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8日,在青岛市科技创新大会上,中国海洋大学“筑峰人才工程”特聘教授第一层次、博士生导师,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崔洪芝教授从青岛市委书记陆治原手中接过了2021年度青岛市科学技术最高奖荣誉证书。
4 |& F8 f ^ Q3 c; K" D! {“获得最高奖,是对我个人和团队的高度肯定,也是对我所从事的新材料领域的高度认可。我们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经济主战场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这样的荣誉和奖励给我们更多的是鞭策和激励。”多年来,崔洪芝一直坚持以应用导向牵引科学研究,以基础研究的突破促进技术创新开发。
& F7 |9 b9 M0 I( C. b' a8 B/ |, s& U3 B) u6 O, }# d# T
+ ?2 o. N8 E; U, h2 @+ k" e2 _* J- ?7 R' C' Y a& u
尽最大努力开发新材料
# X( u' `+ P6 c: V/ i2 i. }, n- G& i" I
$ \" a/ y% X6 F
1982年秋,年仅17岁的崔洪芝考入山东工学院第二机械系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枯燥乏味的专业知识,让她有些困惑,甚至还产生了抵触情绪。
) ]8 B1 I9 S! c: ]) B) Q) o+ j+ k# a0 T2 f" g. d2 L
- H: b9 }9 K' q; T4 j
入学后不久,一位专业课老师的一番话犹如醍醐灌顶,让崔洪芝豁然开朗,至今记忆犹新:“我们想进行海洋勘探,勘探不了;我们想深井作业,实现不了……原因是什么?就是因为技术、装备不过关,被材料‘卡住’了!”这让她第一次感觉到“材料”的重要性,“从那一刻起,我下决心要学好专业,将来考研究生搞科研。”
3 j+ O m; ?/ ]+ G9 M1 B
m4 K* ^! [+ j; p/ Y3 |+ D$ _0 l5 s& s1 O
从事材料领域科研工作30多年,崔洪芝最深刻的体会就是,科技创新需要“顶天”“立地”。“‘顶天’就是要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立地’就是要解决国家和产业的重大需求,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f/ C% q& s) G$ V0 K- f
% K6 k% ]' o( T1 X y! {
0 j+ ^. J, y1 V0 Z1 G7 I" d30多年里,崔洪芝与团队坚持“料要成材、材要成器、器要好用”,一直奋战在材料科学与工程科教一线,他们以国家能源、动力重大需求为牵引,开辟了极端环境装备材料及损伤防护新领域,为装备的安全运行、事故率持续下降作出了重要贡献,取得了累累硕果:她以第一完成人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10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50余件,发表高水平论文280余篇。其中,开发的等离子表面强化处理设备和工艺,填补了我国实用性高能束表面强化技术空白,将材料的耐磨、耐蚀性能提高2倍以上,成本降低50%,使我国的等离子技术走在了世界前列,并在我国海工、能源、交通、工程机械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相关产品也大量出口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产生了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 o! n- O7 X% C1 L5 ~) g5 S- d" q, n- ~* {
4 `+ \# K0 S6 |4 E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初心。作为一名党员科技工作者,我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一定要尽最大的努力开发出新材料。”崔洪芝说,团队现在耐磨蚀材料及损伤防护技术研究与工程化应用中,取得的科研成果已经跃居世界前列,“老一辈科学家的家国情怀给了我莫大的鼓舞和无穷的力量,一直激励着我带领团队在科研之路上踔厉奋发,砥砺前行。”
! [3 U! f. ]8 F6 a4 D- G9 a5 L1 ^- Y4 d/ `9 r2 N0 @6 B! ^$ k
崔洪芝教授在国家深海基地(即墨)调研
( j% d; u( Z% K. U: R' T" T0 ^/ K" B$ }! {) T! D9 ~
为海洋装备织密“防护甲”
5 f& R' B, C1 x+ X" r. e/ z“海洋工程材料是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先决条件,是深海科研和极地海空探索的利器,海洋环境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以及‘双碳’战略的提出对开发海洋工程材料提出迫切要求。”今年春天,在学校举行的一场学术报告会上,崔洪芝一开场就阐述了海洋工程材料对海洋开发的至关重要性。: S9 }9 h1 t- ~. \* z$ p
2 ?, M# A3 Z( i4 D& R5 q7 R% t/ |' V
近年来,崔洪芝提出“向海而行”,调整团队研究方向,同时加快产学研合作步伐,形成了海洋耐磨蚀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高能束构型化增材制造与加工等多个特色方向。他们攻克极端环境材料耐蚀耐磨、高强耐低温的难题,服务于海工、核电、盾构机、高铁等国之重器,推广于军工、冶金、能源等领域,形成我国自主的材料、技术、标准体系,替代进口且大量出口。
$ i @( X9 T/ q0 @$ v$ ]
' T6 Y% \7 J# \# e: P; }2 n' S( F& u1 ?1 _6 s: ?9 E4 B% l& E" N
与此同时,崔洪芝和团队的研究触角也逐渐从海到洋、由洋及极。8 M" z; T5 g9 Y3 F/ `
% ]* y A: U# S9 h1 @. X& O' v- }
5 x% Z4 P( L# \: N) e0 z0 a
2021年下半年,崔洪芝团队成功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联合基金项目“耐磨蚀涂层多级基元/交织结构协同调控及其海洋环境损伤机理研究”。“高性能耐磨与耐蚀一体化涂层开发是解决海工装备运动部件磨损腐蚀的关键,能有效突破我国高端海工装备防护材料的‘卡脖子’问题。本项目的预期成果和效果之一就是使涂层耐蚀—高强—高韧—防污的互斥关系得到解决,从而延长海工装备的使用寿命。”团队成员、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满成说。: G8 |8 n0 `; K% a' @5 \5 X
. ?3 r- ~- J7 D% W) u: ]+ _$ R5 v# A* _; k% i7 c! P5 C$ l- m0 x
南极大陆油气资源丰富,科研和开发价值极高。但是气候条件恶劣,科考设施设备面临着低温、降雪、风沙、紫外等各类环境因素。崔洪芝团队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点,率先在南极实地开展各类金属及涂层的室外暴露试验,结合实验室模拟方法,研究分析典型金属材料及涂层在南极环境下的失效行为,阐释了南极环境因素在金属及涂层服役过程中的影响规律。崔洪芝说:“这项研究不仅能够填补我国金属材料及涂层在南极地区应用的现场试验数据空白,对极地极端环境装备材料开发以及我国今后的极地科考工作,也具有参考价值。”
1 N; x' X9 z0 c" g9 }" | L5 V2 v
; L& c5 G$ g7 ] E崔洪芝教授与团队成员交流科研问题
, t# k3 ~) r$ ?" S* s4 R今年5月,由崔洪芝担任主任的中国海洋大学海洋装备特种材料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通过了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认定。8 U5 i& u7 t2 c4 p8 I) Y: G: Y% u3 G2 r
) y& \1 }" I2 J# L* N% H% e- A: S5 [: R
“中心将推动海洋装备特种材料研发的理论突破、工艺革新和产品创新,产出一批有重要影响力的海洋工程特种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推进我国海洋装备材料产业快速发展,服务国家和省市海洋经济建设。”对于中心的未来规划和发展,崔洪芝信心满怀。
" s/ [+ `* Q0 P' ]4 O1 \$ |
" L" D- O8 N O% M/ ~4 D科学有险阻能拼才会赢; _& \9 C- }' l. v0 m
崔洪芝的学生都知道,只要老师在办公室,里面总会飘着浓郁的咖啡香。“崔老师喜欢喝咖啡来提神醒脑。”海洋材料科学与工程2021级博士研究生张宏伟说,她忙起来几乎没有自己的休闲和休息时间,有时候实在太累了,靠在椅子上稍稍闭目养神一会儿,就算是休息了。! A8 `8 }$ F- B" w, }9 h1 {
( o1 S/ F1 L/ z9 h) u6 H# W) C0 T/ t3 {* E7 `2 L
每周六上午是崔洪芝团队的组会时间,这几乎是雷打不动的安排。逢上外出开会,她会通过线上视频形式发起会议,并对团队成员的研究进展和存在的疑惑一一点评,提出意见和建议。张宏伟说:“有时候组会会开到下午一两点钟。崔老师的午餐很简单,常常是几片饼干加一杯咖啡就能对付。她常说,饼干能充饥,咖啡能提神解渴,一举两得很划算。” L" U# t8 x; S6 |( T& D
# l& L, M# A, X
0 c0 U+ K. I2 D# w& K+ N! H' \& j“我闲不下来。休息一天,我会感到很轻松,连休两天,我就会感到空落落的,甚至坐立不安。”每次从外地出差回来,崔洪芝都会先到自己的两个实验室看看,“一迈进实验室,心就踏实了”。2 @- T0 J! Q8 t4 b0 y
1 d8 j; W0 g' J+ ^
9 S) X; K0 g4 l! k& L+ ~/ K8 m2022年整个暑期,崔洪芝和她的团队几乎“连轴转”。他们先后到北京中岩大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泰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山东九环石油机械有限公司和位于山东淄博的中国膜谷等调研,了解和对接企业需求,推动成果转化落地。刚开学,他们又赴国家深海基地(即墨)走访交流,作了海洋装备材料方面的学术报告,洽谈深地装备材料的腐蚀、磨损、增材制造等方面的合作。
$ R, o3 W3 J( r
8 q; i# L" c6 U
# ]/ L6 M7 i ]0 K( N崔洪芝经常鼓励团队:“无论我们承担的是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还是企业委托项目,我们累点苦点不算啥,但一定要为国家、行业和企业负责。”在她带动下,团队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所开发的极端环境耐磨耐蚀材料、高能束表面强化、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高通量技术等取得了一项项突破。
) G9 J/ D2 U S$ y! ?& N
, D3 W2 u' s" ~( k3 ]/ Z Y8 E8 w4 ]7 y, T; U1 {8 u) g- X
“科学有险阻,能拼才会赢。无论科研之路多么坎坷,多么曲折,我们多么含辛茹苦,每当研究有新成果时,就觉得所有辛劳付出都值了。”崔洪芝动情地说。0 K2 ~! C$ m. B6 f4 S2 g
! n% y& @# d$ ^" }/ N+ ?1 s6 K
( h W+ R9 r; ~+ b. @# k# n( N7 R! v
崔洪芝教授与团队成员在企业调研 - a6 u$ A' E' N- O. `1 \
6 q! n8 D$ I. ]+ a) G' I希望年轻人发展像“射线”
% C* T. J. j7 E崔洪芝团队立足学校“海洋材料”特色,围绕海洋工程建设和海洋装备发展对新材料相关专业人才的需要,在今年6月牵头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等30多家单位,主持编写了海洋材料系列丛书,第一批5本入选科学出版社“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与大工(青岛)新能源材料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共同探索“新工科”背景下新材料相关专业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建设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实践基地。* P3 {! V: i: o5 c6 C3 X2 Z
& t) D. ], ]+ N" \! _# \6 \0 v' b
0 @4 n- ]' L9 \5 W `$ S# Q
“我们期望通过校企合作共同打造产、学、研兼顾的教学队伍和以‘海洋材料’为特色的系列教材,最终建设成一个能够长期、稳定运行的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实践基地,从而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崔洪芝说。& \1 l: x' ]2 ]. W/ p: h. [
/ b2 l, M2 h% K0 B- n3 y
; M0 M7 b5 s; O她常说“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崔老师上课时会适时嵌入一些思政元素,给我们讲老一辈科学家听从党的号召,科学报国,无怨无悔。很多事例听来让人动容,起到鼓舞激励作用,这让我更加坚定了专业选择的信心,激发了专业学习的热情。”去年秋季学期曾上过崔洪芝金属材料概论课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2019级韩壁成说。+ t0 r6 Y! P' g+ `) a6 c# c- L1 c4 g
^/ q+ J5 H# q: J8 E) P0 k5 ^, v- \& l: r. B
她的心里始终装着学生。2021年夏,海洋材料科学与工程2021级博士研究生徐瑞琪要硕士毕业了。临近毕业答辩的一个晚上,她在实验室和几名同学修改答辩 PPT。9时许,崔洪芝来到实验室,把他们几人的PPT认真捋了一遍,提出了指导意见。徐瑞琪知道,崔老师那阵子很忙,正在为一个重要学术会议作准备。看到老师两眼通红,一脸倦容,小徐感动不已,“好在我又考取了崔老师的博士,可以继续跟老师做研究了!”
$ _5 ]. V" {" Z2 a+ o
, K8 P& \9 w: z4 J6 ~
' g; L4 b! d( t/ `8 K每年教师节期间,崔洪芝的手机提示音总要响个不停,那是学生们发来的祝福消息。“每到这个时候,教师的职业荣誉感、使命感和幸福感就特别强烈。”崔洪芝感慨地说,“多年来,我既是一名科技工作者,还是一名教师,更是一名共产党员,如今这三种身份已融合在一起,科研报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也从三件事变成了一件事。”" F M- I& \. f! o
/ D4 A0 l( @# f, @$ o2 x F7 _; e& F+ _8 V$ u4 V3 Y) A! _
“我认识崔洪芝有30多年了,她始终是一个既能脚踏实地教学生,又能仰望星空做科研的人,给青年学者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蕴博教授曾这样说:“她始终把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传承融入教学改革、创新实践各方面,对学生启智润心。”6 j+ d. U' {& C3 c) l8 v- c
% E$ w8 V8 I- b; n, q6 K. N1 E+ Q* O N0 s
近年来,崔洪芝先后入选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专家等,被评为山东省先进工作者、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并当选为山东省第十次党代会代表。
" D% N: x( ~; i( x
+ D7 m; O6 x3 B4 R0 B崔洪芝教授指导学生调试自主开发的高速激光增材制造设备 . G% `0 s$ g+ ]7 ?
! K7 r2 b& D& J
: k6 P8 [5 j2 f/ N/ {, o“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考量。未来新材料的发展基础在教育,关键在人才。”崔洪芝深情地说,她特别希望带动和激励更多优秀的年轻人快速成长起来,希望他们的发展像“射线”而不是“线段”,自己能和他们一道,做自主创新的执着探路者,创新创造的示范带动者,高质量发展的实干推动者,为科技强国、海洋强国建设再立新功。; r- u( d3 G& q( {" X% ]
& _, X1 }% e! v1 @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3 I, k+ p: U6 {" d1 P+ S( Q6 D
查看原文:www.52ocean.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