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 [$ J3 b7 O) N4 y4 W/ X 2021年7月,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关于中国水产养殖业对海洋野生渔业资源影响的最新研究论文“Aquaculture Impacts on Chinas Marine Wild Fisheries Over the Past 30 Years”发表在海洋学领域期刊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上。研究指出,中国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中国乃至世界提供了优质水产蛋白,同时也在减轻人类对海洋捕捞渔业需求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助力海洋野生渔业资源保护。《中国水产》杂志此前对该论文研究结果在新媒体端进行了介绍,并邀请到文章第一作者赵康顺,撰写出文章中文摘要,以飨广大读者。 3 w2 A( D2 B; V9 V0 @' e2 o
本文发表于《中国水产》杂志2021年第9期,如需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水产”微信公众号(ID:fishery1958)。
; I! d* e. I, @0 b6 s) h( X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水产养殖和渔业捕捞国。中国的水产养殖业发展究竟能否缓解野生渔业资源的压力,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本文总结现有研究,分析探讨了不同时期水产养殖发展对海洋野生渔业资源的影响,这对于总结过去渔业发展,决策实施下一步水产养殖和海洋捕捞渔业的可持续管理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 g/ F& M/ ^% V* M+ d
一、中国渔业发展概况 }: K) R5 V2 a2 F
; s p7 M+ [1 {* ~8 U6 n7 Y 中国拥有世界最大的捕捞渔业和水产养殖业,2016年,中国海洋捕捞产量占全球19.2%,水产养殖产量占全球61.5%。水产养殖已经成为主要的食用鱼供应来源。中国目前是养殖食用鱼的主要生产国,自1991年以来,中国每年的养殖食用鱼产量均超过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对世界人均食用鱼品供应增长的贡献最大。但中国的水产养殖也同时因环境问题和海洋野生渔业资源过度使用而受到一些批评。与此同时,也有一些专家支持未来世界水产食品将主要来自水产养殖,水产养殖也将减少人类对海洋野生渔业资源依赖的观点,原因是中国对世界水产养殖产量的贡献超过60%,并将在2030年覆盖全球人类鱼品供应量的38%,但只消耗全球25%~30%的鱼粉。 $ W8 H! K1 Q7 L3 {) b4 c1 v. _
中国如何发展水产养殖业,以及这种发展是否能缓解野生渔业资源的压力,一直都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我们将我国所有沿海省份(占中国水产养殖总产量的68.9%)作为研究主体,分析了中国过去30年在渔业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不同时期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对海洋野生渔业资源的影响。
0 @ w+ B5 J3 L# `, A 二、渔业资源消耗期(1989年~2002年)5 q/ [5 `5 Q D% s3 u1 i X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正式确立了“以养殖为主,养殖、捕捞、加工并举,因地制宜”的方针,这标志着中国渔业“优先发展水产养殖”政策正式确立。这一政策促进了中国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1988年,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水产养殖产量超过海洋野生渔获量的国家,水产养殖业取代捕捞渔业成为主要渔业活动。1989年~2002年,我国渔业经济快速发展,促进了水产养殖产量的快速增加,随之而来的高品质饲料需求刺激了鱼粉制造业和饲料工业的发展。国内鱼粉产量从1992年的10万吨增加到2002年的40万吨,增长了4倍,1999年达到峰值75.5万吨。大量低值鱼或幼杂鱼被捕获并用于直接投喂和鱼粉加工,相比于淡水养殖,海洋有鳍鱼养殖对饲料鱼的依赖较大。
/ |2 Q3 b7 c: |7 D7 o 三、渔业转型发展期(2003年~2018年)
% v3 K8 O! u) }* _6 e. `; H b 从2003年~2018年,中国在进口和国产鱼粉使用量稳定的情况下,水产养殖产量保持持续快速增长。渔业经济总产值、水产养殖产量和海洋野生鱼类捕捞量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 - y! A0 P9 P. ]/ Q; `: r; q K) R
6 c" Z: q* w5 J 由于配合饲料比例增加和幼杂鱼摄取量的减少,海水养殖品种营养级下降明显。随着对水产养殖物种的消化过程、营养需求以及原料加工过程中使用替代蛋白的研究增加,水产饲料中鱼粉含量显著减少,饲料转化率有所提高。海水养殖与海洋野生鱼类捕捞量之间的关系开始弱化,海水养殖对饲料鱼的依赖正在减少。 4 `/ d- _; @8 Q j6 c/ z; H
此外,中国海水养殖业主要养殖品种为低营养级的软体动物和藻类,不需要额外投喂饲料。海水养殖中主要需饲喂鱼粉的品种为鲈鱼、鲆、大黄鱼、石斑鱼等海洋鱼类及一些甲壳类,仅占水产养殖总产量的5.5%左右。与此同时,低营养级鱼类也是淡水养殖的主要种类。营养级在2.0(约65%)~3.5(约35%)之间的淡水养殖种类近100%,超过82%的有鳍鱼为滤食性、草食性和杂食性鱼类,这些物种的养殖并不显著依赖鱼粉。 $ y" \6 \$ W3 H- ^
总体而言,我国水产养殖以植物、非投喂软体动物与鱼类、草食性和杂食性鱼类为主,鱼投入、鱼产出比非常低,且总体呈下降趋势,在淡水养殖领域尤其如此。也就是说淡水养殖业的增长有助于进一步缓和水产养殖对海洋渔业资源的依赖性,我国的水产养殖也正向低投入、高产出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 ~1 a* e. O* y7 n
四、中国渔业政策全力保障渔业资源保护' Q6 y$ | m5 H: K8 g
建国以来,我国发布了一系列海洋渔业政策。从21世纪初至今,中国渔业发展政策在捕捞和水产养殖业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渐完成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向以绿色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转变(见表1),渔业相关政策多以控制捕捞能力和资源利用强度为目标,水产养殖相关政策已从注重数量增长转向注重质量提高。
* p( @+ a0 C& s) V' j$ A( h * F* t1 C, k% F, N
2006年颁布《中国水生生物资源保护行动纲要》。2013年颁布《关于促进海洋渔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强水产饲料研发,积极推广使用人工配合饲料。“十三五”规划响应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号召,打破了“十二五”规划中“生产发展和生态保护并重”的平衡。2016年以来,中国采取一系列举措,完善海洋渔业管理机制和方法。“十三五”规划也引入具体的目标,到2020年,全国海洋捕捞机动渔船数量、功率分别压减2万艘、150万kW(双控目标),国内捕捞产量实现“负增长”,海洋捕捞产量控制在1000万吨以内(2015年产量为1300万吨)。在“十三五”规划提出更新的“双控目标”和首个“总量限制”后,经国务院同意,2017年2月,农业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内渔船管控实施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的通知》。
# o8 t: S1 T# [7 c- B 为实现上述目标,中国政府大力推进海洋捕捞渔业立法、制度安排和治理改革,这些措施已经显现出积极效应,2017年~2018年,国内海洋捕捞渔业总产量已出现持续大幅下降。很明显,中国的国家发展理念已经从强调经济增长逐渐转向强调生态保护,渔业资源保护已成为中国海洋渔业管理的重中之重。 3 _2 X2 K+ M3 f6 [; `- }
五、总结+ s4 L$ s# l W% r
总体而言,通过一系列政策调控和技术研究,中国水产养殖业正在向低消耗高产出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并显现出积极效应。中国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中国乃至世界提供了优质水产蛋白,同时也在减轻人类对海洋捕捞渔业需求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助力海洋野生渔业资源保护。
4 p+ D( y* t, c( c0 Q) Q 作者:赵康顺 ) |! m3 ?& p" ^7 I+ I' a- O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 ) s6 r! J: [9 w) l) s( a) H
来源:《中国水产》 - |! @# ^5 m) C* W R% o2 }( R4 s
- U: u9 Y! y' I. A6 g9 b
& W5 s K% Q$ J
0 w* E( Z- \! M9 {
+ B8 @ p# `- J0 g/ s9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