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芝勇:追求测量精度不停步

[复制链接]
5 a" h( ?. Z, z) l [+ T

◎ 科技日报记者 矫 阳

3 @7 \- P9 A) b$ L. q6 q4 U

21年间,他只干了一件事——工程精密测量。大江南北的高铁、地铁、桥梁、公路、隧道都有他的身影。中国高铁3.6万公里运营里程中,他和他的团队精测的线路占到近十分之一。

9 G3 r3 g% N4 l: F! U! G) V ; P, t& @ d! N1 s: C

21年间,他努力创新测量技术,追求工程测量精度,从普通工人成长为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组织和参加攻克了竖井定向测量系统应用技术、长大隧道测量GPS定位技术、测量内外业一体化系统的应用与研究、CPⅢ控制网测量等技术难关,推动了工程精密测量行业水平的发展。

- D; `; _4 U5 m7 \$ ?5 o+ A

他就是党的十九大代表、全国劳模、中铁一局五公司高级测量师白芝勇。以他为主角拍摄的《精测人生》刚刚获得了“科学也偶像”科学家精神短视频征集活动二等奖。

勤学,筑牢过硬根基

1999年,白芝勇从技校毕业进入中铁一局五公司。与大学精测专业毕业的同事相比,白芝勇深感知识的缺乏。

: y, u+ O$ v0 }$ ^: g2 `2 c% E7 p8 E

从此,工作之外就是学习。他自学了大专、本科,常常看书到深夜。不仅如此,他还抓住一切空闲时间锻炼专业技能。2009年,他在流动分散、工作生活异常艰苦的环境中完成了函授本科毕业。

! T) K1 c: n2 T- Z# y# l

在勤学苦练基本功的同时,白芝勇还喜欢思考琢磨。2004年,26岁的白芝勇第一次参加由中铁一局举办的测量工技能大赛。其中有一项是大地四边形测量和平差,计算量非常大,按当时教材定义,边际完成时间是一个小时。

) R4 v; x9 T# \3 S

平时学习的知识成为创新的根基。白芝勇另辟蹊径,在比赛中用计算器编写出一个小程序,专用于这项比赛中的数字计算。最后,白芝勇仅仅用时42分钟,就完成了外业观测和内业计算两项复杂任务,引起轰动,成为白芝勇第一个创新成果。

创新,勇敢打破常规

高铁施工要求精度高,尤其是轨道板整体道床的CPⅢ测量,精度误差要求达到3毫米以内。只有在这样的精度下,才能保证高铁在全天候的自然条件下安全高速运行。这3毫米的施工精确度,就由白芝勇团队来掌握。

$ p- J' U7 Q/ I

在进行京沪高铁的整体道床CPⅢ精密控制测量时,白芝勇团队遇到了一个难题:不论怎么测,误差总是过大!原来,测量每次必须用的对中杆在设计时就有5毫米的误差。

. Y# E7 l( Y3 k0 Y

不用对中杆行不行?白芝勇团队找到了一块50立方厘米的正方形铁块,将其中一个四分之一角切掉,并使切面整体平滑,然后在使用过程中将这个铁块卡在整体道床上。第一次检测,数据准确;再次检测,数据准确!

1 [# Y8 E- i! s5 @ I2 m

这一仪器后来被命名为“多功能底座模板精调棱镜适配器”。它巧妙地利用了固定模具稳定性的特点,克服了脚架误差较大的难题,为高铁的精准、快速提供了又一个基础保证。

( f5 E% s8 C0 }" s

多年来,白芝勇和团队创新不断:“新型建筑物变形监测标”“简易棱镜照明装置”“精密测量仪器防风蓬”等9项专利,以及科研、论文、工艺工法等31个项目的攻关……

探索,解决现场难题

把学习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通过自主创新和刻苦钻研,完成多项技术改进和工艺提升,是白芝勇的人生写照。

' \6 q; e3 l5 v+ n2 Q) k

图片来源:央视网

+ j1 a, T( @' q, s+ t

常年在一线摸爬滚打,白芝勇不断研究测量仪器在空气湿度、阳光强度、粉尘含量、风力强弱等自然因素影响下的准确度和精准度。多年的历练,造就了白芝勇快速、准确的测量技能,成为解决现场难题的高手。

5 K9 Z( M3 Y% A7 m" }5 K

2005年夏天,精伊霍铁路北天山隧道施工至一半时,掘进控制测量连续两次数据都不一致。这相当于人的眼睛失明,汽车没有了方向盘,这可急坏了施工单位,于是请求白芝勇团队前来增援。

; p- o. v' S9 V6 S3 H0 f }

白芝勇带人进驻现场后,很快发现了问题。原来,新疆光线太强,突然在黑暗的隧道里,光线会产生折射现象,影响测量观测目标。通过分析数据,对施工现场进行勘查,白芝勇制订了打破常规的测量计划。

6 }3 z( D, v5 c/ D9 R1 O2 F! G

按照白芝勇的计划,施工方在距隧道边墙1米左右的线路和隧道中心线上,分设边布减弱光线;同时,把进洞测量时间由白天调整到晚上。经过多次反复测量,数据终于完全吻合。

1 O0 R- P' @# C

创新无止境,追求测量精度永不停步。2013年,白芝勇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几年间,取得国家专利10项、科研2项、省部级论文20篇、工艺工法10项,这些创新成果在测量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提高了测量成果质量和测量效率。

7 c4 J1 c- n' _4 L7 B

来源;科技日报

* [" k: r; J+ R" W# |) g. x

编辑:张琦琪

8 E2 g" p4 \1 x8 ~

审核:王小龙

/ H( x* Z0 r9 Z( x! C* X7 Z

终审:冷文生

6 a- j P6 L. c1 V/ E/ E! \ ! }7 |2 q+ Y8 j1 y4 w * ` l" B- c8 i4 p# }& S! o `; l1 _. D- s2 v! V& d+ ^! C; o9 b6 `' z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汉再兴
活跃在2025-1-23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