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八章:从50米到1109米(3)声学设计师的不眠夜

[复制链接]
: o) B* L7 m6 D) a! r

原标题: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八章:从50米到1109米(3)声学设计师的不眠夜

3 \; v1 @' ^$ {! M' D p 6 Z0 n5 ^% ]8 M2 f

声学设计师的不眠夜

/ S0 y7 U- r* S: c

+ d* @& }2 v% t! |( S4 ?

夜深了,烟波浩淼的南海平静下来,在星光下随着微风缓缓波动着,海试队员们悄悄进入了梦乡……

7 i% J V, y" L' {

正在A1 海区连日海试的“和谐”号载人潜水器,终于走出了满意的第一步,回收到了母船后甲板上,安详地俯卧在轨道架上。

: G1 e7 P# k- A! \

然而,有一间舱室里却灯火通明,五、六个脑袋凑在一起,时而在纸上默默地画着草图,时而你言我语地讨论着什么,谁都没有一丝睡意。这是担负水声通讯系统重任的中科院声学所小组。中间那位戴着一副近视眼镜,个子不高,说话慢条斯理的人,就是他们的负责人--- 声学所研究员、载人潜水器水声通讯系统副总设计师朱敏。

/ j! A( r" d' X6 F; ]

虽说通信系统经过不断排除故障,勉强可以使用,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时好时坏。指挥部不得不精心测算:何时到达目标地,何时抛载上浮,将潜水器下潜后的每一个动作精确到分钟。第10 次下潜时,“和谐”号比预定返回时间晚了10 分钟,而联系又中断了,整个甲板上的人们心急如焚,却束手无策,只能看着波浪翻涌的大海,一遍遍焦急地搜寻着潜水器的影子,直到发现她的红项子冒出海面的那一刻,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 N" R6 c4 @+ ~9 N

水面与水下的通信问题,成了制约海试的最大挑战。如果不彻底攻克这个难关,载人潜水器试验将无法继续进行下去。每当指挥部召开各部门负责人例会时,声学设计师朱敏就成了大家“炮轰”的对象:“这套系统到底行不行啊?说个准话! 在家里试验不是好好的吗,怎么一到海上就不行了呢?

+ \4 ]' ?# p: r, v* }5 b

“是啊,通信联不上,啥也试不成。”

( l1 B! D& n% K: h$ b

“这套水声通信系统是可靠的,水池和湖泊试验都正常啊! 我们分析可能是船舶噪音影响通信质量,目前正在积极想办法……”

9 \% l, o) ?& H0 V7 w% p/ j

生于1971 6 月的朱敏,浙江青田人,中等个头,整齐的短发,鼻梁上架着一副无框眼镜,温文尔雅,平常就说话声不大,这时被问的急了,更是像被什么堵在嗓子眼里,声音低低地听不清楚。他和他的声学团队肩负着巨大的压力。

+ g' F- g2 q$ y& }' y# } m

如同多数优秀者一样,朱敏经历过成绩卓越的学生时代,小学升初中时,他考了县里前三名;高考时,他是县里的理科冠军。1989 年,他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录取,1994 7 月毕业,又考入了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朱敏从无懈怠,而是真正地沉下心去做研究。他明白学生时代多半是些基础功,而工作中是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这就需要不断的实践和学习。从朱维庆等前辈老师身上,朱敏学到了很多东西,取得了不菲的成绩。2000 10 月,他被评为副研究员,两年后,破格晋升为研究员。

, M! W# V) d0 ~: D) K0 H6 P. o

这时,为推动中国深海运载技术发展,中国科技部启动了7000 米载人深潜器的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工作。凭借着出色的表现,朱敏协助他的老师朱维庆,投身到打造这项国家重器的光荣任务中去,主要负责载人潜水器声学系统的总体设计和装备使用。

+ l2 t) S' \, E2 t2 H8 ^

初次参加海试,这支由朱敏负责的声学系统团队还很青涩,多是毕业没几年的“70”、“80”后硕士生、本科生,被称为“娃娃兵”。当时很多条件不具备,一切都是靠他们自己摸索;加上试验的季节正值台风多发季节,海况很差,试验母船又是一艘30 多年船龄的老船,船体噪声大,50 米海区的海洋背景噪声也大,所以母船与潜水器的通讯就成了大难题。

- e* i) }2 ^. S& C2 ?8 G8 A0 j

面对大家焦急的目光,年轻的朱敏心情十分沉重。这是自从参加工作以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啊! 个人名誉事小,影响了海试那可是不容原谅。他成宿成宿地睡不着觉,眼睛里布满了血丝。恰在此时,怀孕的爱人产期也快到了,可他一点也顾不上,一门心思扑在攻坚克难上面了。

8 g, H0 d, R$ ^! o) a

好在他并没有惊慌失措,也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沉下心仔细剖析检查了整个系统,并随时与朱维庆老师、声学所领导联系请教。一连十几天,他带领队员白天顶着烈日参加海试,废寝忘食,晚上则挑灯苦战,查问题、改软件、编程序,几乎没有在凌晨1 点前休息过……

k" \* r' x5 `# }! O! Q

通信,指人与或人与自然之间,通过某种行为及媒介进行的信息交流与传递。在各种各样的通信方式中,利用来传递消息的通信方法称为电信。这种通信具有迅速、准确、可靠等特点,且几乎不受时间、地点、空间、距离的限制,因而得到了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比如无线电、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互联网等等。

' ?" R9 _2 A* g+ N) A; x% J

陆地、天空通信主要靠电磁波,但海水是电的导体,电磁波在海水中衰减得很快,这一利器到了水中特别是深海中却没了用武之地。另一种水中通信的宠儿--- 声波,可以在海水中传播很远,因此水声通信技术应运而生。它的工作原理是首先将文字、语音、图像等信息经过编码、调制处理后,将电信号转换为声信号。通过水这一介质,将信息传递到远方的接收换能器,再转换为电信号,还原成声音、文字及图片。

q4 z2 L. M% e4 O& |- |

打个形象的比喻,有了水声通信技术,浩瀚无垠深不可测的海洋立即就变得“透明”起来,大洋的各种观测数据可以实时地呈现在面前,这是人类认识深海、研究海洋技术手段的一次重大突破。正因如此,水声通信技术是当今海洋高技术领域最前沿的技术之一。由于它的敏感性以及巨大应用价值,国外长期将之列为禁止向中国出口的高技术产品。

; W6 o8 \- o0 ~/ d6 c5 z

上世纪90 年代初,我国科技部“863 计划”访问团去法国考察,中科院声学所研究员朱维庆随同前往。一次洽谈会上,他向法方提出想了解一下水声通信技术,那位热情有加的法国人突然变了脸色,生硬地拒绝了:“ 对不起,其他什么都可以谈,就是水声通信不能谈!”

7 e) G; u- V) V2 O& H5 v

这句话严重地伤害了中方科学家的自尊心。

0 I2 a$ \- J6 G1 d+ z- z: S/ Q

20 多年过去了,朱维庆等水声研究人员仍难以忘怀,经常在耳边回响。从那时起,他们就暗下决心:一定要把中国的水声通信技术搞上去!

( }% `! ]/ M( L; M

七五时期开始,在国家“863 计划”的支持下,声学所一直持续不断地进行着水声通信核心技术的研发,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在“ 八五九五期间,他们与沈阳自动化所、中船重工702 所合作研发,针对6000 米无人潜水器等设备,开展了基于多相移键控技术的相干水声通信机关键技术研究。

5 U7 Q% e% f9 `* w

2002 6 月,7000 米载人潜水器正式成为“863 计划”重大专项。搞了大半辈子水声技术的朱维庆,深知水声通信技术对载人潜水器的重要性。经过层层申请和筛选,朱维庆和他的弟子朱敏带领声学团队,承担起了水声通信系统的研制重任。

2 `. p* [0 O% m8 M) ^2 J

这个项目应该走什么样的技术路线?朱维庆第一时间就想到了高速数字水声通信技术。这是当今一项代表大深度水声通信的前沿技术,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日本等国开始这方面的研究。它在语音通信的基础上,还可以在大洋深处实现对数据、文字、图像的高速即时传输。

2 N" L) h5 k" `) r w

在朱维庆教授的指导下,由他的得意弟子朱敏带领张东升、杨波等一批年轻人奋力攻关。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他们设计制造出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水声通信机,能够在不同的水声环境下实现图像、文字、指令等数据的即时传输。安装在7000 米载人潜水器上,经过了陆地、水池,以及太湖、千岛湖等地试验,证明完全可以胜任水下联系。

- _& t: _7 n) D( x' A

然而,水声通信系统试验无法完全模拟海上的各种噪声环境,比如海浪噪声、潜水器噪声、母船噪声等等。虽然在它与整个系统装配到一起前,开展了各种环境的试验,但还是无法确保万无一失。现在,这套精心研制的通信系统出师不利,遭遇了海上滑铁卢……

/ G8 G2 B: h/ O

经过几天的反复调试,水声通信功能仍然不能实现,已经成为制约海试的主要矛盾。8 22 日上午,“和谐”号再一次下潜,在44.2 米水深处成功坐底。至此,50 米水深试验计划除声学通信外全部完成,达到了试验大纲的要求。海试团队返回三亚基地。领导小组将召开技术咨询专家组会议,总结分析评估海试成果。

4 B9 Z/ }! W7 @

这天傍晚,“向阳红09”船在三亚锚地锚泊。现场指挥部和临时党委认识到:水声通信问题没有一个说法,很难通过专家评审,一个个都非常着急。晚饭后,总指挥刘峰、专家组长于教授、船长窦永林等相约来到刘心成房间,商量对策。

/ u+ q1 E6 _" P% \

水声通信系统就像是潜水器的嘴巴和耳朵。它是维系这个在黑暗海底摸索前行的孩子与母亲之间的纽带。如果不能建好这条纽带,那么试验就很危险。50 米还好说,万一到了300 米、1000 米出现问题,上浮困难又不知发生何事,甚至找不到其所在方位,三位试航员的生命就危在旦夕了!

0 }$ M2 c5 [: ~' m, _% A

“这个问题要是解决不了,领导小组是不会同意海试继续下去的。只能打道回府,这等于宣布载人潜水器海试失败。今后能不能再重新启动,就很难说了……”深知载人潜水器来龙去脉的刘峰忧心如焚。

5 h" q( P5 P2 }; g

“是啊! 我们一定要在评审会前拿出个措施来。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0 G9 ^: W( u4 V; H

这是整个海试阶段遭遇的一次重大危机!

6 S! q( u& y9 \- o* z& }) @5 n: s

半晌,在场的人们都不说话了,陷入了沉思:倘若试验中止,50 多个单位、众多科学家付出巨大心血为之奋斗了8 年、国家投入巨资的7000 米载人潜水器项目就会付诸东流,更重要的是我国所有载人深潜项目若干年内难以再立项,正处在国家审批阶段的深潜基地项目也会夭折,中华民族“下五洋捉鳖”的梦想将还只能是梦想。

y1 w# _9 T9 I+ e

“绝对不能回去!”刘心成不愧是带过兵的司令员,又是临时党委书记,关键时刻意志十分坚定:“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就撤了,那就是前功尽弃,半途而废,我们这些人就是历史的罪人。我看只要坚定信心,办法总是能找到的。”

0 j6 s$ Z# r" b7 Q4 v; m$ _2 e

于教授从科学家的角度分析说:“声学所走了一条新路,难免发生问题,闯过去就会海阔天空的。他们认为:50 米水深海区的有效作用距离仅240 米,可能不在母船声学吊阵覆盖扇面范围,因而无法建立水声通信。这是有道理的。

: A7 |0 ~' c0 |$ m& F6 X, _

“不管多么难,也要攻克它! 我建议发动全体队员,各部门,都为水声通信动脑筋。一定要拔掉这个拦路虎!”总指挥刘峰豪气倍增。

1 H7 x3 D3 m. A4 l5 ]$ Z

他们决定:由窦永林船长和朱敏研究员以降低母船噪声为主线,立即制订一个1000 米水深海区的试验方案,进行船舶主机不同工作状态下的母船噪声和通信拉距试验。同时,要求中船重工长城有限公司(6971 工厂)尽快提供一部水声电话,在无法实现高速数字通信的情况下,先保证语音通信的畅通......

0 T- c. j4 A2 y/ P) g, t

其实,此前一段时间,全船人员的心已经牵挂在声学系统上面了,纷纷想办法出点子。“向九”船的大副李玉波曾经当过无线电师,有一定电信方面的技能。在VHF 通信效果不畅时,他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测试方案,并且冒着南国的炎炎烈日,帮助技术人员爬到脚手架上调试安装改良的天线,极大改善了通信功能。以至科研人员们赞许说:“没想到船上藏龙卧虎啊!”

. J* F) k8 g; {* Z

702 所的工程师杨申申,长了一副瘦高个子,每当海试时,人们总看到他举着一根钢制圆柱,时而左舷时而右舷地奔跑。原来,由于船体较高,容易阻挡无线信号,形成潜水器与母船的通讯死角。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杨申申主动请战,迎烈日战海风,高举着接收天线,随着潜水器位置的改变到处转。人们戏称他是“向九”船上的“中国移动”。

8 H. l9 h# n" d$ @$ M

这次轮到窦永林船长显身手了。

9 \$ Y' a+ D1 T+ `$ I5 e

凌晨2时,母船从三亚锚地起航,向西沙群岛方向航渡,到达1000米试验海区后立即开展试验:前甲板左舷布放着水声电话吊阵,传感器布入水下30米左右;前甲板右舷布放着单波束测深仪吊阵,传感器布入水中两米左右;船尾拖曳着声学通信主缆,声学吊阵布入水中300米左右;为了降低船舶自噪声,关闭右主机,左主机单车微速航行,航速不超过2.5节。

. O% r; p- L3 u$ O$ r7 d9 U/ b# j

内行人清楚:这种做法是要冒风险的。“向九”船是1978年建造的远洋科学考察船,那时没有控制船舶噪声的要求,2007年选择载人潜水器母船时也没有采取降噪措施,现在只有通过采取特殊的船舶操纵措施来弥补噪声大的缺陷了。窦永林感觉就像一名赛跑运动员,先捆住他两只胳膊,再别住他一条腿,叫他匀速跑直线,还要争取好成绩,太难了。

" G/ m7 e% o n* {, }

6 个多小时试验中,这位爱写诗的窦船长一直站在驾驶台上,精心指挥船舶各种情况下的机动,积极配合声学部门获得大量测试数据。他深知责任重大,少有闪失就会损害水下设备,甚至影响船舶航行安全,小心翼翼。作为他的直接领导、又是老大哥的刘心成局长走来看望,担心地问:“这样干有把握吗?”

* T/ _5 a ^/ H4 G9 D8 `" Q

窦永林坚定地回答:“试试吧,不试会后悔的!”

4 j3 q5 V- w) ]* P, I% c( P: C8 G; z

终于,他以敢于担当的拼搏精神和无比精湛的航行技术,与声学工程师们精诚合作,准确地测量了“向九”船各种情况下的噪音水平,为声学系统的后续改进指明了方向,并最终形成了基于“向阳红09”船模式的声学通信保障方案,为我国载人潜水器海试趟出一条本来没有路的路。后来,现场指挥部将上述船舶操纵方法纳入海试操作规程之一,为进一步海试打通了道路。

W! t" R* m& X! ]$ w& J

与此同时,朱敏和他的团队在于教授帮助下,针对“向九”船噪音大的实际情况,提出建立摩尔斯(英文Morse code )电码通信方式的设想。这是一种时通时断的信号代码,通过不同的排列顺序来表达不同的英文字母、数字和标点符号,以及其中不同的涵义。它由美国人艾尔菲德· 维尔1837 年发明。不是什么新技术,但很实用。

) [- r' Y* O: C9 A# a! O

按照约定,潜水器在水下每间隔一段时间发出一个信号,通过母船声学吊阵接收,在声学控制室和指挥部显示声音信号,就知道水下情况。为了验证摩尔斯电码通信方式的可行性,现场指挥部决定,在完成50 米海区试验后,向九船到1000 米试验区专门进行试验,结果证明这种通信方式可达到2000 米通信距离。

5 y/ {: \/ y" S8 q: ^

在指挥部和声学控制室内,每当听到潜器发回的三短声摩尔斯码信号---- 说明一切正常,大家感觉是那么的悦耳动听,这是世界上最美妙的声音了……

# W4 @$ P/ g( X

此外,另一种方案也在紧锣密鼓实施。8 21 日,就在朱敏带领声学组与全船配合尽力攻关时,现场指挥部要求紧急提供水声电话的呼吁也发到了北京。科技部海洋处、中科院声学所立即派人到中船集团北京长城无线电厂(6971 ) 调研;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第一时间下达指令:“不惜一切代价,确保如期完成。”立时,整个工厂热火朝天地行动起来。

9 c! {. @2 t: Y6 j c+ O

就这样,潜水器的通讯系统得到了极大改善。摩尔斯码、水声电话(人们习惯称为“6971”)一举成功,高速数字通信也取得进展,遇到问题可以互相转换,等于加了双重保险。朱敏和他的声学组终于可以松口气了。

) _) H0 Q4 x( W, [! @; Q4 d

同时,一直令朱敏牵肠挂肚的另一大事也传来了好消息!8月31日,朱敏的妻子在北京生下了一个健康的女孩,体重5斤6两。而朱敏正随着母船在海上攻关,直到9月2日回到三亚凤凰港时才得知。“向九”船政委杨联春在大喇叭里广播了这一喜讯,这是海试期间增添的第一个宝宝啊,大家纷纷向朱敏表示祝贺。刘心成书记指示厨房煮了一锅红鸡蛋,交给朱敏。当晚,他高兴地带领声学组助手,给每个队员分发了两个喜蛋,全船洋溢着浓浓的喜气……

+ H( e2 c" |6 l1 p

毕竟是初为人父,而且得知妻子因严重妊高症反应,不得不提前剖宫产,孩子还放在保温箱里,这让朱敏放心不下。请示指挥部同意,他利用母船靠港补给的空隙,买上机票心急火燎地赶回北京,跑到医院去看望。在病床前,他紧紧握着妻子的手,喃喃说着:“对不起对不起,我不能陪你……”

. I0 F7 ^0 [) A0 h, w

深明大义的妻子,扬起苍白的脸,坚强地露出一丝笑意:“没什么,我理解你。试验怎样了?”

% A7 a1 z5 A2 D9 x* t

“有困难,但会成功的! 这里边也有你和小宝宝的贡献啊!”

$ b: u! r r2 ^9 v/ n

“好,我这里有医生、有妈妈,你不用多待了,试验要紧啊!”

6 ]" T9 v* S+ F: i" H( V

朱敏听到这句话,眼圈红了,轻轻地亲了一下妻子的额头。确实,试验要紧! 他在医院只陪了一个晚上,第二天就登机返回了三亚,回到了“向九”船上。

! ]- S/ H d" m, X

后来,在四年的海试期间,许多年轻的科研人员陆续增添了可爱的孩子。他们为了祖国的“深海蛟龙”成长,没有机会陪伴在妻子身边,心中不免有些愧疚,然而家人却给予了极大的理解和支持。于是,大家亲切地称这些孩子为“海试宝宝”……

0 z: z1 V% `# ~' f2 b( L( `

作者简介

- s# |2 K a8 _$ {1 p0 j

许 晨,男, 59岁,山东德州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山东文学》杂志社原社长主编、一级作家职称。青岛市政协委员,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19897月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 200312月鲁迅文学院高研班结业。出版有《居者有其屋 ---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纪实》、《人生大舞台 ---样板戏启示录》、《血染的金达莱》、《钢铁铸造的岁月》、《巍巍“泰山”》、《真情大援川》和《再生之门》等十几部长篇报告文学。电视文学剧本《战歌没有消逝》、《鲁氏兄弟》(合作)。作品曾获得《人民日报》文学版一等奖、“冰心散文奖”、山东省“文艺精品工程”奖、电视剧飞天奖提名等多种奖项,并入选山东新文学大系。 20146月至 8月,许晨受国家海洋局、中国大洋协会之邀,随同我国深海潜水器“蛟龙”号前往太平洋科学考察,走进一线,体验生活,经受住了种种考验,积累了丰厚的素材,为写作长篇报告文学《第四极 ----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纪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9 u7 n7 [- ^' k' R

许晨作品展示区,点击以下阅读

% @& d o- U: i" e# {' p

许晨鲁奖《第四极》连载|(代序)|李炳银

/ ?; y" o1 A/ Z, P) k2 D' F

许晨鲁奖《第四极》连载|序 章:人类的极地探索

. X1 P" g9 p; i( @# S i/ ^

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一章:我随“蛟龙”去探海

" X% X; ]* m) y

许晨鲁奖《第四极》连载|第二章:华夏“海洋梦”(1)远古的潮音

" Y; j; C$ Q0 d* s/ X4 s! u! S

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二章:华夏“海洋梦”(2) “郑和”们的遗憾

. |8 x% m& F; h) W

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二章:华夏“海洋梦”(3)洋人的坚船利炮

; S f& z' i, j% z$ C5 R

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二章:华夏“海洋梦”(4)寻回失落的“海洋”

+ [1 v4 a9 O1 [

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三章:“蛟龙”公众开放日

( s! a% C3 x6 A; ?# b0 S( \! H

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四章:神秘而诱人的海底世界(1) “海底两万里”

! O: p1 j. c; G" X: Y

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四章:神秘而诱人的海底世界(2) 从“的里雅斯特”到“阿尔文”

7 j/ o* V2 f: W, X! c

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四章:神秘而诱人的海底世界(3)新海权时代

, ]* ~/ k, Y! t( a+ F

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五章:钻进“蛟龙”过把瘾

+ a: f4 H% e8 _" O( L# S& ?: M

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六章:横空出世:中国载人潜水器诞生记(1) 中国大洋协会

( Z' M) c: d0 ~$ [" }* f: i/ j2 L6 ]

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六章:横空出世:中国载人潜水器诞生记(2)吹响深海集结号

; z4 n- `; X1 o2 n

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六章:横空出世:中国载人潜水器诞生记(3)退休“老帅”再出山

* q( o7 H6 f7 X

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六章:横空出世:中国载人潜水器诞生记(4) 有志男儿聚无锡

; _0 m; `5 ^, J3 F& d, h0 {! G

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六章:横空出世:中国载人潜水器诞生记(5)总体组牵动海内外

5 V, A$ r! M2 S) q- @3 W* X- J, `

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六章:横空出世:中国载人潜水器诞生记(6)第一代潜航员(上)

: M! P, V/ P$ F" |! y) N6 {

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六章:横空出世:中国载人潜水器诞生记(6)第一代潜航员(下)

# h0 }2 U5 y* j) Z' D

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六章:横空出世:中国载人潜水器诞生记(7)

, Y) x2 U: K. D5 i# W" C/ `

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七章:“蛟龙”科考开门红

/ y- C' x2 A7 C# X4 t: y

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八章:从50米到1109米(1)深海大洋的呼唤

; K" h. d; M5 k$ |/ J+ j

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八章:从50米到1109米(2)海试第一潜:“下不去”与“联不上”

. t) u4 T( y8 z

畅游在生活的海洋里——获奖感言 ||许晨(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 \4 ^) i) f+ h7 d

台儿庄无胸雕塑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 ?! Y" R7 r7 `% a $ E4 ` J$ o* `( a+ \" P

责任编辑:

; i8 I% M( e0 g( @, T " Y$ u) r. W1 v6 b+ ` 8 }- \# f B& P" V4 J% m2 w' P/ ^# S# t * ]8 g5 {8 O! g: F m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杜文章
活跃在2025-1-2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