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 q g) {7 U) W- N" s 6 h0 s, T8 c, L3 H
从事中学物理教学许多年,用自己独特的方法,也教出了不少成绩优异的学生。不敢说桃李满天下,至少教出许多满分或接近满分的初高中学生,让跟我上课的学生们在生动活泼的课堂上,感知了科学研究的奥妙;并且力求与中华古老的科学研究方法进行比较,促进学生们钻研和继承中华的古老文化和科学成果,培养其好学和探索的精神,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果。 6 q- [* l/ N. t1 r! ]
+ [5 f" ^. p% ]* N4 x$ k
( k( s N, B% s+ T6 ?8 P9 T5 ~ , c) A* V; r4 [
% d' u' H- E' s ~% ? 0 S- C5 A, P4 c" r$ c
读大学的时候,有幸在开学典礼上见到了科学家校友,“中国的居里夫人”吴健雄和其先生袁家骝教授,他们都是美籍华人物理学家,曾经在我国开国总理的邀请下开创新中国物理教学的框架,为后来的莘莘学子种下了福荫。吴健雄女士身为美国物理学会首任女会长,不仅功勋卓著,而且还曾为李政道和杨振宁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实验帮助。所以,为了表彰她的杰出贡献,紫金山天文台把一颗小行星命名为“吴健雄星”。东南大学还有“吴健雄实验室”和为“健雄院”,吴健雄、袁家骝夫妇二人为表达他们对母校期望,特设立了“吴健雄、袁家骝奖”,以奖励年轻有为的教师。另外,为促进物理学科的发展,夫妇二人还出资100万美元,设立“吴健雄、袁家骝科学讲座基金”,用于资助一流的物理学家到东南大学和南京大学讲学。
, ] J$ ^- L# H; }, N ; |1 u9 H; V/ |2 c2 d) J
; U( C& ~* m% M1 t, w% p 科学家成名之名的荣誉如繁花簇拥,并也不足为奇,为人类社会作出杰出贡献的,理应得到后人的景仰和尊敬。 / R3 O+ D" ]2 h F) H0 V
- T0 p& G, I1 S. Z8 F , T8 f2 f0 d9 ?- t/ H
. y6 |4 f7 b: M
1 K7 G8 d1 N" j
' Y" F: E4 r2 f
本文无意去渲染成名的物理学家,提及二人无非是表达新中国的物理学教材渊源。从这一点来说,当年的周总理能请来世界上如此优秀的科学家,也是功德一件,说明我国的物理学教材基点很高。 0 A7 A' k' W$ e* Y9 ]0 a* G/ }
{0 ]+ ^' ^) l7 p
% {/ e+ N0 r0 W 可是在后来的七十年间,物理教材却经历了复杂的历史阶段,也进行过许多次重大的改革。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 f/ ]" z v" z. F4 S
$ ^" T4 ]6 ^4 [
) p# e: I9 U9 z# K 第一阶段,1949年-1957年。建国初期,中学课本精简了民国的物理课本。1951年的1952年,分别根据新的精简精神出版了《初中物理学》和《高中物理学》。此时的教材基本上以前苏联的物理课本为蓝本编译的,按照力、热、电、光、原子的体系安排物理教学内容,所以老一辈的物理教师,一旦提起物理就是“声光电磁热”,可见幼年教育对于学生的影响之深。1956年6月教材再次修订,提出打基础、重实验、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0 D/ V0 o+ K; q; Z
. i7 w; n6 U4 N' R$ b, E( @
P0 ~1 n/ m7 q. r! A 第二阶段,1958年—1965年。提出各地根据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的原则,可自编教材,从1963年开始,物理教材在强调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这些知识在工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物理计算能力,即“双基”论。 # }7 _; I0 Q1 f% u' h
# S% Y# N4 w$ e. v; i; w! K
& g p/ U2 K0 Y+ s# b 第三阶段,1966年—1976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通用教材停用,各地自编教材多数把物理知识纳入“工业基础知识”之中,或者把“三机一泵”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片面强调学习生产技术知识,不重物理理论。 $ p; X/ [7 G, H( v8 S j1 V2 |
( o2 O" t( x* ~, C \+ v b
: c' |! s; w4 C, u$ E 第四阶段,1977年—1985年。从1978年开始,教学目的中突出了适应四化需要,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该教材于1978年到1981年陆续出版,后来在实践中发现,该教材学习分量偏重,要求偏高。因此,1985年对该大纲的初中部分进行调整,删去了某些认为偏难、次要的内容。
2 u1 N9 ^+ Y$ M9 r3 T P% c ; h5 F0 U7 W5 K
1 R9 _; r6 b: s, o( G
第五阶段,1986年—2000年。1986年,规定了义务教育的目的任务,要求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1988年颁布了《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在教学内容上,删除了教学过程中认为较难的内容,强调对能力的培养,强调关注非智力因素。1990年颁发了《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修订本)》,作了降低要求和限制性说明。1992年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试用)》,要求初中物理教学为提高全民族素质服务,关注学生认知规律,淡化物理学的知识体系,希望能够综合培养学生素质。强调知识的应用;强调对学生能力培养;强调关注非智力因素;强调思想品德教育。 / f, N; @6 V' [; v
, ?( U4 q5 X0 G- V( w. W4 F
5 [/ h' q5 f" H: B* j8 [! ] 义务教育教材提倡一纲多本,以适应我国幅员辽阔、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国情。从1988年开始编写义务教育大纲下的不同风格的多种教材。1993年,义务教育教材审查通过的一纲多本义务教育教材共7套,即:供六·三学制和五·四学制使用的初中物理教材,本教材面向全国大多数地区,适用于一般学校;供五·四学制使用的初中物理教材,本教材亦适用于全国大多数地区使用;华东地区版本教材;华南地区版本教材);西南地区版本教材;《物理通报》杂志社版本教材;上海版本教材。 6 C) U- Z6 s* G# y0 O
: y" F+ f; X+ F* E! h8 P( } 4 r/ m1 x% J% ^3 I: ]! R6 {" r
- f" O( m; z1 ~* ?
1 f0 D, P% C0 {% F6 {1 X* b 5 ~ T$ x+ ]2 H# y
第六阶段,也就是新课改阶段,从2001年至今。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革新”)主要目标是:改变注重知识传授为积极主动地学习;改变课程结构缺乏整合为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为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和终身学习技能;改变强调接受学习为学生主动参与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改变课程评价强调甄别与选拔为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的功能;改变课程管理集中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 T: B) f0 f, a& F% H6 c' [
' t1 `* Q. G" B& ?5 i 8 T( k- N% t$ K1 m
在这次课程改革中,全国6家出版社依据《课程标准》编写了6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分别是:人教版教材,北师大版教材,沪科版教材,沪科、粤教版教材,苏科版教材和教育版教材。
6 I. J) B+ i" ]5 Y" L
- U: k3 q8 C" Z1 |3 T - |* w0 { v8 F9 }4 W9 g
' T5 f$ s0 `. X5 R4 Y- H
2 u- [5 [3 q/ x. F$ N. w
7 \1 d* [, z" t; h( e/ T9 S 教改的重点为,首先要贴近生活,比如“ 声现象”,提到“唱歌”、“流水”、“蛙鸣”、“蝉叫”、“砂轮噪声”。“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中,编有“走近神奇”、“探索之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等三节内容。在“走进神奇”中,录用了彗星、日落、雷电、火山、洪水、雪崩、龙卷风等自然神奇景象;用生活中饮料罐的秘密、折断的筷子、绝妙的拉链、神奇的圆珠笔、冲浪、撑杆跳高等展示物理现象。在“探索之路”中,提到古人遗留的文字、图片、文物、古迹等;另外教材中还有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等物理学家的介绍。 : h$ [* v) L* J: P: r) }
" x1 P2 @, I, L3 q3 S0 K0 O
! @# b0 R, `8 _- n9 x7 i
( ?& s) s6 g8 j3 q4 d 4 g2 B0 N/ X) N% a/ V7 ~
' o- v. m( z% q3 C" K: p/ |1 z
其次要求内容有时代特色,特别降低了计算题的数量和难度,旨在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再次是提出重视科学探究,将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再其次还提出教材内容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提出人文精神向物理学科的渗透。最后还重视插图、照片的教学功能,色彩鲜艳,形式活泼为学生提供大量生动的感性材料,教材印刷精美,图文并茂。 3 E. S# I+ ?8 ~/ W' T
+ Y# {1 [- G* M" ]% a; C8 C
3 L: R$ `+ R" Z' ~) j 写到这里,估计有些读者都看晕了。而且,这段漫长的教材改革历史我已经简略了。如果看完整过程还要繁冗琐碎。先不谈改来改去消耗多少人力财力,就问一句这七十年来,在万万千千的学子中,有没有培养出一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或者是有相当成果的世界物理学家?如果不是为了培养物理学家,那我们的物理学教改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让学生更快乐吗?让学习更有趣吗?
4 n" d: c0 X) J' H
8 L! w" O, g8 v: i' L1 z% I5 U % O( x) l# T6 f- q
物理学教材中已经有了文学、艺术、道德、社会、文化等许许多多的内容,已经是喜闻乐见的书了。难的、繁的都已经删除差不多了。目前沪教版九年级物理主要就是压强、浮力和电路(不超过两个用电器);高中物理只有牛顿定律的简单学习和电磁感应的简单理解,少量的热学和波动理论,而且还是选修,作为牛顿第二定律的孪生兄弟动量已经十多年不入物理教材了。
+ K) r7 s! L5 h- I) l% W u- m 7 c- j* c, G, }2 ]8 E
4 I- B3 N' D) _0 Q: M
真的不明白,这究竟是科学书还是科普书?如果是科普书,那升学考试为什么还有那么多钻牛角尖的题目呢?上课不做实验,考试为什么还要考实验呢?
5 ~3 I/ Y' X& N/ t' A2 \3 A ! V O" V, }& D5 F8 [
, S1 P7 B" K) G' T) p9 J) B 当然,今年中学物理教材又开始发生重大改革了。无非是围绕删减内容和弱化考试展开,但说到底就还是考试和做题目。很想知道,这样的反复改革是想给懵懂学子带来什么样的人生体验?是精益求精吗?还是无所适从呢?
# D! M3 E" G7 y: v 1 s8 N. ~9 `/ i3 F M, W
- M6 p7 V$ E- B, w$ R 曾经愚蠢地设想,如果吴健雄和袁家骝转世,作为一名中学生来学习如今的教材,他们会成为举世闻名的大物理学家吗? & Y) H U' y( C+ h G! a
8 `2 b* }/ o8 ?* E' M' K
2 B2 W- c S$ B$ m" f% w& U/ t 举报/反馈
6 n! Z T1 s p& ]( R. U( }# ^& F. Y
9 R, d" M. Z; e0 Q. i) G
% R; D. m& g# ^/ D1 [5 \0 U* e' M2 K: c7 [7 @# o) q" t& W7 z
; W. }5 u% |; k& Z! s- F c8 L! X( v5 e0 n: Y: L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