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 ^3 _8 v3 r+ i, x7 d5 i
 : @' d: ]+ C3 z7 z5 N7 P
图 1 霜鹿角珊瑚(Acropora pruinosa)(郑新庆、刘昕明摄)
% s! p' J: O4 ^" ^/ I) ?1 j 2021年12月23日,广东南澎列岛海洋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在厦门市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召开了“广东南澎列岛海洋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以下简称“本底调查”)项目验收会。会议邀请厦门大学、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福建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等单位的7位专家对项目进行评审验收。经过认真评议,专家组对项目的完成情况及取得的成果给予高度评价,并一致同意该项目通过验收。
. Q: q/ u4 J5 s" n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曾为广东南澎列岛海洋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编制总体规划,并于2017年获批(国海环字〔2017〕597号)。以总体规划为指导,2018年受保护区管理局委托,项目负责人胡文佳高级工程师组织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多个专业团队开展了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经过3年、14航次的调查,圆满完成了本底调查的所有内容,并在区域海洋生物多样性方面取得多项重要发现: 9 i+ d: Q2 i. t n z
一、首次在北回归线水域发现造礁石珊瑚分布:在南澎列岛海域发现了较大面积的造礁石珊瑚群落,种类多达15种,该发现丰富了对我国珊瑚礁分布区的认识,填补了从大亚湾到我国珊瑚分布北缘东山海域之间的空白。
6 n$ m1 D* e2 C/ C0 r 二、在南澎列岛海域发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文昌鱼:短刀偏文昌鱼(Epigonichthys cultellus Peters, 1877)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这是该海域35年来首次重新记录到短刀偏文昌鱼的分布。
4 P$ y6 x) M" p: F3 z! {" l 三、发现南澎列岛岩礁鱼类4种新记录种:孟加拉豆娘鱼(Abudefduf bengalensis)、克氏双锯鱼(Amphiprion clarkii)、蓝猪齿鱼(Choerodon azurio)、斑点叉鼻鲀(Arothron stellatus)。4种均为典型的珊瑚礁鱼类,其中部分站位克氏双锯鱼密度较高,这些种类的出现从侧面证明了该海域造礁石珊瑚群落具有一定的规模且状况良好。 5 b) e2 q- o/ X/ U
专家认为,本底调查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可为保护区后续管理决策提供重要科学依据,同时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起到了良好的科普和宣传作用。 + {+ U! A( q/ z0 D7 f

# ]0 K3 z" G- s 图 2 短刀偏文昌鱼右侧观形态特征图(林和山、黄雅琴摄) * L! ]/ C) m) g: S6 y
 & }- E+ @6 b8 }9 Q3 B" n2 }$ M
—END—
# u' P& V! M! D- I 信息来源: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z) R+ o) u, a* c! C2 M% s 转载请注明信息来源及海洋知圈编排 , `- C$ Y9 [" [0 t
►《海洋机器人科学与技术丛书》出版发行 / ]0 J5 x( S5 s, y+ z2 T
 ' g' e2 d5 v' ~5 @
海洋知圈 7 h% Q* Y8 f- W
知晓海洋 | 探知海洋 0 s7 J) A% [# P c
宣传海洋 | 服务海洋 ! c. w+ B" k% m% r7 p j

) w/ n$ m8 w6 L- ~% u' z
; @# i2 Q- h2 ]
2 m, S3 p" p,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