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D! L( `5 Y' i Z0 h
连日来,我国南方多地遭遇洪涝灾害。在防汛抗洪一线,不仅有大量救援人员奋战的身影,也有许多“硬核”科技装备在发挥作用。在这些防汛“利器”的加持下,预报预测、巡险查险、抢险救灾的质效均大大提升,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更好保障。
0 G& K5 E5 ]! `/ b+ g/ H' k “黑科技”高效精准预测 助力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 B, i( Y/ ?7 @4 ^
实现精准高效的气象、水文预测,及早进行预警,是筑牢防汛减灾第一道防线的关键。 0 k% x. K, T. J3 D
地处湘西山区的浦市水文站,是一个河道跨度476米的大河站。如此大跨度的河段,以往只能采用测流缆道悬挂转子流速仪测量洪水流量,至少需要3个人操作,1个多小时才能完成一次流量测验。洪水汹涌时,测流设备还容易受到河面漂浮物冲击,操作难度非常大。 2 s; i: k' p/ R
“今年汛期,我们采用无人机搭载雷达波流速仪进行流量测验,1个人不到半个小时就能完成。”浦市水文站工作人员向恒对记者说,通过全自动航行模式,无人机悬停在水面上方10米即可实现“一键稳定测流”,精度高、效率高。
" M2 U' c4 W6 P* ]3 H; a 图为湖南省水文中心水情会商中心。(湖南省水文中心供图) % w; r4 O6 ~9 D1 w2 [6 T+ ]
“今年我们进一步优化各类预报模型参数,应用水利测雨雷达、‘水文智慧大脑’,有效提高了预报精度。”湖南省水文中心水情与信息化部部长江冬青说,在本轮洪水发生初期,水文部门提前18小时精准预报资江邵阳站洪峰水位,与实际水位仅相差7厘米,为在建水利工程安全度汛提供重要支撑。
1 O: y1 n+ P2 s, N* { 湖南岳阳水文中心工作人员在开展ADCP(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应急测流。(湖南省水文中心供图) $ g! u6 O/ Q* X0 f3 M. D9 M
在安徽省无为市,气象部门利用相控阵雷达等新技术,让气象预测更加高效。工作人员介绍,通过应用新一代天气雷达,仅需6分钟就能为预报员提供更为精细化的雷达产品数据,提高了天气过程监测预警准确度、灵敏度。无为市气象局还建立气象灾害电话叫应平台,确保预警信息及时传达到所有责任人,明显加快了防灾速度。
r' B$ C1 X5 l2 h/ Q2 z 给大堤做“CT” 巡险查险更加“耳聪目明”
" S" L4 {! s% {. r. j3 ~ 最近,江西多地连续暴雨,江河湖泊水位上涨,堤坝承压明显。6月30日,在广昌县甘竹镇的堤坝上,一场针对堤坝的“CT”检测正在进行中。 ; o: ~) W5 y2 L4 e, L) T5 E
工作现场,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物理与测控技术学院的技术团队利用探地雷达、双分布式三维电阻率成像系统,通过电缆将钉入堤坡土体内的钢钎(电极)连接起来。
8 e/ F' B5 ?" A5 t; W4 g “这些是金属电极,我们根据需要布设好电极后,就能给堤坝做‘CT’了。”团队负责人王烁介绍,通过电阻率曲线成像,可以“透视”坝体结构,快速判断堤坝是否存在空洞、裂缝、土层松散、管涌、渗流等安全隐患。此前,巡查人员主要靠经验判断堤坝是否稳固,如今科技手段让这项工作更为高效可靠。 ; D" ^8 J9 C# \" H- T4 V, Z
7月1日,地处洞庭湖畔的湖南省益阳市资阳区,高洪压境。 6 l/ Y! r4 u+ B( k& m0 D Y" m3 i8 u
在资阳区沙头镇资江甘溪港航标站段,技术人员沿着堤岸在水下布设光纤堤坝险情探测仪。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宋翱告诉记者,当堤坝发生管涌时,入水点会在水下形成声波信号,一旦感知到声波信号,通过回传的光信号和岸上的设备解调,加上已有的算法,可探测管涌入水口位置等情况。
& i6 M u0 h& V; Y0 [5 J 资阳区应急管理局政工室主任孙扬说,从传统巡堤到科技巡堤,查险精度得到提升,巡险查险变得更加“耳聪目明”。
: ^0 P# t2 E, l: s 机器取代人工 抢险“神器”大显身手 / m5 ]) a* _) ~3 E
近日,湖南省平江县遭遇特大洪水袭击,城区大面积被淹,多处山体滑坡,道路和桥梁中断。
0 o7 l' {* A/ M- I 7月3日,在平江县安定镇大桥村10千伏思秋线杨树桥支线抢修现场,国网岳阳供电公司的抢修突击队队员彭讲书操作无人机牵引绳,开展跨河放线工作。“过去需要人工涉河作业,至少要1小时才能完成放线作业,现在通过无人机,5分钟就能搞定。” % Z1 R* X6 U& P) {
图为7月3日拍摄的平江县安定镇大桥村10千伏思秋线杨树桥支线抢修现场。(国网岳阳供电公司供图) 8 C1 F$ u+ ~; t
记者了解到,在平江抗洪抢险中,国网岳阳供电公司紧急调配无人机25台,首次在岳阳地区将无人机放线运用到低压抢修中,完成了10千伏思秋线、长邵线、宝时线的无人机跨河放线作业,原来需要3天才能完成的抢修任务,仅用12小时就做到线路全面架通。 % m7 f( d7 U# t- B; e) Z3 K
7月3日凌晨1点,中国安能的救援力量抵达受灾严重的平江后,迅速在城区多个受淹区域展开排涝抢险任务。扬程高、排水量大、智能化……一款新型的“龙吸水”排涝车很快布置到位。这台排涝设备体积不大、能量却很大,每小时最大可排3000立方米积水,而传统排涝机器1小时只能抽50多立方米。
$ J7 N" z7 W- n. c, }; a 7月3日,在平江县金财花园小区,中国安能的救援队员在地下车库进行排涝工作。新华社记者陈思汗 摄 4 q6 D( d3 ]. x) }! G
“它还有一个显著优点,能够深入狭窄区域抽排积水。”中国安能长沙救援基地的工作人员易材杰告诉记者,此次平江大量地下车库受淹严重,这款排涝车着实派上了大用场。
A/ n2 J6 w( K0 F: T3 L' L) I “龙吸水”、动力舟桥、无人艇……在各地的抗洪抢险中,众多科技“利器”被运用到一线,让我们面对重大自然灾害有了更足的底气。 " C% `9 w# R9 k
来源: 新华社
' d+ Z: m4 v* ?6 ]% h, ]5 C% S2 F6 U u
# o# v5 w7 J/ { }
J9 k# C9 q: p2 f" M
1 s$ B2 M B: b5 [+ `$ k" w7 _4 I- 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