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李强总理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要点如下:9 [$ i' X$ n" M8 x2 R" o% p
5 h2 O4 M# `( ^$ r# h) W9 M: U( M# C3 F" o9 B$ T% r5 b( ~7 O# R
一、2024年工作回顾3 w) f4 W( ]1 L
% s, }5 g; ^' Z R) s1 q( w/ h% q3 ^2 d- u2 P7 H7 P
6 \8 b& S* b. K4 }1 H- k4 A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 n! q; P1 n2 g6 u* w) K6 v' O
5 w2 W; a, w, u2 l) C, W) z, f- p9 y
粮食产量首次跃上1.4万亿斤新台阶
% d/ m6 `8 t; ]8 N8 k7 S0 D8 _; @3 |3 j, Y1 s
. |. d+ X' T" @; ^7 x9 s* x, U! m% l 城镇新增就业1256万人
" K: g5 {+ z$ E" r4 K! m6 [0 u* [! ~
) V* |2 l3 {) v9 {
2 m6 z$ b6 p/ A+ ~( P! n" o7 S 新能源汽车年产量突破1300万辆
6 S$ Y- z3 Q, H t5 z1 o 7 {6 X* _9 h7 h; J
- Z# Z4 r [9 i$ b f
* C; l! R2 v" a: R& @! X- A二、今年主要预期目标' K9 }: C" S5 H8 y- _- `4 S
6 a& q E, ?1 j- F5 g
8 m u% a+ c, g W& Q; U4 ^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 Q2 }) R+ q$ C7 E" l4 `* Y- T
* X; K; A& V# E6 \# E5 c# r4 H
2 L0 F4 L! J0 U: P: s/ O6 r
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 X z9 h5 h7 C1 n4 G1 y1 [# B
" E% j+ m: R8 f: b/ W' L
8 M5 s1 [. e3 s$ {' W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左右3 H7 i& F5 ] u" @" R7 i! Q6 T+ `2 ]
. u" R; a: [" ]+ ^/ `" _8 E$ X
, h* M$ f# ]+ [5 ~ _ 粮食产量1.4万亿斤左右% u/ O' |& `& W* Y0 V, q8 O- z( U$ p
( s7 n, e) f1 w" C& l5 @
& }7 }7 B& W6 J( v- a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 M7 M+ J& | l4 { e
7 }% n D7 I9 C' ~& n, K
& ~2 B2 Z% X/ L, K T; ?9 R% U& j1 |1 r. ^4 R" x/ V' ~
三、今年部分重点工作
# e/ e8 c. Q j6 M, U
5 L/ @3 u6 |6 m9 t2 o+ C2 j7 p) w, A. P2 g, f
财政:赤字率拟按4%左右安排,赤字规模比上年增加1.6万亿元
2 K% C1 J# _' M( i8 R" `- J$ B; x4 J2 F/ w9 d% b
% U% J+ }. s, O6 o* C 政府投资: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4.4万亿元、比上年增加5000亿元。合计新增政府债务总规模11.86万亿元、比上年增加2.9万亿元; i2 H% X P, p7 \7 g# Y6 v- E
3 R& L9 z4 `+ G/ t) g$ P( C: ^( @2 f4 m
特别国债:拟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1.3万亿元、比上年增加3000亿元。拟发行特别国债5000亿元
! e3 Q" R- U! S# } Q- p6 m/ P P' I' H
1 D, l: Q Q0 B, e
消费: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300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 s8 ?3 e/ s. B- e% U
1 H: W/ @2 V; e9 Y: h/ `, j1 R* u
" |& c5 w: O4 V) n/ z9 n 新质生产力: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 S+ V. s. i0 Q! M% A; C
* Y* M+ i7 }/ ^: l! H+ |4 {1 ]
# j' @8 j2 d: k" P 教育: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学位供给,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
- F- X; ?" \3 m$ _3 }* E' X& n1 j4 [. F6 l
' e# p4 d/ r# s* H6 A( I9 V. J t
市场环境:落实解决拖欠企业账款问题长效机制。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2 N3 ~# C; k; d3 k& l" J! q# G
0 E9 u# \7 J _4 |0 q, G! B! m
; P6 W" v s3 P+ @2 J 开放:推动互联网、文化等领域有序开放,扩大电信、医疗、教育等领域开放试点
0 Y! L0 N8 K2 n# [ T3 r8 L* U- Q* K: f6 T% n
: J2 ]& g" T/ ]) f" j 住房: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加力实施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推进收购存量商品房。继续做好保交房工作6 I" w% q8 T1 y2 J$ h' F' l- E
8 w) J0 D5 ?4 x* k; b
\/ S% J8 \8 ? 乡村振兴: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启动中央统筹下的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加大对产粮大县支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3 X; }/ O" X, d! }) K3 ~
* |6 E" E0 F( L; k& A1 n, c
: f# N& D1 U2 U% M9 x: f 城镇化:推动将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纳入住房保障体系。持续推进城市更新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 A+ @5 q: R( ]1 X9 N: B4 J+ l
! k. h( p }* L5 z s
& y }* @" X H# O, Y9 {- ~3 x 生态: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5 i/ Y4 b9 V7 | _
7 M9 ^4 K. T2 {# ^8 b8 I+ _/ q: |' n) [0 k6 q. a+ _
就业:拓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渠道。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4 v# J( c& d! x U# @
( c1 p' g3 m- M1 I% l2 w( p9 U* K& p- K$ E" f3 \; k) Z' b
医疗卫生:优化药品集采政策,强化质量评估和监管。居民医保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分别再提高30元和5元! h1 I! p! ^& c( }6 y
% t0 S9 G# w/ o8 j, x" l% ?! [0 n/ g/ O3 t# _$ g$ D
社会保障: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再提高20元。制定促进生育政策,发放育儿补贴
9 D0 E' N1 y1 L$ v# D) n6 H) S: H; p, K& D
8 A6 e# C* U0 g$ N
2025年政府工作任务
1 K: `% c# s3 N4 \“涉海”部分如下:
: t- m+ ]$ S$ K+ W( [" i& M. e
% x" J. L0 p) F% J6 g* k. L; B# n( d# u
加大区域战略实施力度。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叠加效应,积极培育新的增长极。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加快崛起、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等战略。提升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支持经济大省挑大梁,在要素保障、科技创新、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等方面制定支持政策。鼓励其他地区因地制宜、各展所长。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深化东、中、西、东北地区产业协作,推动产业有序梯度转移。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加强边疆地区建设,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积极探索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新路径。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 }$ p. O6 x( w( E v/ p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持续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制定固体废物综合治理行动计划,加强新污染物协同治理和环境风险管控。深入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面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推动“三北”工程标志性战役取得重要成果。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坚定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积极推进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新期待。. ~6 i' k3 E Y9 e
加快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完善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和标准体系,营造绿色低碳产业健康发展生态。深入实施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培育绿色建筑等新增长点。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加强重点用能用水单位节能节水管理,有力有效管控高耗能项目。加强废弃物循环利用,大力推广再生材料使用。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0 |' ], l9 n8 l U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扎实开展国家碳达峰第二批试点,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行业覆盖范围。开展碳排放统计核算,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碳标识认证制度,积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加快建设“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发展海上风电,统筹就地消纳和外送通道建设。开展煤电低碳化改造试点示范。规划应对气候变化一揽子重大工程,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
% \! y8 K' B' i/ j来源 | 新华社
9 D7 n; F- @4 ~# q9 V排版 | 数智深蓝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排版及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