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2 t1 ?1 M$ K: j: j* r$ f% s
* Y9 A! x( U0 U* y8 a# J1 e+ S
. b+ e b+ z9 T& H' g% f 5 u/ Q+ T1 j; X: o1 W
6 L& q: j1 ^' {2 D) l! n* i" i5 u
- C6 O! b& g; _" N" z 张维昊是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2001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后,在武汉大学资环院任教至今。
, a, C2 n! f' |1 e 他学术功底扎实、治学态度严谨,深受学生爱戴;校外历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水环境分会理事、湖北省环境科学学会理事、湖北省环保产业协会理事等多类学术兼职,并曾在2016年被环境保护部(现为生态环境部)评为武汉大学唯一在职的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
7 u/ F7 k! W) x% f 2016年,张维昊在内蒙古出差时,突发脑溢血。在病情的打击下,他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依旧保持着旺盛的科研精力与热情,带领学生们攀登科研高峰。 4 m+ }6 w( n9 ~
7 O( r2 h% o; U1 z 3 `5 t2 }5 s) q- ?+ \( p
/ F: W! V# R0 B( s! e$ ^7 s* Q$ g
* h/ o0 ~3 E% E2 _3 L9 c/ Z
6 S/ _# }: D) \2 F2 ]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张维昊。通讯员陈凯供图 4 H |+ I0 \: G& p
* G, l2 P/ ^! S . p( {! y" J6 T" f8 n
8 J' |$ ]$ ^9 K9 w8 l6 w
, ]( S! i4 K4 B9 _# T
: ?/ [1 b1 `1 R/ P$ S0 O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张维昊(中)与同事、学生在一起。通讯员陈凯供图
: L9 x) y, `$ ]+ e. C 聚焦环境保护,患病后仍心系科研 . C* M2 p: w( D" q, N$ v) P# p& t
张维昊一直努力为改善我国的环境状况而勤奋工作。在博士就读期间,他重点研究了滇池蓝藻水华藻毒素的环境归趋,为当地政府科学制定水华蓝藻控制对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与参考。 ) a( y3 b0 ^0 E$ R& ~5 g# s9 N' {
入职武汉大学之后,他又开展了以抗生素为代表的新型污染物对水生态系统的环境风险和评估,为国家制定控制滥用抗生素的政策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在武大任教期间,他陆续发表国内外核心期刊论文6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项。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部973项目及863项目。
5 P% i. K. f! G% ~. ~ 2016年9月,张维昊教授在内蒙古工作期间突发脑溢血,在积极配合康复治疗的同时,依旧保持着旺盛的科研精力与热情。在2019年上半年举行的湖北省科学技术奖励年度盛会上,他与侯浩波教授、周旻教授共同获得自然科学类二等奖。2020年在疫情之下他仍坚守科研岗位,一方面悉心指导每一位在读同学继续科学研究;另一方面多方联系地方优质企业资源,为实验室新项目的设立与研发创造有利条件。
$ @+ q9 [; t {; o' o 2020年,在以海南省为试点的“全国禁塑”背景之下,张维昊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指导,结合个人科研成果,迅速组建了“梦之师”“珐材制造小队”“立体海绵小组”等武汉大学本科同学双创项目团队,着力转向“生物基全降解塑料PHA”项目的研究,向环保禁塑的新方向发起挑战。
$ ~. q' v- B! U6 ~4 S 带领学生科考神农架 ; l/ f% Z# V$ }* a
武汉大学神农架及长江流域生态科考队,是该校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的一张名片,由胡鸿兴教授于1999年建立。科考队每年都会招募十多位学生,在教授们的带领下,每年夏天前往神农架等地区科学考察,进行实验收集数据。成立十五年来,一届又一届的师生们背着土豆,怀揣鸡蛋、黄瓜、馒头,深入山林,探索自然的秘密。然而2014年,由于胡鸿兴教授的逝世,科考队无奈选择停办,一切仿佛戛然而止。 * m* j# v2 M: X/ W. S
2015年,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张维昊临危受命、接过重担,面向全校招募队员,一手组建起第14届科考队。他多方奔走拉赞助、确定选题、寻找随队老师、联系食宿,科考队终于又扬帆起航。 q4 V. W+ L* R! Z4 _% r4 l5 E. Z
2016年7月16日,张维昊带领第十五届神农架科考团队再次踏上征程,深入神农架开展暑期实践活动。在为期十天的行程中,实践队分别去往红坪镇、燕子垭、金猴岭、板壁岩等地进行实地考察。他们头戴矿灯进入伸手不见五指、气温低至5摄氏度的燕子洞统计金丝燕鸟巢的位置,冒着暴雨采集和辨认各种伴生植物标本。他们还全程利用了无人机进行航拍,收集了许多往年不可能拿到的宝贵数据。 9 ^. f3 }7 Q; t/ Z3 b& D
张维昊对科学的严谨和执着给同学们留下深刻印象。2016年队员石同学回忆,张老师面对科考时很严格,对待实验要求极高,为了科研,即使下暴雨也要坚持把采样做完。而在工作之余,他活泼开朗,组织大家唱歌跳舞,给队伍增添许多欢乐。
8 P |( S) C/ Q5 g 对待学生,他坚持“要治学,先成人;品不立,材不成。”无论是在招收科考队员,还是自己的实验室招收学生,他都秉承着其选人的“三不原则”:不承诺(一切努力皆以科研业绩为基本考核点);不拒绝(无论出身背景、品学兼优者来者不拒);不放弃(鼓励每位积极向上的学子们勇于挑战、超越自我)。他以“科研服务的态度”,认真对待每位学生的虚心求教;也以“生活挚友的关爱”,温暖鼓励每位学生砥砺前行。
1 n( ^" {2 ?- J) y (长江日报记者陈晓彤通讯员陈凯) ( U3 e7 W" q$ T9 l
【编辑:张文辉】
9 M2 g" u1 Q0 N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 s8 o, m- C+ W
" I2 d. c. m+ U' l- ~
( h$ G8 l4 }* z; Z9 m0 s
9 \, k0 o. c0 M; @! V' P
0 d9 d/ \' b7 E; D+ V, ~2 y9 R. z9 s7 J, D' j# v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