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复制链接]
3月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 K' c1 v: S4 w6 K- E% G
4 v0 D" f% }9 i* {/ {/ y
: ]' I$ \% H& K$ w" R
当天,国务院总理李强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
5 H9 l7 C" P% j# g9 }
! l5 v5 }# n% s; @+ f  |# V4 |
/ J! S# e! c5 T发达的海洋经济是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今年的自然资源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支持沿海地区海洋强省强市建设,以点带面推进海洋强国建设。其中,山东、浙江、广东、广西等海洋强省强区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新实践或可提供借鉴。
; D1 ~% @  `5 L& [( Y; ~2 ~$ y7 e. a" A+ w& C& \$ C  |; J
[color=rgba(0, 0, 0, 0.9)]# S# S9 j; ~; n! L8 |% t- w. m
' ?- g" A* h0 M# M
山东
1 O  c0 m/ p# Y) p
( i( G; @7 }+ r3 s* S( d
+ O" R9 [. S- ~6 g; j8 Y推动现代海洋产业加速崛起
; }; T; D4 y- ~7 L3 C" ~9 A* G
4 R, D1 ]4 I0 x$ W, C
8 m- z- B! n8 G+ t8 Q: P2 I' F# D  a作为拥有3000多公里海岸线、近16万平方公里毗邻海域的海洋大省,山东坚持陆海统筹,将海洋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探索出一条“科技引领、陆海统筹、改革推动、合作共赢、人海和谐”的向海图强之路。
2 Q) A" {( @: P# r( N* Q3 S; C8 \
" R3 Q7 _" Q5 u; W
1 c. u8 b+ T- s( z! @. [
    7 r4 N1 q' F8 F6 {4 n2 \( s  k- p. `
  • 海洋科技支撑力度强化' p+ u) ^6 }3 |$ {1 F' i; F) Z

+ l$ s  n* d6 v8 S$ ]
' g( K, u) N1 G8 b% }9 U# N8 z
山东将海洋科技创新纳入新一轮《海洋强省建设行动计划》“十大行动”,着力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推动海洋科技向创新引领型转变,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V  R# \0 B! g  e5 \1 i) _

, z( k1 e; e! h% p

6 a. u! [9 s  P; x0 h强化海洋战略科技力量,加快推进海洋领域国家实验室、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创新创业共同体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组建山东省海洋科学研究院,启动建设海洋人才港,全省海洋领域国家、省级领军人才数量居全国前列。目前,山东已拥有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威海)、国家深海基地、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岛)等46个“国字号”科研平台,聚集了国家海洋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
9 Q) |' a0 [! U# B
, V3 y1 c! y2 c$ O
! f, w  o9 U' X) I! h8 J' g/ M

    - A& d& l! j- q- ?
  • 海洋产业转型升级
    1 s3 K* N2 N, B
. D! t9 i+ R1 |% k5 G' x( r$ D! X$ ~8 M
, V: p5 G! k! E5 d3 u
“十四五”期间,山东规划渤中、半岛南、半岛北3个海上风电基地,总装机规模达3500万千瓦。近海海域桩基固定式海上光伏项目建设实现从无到有的重大突破。山东海洋电力快速发展,2022年增加值居全国首位。8 R( `1 D7 t/ z& m
7 `# i( E+ {& ?) X: i

1 d9 A3 r1 E" q- l8 t$ A( f山东把现代海洋产业纳入新旧动能转换主战场,坚持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条现代化发展方向,加快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释放海洋经济发展新动能。以海洋电力业、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为代表的海洋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为山东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蓝色引擎。5 ?- n+ o, [4 f5 Z% d
/ e/ r" P; |! A. Y+ Z
* F2 G1 {4 j8 a% }$ }3 g

    7 @; a7 c& e& [- m1 f
  • 港口综合服务能力增强
    & O- I# i1 l& U1 h7 m3 K7 ^9 i
6 i3 \' _$ T) N- C& y

% N: A; N3 w4 n3 U. M  C2 J+ r作为港口大省,山东近年来深入推进港口一体化改革,打造山东半岛世界级港口群,大力拓展港口海外航线,加快港区、园区、城区融合发展。2023年7月,省委、省政府研究出台《山东省世界级港口群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山东建设世界级港口群的步伐再次提速。2023年,山东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实现17亿吨、4000万标准箱“双突破”,完成历史性量级新跨越,体量规模雄踞全球首位。山东港口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全省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
! l1 P" F& f( c9 N4 ^
7 {. h' i: Y1 q5 _/ \) U& Q

/ V* R2 b- j( o6 _海洋港口成为山东畅通内外循环、撬动海洋发展的重要支点,港口综合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一批大型原油、矿石、集装箱和 LNG(液化天然气)专业泊位相继建成或开工。航线总数340多条,内陆港41个、班列91条,海铁联运箱量突破300万标箱,连续8年保持全国港口第一。+ f. H7 \: e: l/ T5 s' U

, v( |3 ?! ^2 m; R* u) x

7 O! w) u4 c3 s, @
    9 J& J) M3 w! i" w8 W+ o
  • “蓝色粮仓”加快建设
    2 F7 p/ T  l9 ?) T

: q* ]1 C5 Q7 u! f2 ~
( I! n' {$ @1 Y5 ]
在科技创新、智能装备的加持下,山东“蓝色粮仓”建设进入全新阶段,已建成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67处,占全国39.6%。山东海珍品从近岸养殖走向深远海智能装备化的“类野生”“原生态”养殖,海洋渔业加速转型升级。
  Z# D$ `" o: @' v* V4 x
* {  d- g- O" ^. W2 z0 m7 w9 E& C
0 j7 }$ U& C- _2 {) A9 D
2023年12月17日,山东省政府正式批复设立山东长岛“蓝色粮仓”海洋经济开发区。这也是我国首个海上经济开发区。预计到2035年,山东长岛的深远海养殖网箱将会增加到50座。在核心区实现水产品年产量16万吨、渔业经济年总产值60亿元,在拓展区实现水产品年产量27万吨、渔业经济年总产值50亿元。- q2 i0 }) q. Z3 g% t
$ H* u- j7 w' U& n, J; ~6 C

- u- H$ M& i2 h* W; r  p+ V浙江, U( F5 e: u' s6 g9 S/ k+ E' g4 o

$ l: W2 l3 ~" d' W0 B) D/ Q# P$ |; q3 ^
要素保障助推高质量发展
+ E- }2 T" B( I2 f0 C; o6 d( Y* |0 ^, C& a: w; o4 G1 l. W1 i+ W3 W) Y

5 @4 _: e$ g3 [* x3 n( f; s" H“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传递出海洋发展“强音”。浙江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锚定“海洋强省”建设目标,进一步发挥山海资源优势,坚持陆海统筹,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M, M; U5 f6 N& o% ?6 a+ |/ A" G
) X7 n% E' T% _6 V9 j# G

! {  `, B' A& A8 G: b. K. D$ J

    , f1 Z% v4 z7 F  T7 E# x5 z
  • 现代海洋产业增“底气”' z2 X; H5 a0 g* C3 k
1 Z; R+ D& h* A6 i1 x2 g; ^

5 p) ^1 u  [+ D# A+ O4 w9 X. j产业是发展海洋经济的核心内容。近年来,浙江加快促进向海产业发展,不断激发向海产业动能,2023年全年保障用海10.7万亩,推动全省人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取得更加明显的实质性进展。6 h4 I' \+ q' t# I% p; s+ M8 `7 a
! z- j. A6 r# z- s  T
' [3 a! @% L$ K; \) M+ c& l
2024年,浙江将加强重大项目要素保障,深化国家重大项目部省联动机制,积极支持 LNG(液化天然气)、核电等国家重大项目用海,保障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大项目落地。2 N% i3 m3 ~6 ^
4 q% x/ O: e" L+ g% J3 t- Z

; r1 d3 Z8 {7 i* S强化资源要素保障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浙江2024年把重大项目用海用岛、历史围填海处置等作为为民办实事的关键举措,加快实施营商环境“简易办”改革,进一步做好渔业养殖、交通港口码头、海塘安澜等项目用海的保障,并落实用海用岛审核和使用金减免审核“双审合一”。# j* O5 _. y, S( T
3 L) F' o' M0 c' V' `& a
0 O8 J; f! |9 D4 s1 E( m+ Y
此外,浙江还将开展存量建设用海盘活更新,系统梳理全省现有工业类存量建设用海,进一步研究盘活更新路径、盘活方式和支持政策意见,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优先保障海洋经济重大项目和临港产业。
5 d# K$ E! X) Z  v2 q
5 B3 W) b  F$ }# R% H/ D/ k" m

! t3 w* L3 S3 o

      x- C0 O/ O+ Q' X# r/ e0 P/ u# ]
  • 海洋生态保护聚“人气”
    - M5 b, K% \; U: P# [8 Q
# L: R( S, `4 x% T; x- h

; Z8 x! S5 ~6 s& k/ u2020年底,温州洞头拆除灵霓大堤坝头为洄游鱼儿“让路”;2022年初,宁波奉化清理滩涂落石还马鲛鱼一个安稳的家……在2000余公里的浙江大陆海岸线上,各地人海和谐的发展实践比比皆是。' \( L9 p+ `. w: B) p6 t
7 L3 @9 u+ I. F

: m1 r5 V& S; ^+ U. P1 p: H截至目前,浙江已形成省、市、县三级生态预警“一本书”、生态风险“一张图”、生态问题“一张表”,全面掌握生态“家底”,形成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新格局。2024年,浙江还将继续深化海洋生态预警监测评价,优化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业务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持续对沿海27个县(市、区)海洋生态进行全面“体检”。同时,深化海洋生态浮标、卫星遥感技术在生态预警监测领域的探索,构建一体化、动态化赤潮监测预警模式,试点开展重点海域的赤潮动态监测与精细化预警。/ L* p7 ^( Y( _, ]4 t: J( Z, r
# U: n1 u, V1 {# A* P

1 E3 w- |+ w" g9 G. |( l由点到面、陆海联动,是浙江构建蓝色生态硬屏障一以贯之的做法。立足管海护海,加强海域海岛执法监管,持续组织实施“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和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使得近年来的浙江天蓝、水清、岸绿、滩净、岛靓、湾美,海洋生态环境已成其独特的优势和发展竞争力。  j1 V& L/ e. c0 M7 w  l$ v

4 i7 K8 E, _9 `! ]* F' h

. p. Q3 o1 R0 J$ {: Y* P; ?! M. J

    + B1 `% }+ K* R3 r
  • 海洋基础支撑显“霸气”0 A0 ]  c9 {9 K6 n9 U( e

8 D1 h% j6 t( Q# J  F
' A7 q  D+ O. C. b/ W! ]
2024年,浙江将编制出台省海岸带规划和沿海五市市级海岸带规划,对海岸带地区保护与开发活动进行统筹安排。加强规划配套制度建设,制订加强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意见,明确海岸带空间用途管制规则,形成海岸带规划“编制—实施—管理”工作闭环。! g- o* V6 e" q* i4 T4 D
3 h" |) \* u2 f* l6 N
& Y6 W& i5 d/ p: j' V
此外,浙江还将强化项目用海用岛监管。以“人防+技防”为重点,完善基层一线“人防”监管队伍和日常巡查机制,联合海洋执法部门实现季度巡查全覆盖。持续开展违法用海用岛“双清零”行动。完善用海用岛监管与执法联动机制,实现违法用海用岛移交—查处—整改—销号的工作闭环,形成“动态清零”长效机制。加强海域和无居民海岛疑点疑区监管,应用智控海洋,动态掌握违法用海用岛后续整改情况。
" E# z( J3 F9 L5 G; p( ]0 b  F" N) q, D5 C# {& P+ g
" i6 \- u: ^) P+ j' `3 n0 m
在海洋预警预报方面,浙江将实施海洋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工程,围绕观测监测、预警预报、数据传输、风险管控能力提升方向,加快推进项目落地实施,实现全省海洋灾害防治能力跃升、体系迭代。同时大力推动海洋观(监)测网优化提升,深入开展涉海重大工程和重要承灾体海洋灾害风险预警,优化提升全省海洋智能预警预报网,提高海洋灾害预警准确率。
5 I; e2 n" K3 L, q0 ^
0 P9 K- O( I9 g: {
7 h  f% `/ l3 D) u% W2 S
广东/ Z, d1 N. d. c; o0 n2 {

+ w3 e; f% N5 K! l  }- J# u" _7 G4 Q% t& b( g/ |/ `1 t
科技创新锻造海洋经济新优势2 Z0 I; I4 o" U: I1 X3 v+ H
9 ]9 j$ f1 H  W1 T
. D5 ?+ R0 w3 o4 I
广东因海而兴、向海图强,海洋生产总值连续29年居全国第一,“蓝色经济”已成为广东高质量发展的引擎和动能。
, S, ^8 f4 T+ g* ?  v4 X7 N
' T4 y$ J; x6 I1 L

) w# Y$ ~# M9 d6 S, j  m" m目前,广东已基本形成行业门类较为齐全、优势产业较为突出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传统海洋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海洋新兴产业加速培育壮大,海洋服务业能力大幅提升。广东省重点支持的海洋电子信息、海上风电、海洋生物、海洋工程装备、天然气水合物、海洋公共服务六大海洋产业蓬勃发展,成为推动全省海洋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o5 ]4 q- U) V/ t) `1 s
3 ?# g0 }: s9 x' U2 v
2 d; I& d1 [$ F" b3 B
——海洋科技支撑能力显著提升。广东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海洋六大产业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实施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海洋高端装备制造及资源保护与利用”专项,形成了一批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国产化技术和装备。' q& g5 F" H6 `6 k

! b1 D# b/ n. C3 ]# m
. X- W: r6 O# Q; x" K2 b% n9 J$ `+ [
据统计,广东现有覆盖海洋生物技术、海洋防灾减灾、海洋药物、海洋环境等领域省级以上涉海研发平台145个,专利公开数近两万项。一大批涉海省级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海洋科技协同创新中心等成为海洋科研重要平台。% p# ]: I1 j* U: k, C2 z; l
1 K1 u# Q) j+ @) |# f: F

6 \+ Q. ~( q' a' Y, p此外,广东以横琴、前海、南沙、河套为重点打造向海开放高地,建设广州海洋创新发展之都、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支持珠海、汕头、湛江等市建设特色型现代海洋城市。积极谋划建设广州万顷沙等十大涉海平台,加快部省共建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珠海)。
0 v5 Y. V# E/ [$ l8 `
% \7 M+ @5 j+ S' V4 Q, ]+ K
, C3 J0 c& t* g& R
——海洋空间开发格局持续优化。从地域分布情况看,以“一核”为引擎,以“一带”为主战场的海洋空间开发格局基本形成。珠三角大力发展海洋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与港澳在海洋运输、海工装备制造、邮轮旅游等领域的合作不断加强,成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沿海经济带海上风电、海工装备、海洋生物、海洋电子信息、海洋油气化工、滨海旅游等产业加快发展,集聚态势明显。巴斯夫、埃克森美孚、中海壳牌等百亿美元重大项目成功落户,形成世界级现代海洋产业基地。积极共建粤闽浙沿海城市群,持续深化与北部湾地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在港航、旅游、海事等领域的合作。
+ W$ w1 ]! b/ G3 W. v. Y
, C8 e, m7 o3 k7 x3 \) _

) U9 k4 J* _" {  {1 z  x目前,广东海洋科研在产业链上下游的集聚效应十分明显,突出表现为向上游研发设计与下游品牌推广等高附加值环节拓展。例如,广州、阳江、湛江等多地企业正在更多地联合科研机构参与深海鱼苗育种创新,一批“大棚鱼苗”“大棚虾苗”正走向市场。从上游的育种创新、中游的智能化养殖,到下游的海产品预制菜与品牌建设,逐渐形成了一条跨越城市行政区划的完整产业链,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体系逐步成型。
% Y" e" v& H" ~4 l7 f1 i( k3 h; \/ @( `

2 U/ z) ?# c5 P( |——海洋经济开放合作不断拓展。“十三五”期间,广东省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总额累计达7.9万亿元,年均增长7.5%。2022年,广东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总额约2.25万亿元,同比增长10.3%。通江达海、干支衔接的航道网络基本建成,全省已缔结的国际友好港口数为89对,其中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港口结对50对,沿海主要港口航线通达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6 I9 W* u2 S# \+ D! w5 O
: W6 u! P  C5 ?7 v% \; w: `; Z
. l2 ^/ v% G. `
多年来,广东成功打造中国海洋经济第一展。“十三五”期间共举办5届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累计参展单位10226家,吸引专业观众超29万人次,成交和合作意向额度达2460.7亿元,成为对外展示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成就的重要窗口。* Y0 @1 o$ H3 [  U4 W( ~

9 f  [+ _$ E/ N  B2 F- \
7 V' U3 q$ \2 U1 j! {
如今,“蓝色动力”正在点亮广东沿海,“海上广东”的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 s& u, c* T7 X- r( H+ E3 g1 N9 S) J
( V. |% `! d4 O! q0 U2 N7 ]
2 G, J' {$ V3 i  R2 i" q4 h* M
广西
- \* b% R2 D- A" F, G% {! G9 l5 h. h: L4 ]' D1 V
( S+ A& v5 u; g" F, o( l. k
面向北部湾做好“向海经济”文章% J5 m0 q. j; R5 E/ c: d  T) |' j

  }. r5 X9 M( i- O1 ~' @- S& S
$ j5 w0 q) g$ V9 W) J3 m- D( H4 H6 y
广西约有4万平方公里毗邻海域、1600多公里大陆海岸线、600多个海岛、10多个港湾,发展向海经济,实现向海图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2023年,广西向海经济“版图”不断拓展,蓝色“引擎”持续发力。
; U* L( K) N7 g3 p; B/ H/ R, ]2 k( K1 o7 t

3 t7 L5 v" ~3 z  `9 n# v$ p* u ——海洋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海洋旅游业强劲复苏,北海海丝首港、银基国际滨海旅游度假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投入运营,北海银滩国家旅游度假区成功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北海、钦州、防城港沿海三市抢抓海洋旅游假日市场,元旦春节期间游客数量急剧增长。海洋渔业保持增长,4个国家级海洋牧场和“蓝色粮仓”建设提速。北海银海区渔港经济区获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建设试点。平陆运河项目及北部湾国际门户港加快建设,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交通运输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加速发展。中国船舶集团广西公司签订了8艘8500吨杂货船批量建造合同,是北部湾地区开展造船业务以来获得的最大批量出口船舶订单。" o7 R3 Y! e4 H# h7 _5 A
, o8 G1 g* j1 G8 G0 {) Y: _8 T
# v& ]& Z3 n! _" ]6 y* Z
 ——海洋要素保障更加有力。广西采用开放式用海和立体分层设权等方式使用海域,支持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为平陆运河、龙门大桥、白龙核电、海上风电等重大项目用海提供解决办法,为全国推广实施海域立体分层设权提供可复制的“广西经验”。2023年,全区审批(出让)用海用岛项目137个,涉及面积5201公顷。
: s0 l+ ^% V$ \% d  j) X% e! S4 w! T# n, i3 g+ x

0 L+ G: i* n  R8 E+ d4 @  y" d ——海洋科技创新与对外交流深化拓展。积极向国家争取北海“十三五”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后续资金1.098亿元。会同有关部门出台《广西向海经济人才培养支持专项方案》。深化中国—东盟海洋领域交流合作,成功举办第一届中国—东盟国家蓝色经济论坛。开展海企入桂行动,组织赴青岛、深圳等地招商,推动签约涉海企业15家。
) i+ J+ p" L' b+ E0 {) Q. _: K& T4 |6 V/ }- N8 z! V

$ D% u, A: V: K$ } ——海洋生态修复形成“广西经验”。广西海洋生态监测多项指标位居全国前列,防城港西湾红沙环生态海堤案例入选全球八大海岸带生态减灾协同增效国际案例。北海涠洲岛入选全国首批“和美海岛”。完成全区第一宗修复红树林碳汇挂牌交易,为全国红树林蓝碳的价值评估和交易流程提供了参考范本。
9 c9 R* y; I. D: Z; n8 G0 M4 \& M. e% P. N5 J
5 k6 }3 Q- N, r4 B" B/ i
——营造向海发展良好氛围。创新开展2023年广西海洋日主场系列活动,举办向海经济讲坛等系列活动。新增创建广西海洋科普和意识教育基地9个,全区累计创建28个,社会公众海洋意识进一步增强,取得良好反响。- ]0 E; J5 V4 v- r+ K  j" m
. Q$ e; M) @9 W% i* E; _5 @

, H. i) w. \3 k( y0 X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局主要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广西海洋局将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配合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组织实施向海经济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抓好重大项目和重点工作事项跟踪落实,持续做好用海服务保障,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加快推动海洋强区建设,为奋力开创新时代壮美广西建设新局面作出积极贡献。; G& A4 U8 ?9 h

3 T) c& K1 e" E, i! s, O4 S( E2 D; [. B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新媒体编辑 赵宁 审核人 周楚军)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j86k6ro39i
活跃在2021-7-3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