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S/ J2 _& A( {4 [5 T$ V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讯 “科学”号远洋综合科考船22日完成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西太平洋典型海山生态系统科学调查”航次任务,顺利靠港厦门。5月18日,“科学”号从青岛起航执行本航次任务,历时一个多月,科考队员对马里亚纳海沟南侧、卡罗琳洋脊上南北走向的系列海山开展海底多学科综合探测,采集了大量珍贵的生物、地质样品及原位实测数据和影像资料,包括稀有的海蛞蝓、五彩斑斓的珊瑚林等255种深海巨型生物标本被发现。
/ |4 J7 }( {; @! m9 o+ r q “科学”号停靠厦门港。 . O$ Z% G6 g- _ \8 B! l
航次首席科学家、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徐奎栋研究员介绍,本航次共完成了30个站位的水文、化学、生物等调查,包括每6小时一次共计5次的连续站作业及对海山顶部一个站位开展的连续24小时观测。科考队员利用船载的“发现”号深海缆控潜器(ROV)下潜19次,对海山进行了精细调查,共获取深海巨型生物标本860号,超过255种生物、岩石85块,这也是“科学”号执行的5个海山航次中获取生物样品数量最多、多样性最高的一个航次,几乎是过去两个“科学”号海山航次才能获得的物种总数。
1 k% D0 E1 Z: e7 t: G, E 三只不同大小的捕蝇草海葵和单体的长茎海绵共生在一起。 - ~5 J3 R9 \5 p. d/ d! }- k
航次中还发现了稀有的海蛞蝓,未知的珊瑚、马蹄螺、深海扇贝、多毛类、海鞘等罕见深海生物,在寡营养海域的海山发现多片五彩斑斓的珊瑚林,看到了多种深海生物的共存共生现象,并观察到了深海虾孵卵及深海海星摄食柳珊瑚的现象。采集到了许多之前未曾见过或者见过但没有采集到的生物样品,包括多种珊瑚、多毛类、软体动物,以及一些活动能力强、非常难以采集的虾蟹和鱼等生物。这些丰富的样品和初步新发现,将为海山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研究与保护提供第一手重要资料。(记者 郑文斌 通讯员王敏) & @8 F1 M$ W4 b7 }& |' x8 c6 Q# }3 z
7 ~1 k$ z: ^2 O+ @) s( o3 b
# { H5 ^) c+ G, ?% Q5 |* O. B
0 O z& Y) Y0 g5 C( C
! X! U) D* M/ L0 f% N& 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