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冰深远海 耕牧“新粮仓”——来自海洋经济一线的观察

[复制链接]
自山东日照东行百余海里,黄海冷水团中,“深蓝1号”犹如襁褓一般,“呵护”着游弋其间的三文鱼。
" }* W0 F5 w5 e3 d# {, W# S% t  茫茫大海中,这个有着两个足球场大小、重1500吨的八角网箱,看似不起眼,却颇具意义。它实现了我国在温暖海域养殖鲑鳟冷水鱼类的世界性突破,并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渔业装备,将优质蛋白生产的主战场推进至深远海。
2 ~+ S' D7 n, `9 X! R3 F1 x  a6 g

; _' }; ~1 A, ]* G: B' N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8 S; ]/ u7 P2 \! b
[size=0.24]这是“深蓝1号”(6月2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彭照军 摄)
( S4 q4 A  ^$ c0 @8 m1 L, U& a
  2018年6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考察时强调,海洋经济、海洋科技将来是一个重要主攻方向,从陆域到海域都有我们未知的领域,有很大的潜力。
4 ~: W9 r# h4 [$ |7 I3 l5 s: Y  随着“深蓝1号”“国信1号”“国鲍1号”等越来越多的渔业“大国重器”次第投放和海洋科技的不断创新突破,我国将在深远海智能养殖上再掀浪潮。# g- f6 L* Y3 I$ a7 R6 O5 |
  与此同时,攻破渔业“芯片”卡脖子的翻身仗也不断打响。陆基孵育、前海驯化、深远海养殖的陆海统筹新局面不断开创,人海和谐,美美“渔”共的精致画卷徐徐展开。
3 }- n5 Q4 X$ D8 P+ g( x+ F* C9 N[size=0.24]挺进深远海 耕牧“新粮仓”% [: M' \7 |7 R2 f2 A0 y
  清晨,马达声响,白色养殖工船驶近“深蓝1号”。
- a3 b9 y# Y+ h( V. U+ {  锚定完毕,养殖工船旋转起重臂,将白色粗管伸入网箱,吸鱼泵轰鸣开启。看着一条条近10斤重的三文鱼被捕捞收获,中国海洋大学教授董双林不禁眼角湿润。  B# r: z8 s' g9 S! _) Q% T

% h) D5 h/ Q4 J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S% p( `5 W- T4 l7 {
[size=0.24]中国海洋大学教授董双林介绍在黄海冷水团利用“深蓝1号”养殖三文鱼的技术攻关情况(8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 X, |4 g: y2 d5 G  2011年,董双林团队开始设想在深远海规模化养殖三文鱼,整整10年,通过与日照万泽丰渔业的产学研融合协作,梦想终于照进现实。10年间,项目每往前走一步,都伴随着海洋科技和养殖装备攻关与突破。
9 X5 y+ M5 @7 `& }7 F5 L; p  “不同于传统渔业的网捕作业,我们采用吸鱼泵进行真空负压捕捞,能够减少鱼体因在网内碰撞摩擦造成的损伤,也让后续加工变得更加有序可控。”日照万泽丰渔业总经理顾祺焕说。
. E# K/ I* F8 I4 B  Z
9 j3 {$ a; Q5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U8 v8 Q( v1 b* l6 X+ o3 B1 L, o3 t
[size=0.24]在“深蓝1号”,工作人员展示刚收获的三文鱼(6月21日摄)。新华社发(俞方平 摄)
" H- g2 z: h% E  G( ]9 h1 N
  在多种“黑科技”的加持下,“深蓝1号”在黄海冷水团养殖出的三文鱼,与国外主产区相比,成鱼快、品质优、病害少、人工与物流成本低。水温适宜的前提下,预计每年可收获30万条成品三文鱼,产量超过1500吨,年产值超过1亿元。$ ^# p8 s" S0 A4 y/ e9 ^( |
  “自2020年8月青岛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获批以来,这是该项目首次规模化收鱼。”现场,青岛西海岸新区海洋发展局党组书记赵英民说。. [0 k/ Z5 q/ E

5 |6 k3 u: x  F) D6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O& e3 [" _7 W& w; l% d
[size=0.24]在“深蓝1号”,工作人员在养殖工船上加工刚收获的三文鱼(6月21日摄)。新华社发(俞方平 摄)

: H4 U$ t3 z- Z- T2 `9 ^# l  }9 ], o  新型海洋渔业装备创造了更多拓展人类生存空间的可能性,令人向往的深远海,已不再可望而不可即。“深远海中,水体交换速度更快,承载力更高,不仅可以避免养殖诱发的近海海域富营养化,还能够减少养殖病害,提高产品质量。”董双林说,依托装备化,将传统的近海网箱养殖产业延伸至深远海海域,正是新的出路。; c- B& K5 H2 e) m1 Z" f
  专家指出,越来越多的高科技海洋牧场和养殖设施正在我国的深远海域扎根,并产出高品质鱼类及其他海产品,来自海洋的优质蛋白不仅满足了国人“果腹”的需求,产出的高品质海产品也成为民众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u2 ^1 V( V$ `  _
  “深远海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粮食安全增添了一道‘保险’。”董双林说,通过规模化、生态化、智能化养殖管理,在提高产量的同时,产品质量也得以提升,从而满足了我国居民对海产品“量”的需求和“质”的追求。% q" d9 D8 x( c
  作为国家唯一的海洋牧场建设综合试点省份,山东目前省级以上海洋牧场示范区(项目)达到105处,其中,国家级44处,占全国的40%,居全国首位。# [. f2 \# {" q0 n2 E, H' i9 s; N
[size=0.24]渔业“大国重器”破冰“望洋兴叹”6 |1 `$ c, t6 \1 f9 l
  挺进深远海,低温冷水鱼类,何以在我国温暖的海域存活和健康生长?
+ z" w5 U( }0 |* D3 ^4 ]* Q1 o  在山东日照以东130海里处,有一处黄海冷水团,面积13万平方公里,5000亿立方米,水质优良,恰能解决此问题。另外也得益于“深蓝1号”的巧妙设计和科技支撑。5 u% y$ ?1 _/ i2 V' G
$ E) {8 h: d- Q" h! q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g7 \4 _7 w2 \* r/ }% t2 ~4 o
[size=0.24]山东日照市一处海洋牧场(资料照片)。新华社发(田文娟 摄)

6 F5 A4 |$ S$ }3 _  “通过中央立柱及8根气柱的注水注气,整个网箱有了沉浮机制:夏天表层水温过高时,将网箱下沉至海面25米以下的冷水团所处位置;到秋季,当表层水温合适时,我们再将其上升至水面,无论冬夏,都可以保证三文鱼在适宜的水温环境中生长。”董双林介绍,再加上鲨鱼防护、鱼鳔补气、死鱼回收、鱼群监控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护体”,我国在温暖海域养殖冷水鱼类的世界性突破得以实现。9 `3 s: u$ D- K) C, x4 M0 ^: S8 B
  早在20世纪中叶,我国科学家就提出了“海洋农牧化”的理念。然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只能开展近海养殖和渔业增殖,面对浩瀚的深远海,渔业从业者依然是“望洋兴叹”。( P4 m9 g# K# v- B$ s
6 u  h! s5 }. i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7 h* r9 T# v4 R/ c
[size=0.24]在山东日照市一个海洋牧场,工作人员往养殖网箱投放鱼苗(2020年9月9日摄)。新华社发(房红金 摄)

8 \) B, j& ~2 p$ W  近年来,我国海洋科学研究日益深化细化,对海洋科技的投入也逐步加大,硬件建设水平与先进国家的差距不断缩小,一系列高新技术在大型海洋渔业设施上得到应用。# ^% r, ^% V, a( B: y6 f) R" o
  当记者来到位于山东长岛海域的“长渔1号”海洋牧场平台上时,很快就发现了其中的“神奇”。这一平台搭载了海洋牧场大数据监测系统,可实现气象、水温水质、流速流向等海洋数据的实时监测。
2 _: O$ o  X+ _% e- |3 U; p/ r- z  “作为与联通公司的战略合作项目,平台还搭载了5G基站。”中集来福士助理总裁郭福元介绍,利用5G网络高速率、低时延、广连接的特点,他们为平台定制了5G+全景海洋牧场应用,平台的远程投喂控制系统提供64个精准投喂点,将饵料分配至与平台相连的每个网箱,在满足自动化养殖需求前提下提高饵料利用率。: ]" N" a8 Z  W
  这些渔业的“大国重器”也激活了我国的海工装备产业。“依托公司长期在海工油气装备领域积累的设计建造优势,我们快速实现了传统业务的转型升级。”中集来福士助理总裁杨易川介绍,相比于海工装备,海洋牧场装备研发建造周期较短,可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技术研发,并将海工的高新技术应用在海洋渔业装备领域。% J9 |( v! i9 J9 e0 b3 h; g! E4 @
  “深远海渔业潜力巨大,相应的装备产业也同样潜力巨大,二者相互作用,将共同向前发展。”中国船舶武船集团青岛北船重工高级工程师杨慧勇说,未来渔业装备将继续聚焦高精度检测装备和专用设施研发等“卡脖子”问题,融合应用养殖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在深远海实现养殖集约化、装备化和智能化,“望洋兴叹”的局面将不复存在。
! y0 s- ?! L1 r1 b; c# {/ c0 s[size=0.24]渔业“芯片”激活陆海联动新局面
  W+ |+ k% M1 D9 ^. T8 H' o/ |  “蓝色粮仓”,离不开优质渔业“芯片”的有力支撑。) e3 e6 t/ T# R3 D) y! k
  依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等“国家队”,青岛成为我国“藻、虾、贝、鱼、参”五次养殖浪潮主导品种的研发地。目前,青岛成功培育推广水产良种30多个,引进和选育水产新品种20多个,在国家认定的海洋类水产新品种中,约80%源自青岛,诸多渔业“芯片”卡脖子的难题正逐步破解……( _' w6 p+ V( n1 H; I
+ I0 Y6 i3 d4 G& `1 a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 v2 g. m& q# c; {
[size=0.24]位于山东日照市东港区刘家湾国家级海洋牧场海域的“蓝海一号”平台(2020年4月1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乔祥明 摄)8 }. T0 P* c4 X! f0 o* ]! j* |
  打好种业翻身仗,排兵布阵是关键。近年来,山东积极推动“海洋科研院所+水产苗种生产场”的发展模式,一批水产种业的国家级、省级原良种场迅速崛起。
8 T' _& t8 ]- |6 V+ Y  在青岛,通用水产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雷霁霖院士团队合作,历时8年获得了世界首批超雌大菱鲆亲鱼、世界首批全雌大菱鲆苗种。
* X+ d6 F! T/ z/ c  在烟台,明波水产的物联网管控中心,监控视频里斑石鲷种苗欢快游动。“我们采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进行育苗,同时凭借海洋牧场良好的设施装备及管控技术养殖成品鱼,实现‘陆海接力’养殖。”明波水产公司副总经理李文升说。  ^) N& ~* f. }: X0 x' |
  在日照,盛隆水产与山东海洋生物研究院合作,自繁自养绿鳍马面鲀,实现了由池塘化养殖向工厂化养殖转变,并开始向海洋牧场发展。日照万泽丰渔业与中国海洋大学董双林团队合作,在离岸百余海里的黄海冷水团规模化养殖三文鱼,历经5年,迎来收获期。
6 c7 q2 ~6 `/ O8 ?- K0 |; E

/ R) {0 e; a9 M1 U$ Q8 x9 g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6 }' S4 D0 f$ i9 J% h$ l) Z& R
[size=0.24]在山东荣成爱伦湾国家级海洋牧场,游客乘坐游船前往海上观光平台游玩(4月1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李信君 摄)
3 R, D* A7 }1 D: q) s  “深远海渔业恰到好处地体现了陆海统筹。”赵英民说,因为这需要在陆基育苗销售,在前海驯养监测,在远海养殖捕捞,不仅融合了一二三产,也打开陆海联动的新局面。“未来,我们将继续发挥试验区项目的创新引领作用,整合现有船舶运营、海工装备、苗种繁育、海洋牧场、冷链仓储等多种产业资源。”
7 B* [" Q# p8 P  向海图强。在山东,海洋牧场建设直接带动水产苗种培育、水产品精深加工、渔业装备制造、渔业休闲旅游等产业快速发展,促进三产融合,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2020年山东实现海洋生产总值1.32万亿元,今年一季度同比增长21.9%,海洋经济成为新动能、新产业增长最快领域之一。8 W  v" ?6 g8 v3 Y; l" p: R5 w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U4 @& y& v6 c/ K$ F  Y+ B2 \查看原文:www.52ocean.cn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靶诘主
活跃在2021-7-1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