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 b. r+ k- B: ~* C: S9 v( s5 W; l, X* L6 |' O
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 ~" Z& o+ E6 a% \; h L+ u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 翦知湣
( h$ f! j1 U7 \( ?( K翦知湣,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院长。2000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1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3年获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他长期从事海洋地质学的教学与科研,是推动海洋科技强国建设和我国海洋地质走向国际的中青年领军人物之一。- v# s5 s8 T: g3 B5 d9 Y# Z
他坚持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推进深海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负责主持了30多项国家和部委重大科研项目,包括97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5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在西太平洋古海洋学和东亚古季风海洋记录研究方面取得系列创新成果,完善和发展了气候演变“低纬驱动”的理论假说,在古气候演变机制研究上做出突出贡献,将我国古海洋学向三维空间高分辨率和长时间序列发展,并促进我国古环境研究的海陆结合。在Nature、PNAS、Science Advances、NSR、GBC、EPSL等国际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29篇,作为第一完成人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青年科技奖等。2020年当选国际过去全球变化计划(PAGES)科学委员会的共同主席,是PAGES成立30多年来第一次由欧美以外的科学家担任这一职务。
& Y6 W7 X9 M) S& P* \( h
2 I6 y' M0 c0 h- G7 m% t% d0 Y5 r, V
数十年如一日,服务海洋强国建设,积极开展深钻、深网、深潜的科学研究,多次参加国际性大洋科考,坚信只有第一手的材料、第一手的数据,加上创新开拓的精神和开阔的思维,才能做出好学问来。他担任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科学指导与评估委员会委员(2002-2007)、中国IODP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2017年作为共同首席科学家主持IODP第368航次,领导14个国家60多位科学家的南海大洋钻探研究;担任“奋斗者号/深海勇士号”载人深潜器用户科学委员会主任,2次主持“深海勇士号”南海深潜航次,推动我国深潜科学发展;目前担任“海底科学观测网”国家大科学工程的东海子网和数据中心(总投资超10亿元)的项目责任人和首席科学家,负责我国海底科学观测网的建设;从而为我国深钻、深网、深潜的科学与技术发展做出突出贡献,提高了我国深海研究的国际学术地位。
/ H; x: _( }0 l( z) g5 o ]0 s) z1 o) U/ Y1 U
5 d" S- f0 y# f5 @8 |
他坚持以“四有”好老师为标准,践行“四个引路人”和“四个相统一”的要求,潜心教育教学,甘守三尺讲台,是学生心目中的良师益友。他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主讲“海洋地质学”“古海洋与古环境”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始终将海洋强国理想与信念育人、海洋科技理论与实践育人、海洋精神与海洋文化育人的理念植入教学之中。他指导了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毕业50多名,以及培养博士后10余名,注重学生的基础理论培养、实践能力提升、国际合作参与,形成教学、实践、科研三位一体的培育模式,在培养国际化的新型海洋科技人才方面取得重要成效,在学生和青年教师中宣扬“忠于事业、艰苦奋斗、开放创新、争创一流”的同济海洋精神和“同舟共济,钩深致远”的海洋文化,带领全院师生栉风沐雨耕耘在海洋地质与深海研究一线,强化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人才储备,2022年被评为上海市“四有”好教师(教书育人楷模),曾获得第八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第二届“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奖项。
6 m# C) q; f( q% c7 `
. I% g8 Y& d) T/ s h) i& J
( a# t* v" a3 C& c! q- B& }2 f/ J6 A<ul><li id="26GGU21I">
/ z0 y ^* Q( U, @3 T% l/ o" Z" I- ~4 y1 e$ \2 S
5 I" I0 |; [* x% r4 F
<li id="26GGU21J">5 p( r+ [ y9 j( t* Z
9 O! K# l% ^/ n信息来源:同济教师微信公众号。
I( n' U8 q% s!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