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长岛人去“闯海”——纪录片《长山列岛》编导手记

[复制链接]

) ?- v0 e/ K0 f( ]) f6 @! x: C. A,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如果人间有仙境,那一定是长岛的样子”
) x0 [# y, H$ d. Q* B拍摄纪录片《长山列岛》的过程中,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感受和体会。在很多人眼里,长岛是诗和远方,在我的眼里,那是我们奋斗的地方。历时一年的拍摄,我们用脚步丈量了每一座岛屿,和这片土地上的生灵万物一起品尝着酸甜苦辣。
9 r* y3 M- Z/ D8 \7 e# R
9 L: e( b2 e: ?0 Z
2 i5 f( q& a/ ^6 V% U

! b6 C: F- e# B& K4 T: |4 `6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要想表达长岛的生态之美,就一定要表现长岛人的劳作之美。第二集《耕海人家》就把镜头对准了近海腾退的牡蛎养殖户、长岛最后一条捕鲅鱼的“夫妻船”、喜获丰收的海带养殖户、为村集体坚持下海的“猛子”这些平凡而伟大的长岛人民。
1 t+ o% T& ]6 E" H( ~3 o5 ]9 E' ~

, L5 G6 }, ]) t5 g0 V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S! ~  _) Y  Z9 `9 s% a
( @# `$ v$ z8 x& l% o+ z* w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H6 ~4 `+ F5 H; m1 V/ i" P  去年9月,我们刚刚开机拍摄,长山列岛就遭遇了多年不见的大潮天气,港湾里的船都被冲到了码头的岸上,我和摄像半夜来到码头,蹚着海水拍摄渔民抢险的场面。就是在这种情景下,我们结识了牡蛎养殖户孔庆海。第二天,天刚放亮,我们就和孔庆海一起开船赶往他家的养殖区。一路上,我们看到养殖区被大风吹得一片狼藉,有个养殖户的三万多笼牡蛎被吹走,损失接近一百万,几乎颗粒无收。幸运的是,孔庆海家的情况比预想的好得多。他家只坏了四行架子,估计损失七八万。他和妻子积极进行了补救,把损失降到了最小。不管大灾、小灾,人们总会用辛苦劳作弥补损失,把丰收的希望留在未来。
2 _$ E' U' _& y4 ^' y! R" ~( X0 F& m
: E9 P% o) t) K! n- L6 u! B  G
* h2 X& A# H& F, z; w5 m4 j3 H2 J1 r

$ X( w* i3 H5 O9 \# U5 O; s, D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近几年,长岛实行近海岸养殖腾退政策,近海岸一公里内禁止养殖。为了保护长岛生态,长岛人就必须忍受割舍眼前利益的阵痛,孔庆海在近海锚地养殖的100多亩牡蛎也被拆除。尽管有很多不理解,他还是将养殖区搬到了离岸10公里之外的远海。近年来,长岛腾退近海养殖1.8万亩,修复清理海岸线89公里。在这里,“山、水、林、海、城”被视为一个生命共同体。5 h+ X, i3 G4 v% J1 o$ ?, A

& N0 Z  q4 T6 t) g" D' m# ^
/ l4 s- B% S5 o3 u4 e' ?
2 r/ a" y+ l! A0 d8 @% i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自古以来,海岛人靠海吃海,童子学操舟,老人擅结网,处处闻渔号,村村有渔港,捕鱼几乎是他们生计的全部。但由于现代船舶和大型网具的过度使用,20世纪90年代后,渤海经济鱼类数量持续减少,出海捕鱼的渔民越来越少。大黑山岛的周树明和妻子是一对专捕鲅鱼的夫妻搭档,当地人称之为“夫妻船”。捕鱼近50年,他一直延续着海岛传统的捕捞方式。现在,最令他开心的是,那片熟悉的海又回来了。* H2 S) D: h9 P% o

7 M: M# Q0 ^" I' ?6 o( J6 A  I) C2 w+ ]$ Y

5 q/ w2 p; h, B3 h$ J& c+ T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凌晨四点,海的东方刚刚泛起一丝鱼肚白,捕鲅鱼的夫妻船已经发动马达,驶出渔港。和所有长岛的渔民一样,天亮就是他们出海劳作的冲锋号。我们摄制组坐上了老周夫妇这条不足十米的鲅鱼船,变得更深的吃水线,让有着近60年驾船经验的老周,也难免有些紧张。几公里长的“流网”,光下网就要两个小时,然后就是几个小时的漫长等待。这段时间,渔船停车,只是随着浪涌随波逐流,茫茫大海一叶扁舟,在大海面前,真正让人感觉到人类的渺小。收网整网,返回码头已经是晚上10点。劈波斩浪18个小时!晕船的同事已经吐得胆汁都没有了,不顾被海浪打湿的衣服,躺在了船头湿冷的一块小甲板上。记录下好画面的他们和捕到十几斤大鲅鱼的老周一样,心里是美滋滋的。
3 Q6 _' O# }  B; ^" \
" W' H) |- F$ W* W' q3 z4 R0 Z* {' Q  S0 ~% W3 o  x* |

; Z  @3 T8 m! @/ a" u$ b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开海是我们拍摄的重要节点。去年9月1日凌晨三点,大钦岛的渔船已经顶着一轮明月启动了马达。为了拍到月光下百舸争渡的场面,有一个摄像想尽量靠近水面寻找拍摄角度,但是周围太黑了,他并没有注意到脚下湿滑的海草,一下滑入海中,只听到“啊……”的一声,同事们闻声赶来,第一想法就是“救人!”,还没听清落水同事“别过来,滑!”的警告,我和另一个同事先后滑到了水中,没到脖子的海水已经有些刺骨,后面冲过来的同事扔下来一根绳子,落水摄像高举着没有进水的机器喊:“先保护机器!”还好,一切有惊无险,这才真正叫做“过命的兄弟”!
& P+ R7 K0 x0 h' V7 T8 G# U3 m% z1 A& D% |- M- V$ i

8 Y* s7 r- z1 \
$ O9 _* x% u( B! S2 F* Q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小钦岛,只有一个村子,近300户,800多人,同时也是乡政府驻地。“一岛、一村、一乡”,这是长岛因地制宜的特殊建制。同样因地制宜的是,小钦岛村海区没有包产到户,而是实行集体经济。吴世伦,是小钦岛的海珍品采捕人,当地人叫“猛子”。吴世伦多下一次海,村里就多一份收入。他承担着村集体共同富裕的希望。吴世伦春夏捞海胆冬季捕海参鲍鱼,在20米的深水中,一次潜水一个多小时。
# d2 e- C* X% j. r1 n! r, Z6 U  _
- T* A$ ~& Z9 z5 N3 ~* W# t
2 R4 }7 v2 R6 I$ N1 W( @/ y3 C/ t7 v1 R" w- F6 ^: \. ^
要想跟拍他在水下的画面,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虽然摄像王萌考取了潜水证,但是这么长时间在陌生的海域拍摄,还是第一次。准备复杂的硬件装备算是最容易克服的困难,最难的是如何拍到理想的画面。所以,每次下水拍摄前我们都提前出海“踩点”,为了找到合适的拍摄场景。# K# r4 {7 H' o" a2 Y* Q

6 @' Y) e7 q7 M
0 v# q, M  X! b3 v2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王萌冒着潜水病的危险,在水下寻找了一个星期,就为了找一块拍出来好看的礁石。这次我们拍摄了“猛子”捞海胆、捕海参鲍鱼、“水下森林”海带等美轮美奂的水下画面。吕芃台长称王萌是“山东广播电视台第一个水下摄影师”。
8 r# k3 i* T" ]" _$ J/ ?3 m
! d" L7 t" a5 k% G
; S  r* J/ {" S

8 n) s9 k+ P: _# Q, l( U, u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长山列岛,大海之上的这片神奇土地,洒满长岛人的汗水和泪水,灌溉出对故土饱含深情的故事,能用一年的时间记录下这一个历史片段,也是电视人的一件幸事!
6 K7 y7 O8 Z) \, m) l
% b4 r2 y/ e- Y2 i1 @+ o& J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4 s- B. @1 H' \$ o5 b  V% y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h8 Y: P0 q7 Y. Z7 n( u& k; f5 e
查看原文:www.52ocean.cn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dmoqhholgb
活跃在2021-7-3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