 O' D/ H( }
离岸流 看似寂静的离岸流,实则是海边的隐藏杀手,据统计,90%的海边溺水事件都由离岸流造成。8月15日,据央视新闻消息,福建漳浦海滩17人落水事件,已造成11人经抢救无效死亡。据了解,这17名游客全是外来人员,14号下午,他们在漳浦县亭镇江口村附近海滩戏水时遭遇不测。当地百姓说,这里暗流汹涌,平常都没人敢下海游泳,这些游客极有可能,就是被离岸流卷走的。 现场目击者称,这17人当时手拉手在海边玩冲浪,可能一时玩得兴起,忽略了正在涨高的潮水,结果集体被卷入海中。有知情人称,从时间看,当地下午四点多是海浪最高潮,他们可能是在最高潮前后下海,结果被离岸流带离海岸而不幸遇难的。
2012年8月,韩国Haeundae海滩出现巨大的离岸流,游客被直接卷走 离岸流,学名裂流、回卷流。是一股射束似的狭窄而强劲的水流,它以垂直或接近垂直于海岸的方向向外海流去。其宽度一般不超过10米,长度一般在30~50米之间,有的长达700~800米。这束水流虽然不长,但速度很快,流速可高达每秒2米以上,每股的持续时间为两三分钟甚至更长。
有离岸流存在的区域,海水颜色明显不同 离岸流包括裂流根、流颈和流头三部分。裂流根是离岸流的源头,也就是水源汇聚区,裂流根里的水来自一侧或两侧的沿岸流,沿岸流中的水则来自涌向海岸的波浪。向岸的波浪、沿岸流和离岸流共同构成了近岸流系中海水的输移和循环;流颈是离岸流的通道,水流急速而狭窄,流颈为离岸流宽度的最窄处,宽约十多米至30米不等,流速最大;流头也就是离岸流向深海扩散的区域,呈扇形,可达100多米,并有显著的涡动,由于涡动影响,流头边缘必然出现泡沫带和海水浑浊现象,非常容易观察。 离岸流在任何天气条件下都可能发生,它会出现在多种类型的海滩上。与因猛烈撞击而发出巨大声响的波浪不同,离岸流不会引起人的注意,直到人身陷其中才会发觉。曾经有人做过实验,把染料倒在有离岸流出现的地方,就会发现,染料沿着柱状水流悄无声息地进入大海,而且这种海流速度往往超过每秒2米,所以人一旦被卷入其中,往往非常危险。
染料进入离岸流 离岸流的宽度不足10米,但其速度却极快,流速可达到每秒2米甚至以上,一眨眼功夫,它就能将区域内的人与物迅速拖入深水区。因此无论遇险者水性的好坏,以这个速度涌入海中,任谁都顶不住。此外,离岸流更恐怖的是它悄然无声,难以引起人警惕的特点,它可以在任何天气条件,多种类型的海滩上随时发生。一个不注意,人可能就会被汹涌的离岸流拖走。
我国南方沿海离岸流灾害风险等级分布 不过,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小技巧来判断或预测离岸流的产生。如果持续观察到两边都是浪花,偏偏中间一块浪花很少甚至没有浪花的时候,就要小心了,这里可能有离岸流,下图所示。另外,离岸流往往还会携带大量泥沙入海,因此其水色与周围水色相比会更偏深色一些。若是以上两点都相符,那么此处很可能就存在离岸流,请不要随意下水。
箭头中间有离岸流 另一种方法,适用于海底地形可以再海滩上肉眼看见的情况,如下图所示,两边都是浅滩,有波浪在上面破碎,中间有一条深槽的情况,有很大的概率有很强的离岸流。
在画面最下面两边是砂质浅滩,中间有一条深沟,形成离岸流 如果非常倒霉,在海边游泳时,发现自己不管怎么用力游动,和岸边的距离不仅没有变化,反倒离岸边越来越远,这时千万不能慌张,一定要保持镇定,慌乱会消耗你的能量使你的体力透支,无论是等待救援还是自救,镇定都是最重要的,同时调整好自己的呼吸,放松自己的身体,让自己随波逐流,千万不要去挣扎反抗。当你调整好之后,如果岸上有救生员,请大声呼救,挥动双手,他们会来救你的,这是最好的办法,因为救生员一般都装备有专业工具,由他们介入。 当救生员没发现你的呼救,或这个海滩没有救生员,怎么办?这就只能自己游了,但是即便是自己游,也是有技巧的,顶流向岸的方向游,很大概率是还没游到你就累死了,或者干脆越游离岸越远,这时候不应该顶流向岸游,而应该垂直于流向,沿岸游,见下图。
遇到离岸流时的逃生方向 ( p7 {$ T" U( b
6 |" G' a; ^ X( t
疯狗浪 如果说离岸流还能通过观察发现,尽早远离危险。那疯狗浪如果遇到了,能不能活下来,真就只能听天由命了。或许很多人对“疯狗浪”这个词感到十分陌生,它是海洋中的一种涌浪,常出没在海中的礁石、海岬或海堤。 大家都知道,海啸是最强大且致命的自然力量之一。这是种由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引起的破坏性海浪,在极端的情况下,海啸在岸边掀起的海浪可达数十米。但除了海啸,大海中可能还存在着另一种同样强大,却更难预测的恐怖巨浪。这也就是传说中的疯狗浪,在英语语境则为流氓浪(Rogue waves),又叫异常波(Freak waves)。 和陆地不同,海面上因为没有高山和树木的阻挡分割,在海面上的风可以一马平川,往往可以达到每秒32米的惊人速度。无风不起浪,在这种狂风的作用下,很容易出现一种名为疯狗浪的巨型海浪,它们一般出现在特定的季节和特定海底地形的区域。
传说中的“疯狗浪” 从人类开始航海起,就不断水手或渔民声称自己遭到过一种“来无影去无踪”的超级巨浪袭击,似乎有“隐身功”,还起了一个形象的名字为“疯狗浪”。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以为这只是传说或是百年难遇的巨浪而已。直到1995年,挪威德劳普纳海上平台的加速度针和应变传感器检测到一次巨浪,波峰比周围的波谷足足高出26米,与传说中的“疯狗浪”极为相似。 人类这才发现“疯狗浪”是一种真实存在的海洋险象,在科学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并不断展开对“疯狗浪”的研究。然而,“疯狗浪”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是如何形成的?科学家认为,很有可能是由东北季风、台风、地形、波浪、潮流等原因叠加造成,具体成因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波的叠加和干涉示意图 如果条件合适的话,当两个海浪相遇时,就会形成新的海浪,而新海浪的最高点就等于两个海浪的高度相加,新海浪的最低点,等于两个海浪最低点相加。如果后面的波浪刚好追上前面的波浪,两个不同的波峰就会重叠在一起,形成一个更巨大的波浪。例如,一个5米波浪刚好与一个10米的波浪重叠,那么将会出现一个15米的巨浪。与此同时,两个波浪的波谷也会叠加,变得更加深不见底,而这种由叠加效应产生的巨浪一般都很短暂,往往只能维持几分钟。 一般来说,海洋和气象学家会用一些数学模型来预测海浪的高度。国际气象学委员会曾根据英国人蒲福(Francis Beaufort)拟定了“蒲福风级表”,并沿用至今。而跟根据此表,风速与风压越高,形成的海浪也就越高越巨大。但就算是在12级飓风出现的时候,预测的浪高也就只有15米。浪高达到20米以上的暴涛已极其罕见,所以在分级表中根本都没有列出,就别说30米高的逆天海浪了,这超出了正常人的认知太多。 经过了几个世纪的探索,1995年人类终于检测并纪录下了世界上第一个疯狗浪。这也被称为卓普尼巨浪(Draupner Wave),由挪威的卓普尼海上石油平台捕获。元旦下午3时20分,高达12米的海浪正在冲击着钻机。当时的工人,都在封闭的室内避险。尽管没人亲眼看到巨浪,但激光测距仪却准确地纪录下了数据。从波谷到波峰,这巨浪居然高达25.9米,它的高度竟是相邻海浪的两倍,这下证据确凿了,疯狗浪也从传说变成了现实。
海上的风几乎是四季不停,除了赤道地区因为气温高,地面气压低的原因,使得那里平常都没什么太大的风。而在其他地方,特别是西风带,全年两百多天狂风大作。在历史上总是有许多船只在大海莫名其妙地消失,其中更有一些出了名的超级巨轮,抗风性能极高号称“永不沉没”。所以人们也猜测,这些消失在茫茫大海的船只可能是被疯狗浪拦腰折断。例如1978年12月12日凌晨3点,大西洋中部一艘名为慕尼黑(München)的德国货船发出了求救信号。在广泛的搜救下,该货船以及船上的27人均没了踪迹,宣告死亡。
- ?1 A; I4 v) k6 d
- E0 k- C' }! c1 e. S/ L
7 l, \7 H3 [1 L
海上涡流 除了太平洋西风带常年不息的狂风,还有一种现象更容易让人心生畏惧,那就是有海上龙卷风之称的海上漩涡。比较出名的有挪威的萨特大漩涡,以及日本的鸣门漩涡。这种海中黑洞不仅会对人构成威胁,任何小船、游艇、泊船都有可能会被吸入这个可怕的怪物中。涡流,是一种漩涡型的水漩,又被称为海洋中的黑洞。
我们知道海洋涡流通常是由潮汐引起的,而根据潮汐的特性,涡流的出现也有一定的规律。涡流是两股或两股以上方向、流速、温度等存在差异的水流相互接触时互相吸引而缠绕在一起形成的螺旋状合流。在地球自转力的影响下,在北半球,流入速度方向偏右,所以流入的水流速度方向指向中心偏右位置,这就形成了逆时针的涡流,同理,在南半球形成顺时针涡流。 海洋涡旋是一种旋转的、以封闭环流为主要特征的水体,是由于各种气象因素作用和海洋动力不稳定性造成的,在全球海域广泛分布。世界上有一些著名的大旋涡,如萨特大漩涡、加罗法洛旋涡、墨西拿旋涡、梅尔斯托姆旋涡、鸣门旋涡,等等。这里的每一个漩涡都很大,水量也非常多,有的单个漩涡直径能够达到12米,想像一下人如果不小心掉进这些漩涡里,几秒内就会被漩涡卷入水底拖走,人力是根本没有办法反抗的。 萨特大漩涡在一个又长又深的海峡中,最狭窄的地方只有137米。每当潮水涨落,这地方的海水流速超过每小时18公里,流经这里的海水超过7500万立方米。大量海水在这个深邃狭窄的水道里流进流出,形成多道强有力的海流,互相挤压冲撞,就在海面上形成了萨特大旋涡。
萨特大漩涡 在濑户内海和纪伊水道交汇处,德岛县的鸣门与淡路岛之间有个鸣门海峡。日本鸣门海峡中的鸣门漩涡,是因为鸣门海峡只有1.3公里宽,潮水涨落大都要通过这里,导致这里海流,速度极快,经常会形成直径15米,流速15公里每小时的大漩涡。每当大潮来临时,甚至会形成直径20米、时速可达20公里每小时的巨型旋涡。所以每年大潮时,都会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打卡。 漩流是由于濑户内海和外海的潮位之差所产生的现象,当海水通过狭窄的濑户时,潮流变急,流经挡路的暗礁就形成大小的漩涡。满潮时在播磨滩、退潮时在纪伊海峡侧造成漩涡,春天和秋天的大潮日是观潮最好的时候。“涡之道”是位于桥面下部的步行游览道,长约450米。透过玻璃,游客可以在咆哮的天空中观察到惊天动地的漩涡。虽然在桥上很安全,观者仍不免心惊胆战。 作为海洋动力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涡旋的形成、运动和消衰一直是海洋科学家关注的重要研究方向。涡旋不仅能够影响海洋流场与化学物质的输送,从而对海洋的环流结构和海洋生态等产生重要作用,还能通过海气相互作用,对风场、云及降雨等大气现象产生影响。 合成孔径雷达(SAR)具有全天时、全天候、高分辨率、广覆盖面等优点,对海洋涡旋探测具有特殊意义,受到国际海洋遥感界的重视。然而,涡旋在SAR成像时会受到各种海洋环境因素的影响,通过真实SAR图像难以完全解译涡旋的特征。利用仿真SAR图像可以为涡旋的SAR图像特征解译提供指导,但是目前少有关于涡旋SAR图像仿真方法的研究,这也是目前海洋学者的研究热点和难点。 海洋里到处都有这种涡旋存在,没有这种涡旋的海域倒是很难找到。这些涡流与大洋中的环流相比,虽然只是个局部,并不显著,但它与人们在近海能见到的小旋涡相比,就非常之大了。所以,海洋科学家们称这种涡流为“中尺度涡”。
大洋的中尺度涡旋转速度一般都很大,而且一面旋转,一面向前移动。中尺度涡旋在水平移动的过程中会携带流体与其一同移动,中尺度涡旋是通过在等密度面上形成闭合等位涡线的机制来实现这一过程的。它的移动方式,很像台风(气旋或反气旋)。科学家估计,中尺度涡有巨大的动能,约占整个海洋流动能的80%以上,这个数字实在大得惊人。
卫星监测下,印度洋流的可视化 过去的大洋海流图向人们显示出,大洋中的环流是由几条大海流组成的巨大流涡,在涡流中部,则是平均速度仅在每秒1厘米左右甚至更小的弱流区。而大量中尺度涡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大洋里绝不只是几个简单的巨大流涡,弱流区也不是那样平静。
中尺度涡 由于海洋中尺度涡的出现,大洋环流的动力结构完全改变了。人们发现,充斥于海洋中的这许许多多的涡旋,与大洋环流之间有着强烈的相互作用,故不能忽视涡旋对环流的影响。假如中尺度涡也像大气中的气旋或反气旋那样,是由于气压不稳定的因素而引起的,那么,大洋环流的动力有可能是由中尺度涡来维持的,这就从根本上修正了风生环流的观点。 * J; W6 u( e( K5 w" X; R. b
# A, V: O9 e' O3 A
海中断崖 如果说海面的各种危险还处于人类可以应付的程度,那深海绝对算得上是人类的梦魇。说到深潜,就不得不说说每个国家引以为傲的潜水艇了,相信大家都听说过“海底断崖”吧,这对深潜者来说简直就是巨大的灾难。海底断崖,顾名思义就是海水的密度上大下小,有时遇到数据呈断崖式下降,导致浮力由上到下急剧减小,这很容易造成的就是潜艇仿佛失去浮力,飞速掉进海底,就是我们常说的“海底掉深”,稍有不慎就艇毁人亡。
1963年4月10日,美国的长尾鲨号核动力潜艇,载着129名艇员,在进行300米深的潜水试验时,突然失去消息。美国海军最终在2300米深的海底找到了潜艇的残骸。要知道,这艘潜艇的设计深度仅仅只有396米,它怎么会最终出现在2300米的海底呢? 1968年初,以色列海军的达喀尔号潜艇,在完成英国的任务之后,返程途中失去了联络。在失联的3天前还和通讯中心有过联系,报告说潜艇一切正常,4天后就会到达指定地点。然后这艘潜艇载着以色列海军的69名艇员,消失在了茫茫大海里。以色列军方开始了漫长的寻找。时隔30多年后,终于在海底找到了疑似残骸。经过仔细比对后确认,残骸就是失联的达喀尔号潜艇。 海水的密度是海水的一个重要物理特征。在低纬度海区,由于表层海水温度高,海水密度相对较低。从海面到一定深度,受海水运动的影响,海水混合良好,因此海水温度和密度的变化不大。随着深度的增加,海水密度迅速增大,出现密度跃层。但到一定深度之下,海水密度基本不变。在高纬度海区,海水密度在垂向上的变化很小。
不同维度海区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变化示意图 正常情况下,上层海水密度低,随水深增加,密度不断变大,呈正梯度变化。但有些地方海水垂直密度呈负梯度变化,上层密度大,下层密度小,就像水在上,油在下,就形成了液体断崖,俗称“海中断崖”。
潜艇正常潜航时,浮力重力相等。突然由高密度海水进入低密度海水,浮力迅速减小,潜艇快速下沉,就面临巨大危险。另外,高密度海水在上,低密度海水在下,本身就在脆弱的平衡状态中。一旦平衡打破,高密度海水往下流,导致潜艇进入到这种边界或者前进驶出边界,突然进入低密度海水中,使潜艇的浮力瞬间小于重力而快速下坠,就是海水断崖,如下图所示。有时在分层里,高密度层会形成向下的泄流,导致经过的潜艇掉进去,下坠速度大幅增加,以至于根本没有自救的机会。
同时,由于海底山脉和地质活动的影响,在海水密度跃变层的界面上,会出现高低起伏的波浪,称为海洋内波。这种隐形的波浪振幅几十到几百米不等,波长几百到几千米不等。内波的破坏力,主要是在密度分层的地方,海水流向可能正好相反。这种内波流速能达到1.5米/秒,就像是锋利的剪刀一般,危害性极大。
海洋内波示意图 可是中国的深潜海员却创造了个奇迹。前几年的时候,中国潜艇372号基洛级潜艇正执行战备远航计划,却突然遇到海中断崖情况,潜艇急速下沉,“掉深了”,据后来的报道说大家当时心都凉透了。就在大家心悬一线的时候,当时的指挥员赶紧下达各种补救号令。 相信大家那时候已经做好了赴死的准备了吧,毕竟在此之前,还没有那艘游艇遇到这种急性突发事变自救成功了的,尤其还是他们所经历的断崖式下跌。由于水压突然增大,潜艇尾段出现管损,一瞬间舱内水雾弥漫。此时,值班的四名士兵以条件反射的速度封闭主机舱,在能见度几乎为零的水雾中准确关闭了40多个阀门,并开始向舱内供气增压,减缓进水速度。 发生管损后不到十秒,应急压缩空气阀门被全部打开,所有水柜以最快速度吹出排水。不到一分钟,艇上60人,完成了上百个阀门和几十种电器设备的关闭操作。两分钟后,各个舱室封仓完毕。不到3分钟的时间潜艇停止下坠,这个时候距离这艘潜艇的设计下潜深度只有几米的距离。如果再晚几秒,潜艇就会被强大的水压撕碎,到时候艇上的所有官兵都会葬身鱼腹。由于全体潜艇官兵教科书般的完美操作,中国的这艘潜艇成为世界潜艇史上,遭遇海中断崖大掉深后,自救成功的唯一案例。 这次中国海军的自救让我们再次看到了中国军人的处变不惊和优秀的自身条件。他们创造的不仅是中国的历史,更是世界的历史。遇到海中断崖的中国军人,不但没有尸骨无存,还一个不少的回到陆地,继续为祖国做贡献,他们是我们永远的骄傲。
6 F, u7 m" c) F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