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年行动计划”出炉!威海将打造全国“精致海洋”样板

[复制链接]
* R$ ]8 C: a7 K; C' d. c( \

' v0 `! r" E0 r+ k" `
, }2 j' Z8 S( h& V. ^) b11月12日上午9:00,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市海洋发展局党组书记、局长邢海文,市海洋发展局党组成员、市海洋发展研究院院长倪国良介绍《威海市海洋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有关情况。
7 N" v5 \9 {* {1 w5 V! |' |

. G/ @* V7 p* S# B1 Z8 c! v0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X3 ^2 s5 s& G( w0 v近日,《威海市海洋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正式印发。我市将以全域建设威海国际海洋科技城为统领,统筹发展和安全,积极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提升海洋产业结构层次,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力争到2023年,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360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超过37%,省级以上海洋科技创新平台达到160个,涉海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210家,涉海产品年进出口总额超过200亿元,创新型国际海洋强市品牌效应显著放大,成为全国“精致海洋”样板" E. L" H) u  r! X/ p! }

2 \. o' l! a* T9 u7 b8 |7 }, l, Z. y2 L# m- a
, ]- {1 f8 m& C

4 {5 w2 N% m7 W3 W7 K# Y# B+ W/ }4 n  ^
实施五大行动 构建海洋强市建设新体系; @; a, G4 f2 H+ l3 r

+ o0 o& f( P8 C7 h, }; G8 l本轮海洋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坚持“五个导向”,针对亟需创新突破的问题和瓶颈,明确了5大行动、17项重点任务,包括总投资734亿元的93个重点项目,行动计划的落实,将有效推进我市3大体系建设,即布局合理的海洋产业体系、竞争力较强的海洋创新体系和陆海联动的海洋保障体系。产业突破行动全优打造海洋渔业发展“威海模式”,把渔业这个优势产业做得更优,重点实施海洋种业“倍增计划”、海水养殖“深蓝行动”、远洋渔业“百亿工程”,到2023年优质苗种供应能力提高到700亿单位,新建现代化深远海养殖平台50个以上,远洋渔业全产业链产值超过100亿元。全力推进海洋生物产业“聚链成群”,把水产品加工这个特色产业做得更强,通过丰富产品线、提升价值链、拓展产业带、擦亮金名片,加快构建海带、海参、牡蛎等7大优势品类产业链,到2023年海洋生物与健康食品产业集群产值达到1200亿元。全速推动海洋制造业“能级跃迁”,充分考虑与其他沿海地市错位发展,着重在船舶和涉渔装备、海洋电子信息和智能装备、海洋新能源、海洋新材料、海水综合利用等5个产业发力,衔接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积极抢占产业链条中高端。全面增强海洋服务业“催化效应”,通过壮大海洋文化旅游业、提升海洋交通运输业、拓展海洋金融保险业、培育海洋新兴服务业,构建充满活力、特色突出、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科技领航行动高水平建设海洋科技创新平台,通过建设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蓝碳产业示范园等平台,加快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多层次推动产业集群技术提升,加快建设国家海产贝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公共技术创新平台,申报一批国家级、省级产业示范基地、院士工作站、工程研究中心等,强化企业科研主体功能,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共创的良好科技发展局面。广渠道畅通海洋科技成果转化,近几年,黄海渔业科技创新研究院等10余家国字号涉海科研机构在我市落地,下步将重点依托这些科研机构推动技术创新成果在我市转化,发挥好交易平台、创新机构、金融机构、投资基金、奖补政策的联动协同支撑作用,三年内转化科研成果100个以上。全领域汇聚海洋创新人才团队,依托威海市人才创新发展院等,完善人才需求信息发布、定向联系引进、产才融合推进等机制,加快引进培养涉海科技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产业发展急需人才,三年内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500名以上。生态提升行动完善综合治理体系,通过海陆联防联控,渔港码头、自然港湾、养殖区环境综合整治,“无废城市”试点成果固化,“四长”一体化生态监管,实现海洋生态环境问题即时发现、迅即处置、全程跟踪。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加快实施双岛湾等10个重点生态修复项目,加强自然岸线资源保护,确保海洋生态环境综合质量稳步提升,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海洋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保持全国最优行列。厚植蓝碳发展优势,加快建设焦念志院士工作站、海洋负排放研究中心等平台,提升海草床等海洋碳汇能力,放大贝藻类养殖等渔业碳汇功能,推进碳汇方法学制定,探索蓝碳交易试点,推进蓝碳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到2023年培育蓝碳示范企业60个以上。开放联动行动“深耕”东北亚,发挥东北亚地方政府联合会海洋与渔业委员会秘书处常驻威海这一优势,在海洋资源管理、科技创新、生态保护、物流经贸等领域深化合作,推动构建东北亚海洋合作共同体。扩大“朋友圈”,加强国际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合作,支持深海、远洋、极地等渔业资源勘探开发,跟踪梳理涉外涉渔法律法规,组织渔民和涉渔企业合法捕捞,积极预防解决渔业资源争端。融入“大战略”,深度参与胶东经济圈一体化、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等重要战略,在基建、技术、生态、政策等领域加强合作,探索建立产业链共享机制,做大做强区域海洋经济品牌,为中西部城市提供出海口,扩大威海海洋特色优势产品内销规模。安全固本行动。通过海洋产业安全保障、海洋防灾减灾管理、智慧海洋应用服务等3个能力提升,落实安全生产监管和主体责任,遏制重特大渔业生产安全事故和涉外渔业事件发生,完善海洋灾害观测预警体系,全面提升海洋安全服务与保障能力。9 W) |3 |: f9 y3 E% @
" f7 ~6 W2 Y! U/ j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v- r) _, y2 D! D$ c
加快推进海洋产业转型举措
4 C1 v0 h6 F  B9 t
6 o, w& \8 ]4 t+ @. {8 I2 E
/ f+ E" L9 Y6 N8 N! Y/ t围绕国际海洋科技城的空间布局和主导产业,聚焦园区、平台、项目载体建设,加快动能转换。强化园区建设,力促产业集群发展。集中建设16个海洋特色园区,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加强纵向配套和横向协作,提升承载能力和规模优势。北部,以远遥浅海科技湾区为中心,以高区海洋信息技术产业园和经区船舶与装备产业园为两翼,完善检验检测、科技研发、生产制造、人才培养等功能,促进海洋电子信息和智能装备产业快速发展。东部,以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为龙头,以沙窝岛渔港经济区、南极磷虾产业园、蓝润蔚蓝谷等园区为骨干,加快海带、海参、牡蛎等优势品种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业标杆。南部,以南海新区海洋生态经济产业园区为中心,以碳纤维产业园和明阳高端海洋装备产业园等园区为支撑,减排与增汇并重,建设零碳企业、零碳园区,拓展蓝色经济绿色发展新空间。强化平台打造,力促创新能力提升。重点建设39个创新平台,推进平台与企业对接融合,实施“揭榜挂帅”,加快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瞄准高校系、中科系、国土系、央企系和民企系,聚焦“从一到百”的成果转化和“从百到万”的规模化量产,再引进建设一批高能级平台。到2023年转化重要科研成果100个以上。强化项目带动,力促发展活力增强。优存量,集中做好总投资734亿元的93个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海洋产业新旧动能赛道转换、有序接续。扩增量,推动航天科技、航天科工、中国船舶、中关村发展等成果转化,力争再引进中电科等行业旗舰和山东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等细分领域冠军,带动上下游企业入驻,形成完整产业链条。7 m. f" y8 ^- l! E/ _  e

& C5 s7 F0 _" v# g3 [" y7 }2 x$ L( D4 O3 K& m9 @

' K4 @9 N/ C  ]. I4 x1 _6 M打造海洋科技创新高地举措
+ m+ x5 ^% B- b: d* Y$ J1 C9 o: z+ Z6 I: J" f% H1 o% ]

; `! w( `6 J0 y2 a3 r高标准推进国际海洋科技城建设,加快集聚海洋科技创新资源,培育创新主体,激发创新活力,夯实优势海洋产业创新能力,完善开放、协同、高效的科技创新体制,促进海洋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大幅跃升,把威海打造成为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海洋科技创新高地。特别是要引导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威海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蓝碳产业示范园区三大板块突出优势、拉长长板,在锻造核心竞争力上取得突破。以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为核心,加快建设远遥浅海科技湾区。以自然资源部与山东省政府共建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为契机,建设“六个一”海陆基础设施,打造检验检测、科技研发、生产制造、实习实训、人才培养和服务保障等六大基地。依托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山东大学(威海)、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工信部电子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威海海洋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加强与航天科技、航天科工、中关村发展集团等头部企业合作,重点发展空天地海潜装备仪器、海洋通信、海洋大数据等产业,打造全国海洋电子信息和智能装备产业新样板。以北方唯一的海洋生物科技专业化园区——威海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园为核心,加快建设海洋生物产业引领区。依托丰富的海产品资源,威海以推动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园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契机,加快建设国家海产贝类工程技术中心、黄海渔业创新技术研究院、中国牡蛎产业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延伸海带、海参、牡蛎、鲍鱼、鱿鱼、金枪鱼、低值鱼等七大优势品种产业链,推动海洋牧场、远洋渔业、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市场交易等全产业集群发展。推动海洋功能性食品、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生物农用制品、海洋化妆品等产业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全球海洋生物产业新标杆。
以蓝色碳谷为核心,加快建设海洋新经济先导区。以建设全国唯一的蓝碳产业示范园区为契机,引进建设焦念志院士工作站、海洋负排放研究中心、中科院海洋大科学中心威海海洋生物产业技术研究院、吉林大学威海仿生研究院(牌子)等创新平台,构建“12356”(1个研究高地,2个示范基地,3个创新中心,5大专项行动,6大生态产业)体系,重点突破海洋碳汇、海洋种业、海洋新材料、海洋新能源等新产业和新业态,加快海洋生态产业化和海洋产业生态化“两化同步”,打造全国海洋生态经济策源地。下一步,还将围绕威海优势特色海洋产业,向全社会征集一批具有针对性、有效性、前瞻性的开放课题,吸引更多“外脑”,帮助市海洋发展局分析威海的产业基础条件和不足,研究提出威海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创新突破的重点方向和实施路径,全面发挥多方智库协同合作优势。

/ {: H& k* Z$ C- `+ }6 Y" ~% Y: O, a, i( g1 P2 B, C$ c
! J; _5 E" {& i( P* N4 e  M; r* q
4 K# W5 s/ g& b6 ~
海洋产业生态取得新突破举措- ]- W) x6 _( v. \% J& P+ {. Q* G% v
, s5 T2 I; L6 I% L3 p) P

  X* y8 n3 e8 |: b2 j主动对接,靠前保障,协同各方力量,掌握涉海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需求,提供更具个性化的精准服务。优化政策服务。探索制定相关激励政策措施,构建“园区+孵化器+基金+联盟”产业一体化推进模式,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推动国有资本向海发展,发挥国有企业在海洋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方面的功能保障、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激发社会创新潜能,推动产业发展。优化金融服务。每年组织银企精准对接10次以上,量身打造特色海洋金融服务产品。加快设立发展基金,推动海洋智能装备等新兴产业发展。支持涉海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推动资金、技术、市场等资源要素向海洋新兴产业集聚。发挥海洋碳汇资源优势,推广海洋碳汇贷等创新产品,加快设立交易机构开展蓝碳交易。优化市场品牌建设。探索建立海产品物流集散中心、自贸区渔业联动片区,争取引进中农发远洋渔业基地,加快建设东北亚水产品交易中心,尽快形成集散效应。整合部门、协会和龙头企业资源,开展“威海海鲜”“威海钓具”“威海海工”等特色优势品牌推介,助力企业开拓市场。优化人才服务。围绕产业链、创新链构建人才链,扩大海洋产业科技人才团队支持范围,发挥驻威高校、职业学院等优势,培养产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以人才的高度提高产业的能级。三年内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500名以上。持续开展涉海企业家培训,培养一支创新创业活力强劲、勇于开拓创新的现代化、国际化涉海企业家队伍。
* h' c( q/ t: @7 T4 a; T  j
% a' ]* Z5 d: s1 T+ G' ?-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K" `6 x) L4 w( L  o查看原文:www.52ocean.cn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靶诘主
活跃在2021-7-1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