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M2 ~+ Q6 L8 A' `% I, D 原标题:加强海洋科学国际合作 共享海洋大数据
8 Y4 t3 W. j5 _6 H6 F8 j s 来源:央视网
9 _/ G6 O% |2 s8 L' `' }
1 z+ H( v& J: e 央视网消息:近年来,中科院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针对深海科技和海洋安全的关键技术,超前部署了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在科技资源的整合共享和核心技术的自主攻关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组建了中科院海洋科考船队,获得了关键海区的高分辨率海底地形图和高清海底影像资料,抢占深海科技前沿制高点;构建了国际上最大规模的从我国近海到邻近大洋的科学观测网,突破深海潜标观测数据实时传输的世界级难题,建成世界首个具备实时传输能力的潜标观测阵列。关于加强国际间合作,专家在作客《论道》栏目时介绍了相关情况。
7 [" d& B8 o+ Q+ {. M! J3 Q4 {3 B" e 王凡:暖池它的核心区就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这个区域。这个地方是全世界海洋温度最高的一个区,它的存在和变动就会影响着大气的环流,影响大气的环流,就会影响到各个地方的气候。这个的变化对我们国家有直接的影响,为什么呢?中国的气候呢是个季风气候,季风的产生就是因为海陆温差导致的。我们对陆地的监测相对来讲比较到位了,但是对于海洋的监测是不到位的,包括对暖池。
1 d9 N# x1 J0 n4 [% B, } 实际上海洋科学作为一门国际性特别强的,开放性特别强的学科,它特别体现和依赖于多国的多边的国际合作。大家共同开展调查研究,共享获取的数据和样品,然后共享科学的支持,共享各种各样的支撑能力的贡献。我们在这个西太平洋,我们建立了大规模的实时观测网,与此同时,这些观测网不仅仅给我们自己使用,也给一些外面的用户去提供使用,我们今年就会向国际发布我们这些数据,就是要向在国际的海洋领域里面做一个贡献者,做一个大家受益的这种资源的一个提供者。
+ U8 d$ }7 f3 x$ [ 在国际上在海洋中,建立的全球海洋观测系统,它最主要的、固定的平台,一个是海表面的叫浮标,还有一种在海洋表面以下的,不露出海表面的是潜标。这两者类型,它的数据获取的方式是不同的,对于浮标来讲,可以实时的通过卫星把它收回来,所以可以马上用到预报系统里面去, 但是因为潜标的数据,通常是一年收上来一下,因为它在水里面数据是传不回来的,每年收回来,这个主要供科学家使用。
/ E+ Z2 S- z! d: U* [ w" r 当时我们中国科学院有一个战略性先导专项,就是要对西太平洋的暖池进行一个长期的观测。那么我们能不能把我们潜标这个资源把它利用起来,当时有人向我们提出这么一个要求。
" B4 P$ }0 I9 Z( `. D 所以海洋所组织了一些专家,还有海洋所以外的不同研究所的专家,一起就解决了从水下,怎么样把数据通过水生传到海表面,再从海表面传回我们国家实施数据的传输。这项技术的突破,实际上在世界范围内是第一个见到这样报道的,它这个数据传输的深度,从一千米加深到了三千米,又到了六千米。上一个航次我们实现了一万米海底的数据,环境数据,实施了传回来的能力。
/ Z" N+ c% X' V' _& f, p: s- p& Y" k
7 S+ X1 |! W3 Z/ U& C# Y z
# Z* }; w5 }+ M8 E4 M" j$ T" u
2 ]0 W5 J6 Q/ Z# i5 B
* |2 X( R+ N- {1 D. e
9 s7 i: y9 D4 }/ P- i$ d Y$ h9 n6 n( n
5 l* s; p( L1 e6 f6 O0 R0 [
7 B+ z& K' D# j1 m
" c' K2 z- W" Y. T% ~: I9 u- M4 B0 z% W. \' X( N(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