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t3 M) T# C" f, j
一、潜艇的分类
# r0 H/ [2 k9 u 潜艇可以依据大小、动力、任务来进行分类。以鱼雷或反舰导弹作为主要武器,用以攻击敌方潜艇、水面舰艇的是“攻击型潜艇”。搭载弹道导弹,为核战争准备的是“战略型潜艇”。除这些主要类别外,还有一种搭载反舰导弹的“导弹型潜艇”(巡航导弹潜艇),是从攻击型潜艇衍生出的。几乎所有的潜艇都会被用在这些任务上,除此之外,也有让特种部队搭载以支援作战的“指挥型潜艇”、执行近岸防卫与特种任务的“迷你潜艇”。以动力进行分类,可分为柴电等常规动力潜艇与核动力潜艇,常规动力潜艇因其特性一般会担任攻击型潜艇的任务。 * ^* } U2 j3 H' d4 k
潜艇从登场开始一直到二战结束,基本上都属于攻击型潜艇(以水面舰艇为目标),但在大战中,制海权被盟军所掌握的日本和德国曾造出用来给其他潜艇补充燃料等的“重油补给潜艇”、补给鱼雷的“鱼雷补给潜艇”、运送物资的“运输潜艇”等为了逃避敌方视线监视的小型舰艇。
/ U) Z- A# J) ]$ [& `) {8 w: u 其他虽然还有专门布雷的“布雷潜艇”,不过后来因为可以从鱼雷发射管布设的机雷的发明,所以被废除了。从二战末期一直到战后,盟军还有建造出可以跑到舰队前方,用以对敌方进行早期预警的"雷达警戒潜艇"。依据大小分类,大型的有“远洋潜艇”,稍微小一点的是“近海潜艇”,更小的是“迷你潜艇”。
. t# k) d* i8 q 2 o" b' t% _1 X% e" L# Q6 J
二、潜艇的结构
5 o) i3 Y4 \1 A% N! L4 h: X. O 潜艇依靠让海水进出压舱柜的方式调整舰体浮力。很多潜艇的船体都是内壳与外壳双层构造,这种形式的设计就称为"双壳体式”(只有一层耐压船壳的则称为“单壳体式”)。在内壳与外壳之间设有“压载水舱”,将这个水舱装满水就可以下潜,使用压缩空气把水排出去就能上浮,由于内壳是做成耐压构造,所以被称为“耐压壳”。
s9 h2 H# D7 R
5 g; a; S3 s9 V9 w$ y+ C/ T$ r 为了控制潜艇在水中的姿势,会在前方的左右侧装有"潜舵",后方的左右两边则设置有“横舵”。另外还会用到“调节水舱”,可以靠着改变前后浮力平衡的方式来进行姿势操控。关于潜舵,因为后来发现把它装在接近舰体中央的位置,对于操舰性来说会比较好,所以有一段时期就会把它设置在帆罩(潜艇的舰桥构造物)上。不过因为海面有时会出现一些像是冰块之类的障碍物,所以现在就把它改回前面去。虽然在帆罩上设置有舰桥,不过这只有上浮时才会使用,在潜航时里面是没有人的。 3 C# ~, [# C) O! t
随着二战时研发出呼吸管,以及战后研发出的核动力装置登场,潜艇就变得可以一直潜在水下了。以前的设计会比较偏向让它易于在水面上航行,不过当“可潜舰”进化成“可以一直下潜的舰艇”后,船体形状就改为采用比较合适水下航行的流线型,而变成泪滴型、雪茄型、鲸型等设计。现代潜艇在舰艏或舷侧会装有声呐,还有些舰艇会在舰艉装设收纳拖曳声呐用的夹舱。非核动力舰的内部没有多余的空间,大部分容积都会被柴油装置、电动马达、蓄电池,以及作为主要武器的鱼雷发射管与鱼雷库占据,因此舰员的居住舱只剩下极小空间。鱼雷和生活物资等,要从位于甲板上的小舱门才能运至舰内。
4 d# @" Z! d$ Y8 S9 B( g/ H 三、潜艇在战场扮演怎样的角色 : d( Z/ C7 I) ^" I. _- s2 }
[# M; A$ L# [6 D+ x& C
潜艇担任的角色从战术等级到战略等级都有,不论在哪种等级,都要重视其隐秘性与机动性。 ( t. S! a) p, A- k( V) h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潜艇的角色大致分为3类。以战术来说,是要使用鱼雷或火炮攻击水面舰艇;就作战而言,则是负责海域的警戒任务或是进行港湾封锁;在战略上来讲,是破坏通商航线,对敌方的经济与交通造成打击。另外还有一种是负责布放水雷,担任妨碍船舰航行的角色。美国、德国是把潜艇投入通商破坏作战,日本则是把它用来逐次削弱敌舰,而前者才是正确答案,对于数量处于劣势的日本而言,根本就没办法削弱敌方战力。 9 Q: d* K: B, R
战后潜艇变得更为强大,甚至还导致水面舰艇必须时刻对潜艇进行警戒才行,在现代潜艇中,还有装载了数十枚反舰导弹的舰型,不仅稍有大意就会被击沉,且一旦被攻击,为了防止损害扩大,就必须更小心谨慎才行。比起战力本身,潜艇的这种“可能性攻击”才是其最大的威胁所在。
' m3 D0 p) Y4 f S/ [+ d 现代潜艇在发生战争的时候也是可以像二战时那样分头去执行各种任务,而平时则是用以发挥抑制力与防御力的功能。作为海军战力的一环,潜艇与飞机或航母最大的不同,就是在于它在展开部署的时候并不会事前引起敌人的警觉。战略核潜艇在战争抑制力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它可以随时攻击敌方首都或司令部,所在地点被视为最高机密。至于核潜艇所无法担任的防御任务,则交给装有柴油主机的攻击型潜艇,因为它是靠蓄电池来航行,所以静音性非常好,在浅海区只要把主机关闭就会难以探测,因此可以将其配备在本国近海,用以防御侵袭的敌人。 2 J' ?1 J0 a0 N6 V' I1 Y6 x' v
四、什么是小型潜艇 4 M. i1 o2 @& ]5 G5 @ T
小型潜艇不仅可以侵入敌人势力范围内对船舰展开攻击,还能执行其他特殊任务。小型潜艇(迷你潜艇)是一种可以在狭窄水路或浅海区域行动的便利军舰,可以携带鱼雷,攻击停泊在港湾中的敌方船舶(除军舰外包括商船等),也能担负运输间谍或特工人员的任务。二战时有日本的“蛟龙”、“海龙”,英国的X艇,德国还打造出“海狸式”(Beaver)。它们都装备有鱼雷发射管,通常会将鱼雷挂在艇外,X艇本身没有固定武装。
; }( H$ m. l T2 V4 I7 t+ n& ` ' w( n& q# [/ e' j9 t
小型潜艇各自都有留下实战记录,在偷袭珍珠港行动中,日本有5艘小型潜艇出发前往参与作战,最后全部被击沉或沉没,并未创下战绩。X艇于挪威在德国战列舰“提尔皮茨”号船体装设炸药,并成功使其陷入无法战斗状态,但参战的6艘X艇全部损毁。“海狸式”出击至法国与荷兰的近岸与河川当中,用以攻击盟军的补给线与被夺去的桥梁,不过也未能收获相应战果。小型潜艇的操控相当困难,不仅可能在到达目的地前就沉没在海中,还常常会被张开布放在港湾的鱼雷防御网阻拦,目前还拥有这类潜艇的国家屈指可数。
2 o. a& G8 k; \3 i6 O 五、潜艇的动力 & h. u8 i" k A6 J- _. r) }
要在水下持续潜行对潜艇动力的要求要比其他舰艇高。早期潜艇在水面航行时用汽油发动机,潜航时用蓄电池与电动马达推进。当潜艇大型化后,汽油发动机的出力不够、燃料也容易被引燃,所以改用柴油发电机。由于柴油主机较为节省燃料,所以较为适合潜艇。 3 J5 ?+ D' f9 _7 s# e J
当时的潜艇马达出力不足,潜航时速度最多只到9节,且以这样的速度潜行电池连1小时都支持不了。为克服这一缺点,便研制出呼吸管,当船体潜在水下时,只要把进排气管露出海面就能让柴油主机继续工作,在较浅的海域可以一边让蓄电池充电一边潜行。最早可以不使用空气的内燃机是瓦特涡轮机(Walter Turbine),它使用80%的过氧化氢水溶液代替空气,用以燃烧柴油并推动涡轮旋转。虽然德国在二战末期曾建造过搭载这种轮机的XXI型潜艇,不过未将其应用在实战中。战后各国也曾研究过氧化氢主机,但由于其操作上相当困难,并未成为主流。
# S' j/ m# N& D2 F+ f2 w 美俄的潜艇大多采用核动力潜艇,不过由于核反应炉的冷却水与涡轮噪声比电动马达大,且核反应炉对于中小型国家海军来说价格过于高昂,还存在影响环境、安全性等问题,因此大多数国家仍使用柴油主机。近十年来也有使用燃料电池取代蓄电池,采用斯特林主机(Stirling Engine)等不需取用外部空气的绝气推进系统的潜艇陆续登场。
, j7 I" X | v& E" k: r1 T 六、潜艇如何搜索敌人 & O& U5 g- a3 b. R
从潜艇中很难观测外界情况,只能靠声呐进行探测,或是靠潜望镜进行窥视。潜望镜不只是潜艇使用,在陆地上也会使用,它可以从壕沟向外观察,在坦克的舱盖上也装设有相同原理的潜望观测镜,虽然潜艇的潜望镜可以顺利观测外界情况,但由于其极易被发现,所以不能一直伸出水面。 8 `1 f! V* G! e9 ?
声呐是一种通过发出超声波,再依靠反射回来的声波判断有无物体存在的装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军曾将民间当做航海装置的声呐改造成军用设备;在那时还出现了可以利用水下收音机收听敌舰螺旋桨声音以测定其方向与距离的水下收音机,在舰艇停止时,甚至可以探测到航行于10000米之外的敌舰。 7 _7 R g5 I( b
声呐与水下收音机采用相同原理,若声呐不发出超声波,就相当于水下收音机。发出声波的是主动式声呐,只接受声波的是"被动式声呐",一般而言,反潜舰艇所使用的是主动式声呐,需要进行潜行隐秘活动的潜艇采用的是被动式声呐。现代潜艇会装设多种声呐,发出的声波具有较高的指向性,不易被敌人发觉。除船体上的声呐,拖曳式声呐可以延伸至数百米,且不被自舰噪音干扰,甚至能穿透妨碍声波的"温度边界层"。潜艇为了确认自舰所在位置、进行正确的航行,在过去需要依靠时钟与速度表,现代则使用装有陀螺仪的惯性导航装置。至于潜艇的通信则与其他舰艇不同,会将装有天线的拖曳浮标上浮至海面进行通信,而水下通信则依靠ELF(极低频)进行。
5 x6 L# a. z! w) I2 D" g
- p$ v, ]& V6 s 七、潜艇战如何进行? ' @4 \9 i1 Z6 q2 w3 n
虽然在人们的想象中潜艇间的作战是极其激烈的,但实际上潜艇之间几乎没有相互交战的记录。虽然战后攻击型潜艇常被视作潜艇杀手,但实际上潜艇在水下相互对战只有二战时期的一个案例而已。1945年2月9日,英国潜艇“冒险者号”将德国U-864号击沉,当时两者都位于潜望镜深度(较浅深度),冒险者号透过潜望镜发现对手的呼吸管并发射鱼雷,虽然当时潜艇上已经装设有主动式声呐,不过这次战斗中却并没用到它。
7 [" W2 ^7 C& Z- s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由于当时的鱼雷几乎没有追踪能力,要追击移动中的潜艇简直就是强人所难,所以潜艇难以在水下进行交战。不过当潜艇浮上水面时,就能像攻击水面舰艇一样对其发起进攻了,若是这样的对战,倒也有不少实例。现代潜艇可以依靠精密声呐来获取海中的声音,并通过电脑进行分析发现敌人的踪迹。在搜索敌人时要先放慢自身速度,以声呐确定周围情况,再提高速度或改变方向,不断重复这样的动作。
0 E2 H7 l+ {! W/ ~4 t 由于海中情况复杂多变,虽然深海的水温较低,但有些海水层在温度上会发生剧烈变化,这种变化会改变声音的传递方向,若是声波以浅角度碰触的话会发生反弹,因此无法跃层传递,这样的海水层被称为温度边界层(温度跃层)。有时明明船舰就是向着深海发出声波,但却会经过各种曲折跑到水面,这正是被称为音响收束带(CZ)的区域产生的影响。若能有效利用这些现象,可能会为欺骗敌军舰艇带来奇效。 $ z% L8 e# F t/ b2 c8 X% K& X
Q9 F( ~0 Y3 q& T% ~, \* o* C- R- P. c, D* @# ~! \' ~1 ?& U3 n% _3 ^
& Z7 T7 ]% X3 P& o2 j9 }: l$ J0 l5 u5 |, R. r8 z7 N+ X+ T( C
4 Z" @! M/ `* P9 C1 D3 O% 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