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 城市文化遗产保护: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 沿海文化遗产保护

[复制链接]
( s r; R( ?+ X+ T2 g3 K' j( k

原标题:关注 | 城市文化遗产保护: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7 y1 ?5 Z0 @4 O* m1 v( E 1 m1 R; F6 Q9 A3 b8 x

关注 | 城市文化遗产保护: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 X' w1 }8 X* S7 |/ g! i+ {) m

文化遗产与社区发展探讨

( a$ g! i% ?9 Z6 D% G/ G+ p' [

近日,由中国文物学会、中国文物报社联合评选的《2022全国文化遗产旅游百强案例名单》公布。百强案例包括了“文物古迹主题旅游案例”“考古遗址主题旅游案例”“博物馆主题旅游案例”“革命文物主题旅游案例”“工业遗产主题旅游案例”等10个类型。文化遗产越来越深度地融入现代城市的发展,也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发生更多关联,这也开启了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叙事。

1 E4 A/ |5 ?) b9 ]" D7 x' b! A0 b5 e

* X0 Y+ J) s9 T1 }

原文 :《突破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困境》

L1 Q/ h7 U4 y7 Y" o5 @

作者 | 广东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治理研究中心副教授 尹来盛

% }, m! J3 B. Z& O0 [! f* W8 o1 P

图片 |网络

; {* {$ u; |+ j5 h& r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截至2021年末,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5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7项、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项、世界自然遗产14项。全国共有各类文物机构10545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2257个,文物机构从业人员18.15万人。

& B- f# r) A! }" K J

文化遗产的类型与价值

$ K/ b C% u! O9 W, w

文化遗产类型丰富,形态多样。文化遗产按照存在状态可划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按照功能用途可划分为农业遗产、牧业遗产、渔业遗产、工业遗产、商贸遗产、交通遗产、军事遗产、宗教遗产、城镇遗产等,按照文化遗产创造或产生的时代可划分为古代遗产和近现代遗产两大类型。

1 T5 | z5 c9 O9 K% {2 u1 m& k7 e

文化遗产价值多元,评价专业。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发展历史过程的一种客观存在,首先具有“内在价值(intrinsic value)”,即在该文化遗产当初被创作时具有对当时人们有用的某种使用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该使用价值逐渐弱化乃至消失,而年代价值等非使用价值逐渐强化,并衍生出稀缺性和珍稀价值,从而形成了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这些价值被视为遗产的“基本价值”。人们具有前往著名文化遗产观览的需求,遗产地的利益相关者产生了利用遗产获取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的想法,并为了实现此想法而采取一系列的开发与经营行为,从而赋予了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教育价值、娱乐价值等。

9 o( s# w- J- Y

5 h$ x1 [5 V4 h! N1 Z" F4 N, i

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困境

- ~* O" ~9 ~! s8 v) D% T) D0 c! W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低成本的新城新区现代化开发建设成为城市扩张的主要方式。以旧城镇为代表的老城区发展问题曾被忽视并陷入衰退。如何增进老城市新活力,实现老城区与新城区双轮驱动,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老城区的复兴面临着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复兴的两难困境。

! A9 v6 t( E9 f/ [6 R; _

现代化趋势下传统建筑形态出现退化。现代化趋势使许多传统文化遗产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一方面,传统使用功能滞后于时代发展要求,建筑结构损坏,供水供电供气难,传统构造安全隐患等,改造升级成为必然选择。另一方面,在商业经济的强大推力下,建筑面积增加成为趋势。一为横向扩展,二为纵向扩建。这种现代建设使在地特色建筑被现代化的恣意兴造所替代,承载情感认同的生产景观与社交氛围被分隔。

% Z/ ?2 m! O) W* o! r

在过度的商业化下,各种脱离历史文化与生存环境的建设不仅增加了经济成本与建筑能耗,也使传统建筑丧失了不可复制的地域吸引力。当传统建筑不再成为居民赖以安身立命的生存依据时,外迁成为必然趋势。显然,现代化的批量拆建在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和发展民俗旅游的背景下已不适用。过度的商业化可能会通过文化景观的商品化来破坏社区的地方感和生活方式,最终导致社区居民外迁。

$ F) Q( m8 D- G# C5 q6 N

文化遗产的保护策略

) r& b; n5 V& X$ I7 _

以物质为中心的方法。该方法产生于遗产保护学科发展之初,奠定了世界遗产概念的基础。以遗产的物质特征作为检验原真性(authenticity)与否的重要检验标准,极度关注在材料或构造的保存上。这种方法认为遗产属于过去,遗产的基本组成部分为不可更新资源,保护的目的是将过去传递到未来,现代人类活动对遗产的传递是有害的,所以遗产保护要与现代社区生活分离。

! ~) v; G) R8 B: a# h7 o; K

) u- m/ ]4 s( ]- F' Z- G9 k) @" v9 J

以价值为导向的方法。自1980年代开始,国际遗产界逐渐认识到原真性概念的不足,尤其是自文化多样性概念提出后,追求原始的形式与风貌不再是唯一考量。因此,强调历史的原真性已远比原始的原真性更为重要。相关传统文化与精神的传承有着指标性意义,如果忽视了它们,也只是维护了一些不具意义的物件。于是,对文化遗产的价值理解成为判断原真性的关键,以价值为导向的方法被提出并不断被认同。

5 E( G0 S5 L. o

活态遗产保护方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议签署《世界遗产公约》的遗产地必须“要有相关政策让遗产地在社区生活中发挥作用”。人们逐渐意识到遗产保护是“为了人民”,开始重视遗产价值的社会动态性。后来,世界遗产委员会(UNESCO)相继提出“活态遗产(living heritage)”和“活态遗产保护方法(living heritage approach)”的概念。该方法的核心是活化利用,既要保护遗产的原始属性,又要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对其充分利用。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协调地区经济发展与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最终达到保护中的发展和发展中的保护。

) b8 b3 s( @; J1 J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66期第4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 ?3 H( J5 M: M. S

. W' p1 ~5 _0 u- m

拓展阅读

. u9 Q) t8 Z4 E8 l; S- F- s+ z B

关注 | 让更多人参与到文化遗产事业中

/ Q ]& p$ S& h4 C, `% B

视域 | 遗产保护利用:多主体之间相互协调借力

+ h' x; U7 x1 |1 _5 |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8 P9 o& `% q1 ]+ X$ W " y/ [ O, O, `- H2 C* U+ W

责任编辑:

) k) E% A W; l9 L4 c5 [& v% A7 g# m0 f3 y ; e& G S( r/ d, C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海阔天蓝
活跃在2025-1-27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