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 V2 G1 j8 P* b' {' Z 记者 杜春娜 " G* Y. L' ^& T
为了寻找更适合的气候、食物和繁殖地,鸟类的迁徙有时会跨越大洲和海洋,有些鸟类会定期往返于同一地点,还有些鸟类则会随着季节和环境的变化而变换迁徙方向。鸟类迁徙是动物的奇迹,也是一幅幅生命的壮阔翱翔画卷。进入11月份以来,气温下降,寒霜悄然涌现,位于山东东营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迎来了壮观的候鸟迁徙季。11月走进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就能开启一段观赏东方白鹳、黑嘴鸥、丹顶鹤等珍稀保护物种越冬的珍贵体验。 2 P' d- }6 N6 @% i2 p& d
5 t. }, @) y! ]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的迁徙季鸟群 9 y k" |9 f- B2 z L" O! a$ A
11月12日,由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和华为联合发起,主题为“科技守护自然 共护鸟类翱翔”的数字技术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主题论坛在山东东营召开。环境领域的行业专家汇聚一堂,共同探讨包括数字技术在内的科技如何赋能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如何推动自然保护地的智慧化建设。
2 u; w: z- r1 o, V. h 广告胆小者勿入!五四三二一...恐怖的躲猫猫游戏现在开始! + a; ]2 Y7 N2 ]0 i1 L
×
0 a) [3 \2 v) C. L* g. @8 W
! Z% e" @0 ~1 B* N! } 参加数字技术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主题论坛的各方嘉宾 6 C y. Y' w* R9 D9 O, U
论坛邀请到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中国林科院、中国信通院、中国环境科学院、南京林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航天五院、中科院半导体所、中华环保基金会、创视智能科技、百鸟数据科技等机构院所和企业的嘉宾,以及来自国内多个自然保护地的工作者,共同探讨如何利用数字技术为保护地提供更高效、智慧的监测手段和保护方法,共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画卷。 7 c) i" [# u6 n+ I; w4 @
守护绿水青山,形成智慧自然保护地的特色方案
, U/ F; P2 D9 Z; z0 N& B. b7 i4 ?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刘晓在欢迎致辞中表示,数字技术是提高保护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保护区用互联网、大数据、遥感等技术,建了生态监测综合平台,构建了“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同时与华为TECH4ALL数字包容团队合作,利用感知+5G+云+AI等技术要素开展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试点,未来将持续地探索提升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和智能监测水平,打造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智慧化物种监测管理方案。
, s3 ?7 N O, W2 ~. u2 B$ W7 ~
. Z1 ~: ^5 m+ {& X& f1 n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刘晓致辞 9 i4 } }+ P/ A+ K# v- f$ `
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理事长杨超指出,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在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在当前国家公园建设推进中,用数字化手段和保护管理经验结合,让自然保护地的管理走向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杨理事长提议各方在应对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加强协同增效,关注更多基于生态物种保护的解决方案,推动行业在自然保护领域的科技创新,形成有效的智慧自然保护地中国方案。 9 {- n g. ~4 Z/ \& Q; R$ L
广告从秘书起步,十年内无人超越,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成就一段传奇
8 W/ j2 t* U5 B7 ^- v9 r$ K* [5 n × ( O# g; j/ r: @
& I9 ~! ^* q5 K3 F
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理事长杨超致辞
' _1 @- F& \* L. ^+ Y- t+ Q. T! j 生物多样性保护离不开数字技术的助力,中国林科院森林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研究所的李迪强教授介绍了生物多样性监测领域的技术应用手段:利用自动记录仪、人工智能算法、遥感技术等对不同类型的物种进行了实时监测。以低功耗智能网络,实现数据的自动回传和边缘计算、通过红外相机、鸟类环置、定位标识器等设备,采集野生动物的活动节律等。他表示,生物多样性监测领域的效率提升离不开数字技术,把各种采集的信息变成大数据平台,才能更好地为保护地管理服务。
5 Y8 a" { X0 I& z" T G* d . t1 o ]4 R$ _
中国林科院李迪强教授分享 % E; h) e$ I4 j5 D, p7 a
此外,南京林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科院半导体所、航天五院、创视智能科技、百鸟数据科技等科研机构和企业分享了创新的技术研究以及项目实践案例。最新的遥测技术、卫星联接、声图AI识别、大数据分析等数字技术方案陆续在自然保护地得到应用,打造更加智慧化的生物多样性监测解决方案,助力保护地科研保护工作高效开展。
) w1 N+ s9 X9 V: [# l* X- \ 华为TECH4ALL数字包容,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
9 v: T! g2 G% z/ y, W4 W- ?0 ~ 据悉,2022年,华为TECH4ALL数字包容携手伙伴在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开展了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试点,经过为期一年的试点合作,在2023年9月续签合作协议,扩大监测区域,增加监测数据样本,提升识别准确度。
1 n9 c) S( M4 m5 B7 N. _( o 华为中国战略与Marketing部副部长周建国表示,TECH4ALL数字包容旨在利用数字技术推动教育、环保、医疗等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在环境、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数据采集、传输、分析三大环节,利用感知、4G、5G、光网、云、人工智能等技术,助力保护地提升科研效率、降低成本,实现科技守护自然的目标。
$ @) s% U: ~6 @( f# n6 u! L 6 a" F# X1 b" S2 r* V+ N
华为分享TECH4ALL数字包容理念和环境领域国内外项目实践
" Z; F, {& E( w" C& @3 v" ^ 共建生态文明,实现万物共生的美好愿景
0 z( ? q: ?. F; f- o2 m 黄河三角洲湿地的生态系统原始,保存完整,面积广阔,是研究湿地生态系统发展演替的天然实验室,也是众多生灵赖以生存的重要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的天然基因库,两条候鸟国际迁徙路线在这里交汇,不仅拥有独特丰富的湿地物种,还有无与伦比的湿地景观。未来,这里有望成为中国第一个“陆海统筹型”国家公园。 6 f* J& y7 e. _
11月13日,多个行业的嘉宾前往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进行实地探访,在位于远望楼的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生态监测中心,嘉宾们看到了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平台呈现的各项数据和成果。从该监测平台上线到2023年11月,已识别视频38000余段,训练图片60000余张,AI受训的物种有47种。对于运动、飞翔中的个体或群体鸟类,该平台也能进行实时识别,数据报表能有效体现鸟类的迁徙、活动节律等情况,实现“看见而不打扰,守护而不干预”。今年11月,该案例荣获中国通信企业协会主办的“ICT中国2023案例”卓越案例一等奖。
; ~% v) T; T! h& _( V* C
) \, P8 d! v k( T& `4 i8 a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平台 i3 N6 @9 Z5 {; `, G5 y
夕阳西下,成千上万的鸟类在湿地自由地栖息觅食。在科技的助力下,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了更多方法和可能。华为将持续秉承数字包容理念,发挥自身在5G、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技术优势,携手更多合作伙伴们共同推动数字技术赋能生态保护,共同构建万物共生的美好世界。
3 @/ H0 L C. M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 l4 Q' P/ Z' {8 e& K+ u
: ]( J7 E3 E9 _( O
) c) x9 N' b2 V: 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