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 _& C$ _- d+ S5 P8 G n5 ]

4 b1 Y" W: q& c& p8 ~ F 60年春华秋实,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以国家实施的海洋项目为重点,以保证国家海洋管理、发展海洋技术、公益事业、国防建设、国家权益为已任,先后承担了“973计划”“863计划”、国家攻关、国家公益、国家科技支撑、国防科工委攻关、国家攀登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以及国家专项、南北极和大洋调查、国际重大合作等千余项目,并取得优异成绩。现撷取其中10项科技成果,以飨读者。
1 B( S! H& a. e( T- E5 v 
6 Q8 K" X9 W, L- r9 P 一 浪致混合理论的构建及新型海洋与气候模式
! ?; P% x5 N" M# W! c 数值模式是海洋研究与预测的核心工具,海洋一所自主研发了第三代海浪模式,创建了浪致混合理论并解析表达,基于该理论率先建立了全球0.1度浪—潮—流耦合模式FIO—COM并业务化运行,建立了耦合海浪的新型气候系统模式FIO—ESM,浪致混合过程大幅提高了海洋与气候模式的模拟精度。 5 g% T/ M8 {$ b2 h, D8 O
二 构建潮汐潮流预报系统 . w5 B- _6 w9 e# n3 D% b9 ?
海洋一所基于自主发展的潮汐潮流分析方法,发展了潮汐潮流快速预报技术,解决了水下孤立环境下潮流业务化预报关键技术;建立了中国近海准确的潮汐潮流业务化预报系统,为国防和海洋工程、海上交通等提供了有力支撑。 ' Z: r( N+ A# t4 k' s

! ]7 ^2 O7 n P) q- s 三 亚洲大陆边缘地质演化过程及灾害机理研究
. X" s: J- z4 E6 G" ]" i 在包括中国海在内的亚洲大陆边缘及邻近大洋开展了系统的海洋地质及地质灾害调查。构建了海洋地质和地质灾害调查标准体系,编制了多种比例尺的地质和地质灾害图件。详细阐述了中国近海底质特征、分布规律和古环境演化历史及南海新生代形成演化的柱—脊相互作用模式,率先研究了亚洲大陆边缘底质源—汇过程。
% L0 d2 r3 j9 d5 } V! z' u2 v 四 深海富稀土沉积和南大西洋热液硫化物的发现与研究
! O% X& u0 c. G( F 1983年,海洋一所主持了我国首次大洋矿产资源调查研究,于2009年在南大西洋发现热液硫化物,迄今已在大西洋发现多处热液区,将我国的深海活动扩展到大西洋。2012年,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深海稀土资源调查研究,并首次在印度洋和东南太平洋发现富稀土沉积,评估了全球深海稀土资源潜力。 # {/ I! s5 s: p3 W5 G9 e! y
五 海上目标监视监测技术研发及应用 ) N$ W' t3 F3 u7 c; j
为了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监视海上目标,海洋一所研发了合成孔径雷达船只目标检测、类型识别技术;研制了紧凑型地波雷达,能够探测并跟踪百公里范围内的船只。与中国航天联合组建了国家海洋局海洋遥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门从事技术和装备研发。
1 k5 e; ?0 Q- Z  3 [; q7 F, T0 N# e, p" o# \
六 热带印太海域关键海洋和海气动力过程研究 + x+ D4 T1 C' {2 \* \
自主研发的白龙浮标是我国首个用于大洋气候观测的深海浮标系统,其研制成功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对大洋气候变化的监测能力;在热带印-太海域,提出了印尼贯穿流南海分支的科学观点,深入揭示了热带印度洋关键海洋环流、夏季季风爆发、偶极子模态和热带气旋的主要特征和变化机理。贯穿流南海分支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M3 ]0 K) A* u' e9 J2 y 
; M/ p1 K0 N0 C# y; m" D 七 我国近海典型有害藻华发生机制 ( O* f" r* Z& c- ~3 _# Z$ q
查明了黄海浒苔绿潮起源、发生过程与环境驱动机制,秦皇岛绿潮演替特征与受控机理;开创了国内开放海域的围隔实验生态学研究,揭示了长江口—东海大规模赤潮形成的生物与生态学基础;阐释了我国近海生态系统演变与有害藻华发展趋势。成果应用于典型藻华预警与防控,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入选2015年中国海洋十大科技进展。 : X6 l H% S3 K) }# R! x( x9 R
八 我国海岛海岸带综合调查研究
$ z% n, Z5 I, ?- Z 作为我国海岛海岸带调查技术的发起者,海洋一所参与了第一次全国海岸带和滩涂资源综合调查,组织设计并主导了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和第二次全国海岛资源综合调查,牵头编纂《中国海湾志》《中国海岛志》和《中国动物志(多毛纲I.叶须虫目)》等系列自然专志。 ) T, l" u; o9 f" E. n2 p6 P8 B2 ^/ h
九 国家海洋综合管理研究 9 l8 H, h( {8 q& L
先后为《海域使用管理法》《海岛保护法》等立法提供关键支撑。技术牵头了“全国海域勘界”专项,发布了《国家海洋创新指数》《海岛生态指数》《海岛发展指数》,主导编制了《全国海岛保护工作“十三五”规划》《全国生态岛礁工程“十三五”规划》等系列国家级规划,为我国海岛海岸带综合管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 A7 \1 k) ~% R

9 T& G+ M1 k/ W4 `: p5 E2 s 十 海洋测绘重大关键技术与应用
8 T" @- X8 |6 } 海洋一所的海洋测绘学科瞄准海洋地理信息获取与应用的国际前沿,结合国家需求,通过对重大关键技术的攻关,在实时差分GNSS高精度定位系统、海底地形地貌精密勘测、海岛礁测绘、南极锚地测绘等重大专项中发挥引领作用,制订了我国第一个海洋工程测绘国家标准,成果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省部级特等奖等多项奖励。
' ?- Y% Z8 L) I( S$ C 来源:中国海洋报 # \% k9 s% K! _+ ?$ e
# t; ]' Y9 L& g/ I/ Z- q
1 w9 r4 Q2 M3 T, s# ~: d# G8 c; A+ T( ^3 ?/ 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