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人物 | 陈吉余:我国河口海岸学的奠基人

[复制链接]
& E0 j& c% a7 @
1956年,陈吉余积极响应国家“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完成了关于对长江口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论文《长江三角洲江口段的地形发育》,并开始担任中科院地理研究所河口小组的组长。次年,他在华东师范大学创立了中国第一个河口海岸研究机构——河口研究室。1 Y; y" I- T$ t4 n1 m- t
$ i# }2 C3 U  c( p+ K* c! g( Z
他倡导多学科交叉,推进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学术思想。1961年,陈吉余完成了《论部门地貌学的发展途径——以河口、海岸地貌为例》一文,率先提出动力地貌的概念,而后他又注入沉积学的内容,80年代又扩展到河口化学和生态环境方面的研究,逐步创建起动力、沉积、地貌相结合的河口海岸学科体系,填补了中国河口海岸学科研究的空白。
+ v# r) b4 ]) f0 Q( r$ ?* v
: u9 L; p+ x7 k+ D5 x! _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他深刻地意识到,要在更深层次进一步揭示河口地区海陆相互作用和各种物理、化学、生物过程的时空分布及变化规律,这也是学科不断发展的关键。他果断从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领域引进人才,形成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队伍,并在全国海岸带综合调查的实践中,成功地将多学科磨合和交叉使用,使我国河口海岸学科研究向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和沉积过程全方面的扩展,形成了有多学科交叉综合的研究特色,并建设了一支强有力的多学科交叉的学科研究队伍。4 z/ ~3 m9 ?# I- W9 t- n0 B6 Y

6 X, ^5 D* h1 d( Z. }
; X1 y4 _7 o9 k8 W6 ~( S
- M8 P9 k% r8 c
/ Z2 w. p! n( |- A7 @6 q
1 f/ a& R6 ]' K" E

2 v8 v1 A  S9 @6 T. w

. b* d: [6 F4 j1 q$ R: c4 ?
从理论走向河口海岸工程实践
9 U+ G- d7 g5 _+ B+ C: c! B

1 i* d; z% t% M0 @: i9 B# q1970年代末,陈吉余做了两件对中国地学界颇有影响力的大事:一是提出长江河口发育模式及自适应和人工控制理论,为长江口深水航道选槽和河口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二是再次上书国务院建议开展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并获得国务院批示。4 i+ X* |5 m) \! A' L

+ [7 g: w2 n5 L; Z8 S1986年,陈吉余倡导并组织参与了“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他主持了浙江温州海岸带试点工作和《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简明规程》的编写,提出了海涂释义、海岸带内涵等基础概念,为我国海岸带调查的范围提出了理论根据。2 j9 X9 c8 G) }9 x. M/ C4 {' I$ s
; ]" @: f. E5 c% Z: Z6 R2 B( W0 }
1990年,上海市政府计划建设国际机场,陈吉余建议借鉴纽约肯尼迪机场等成功经验,把机场建到海堤之外。为了新机场的科学选址问题,陈吉余两次建言,他的建议最终得到了肯定和采纳。通过围海造地建设成的新机场,为国家节省了数亿元的资金。
1 m7 q, q  O& @& t9 h3 o
& D$ |2 w( o# G7 H

# H7 H% q/ d" o2 u4 j. S6 g! N

: `8 E# H/ D( l% o! G* O7 N. v

3 p: s7 M0 ^& q
1995年,陈吉余给徐匡迪市长的手稿信函,对浦东国际机场筹建阶段给徐市长的建议

  K) f; _& @( I; T9 m
4 A) n! G% z. W9 l7 f这是我国机场建设的壮举,获得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同时,为了确保浦东国际机场飞行安全和保护周边自然生态环境,陈吉余提出“九段沙种青引鸟”方案,不仅减轻了鸟类活动对机场的压力,也保护了候鸟家园。经过严格论证和几十年来的实践,九段沙自然环境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改善,栖息动植物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开创了大型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先例。( u4 s; q6 \- L# \- `

. w& a* T& f" \

  p' o( }* r- o  @+ [- V( N% {

; S7 J3 U- I& o8 W+ A4 A8 V- b
# k% K& U/ V# R; @/ ?
陈吉余(左二)带领年轻教师对长江三角洲进行调研

' F; o3 W" N& _* {* X* B" \ 5 u! q2 Z7 {$ }/ `. R
面对城市资源紧缺难题,陈吉余提出“干净水源何处寻,长江河口江中求”的观点,建议建设青草沙水库,使上海市民能喝上优质安全的饮用水。他还主持了南水北调工程、三峡工程等对河口生态环境影响等重大研究课题,使河口海岸研究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R4 l5 T0 P! u. Y9 ]" s: G

* g4 Y/ g# t3 E: |& z; C3 E5 P1 V
未来的孕育者
( g9 F+ u  ]# f. J& e% b
7 @4 G# k) Q. a3 z) ^( b( J4 Z4 i' u
陈吉余在河口海岸学科发展过程当中,一直将教书育人和人才培养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建国初期,我国河口海岸方面的研究人员缺乏,陈吉余深感培养我国河口海岸研究人才队伍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他亲自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年轻河口海岸学者,并分配到全国其他有关机构。他发起成立河口海岸学会,出版专刊,推动全国学者进行研究交流,使全国研究河口海岸的人才迅速成长。+ `  S9 E& {5 m' Z' m3 Z
( W% O! ]9 Q6 g1 [

& J" v( g7 a; v
8 o! x9 S, \+ ?2 t# Y; y/ x2 A% b$ i- X9 @: }

9 L2 w( r! _0 o- A: E" e/ b: ?9 _
1996年,陈吉余(前排右三)在指导课题组同事们研究浦东机场东移和九段沙生态工程
. R# F5 A4 [8 z. F3 f
0 i: r8 B; u1 D4 J; L+ Z. J
  {, v2 |' k+ G5 O2 K
: T  v3 X, k; g/ L5 i

0 B2 H; L: F( U- |% _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科学道路上,从来就没有坦途可言,有时还会触动权威部门的威严。但是科学是要讲真理的,虽然要受到无情的批判,在这种批判的压力下,要挺直腰杆,真理应是无所畏惧的;需要顶住压力,总会被明眼人视之为:你们坚持的道路,事实证明是正确的。
$ T( G- \8 }  ^, m" Y' Z" k$ I& E7 O& V* G  M
——陈吉余

, ]  L- M+ F2 {! [; a

/ M1 ^1 f# I) |/ K$ Z2017年11月28日,追逐过山川与河流,喜欢看大海与泥滩的陈吉余带着对河口海岸的眷恋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之光仍然闪耀,沧海的颂赞仍将流传。
1 m( o, q* {( ?, c

  X* F, g" ]' @+ a2 p; i4 ?' w' y

6 Y. P' @' r/ g3 r" _- U

+ B% W% Z3 \$ ?5 j) J' ^0 H<hr/>来 源:% j$ s: U9 h( H5 [
/ h" p" w6 |4 Z
1.华东师范大学 《中国河口海岸学奠基人陈吉余院士》) U0 x, J  u6 i6 }  ~0 A
2.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河口海岸学家陈吉余》/ ~0 B% Z( u( U; g3 s% C5 L
3.中国科学家《陈吉余:创立我国第一个河口海岸研究机构》( \: B0 }9 K. a7 K  G9 S( H, ~& C
4.科普时报《陈吉余:中国河口海岸学的创建者》
3 Z9 ^) o. Y6 b' U9 V5 m6 j整 编:雯 媚  校 对:李维杉  审 核:采 悠0 l0 X: [5 I" R" m8 a

; z1 `: K  w* B  `- B5 _* w

. |+ j, W, Y, t3 q' Q! N5 T3 c- v! B/ O/ u2 d% V/ r: q

" l. P7 x$ H& C   s- f0 N8 t7 f, Q) V( V2 u8 g$ g

5 B( B- o/ m& ^8 _6 j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leejiafu
活跃在2025-4-2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