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0 ~& x! E! Q$ h; r: J
) L* I" N- m6 G( @& m! [4 Z
8 z6 C5 U4 J5 G( Z8 ^) L8 N
8 `8 g% k7 C9 G3 {" H3 x2 n3 E* v! X8 L( p) e
, z; ~4 b9 w7 h# ?' ^- a福建省红树林碳汇方法学发布1 f0 }( L. E6 R$ `8 Q; ?% p/ K6 Z
! o6 x2 U; h" {6 J
* g: k; C0 u$ D. }3 J0 m
1 I' u m- W; m2 B" @( [! z! ]+ g4 V* ]2 t
, F) l) n/ F: [" b) ~
2 r) V" a* D8 z* o* Y, f* m+ [6 L, Q* @
近日,由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环境与生态学院陈鹭真教授牵头,实验室多名师生共同组成的团队所编制的《福建省修复红树林碳汇项目方法学》(以下简称“方法学”)在福建省生态环境厅完成备案,纳入福建省林业碳汇机制(FFCER),为福建省红树林修复项目开发和实施提供技术保障,对福建省深入开展红树林保护、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探索生态碳汇交易和助力“双碳”等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 k( z% u( Q3 w( q
( A/ d) R6 j6 C
4 u) S7 r- C) m/ s8 D- I该方法学基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下“清洁发展机制(CDM)”的评估和监测方案,结合编制组在福建省红树林长期定位观测数据基础及生态修复的工作实际,提出了科学有效的红树林碳汇核算方法,达成了碳交易中可监测、可报告、可核查(MRV)的要求,实现了红树林增汇价值的量化,凸显了红树林生态增汇、综合生态服务功能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该方法学适用于我国地方实际,为完善我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体系提供重要支撑,并为福建省红树林碳汇交易和生态系统价值实现提供了技术依据。) [3 E" u# ]( u
8 G3 R1 s- f8 l! g6 G6 ]
/ u: J( B$ h: x编制组进行红树林监测
) A2 S9 r; ?. a& k( N0 b; S( E4 U, o Z& F2 _* E2 h* F* d, Q6 h. H
- R) \# d Q# T
厦门大学是我国最早开展海洋碳汇相关研究的机构之一。编制组长期聚焦滨海湿地蓝碳研究,积极构建蓝碳监测和交易方法,已在我国红树林分布区系统开展了长时间、大尺度、高精度的碳库增量野外定位观测,积累了大量监测数据,这些基础研究为方法学的编制提供了有力的科学技术支撑。
6 f/ P: C% Y* j$ {" O$ M& a
( |8 B7 F* y9 e& F& f& \% m8 ?$ x" B2 G" T% n
该方法学在福建省生态环境厅、福建省林业局的指导下完成编制,同时得到福建海峡股权交易中心和兴业银行的大力支持,未来三方将与厦门大学蓝碳产学研团队在滨海湿地蓝碳项目的开发与交易继续保持紧密合作。4 Y2 J/ m/ U6 v- f+ B, D
" A5 R0 U6 O8 ~4 J2 ]5 L% u该文章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e1 V0 M. L' U8 g
查看原文:www.52ocean.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