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海之大,万物勃兴。
{3 N& l3 d7 M C) c9 s: V" S- z! f# T
4 J8 W; {6 p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海洋经济发展前途无量”。9 v1 P# O/ ^" j* W1 H% ~7 D% R
9 ~& `; t4 i Z& @6 E' R( W' t* t8 a' N* K
新中国成立75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青岛牢记“国之大者”,深度融入海洋强国战略,不断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2023年,青岛海洋经济量质齐升,海洋生产总值5181.3亿元,同比增长6.5%,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32.9%,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5.2%,海洋生产总值稳居全国第三位。
; X& N: A4 Y( ?0 Z& C
( H& n+ S6 z, ]- p1 l; ]7 W4 ^! i6 V# w6 j2 g, c: Z, f- `# u
从“兴渔盐之利”“行舟楫之便”,到海洋蓝色产业链延伸至装备、能源、医药、高价值食品……青岛从一个昔日的海边小渔村,一步步发展成为如今拥有鲜明海洋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向海图强的新征程上奏响蓝色交响,奋力写好更具引领力和影响力的“海洋大文章”。 }$ ?& M* g$ I
$ ?+ ]4 G8 r. X0 M. w+ V" M
/ {1 C. s; R; G& ~; d4 S9 P1 o+ T( y# n1 B
4 U" a" B; A" S7 v8 L7 @* i+ j# ^( ?
; P8 |% ~5 c% P+ t8 i6 F* u# y7 e; p
) V2 Y( K$ E4 m9 l- Z3 ~& m# N% \7 U- V4 n* d7 Z" e, h
) {, K( j+ h9 @+ K8 [* t3 |
! N& V( x+ Q3 [; C2 F$ u- Y0 C+ B6 H# j3 n f
基础研究形成科创高地
4 f! C8 }! a( i
4 A5 n! p( [1 ^$ h7 T! ?
+ E; K! }, b8 q" z! s; G& X
~3 q1 K0 Z2 s1 k! [
+ V# C" B' H8 q. k5 F. G. Q& V1 ^$ }6 B! H0 ?; y7 z
r" s7 X& \# G% |* c
初秋的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在中国海洋大学,一场原创话剧《文圣常》精彩首演。该剧以我国海浪研究的开创者、物理海洋学家文圣常院士为创作原型,展现了其毕生求索、奉献海洋事业的光辉形象。( S/ X, m) b3 c I7 F
0 p: V+ ~' X. Q$ b
0 Z- X b+ R7 A2 k" x* X
这是青岛海洋科学家深耕蓝色国土的代表,更是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一代又一代科学家以基础研究助力青岛成为海洋科创高地的缩影。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文圣常在海浪频谱、海浪方向谱、海浪预报方法研究和海浪数值模式研究等领域不断取得重大突破,提出了“普遍风浪谱”等一系列创新理论,由此国际海浪科学研究有了更具影响力的中国声音、青岛声音。
E3 ] Z4 e" `7 O9 e9 B
3 U( J: s5 v1 b( E1 r
$ L: Q0 U$ F1 ~" a0 \3 l9 F/ w5 C为什么是青岛?其中缘由有迹可循。“新中国成立后,为尽快扭转我国海洋科研人才、调查装备极为匮乏的局面,在青岛先后成立了我国第一个专业海洋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前身)、第一所专门培养海洋人才的高等院校——山东海洋学院(后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等,实现平台、人才汇聚,取得了‘文氏风浪谱’、鱼类细胞核移植、藻类人工养殖技术等重大科技成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王凡说。
0 z* q- F* e2 O2 q. _
# ~, a- V8 A; ]* G( N! j
7 t! W/ a0 c! }1 w曾呈奎、赫崇本、刘瑞玉、赵法箴、文圣常……立足海洋“大院大所大校”,一大批海洋科学家在青岛工作、生活。众多海洋平台、海洋人才汇聚,塑造了青岛强大的海洋创新能力。而近年来,我国第一个海洋领域国家实验室——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崂山实验室前身)、我国第一个深海技术支撑基地——国家深海基地等海洋高端平台在青岛落地、运行,青岛海洋科创隆起一座又一座高峰。
- w* B" @ |# u& T6 d
. P, D" Y9 \ T, g2 Y& }7 v
. z) [1 N1 d, G, o3 \* v, o7 S破解基因资源,更好造福人类。“南极磷虾是地球上资源量最大的物种之一,被称为‘人类最后的动物蛋白质来源’‘海上金矿’。”黄海所研究员邵长伟说,他们成功破译迄今为止最大动物基因组图谱——南极磷虾基因组图谱,对于促进南极磷虾深入研究及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4 D* U( y! x& J+ j% o! `2 z' y
3 s4 T& K N9 ^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观测网的建立相当于‘把人类的眼睛放到万米深海’。”近年来,崂山实验室主任吴立新院士领导发起“透明海洋”研究计划,该计划构建起全球最大规模“两洋一海”(西太平洋-南海-印度洋)观测网,并实现实时传输,加快实现海洋“看得清、查得明、报得准”。+ g8 x, Z$ H; s# {
0 B8 H% {/ c/ E, A. K' q# V0 E/ f' |% n& t8 d9 w% n( Y
经过75年的探索、培养、积累,目前,青岛集聚了全国30%的涉海院士、40%的高端涉海机构和50%的海洋领域国际领跑技术,三个方面均居国内第一。' I0 I' J% r; d, u8 _0 u% X, I3 T
2 n9 ^' {' H8 c7 `& B/ l8 N& k; c4 I1 @+ l1 n; f6 _0 q
5 |; c) Q5 p% P
" N2 P1 V: k* I, w: }# h& {' R3 }- J
' M q* W2 V4 {. L2 o; c! Z4 W2 `陆海统筹筑起产业高地
1 L- z- p1 T9 E- g5 H# A. t/ S: h4 y8 @5 u% l" k
1 ^$ e+ H, q, q
1 G" [( B7 ]9 K
7 i( D- ^7 g. z3 e: i$ R
. d- O3 o5 i& D' \
7 L" f9 g2 r8 _% n9 `% G
3 ~# _8 x c6 M1 I5 H0 O% {* o0 K9 x: g+ N9 h- ]
青岛向海而生、依港而兴。走进山东港口青岛港,处处可见桥吊林立、装卸繁忙的作业场景,日夜不息已经成为青岛港的常态。
/ Q+ g. B# K9 R$ _6 }3 U: m; n
1 w. {5 G! A$ w \港口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统计数据显示,全球贸易的近90%通过海运完成,全球35个国际化大都市中有31个依托港口发展起来,全球财富的50%集中在沿海港口城市。以港兴产,以港兴城。多年来,青岛港像世界诸多港口一样,实现自身能级跃升,助力城市发展繁荣。) i, p+ x5 U( ^: ^; Z3 _8 g
6 m3 G2 c G( }: y
7 K/ C& M: V- g$ U
数据最有说服力——8 x$ P P3 U) K! p; L* h
z2 K& V& j% j" @4 T( O% B( B; u2 J' P2 j: G u7 V6 ]/ c' d, r
1949年,青岛港货物吞吐量仅72万吨,到2023年,已突破7亿吨,跃至世界第五;1976年,青岛港开启第一艘集装箱船装卸作业,当年共完成600标准箱,到2023年,集装箱吞吐量已突破3000万标准箱,位居全球第四。$ H5 K# b( j/ K1 |9 s+ @* ]
4 x, r5 }" \6 u
, B' K* E# X3 p& X' F; j% Y$ ~吞吐量变化的背后,得益于港口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建成亚洲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全国首个全系统干散货智慧绿色码头、全国首个全国产全自主自动化码头……近年来,青岛港加快从传统港口向智慧港口、绿色港口进阶,而锚定打造世界一流港口目标,又从装卸港向物流港、贸易港、金融港升级。: v) K, S; Z2 t% ?/ z6 W
! j( a% C* X7 z8 N: f2 `" K; Y4 a# n# Z7 F# H# H
不只是港口经济,拥有鲜明海洋特色和区位、资源、科创等突出优势的青岛,还加快发力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洋交通运输业等产业,陆海统筹筑起产业高地。
! }' w0 h4 t" Y: w6 Y
/ ^& X( ?; {9 r: z5 J8 z6 m1 j' Q( P* }; G+ |! N
在陆上,发展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是青岛解决淡水资源紧缺问题的方向之一。曾经,这是一座“缺水”的城市。2006年,青岛发布了全国第一个城市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规划。“经多年布局发展,目前青岛以百发海水淡化厂和青岛董家口海水淡化厂为支撑,海水淡化规模达到34.1万吨/日,居全国同类城市首位。”青岛海水淡化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青岛百发海水淡化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晓东说。此外,他们正加快实施全球首个海水提锂项目,不断延伸海水淡化产业链。
9 _7 { H. `( X( z1 L& D/ ]: T7 ^$ ]4 y7 t3 L' y
+ @8 b& p& z- m4 ?/ z2 [$ H在海上,发展海洋交通运输业,是青岛扭转“港强航弱”突出矛盾的关键一招。“2010年成立之初我们只有一艘船,现已拥有超大型、好望角型、巴拿马型和灵便型等多种干散货船舶,船队规模稳居全国第三位。”山东海运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高长峰表示,如今,山东海运总运力规模超1400万载重吨,航线遍及100多个国家、近1000个港口,打响了青岛航运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F- z: b+ i. \$ h
( C4 t; ~1 V1 s- H2 b6 _( N# C1 D4 N- Q" y& x) X2 q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岛海洋经济加快从速度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海洋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1114.4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5181.3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5.3%增长到32.9%。. M. o7 ], I x. ]+ u3 A& n1 f4 X- X' V
# ^7 g) J) l# S. s! T
8 u% f+ ^) p6 Q9 |' L3 M2 I
9 ?7 p4 k! ~4 U6 k1 c o! @
3 s: [' K2 H/ E
, V& _- B; ]. [ u; |: d2 t, y5 ?9 ]1 }2 I. x) E0 B
对外交流打造开放高地
1 R6 V- P& G5 N% ~! M4 I, N
% Q+ h# W, {% c- e& k9 Z4 h* L, [ n" b
) Q7 {! ]# X8 j3 b- K& C- b/ X3 R- y7 B# Z4 _
5 F$ {3 Z6 e& }. I9 F+ D4 G% ~( R. a* u7 }1 H$ ~, h3 g5 e& D
立于开放,兴于开放。眼下,“深海一号”船携“蛟龙”号刚刚结束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任务。这次科考,是中国首个载人潜水器“蛟龙”号首次搭载外籍科学家下潜作业,也是由联合国批准的、中国唯一一个聚焦深海大科学计划开展的首次大洋国际共享航次。开放之青岛,参与、见证了中国国际海洋交流合作的又一个里程碑。
$ c: c7 S, Q: a1 J4 x5 A) Z v& t! g
" n i( q( m e( j+ M. q“中国始终致力于开展国际科技合作。‘蛟龙’号接受外国科学家参与科考,嫦娥六号搭载国际载荷探测月球,天宫空间站宣布迎接外国航天员,这些都是中国与世界各国在科技领域共谋发展、共享成果的生动实践。”在例行记者会上,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如此表示。
" k" P. G0 A% h* E6 }( F& R5 E8 @* K" C2 G
% M/ J5 r$ U, j7 N+ C; Q+ N4 y5 g海洋孕育了生命、联通了世界、促进了发展。伦敦、新加坡、东京、纽约等城市的发展告诉我们,海洋城市一定是开放城市。青岛,自新中国成立特别是1984年成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以来,海洋领域国际交流合作日益成为海洋发展的一个重点。
- p8 d3 K5 ^ a; U: x
% H: Q& U; ` k' _/ D! ^% N* g2 G; l |$ d& I/ r: K
2019年,国家正式批复青岛建设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和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两大国家战略加持,青岛进一步加大海洋交流合作的步伐。其中,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海洋科学与技术国际创新中心自2021年9月正式投入运营以来,已建成中白、中乌、中德、中俄4个国际合作中心,开展国际合作项目26项,其中17项被列入国家级项目,“蓝色朋友圈”协同,一批海洋监测关键技术和产品实现突破。
8 w+ l/ n3 l/ j0 Y" S( `
# k1 C, i) U% |' z1 r0 _ a* _5 b' ]/ A: x6 L
2021年,近年来联合国发起的最重要的全球性海洋科学倡议“海洋十年”正式启动。开放的青岛积极加入,成为深度参与联合国“海洋十年”的最重要城市之一。2022年,海洋一所牵头申办的“海洋十年”海洋与气候协作中心获批,成为亚洲唯一的海洋与气候协作中心。2023年,由自然资源部、山东省政府、青岛市政府三方共建的“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落地,这是全国唯一的“海洋十年”国际合作平台。
4 A$ E- q( @$ K. u: v. n) R$ m S3 v0 o/ E
. d$ f, W- N$ j8 H: G新起点、新平台,青岛搭建起更加广阔的蓝色朋友圈。2023年,青岛70%的外事活动与海洋有关。5 O$ T8 u* G, \( B$ }
" h" }, S6 l$ {9 X( S( F
+ f5 w6 z+ b: b) [21世纪是海洋世纪。向海即是向未来。青岛始终把海洋作为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坚定不移做好经略海洋这篇大文章,奋楫扬帆再出发,全面增强向海图强发展优势,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 n: `; R, d' f! Z) n
来源:青岛日报(2024年9月27日 首版 记者 李勋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