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之谜】油菜花海下尘封数万条古鱼

[复制链接]

, U* j4 M; c* p7 S8 q* M1 r2 J$ i, g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b  C* t2 B* \
岩层上鱼形轮廓清晰可见  
( C5 T+ w! s4 t

* d, D' k3 k3 S7 P  F9 q

' a  }/ }( M9 V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x4 @+ n3 r# ]; E8 G

# M  Z( l  @# U; P: P. J6 {
罗平生态系统示意图张启跃  
4 q: N2 F: h7 r' m8 Q" e  Y

4 Q* _4 I; H0 p& B# I
2 [8 F7 z  g( F) \: K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x5 Z% H: f/ x4 z# f7 G
3 \7 R1 K" g8 J9 I, c
化石、油菜花、喀斯特地貌完美结合。

$ K  V0 g# D3 Q! |% ?! ~" r
4 U0 a- F; A) q6 f" g
  曲靖罗雄镇大凹子村的村民盖房子、铺地砖时都会使用一种带有鱼纹的石头,除了觉得“稀奇”、“看着好瞧”以外,并没有引起他们更多的注意。因为,这样的风俗是百年前祖先们流传下来的。然而,这一切未解之谜,却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被揭开。
1 M* ?) H+ G; l& a' p$ X  2007年10月,这些石头上的鱼纹和鱼龙化石在国际地质界、古生物界引起轩然大波。一夜之间,大凹子村的村民们开始知道,他们脚下的土地匿藏着一片三叠纪海域,大量化石的出土让尘封在时光中的海洋生物重见天日。目前已出土2万多块化石的“罗平生物群”分布面积约200平方公里,初步划定化石遗址保护区60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14平方公里。为了一探这片史前海洋,记者深入化石群腹地,一一揭秘“罗平生物群”的珍奇古鱼。; ~  ~( `* H9 s% k1 `4 \
  地质狂人开启尘封之谜" i% a2 l$ j) w  U5 c- @/ _8 Z7 T
  张启跃,曲靖市陆良县人,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研究员,多年从事地质基础调查研究工作。2007年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在罗平一带展开国土资源大调查,张启跃便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 B; l5 J2 l- a3 h
  张启跃还记得那天一大早,他和一位同事来到大凹子村附近一座海拔1800多米的山上,他们当天的任务便是搜索大山。他们请了一位村民做向导,就在傍晚快要结束考察时,张启跃在乱石堆里发现了一块印有半条鱼残骸的石头,鱼鳞和鱼鳍清晰可见。他很快在周围的乱石堆里发现了印有鱼前半身的另一块石头,当两块石头拼在一起的时候,一条完整而清晰的鱼出现了。“那时很惊奇,因为以前没见过在灰岩里面保存得如此清晰完整的化石。”* T/ p* E% X3 {! N* l  @
  随后,张启跃开始翻阅资料,想找出这条鱼的属种和生活年代,然而越翻他越兴奋,因为从已知资料里什么都没有找到。“这意味着这是一种全新的鱼,背后是一个从没有人探索过,甚至从没有人知道的世界。”这个高考12个志愿全填地质专业的“地质狂人”,在工作15个年头之后,无意中捡到了一把开启一个新世界的钥匙。6 S* _* |, T& t2 G: B/ n  z% [
  经过鉴定,由张启跃无意开启的“罗平生物群”时代为中三叠世安尼期亚期,可以与著名的欧洲瑞士的圣乔治山动物群相比,比著名的贵州关岭动物群早2000多万年,是我省继澄江动物群之后的又一重大古生物发现。这些古生物化石集中分布在罗雄镇大凹子、九光、裸可及大水井乡上阿来、上下新寨、箐补董等村寨及周边地区,分布面积约200平方公里,现在保留了九光村上石坎小顶(1号)、大凹子村门前坡(2号)两处化石采场。
" E# b$ e1 l( R6 {" t0 ^  _  每条鱼背后都有个故事/ b1 @$ `% H7 x- F% C, e
  10月26日下午天色转晴,云开雾散,张启跃一行科考人员一边打趣地对记者说:“你来了给我们带来好运,连雨都停了。”一边带着记者爬上1号采场,一睹“化石宝库”的风姿。
% m5 s1 C$ t* C  沿着一条由碎石铺就的山间小路走了半个小时,位于山顶的1号采场出现在记者眼前。远远看去,翠绿的背景下土黄甚至有点发白的岩层层层叠叠堆叠而上,像是一个经历无数风吹雨打的山间古堡,一面红旗插在最高处,迎风猎猎招展。
' b  W9 g3 [+ E3 @1 D9 ?7 }' i  爬到采场时才发现,采场由上至下被人工修整成好几层平台,像书页一般水平展开的岩石一层叠着一层,层与层之间纹路清晰可辨,让人不由想象这一层层之间尘封着地球多少时光。
/ q" p: X' S: @& r! r- a5 h  张启跃在面积最大的一层平台上找了块石头坐下,曲起一条腿抽起烟,让记者到平台的边缘看看。记者在边缘上看到一块被揭开三四平方米的岩层,上面布满了清晰可见的鱼形轮廓,细看之下这些鱼的鱼鳞鱼鳍清晰可见,身上的纹路也是丝丝分明,或是一群一群聚集,或是两三条自成天地,或是一条条独自游弋。
0 M* q8 R3 o  p- |3 t  “你脚下游着数万条鱼”,张启跃说,记者站的岩石下方十多厘米处是鱼化石富集区,估计有数万条不同种族、年龄、体态的远古鱼尘封在此。“等到有了好的保护方法之后全部揭开,就能一次性看到数万条鱼的化石,一定很壮观”,张启跃说每条鱼背后都有个故事,“比如这条身姿比较舒展,我们估计是在缺氧的情况下慢慢昏睡死去。而这条看起来比较扭曲,就是死之前挣扎过”,张启跃打趣道。
: x$ E* y8 d# ^3 B  站在采场上四目望去,苍翠的大地上一个个山峰次第隆起,这是罗平著名的“峰丛地貌”。“二三月份如果来这里,就能看到化石、油菜花、喀斯特地貌完美结合在一起的景色”,同行的古生物学家胡世学博士说。: f1 n. h; L* H; \3 y7 t4 Z  k0 O5 G
  10月28日早晨,一场细雨之后记者再次爬上1号采场,“古堡”掩藏在层层雾气之中,身边就是丝丝雾气,远远看去群山朦胧,颇有水墨山水的感觉。那些已见天日的鱼化石浸没在雨水中,纹路不甚清晰却似游弋水中,让记者再次想起写意的国画。9 O# c4 V0 S6 J2 k) P! [% ?
  或将揭开生命复苏之谜/ W( h5 m- z! A6 J; o
  “罗平生物群”的化石保存之清晰完整世界罕见,比如10月26日在现场新采掘出来的一块粪便化石中,记者能清晰看到鱼鳞。“说明这些生物里有的是吃鱼的,而且这里的化石是原地埋藏,原地埋藏的化石群在世界上都比较少见”,张启跃认为“罗平生物群”出土化石数量、种类之多也是举世罕见。8 t5 n6 \8 o. u% f( R
  经过多年的发掘,专家们已经肯定这里埋藏着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而“罗平生物群”的可贵之处是,它或许可揭开生物大灭绝之后的复苏之谜。在地球46亿年的历史中,曾爆发过5次重大灭绝事件,2亿多年前二叠纪末期的大灭绝是最为惨烈的,大约96%的海洋生物、70%的陆地脊椎动物彻底消失,地球几乎成了一颗死星。然而大自然最终却以鬼斧神工之力恢复了,三叠纪早期那些艰难存活下来的生者成为地球生物的火种,罗平的古生物们便生活在这些火种再次兴起的特殊时期,这些生物的同类成为日后诸多地球生物的先祖。胡世学认为,“罗平生物群”还昭示着生命从固着在水底,到慢慢进化至可以游泳、迁徙之间的变化。
' d: \1 F6 h# s7 X: j( X9 ?) o1 N' J/ e  为防盗成立化石保护队
$ u7 p* m  l  B& f! e" i! y% C  随着罗平化石的名声越来越大,倒卖化石的不法分子也盯上这里,而罗平也打响了一场化石保卫战。公安部门严厉打击各种非法开采、倒卖化石的行为。今年7月,罗雄镇3个农民因为非法开采、倒卖化石被判刑入狱。
2 x! `4 g# |4 |3 ?2 }  ]  罗平县国土资源局也积极会同相关部门,严厉打击盗挖乱采行为,规定凡到罗平县对古生物化石群开展科研、教学活动的机构或个人,必须登记备案,并提出申请,经批准同意后,方可进入现场开展活动。对未经批准,擅自进入现场开展活动的,将依法严肃处理。
9 s  w4 \$ x  s4 g. h  2008年,政府还拨款10万元(此后每年拨款5万元)建立起一支由大凹子村委会书记、主任李林波为首的24人的“化石保护队”,每天24小时轮流在山上驻扎、巡视以及担负起罗平古生物化石陈列室的保护任务。
) u" s/ @. @% C) ?. q+ i  而就是在罗平古生物化石陈列室,记者看到了目前收藏的6000多块化石。化石保存对气温、空气流动、避光等等都有一些要求,“我们现在也没有什么办法,只能像这样放着,看着非常担心,每开一次标本陈列室的大门,我的心都疼”,李林波说。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滕3269
活跃在2021-8-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