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浮标“不打烊”  海洋科研“不掉线” -海上浮标作用

[复制链接]

  新华社客户端深圳2月14日电(记者 陈宇轩)每隔一个小时,李剑平就要在电脑上刷新一次数据,这让他在春节期间的家庭聚会上,似乎显得有点心不在焉。虽然实验室已经放假,但作为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光电工程技术中心的正高级工程师,李剑平的心思一直在海上。

  在深圳大鹏湾海面,“合作者号”新型波浪能海洋生态浮标正在工作——这是一个集成了多种技术、为各种新型海洋传感仪器研发提供真实近海环境条件的“海上中试平台”,高约9米、重9吨,由李剑平团队和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共同设计研发,1月28日下水,2月5日开始运行。

  李剑平常年从事海洋观测技术与仪器创新研究,他的工作是给海洋装备的“躯体”装上相当于“眼睛”或者“耳朵”的仪器。然而,他的科研工作经常由于仪器无法持续地在海上开展测试而受阻,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用来搭载仪器的传统浮标,一般靠蓄电池供能、靠太阳能补充,能源供应不稳定,开展仪器测试时常常闹“电荒”。

  1月28日,科研人员在深圳大鹏湾部署“合作者号”新型波浪能海洋生态浮标。受访者供图

  针对这个难题,“合作者号”浮标在设计研发过程中采用了波浪能转换技术,能够把海浪能量转化为电能,为浮标内部的仪器和设备提供持续稳定的电力供应。据李剑平介绍,传统浮标一般只能搭载4个耗电量较高的水下仪器,而现在有望搭载10个;过去受限于能源供应,一个小时只能开展5分钟仪器测试,现在能够做到24小时不间断工作。

  “哪怕在春节期间,运维人员都放假了,浮标也能正常运转,保证我们的研究不掉线、不停滞,这在过去是很难做到的。”李剑平说。

  目前,“合作者号”浮标搭载了科研机构以及多家企业研发的先进传感器和监测设备,不仅能够实时监测海水的温度、盐度、pH值、溶解氧、浊度等水质参数,还可以监测浮游生物、营养盐等重要的生态指标,为海洋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提供更加全面可靠的数据支持。

  “从刚才浮标回传数据来看,目前各个仪器正常运转,水质参数和浮游生物情况都表明,春节期间大鹏湾水域水质无异常、生态健康。”李剑平告诉记者。

  新的一年,李剑平决定要充分利用“合作者号”,不仅继续加强海洋环境水质生态监测仪器技术研发,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海上中试平台”,把海洋经济相关的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聚集到一起,产生更多的“化学反应”。

  事实上,这是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当前,我国海洋经济蓝色引擎动能澎湃、潮头正劲,新的增长点不断孕育。2023年,广东海洋生产总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达14%。在深圳,当地已建成75个涉海创新载体,包括5个国家级载体、22个省级载体和48个市级载体,涵盖海洋电子信息、海洋工程装备、海洋能源等重点领域,海洋现代服务业、海洋工程和装备业、海洋电子信息业、海洋生物医药业等海洋新兴产业正加速壮大。

catalogs:51457;contentid:12331571;publishdate:2024-02-14;author:侯甜;file:1707873054658-6143ce21-63fd-453f-975f-0728536131fa;source:29;from:新华社;timestamp:2024-02-14 09:10:52;
[责任编辑: ]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冰死铁
活跃在7 天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