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 充分释放科技研发新活力!“创新引领走在前 聚力实现新突破”首场新闻发布会聚焦科研创新(附发布会实录)

[复制链接]
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于2022年2月22日上午9:00,举办“创新引领走在前 聚力实现新突破”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一场,邀请省科技厅主要负责同志等介绍加快科技研发创新,充分释放科技研发新活力情况。- Y* \& ]1 \4 ^% p: X6 T& \
以下为文字实录:5 N8 s1 v( ~2 V7 {
山东省委宣传部新闻二处副处长 宋德印) J1 p+ A: D" W8 }# A
! a6 s3 u/ r) n' g; {

    / |: E( p2 d$ \$ Q4 Y. ^# z3 F
  •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h: n/ @1 }8 [: e1 r$ @4 I$ |
      大家上午好!
    0 z$ m' }2 p/ v# @6 G4 t! s  欢迎参加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 }& X4 [7 z: U7 n$ A  为贯彻落实全省2022年工作动员大会精神,省新闻办聚焦推动“十大创新”部署落实,策划举办“创新引领走在前 聚力实现新突破”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今天是第一场,我们邀请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唐波先生,省发展改革委总经济师王晓燕女士,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白皓先生,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一级巡视员罗新军先生,省财政厅副厅长孙庆国先生,介绍加快科技研发创新,充分释放科技研发新活力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3 |* ]3 v5 d. ^$ U
      首先,请唐波先生介绍有关情况。

    0 v2 y5 B* K' `
  • 山东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 唐波
    " r% N2 D! e& y9 l) {6 t6 N- @* {
  • : O& x( O: g3 V: x3 C5 n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O# t  Q5 |: f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 Q2 [# e, f! h5 ^  a
      大家上午好!感谢各位记者和社会各界长期以来对我省科技创新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 v7 B6 o2 b; }' Y! W6 r: Y1 v  全省2022年工作动员大会上,省委聚焦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提出实施“十大创新”行动计划,将加强“科技研发创新”摆在首位。这不仅体现了省委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个走在前”的重要指示要求、争创一流工作业绩的信心和决心,更是对全省上下加快提升创新能力的一次有力动员。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省科技厅牵头,会同相关部门研究起草了《科技研发创新2022年行动计划》。借此机会,我结合文件起草情况,介绍一下2022年科技创新重点工作:
    ) P. i" s; s( Y. X1 J* i

    ) N: }( N! ?6 J& r+ j  U' d

      Q( U1 Z# v  z8 m$ K8 r0 U6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I+ A3 [, {& v/ Z: E" j

    1 @8 f1 u2 i2 b3 X2 ]( H6 m+ |  一、持续提高科技研发投入
    ! x: l' |1 G& v  q5 {  去年,省级科技创新发展资金增长10%,为全省科技创新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全社会研发投入扭转了连续两年下滑的局面,2020年度达到1681.9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30%。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世界首套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统成功下线;全球首款“国密算法高抗冲突物联网安全芯片”面世;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燃料电池智能雪蜡车亮相冬奥会;2个1类新药、2个中药新药获批上市;世界首座四代技术高温气冷堆核电机组并网发电;柴油机本体热效率首次达到51.09%,再创世界纪录。2 |5 m; k  n! `( u
    * W( l; U% F6 @8 w6 I' J  Z, K
  •   今年,省级科技创新发展资金要在2021年基础上再增长10%,达到145个亿。重点做到三个聚焦强化:一是聚焦强化基础研究策源能力,我们计划启动省基础研究十年行动,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碳中和、海洋科学等领域,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基础研究项目。二是聚焦强化产业关键技术攻关,我们梳理了“十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问题清单,在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氢能等领域,组织实施100项左右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实行“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推进,加快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三是聚焦推动科技赋能产业发展,在公共安全、高端芯片、智慧农业等领域,再启动一批“技术攻关+产业化应用”重大科技示范工程。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产业攻关,对已突破“卡脖子”技术,转向大规模产业化的优质项目进行全要素赋能支持。充分发挥产研院、高等院、能源院作用,对建设以来的成效进行全面评估评价,催生重大科研成果,解决产业发展难题。! H% o1 b4 I3 {0 R9 c) Q

    9 x/ Q! w$ T( y3 d0 C. \
  •   二、强化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布局9 i# P0 o+ D" N) M8 v
      2021年,我省创新平台建设提速。国家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获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数量位居全国前列。2项大科学装置纳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实现历史性突破。“1313”实验室体系不断健全,6家省实验室获省政府批复。省级创新创业共同体发展到31家,备案新型研发机构356家,初步构建了独具山东特色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 B- |: [: d% i: Y3 V
    5 ]" |$ g& S3 v' q
  •   下一步,一方面,我们将积极争取更多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在我省布局。整合国内涉海优势创新力量,全力争创海洋国家实验室。力争在分子与纳米探针、矿山岩层智能控制与绿色开采等领域,获批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争创盐碱地综合利用、体育等领域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对新升级的国家级创新平台,符合条件的、省级科技创新发展资金给予1000万元经费支持。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培育一批国家战略科技后备力量。出台支持省实验室建设发展的若干措施,在高标准建设现有6家省实验室的基础上,再新启动4家省实验室建设。优化整合农业、医药卫生等领域省重点实验室,在前沿交叉学科新建省重点实验室20家。聚焦我省“十强产业”重大发展需求,再布局新建3至5家省级创新创业共同体、30家省技术创新中心、2至3家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同时,将发挥现有平台载体作用,加快中科院济南科创城、中科院海洋大科学中心、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岛)、未来网络研究院、量子国家实验室济南基地等建设。5 v9 }1 H+ R$ W  j
    % Z; [& O7 @8 c* ^$ l% E, ]
  •   三、培优做强科技创新主力军/ a- Y, s' Z8 C2 d
      近年来,我省创新主体不断壮大。2021年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达到2.89万家,居全国第三位;高新企业技术达到20180家,增幅超过了38.2%。今年,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4 z2 {; t3 ~3 u3 M! v7 ]% f
      一是着力加强孵化载体建设。聚焦专业化、平台化、一体化,开展链式孵化载体体系建设试点。加强孵化载体绩效管理,评选50家左右的品牌孵化载体。依托省级以上高新区等创新载体,新建一批开放式大学科技园,依据建设发展绩效,给予每家省级开放式大学科技园最高1000万元奖补。二是着力壮大科技型企业队伍。完善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政策体系,打造科技型企业培育升级版,力争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3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3万家,培育科技领军企业200家。三是着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实施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支持2000家左右科技型中小企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建设省级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为全省企业提供增值服务,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四是着力提高科技金融服务能力。推动“创新创业共同体验”活动常态化,完善“数据增信+产业信任”金融创新模式。支持金融投资机构建立适合科技成果特点的资产评估方法、金融产品和服务。强化科技保险保障,对科技型企业购买的产品研发责任、关键研发设备、创新产品质量等科技保险产品的保费,按照一定比例进行补贴。
    7 p7 x0 e& k, X0 h; z

    3 ?  S- i7 S* G1 r
  •   四、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0 {7 M) I6 l+ r  c+ q
      近年来,我们按照抓战略、抓改革、抓规划、抓服务的定位,持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努力培育全国最优的创新生态。2021年我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2564.92亿元,同比增长31.27%。( D- M0 T5 j4 j& x+ f! p% v; J3 a
      今年,针对创新活力仍显不足的问题,我们要抢抓我省被科技部列为全国科技成果评价改革、科技奖励改革、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改革试点省的难得机遇,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构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和人才评价机制。实施“揭榜挂帅”升级版(2.0版),探索推动技术总师负责制,试点推行“赛马制”。针对成果转化不够畅通的问题,我们将支持省属高校及科研院所建设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加强国家、省级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引进培育一批高端成熟的技术经理人团队;鼓励高校院所探索建立“概念验证中心”,布局建设一批中试示范基地;推进省技术成果交易中心实体化运营,打造技术要素市场生态服务体系。针对科技合作水平有待提高的问题,我们将启动高端创新资源服务山东计划,建立全省科技合作重点需求清单,支持各市与中科院、工程院和重点院校精准开展高层次合作项目,符合条件的将纳入省重点研发计划予以支持。高水平谋划组织国际科技交流活动,支持科技型领军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参与重大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大科学工程建设,布局建设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和基地。
    6 G3 [0 d; P2 x

    0 t. x* `+ c2 |
  •   下一步,我们将在强化政策落实和提升政策执行力上狠下功夫,通过建立省委科创委牵头抓总,各成员单位高效协同的工作机制,确保科技研发创新行动计划重点任务不折不扣落地落实。我的发布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s0 s1 M5 z8 t8 M, T  D: m. o9 ~
    ! r1 I# [5 U& _6 D" k! b
  •   现在回答记者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新闻机构名称。# {$ U! d, \: E) h5 _
  • 中国新闻社记者  F) r, c1 |8 q1 R* [( ]6 V
  •   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定不移强化科技创新,其中“四个一批”中明确要搭建一批创新平台。请问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在这方面有什么措施和打算?+ R/ [  O# v% |% C2 [4 P/ i& d4 ?

  • . U! x# g5 S$ J  }) L6 T
  • 山东省发展改革委总经济师 王晓燕! y6 E2 k2 [: ~. Q. H
      打造高能级创新载体,构建完善创新平台体系,对于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围绕提升科技自立自强水平,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省发改委坚持产业需求和问题导向,面向应用基础研究、行业共性技术、企业创新主体等3个关键环节重点发力,建立了涵盖源头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等全链条的创新平台体系,对全省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X1 e4 K% f" x' s0 N) p

    & ^7 h  V2 l4 G6 S. r4 Q/ @
    $ f5 C: R7 h* q- ^& o( h7 D" y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G* F8 s/ X: e* A
      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持续加强与中科院、清华大学等大院大所沟通合作,推动大科学装置落地山东,其中2项大科学装置进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实现历史性突破。大科学装置是提升国家原始创新能级、解决重大关键问题的重要平台。省发改委作为全省大科学装置建设的主管部门,将牵头做好各项前期工作,与项目单位、有关市和省有关部门,全力落实土地、资金、配套设施等建设条件,争取2项大科学装置尽早启动建设。同时,按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的要求,着力构建“装置+园区+集群”的发展模式,加快高端人才集聚和重大科技成果落地,切实将科技研发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实现承担国家战略任务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良性互动、有机结合。
    . W( L5 c* B. E! ^# N
    & R* T* L; o2 O7 U6 m* @
  •   在行业共性技术创新方面,全力推进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布局,带动整合行业上下游企业、高校院所科研力量,开展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2021年,我省先进聚合物、海洋物探装备等9个工程研究中心纳入国家新序列管理,数量居全国第2位,有力支撑推动了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比如,山东农业大学牵头承担的土肥高效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近3年累计支撑开展重大技术研发项目315项,有63项重大创新成果实现转化,缓控释肥技术在全国30多个省(市、区)、7150万亩土地应用推广,作物平均增产10%以上。下一步,围绕更好发挥工程研究中心“桥梁”作用,一方面,积极指导9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制定三年行动方案,推动承担国家重点研发任务,加强与国家双创示范基地、行业龙头、高校院所密切协作,整合形成创新创业创造新优势;另一方面,加快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优化整合,推动省级工程研究中心提质增效。
    - F5 u$ G0 y5 Q" j$ ^

    $ M3 H. |, ~. `" D* w. V, D8 ]
  •   在企业创新主体培育方面,积极引导企业自主创新、加大投入、凝聚资源,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技术中心体系。截至目前,全省拥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881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96家,总数居全国首位。2021年,196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累计研发经费投入860亿元,新申请发明专利2.9万个,带动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近1万亿元。下一步,围绕落实省委、省政府“三个十”重大部署,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再布局建设100家以上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争取新增5家以上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同时,支持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聚焦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重点领域,大力实施一批核心技术攻关项目。4 Z* n& @- t, |; @' y* E

    9 e8 t7 s3 o7 r- q/ i& k

  • 6 X! Q1 ]2 D0 o" k% i大众日报记者

    ( y# Z& R) Z) m) Y! a/ {7 o; |* ~' S6 h6 T: S, D# B
    请问山东省高校在聚力做强科技创新载体方面,有哪些创新举措,谢谢。
    ' ~7 ]& l4 |, I* g) C# g
  • # z+ @) }% u2 p! Q- W. n7 w! ^
  • 山东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 白皓/ L, [2 @, G6 U! P+ j9 \# a8 G

  • 0 [. g' Q; v1 g$ g6 y8 o9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t! ~) \0 G* n
  •   全省高校全面贯彻落实全省工作动员大会精神,深入实施科教改革攻坚行动,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不断增强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聚力做强科技创新载体。( R. m2 a+ t% ~% T1 p6 Q  D% o
  •         一是实施学科尖兵梯队培育计划,为我省科技创新提供高水平学科支撑。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打造引领全省高校学科发展的“尖刀班”和“突击队”。实施一流学科建设“811”计划,厚植已有数学、海洋科学等8个现有国家一流学科竞争优势,建强10个冲击“双一流”的潜力学科,培育建设10个左右学科。推动建设学科形成大团队、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培养一大批一流人才。
    ! d* e# O7 N- J+ h7 t1 t
  • , z/ a4 F1 l7 |1 F+ f
      二是实施人才高地建设计划,为我省科技创新打造高水平创新团队。依托高水平学科和重大科研创新平台,面向全球引进一批大师名师、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深入开展科研基础人才培育,立足人才成长链前端、人才金字塔塔基,坚持以才育才、以才引才,组织实施“高校青创团队计划”,建设一批高校青创团队。加大博士后资金投入力度,支持高校加大博士后招收数量。优化省政府公派出国留学项目,优先支持急需学科领域骨干教师到国外高水平大学进修。
    3 f% c' ?6 k9 N% \% ^  三是实施人才培养平台建设计划,为我省科技创新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部署,增设急需紧缺的新兴交叉专业,着力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新工科专业,开设精准医学、生命科学等新医科专业,布局种子科学与技术、生态修复等新农科专业,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健康管理等新文科专业。重点支持4所左右高校申报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支持6所左右高校申报硕士学位授权单位,支持50个左右硕士学位授权点申报博士学位授权点。鼓励省管国有大型企业、省内“链主”企业与高校共建专业、研究平台,共同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享创新成果,构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政府等多元主体参与、产学研用一体化合作模式。; A9 C( }+ u+ C

    # Q- t9 P7 r" L9 F  四是实施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计划,为我省科技创新筑牢源头创新根基。充分利用国家加快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机遇,整合我省高校战略科技力量,组织高校牵头或联合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等高层次科研创新平台。主动服务经济需求,分类建设一批高校实验室和高校重点实验室,加快形成高水平学科全覆盖、创新能力强、有力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高校实验室体系。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深化高校同科研院所、行业企业、产业园区合作,产出更多高质量科技成果;大力培育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推动大学科技园区建设,拓宽成果转化渠道,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1 F7 p0 V, u6 u1 l! O  H
  • - @/ y1 L: Q5 v0 h3 S# C( U; t
  • 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9 J( |. E7 B& C4 }" s$ N
      制造业创新中心是《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五大工程之首,是国家重点打造的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我省在推动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聚力做强科技载体方面有哪些成效,下步有何举措?" A$ g3 S! D, ~1 p: N! O
  • ( J! o8 [+ u! Y: v% ~0 e" L
  • 1 D6 J2 Z! ^9 I0 d

    ' _3 |$ N( Y7 m# `. p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一级巡视员 罗新军, J- w  i% _# \1 I0 F
  •   近年来,省工信厅紧紧围绕重点产业链布局建设国家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一是先后争创了国家先进印染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全省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累计达到2家,仅次于北京、广东,与上海、江苏等省市并列全国第3。二是围绕重点产业链加快布局建设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先后认定建设新型纱线及面料、体育用品、绿色海洋化工、工业固废资源循环利用、超高清视频、环境控制节能技术、轴承等22家省制造业创新中心。新培育制氢储能、车联网智能化应用等20余家,形成了梯次合理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建设体系。下一步,省工信厅将坚持“存量+增量”并重的思路,一方面充分发挥已获批的国家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作用;另一方面,突出重点、梯次培育,构建认定一批、培育一批、储备一批工作格局。5 j8 }- D  I4 L4 [1 a

    ' b; ?* t. J- _4 z

  • 1 B9 v' Z7 h8 ?, B: U/ h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7 L3 o& D" ^" m7 X9 a* |. I: ]
  •   国家中心方面:一是高标准建设国家先进印染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督促两家中心尽快落实技术开发、测试验证、中试孵化、成果转化等方面的设施条件,列出技术攻关清单,实行靶向突破。二是瞄准工信部公布的36个领域,进一步发掘筛选我省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和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力争我省在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方面进入全国第一梯队。7 p4 {( q6 u0 p* L9 y3 V& O% G8 z
    6 Y6 N# T8 I# N! i7 ?& ^3 p
  •   省级中心方面:一是围绕42条重点产业链,加快布局省制造业创新中心,打造重点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平台,为产业链协同创新提供支撑。二是充分发挥已建成的22家省制造业创新中心作用。围绕各自产业链以突破共性关键技术,加速科技成果商业化和产业化为目标,积极发挥创新资源整合、共性技术研发、创新服务平台、领军人才培育等方面的作用,激发创新内生动力,发挥在产业链协同创新方面引领作用。三是引导尚未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地市依托本地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尽快实现零的突破。
    ! H! D6 o! J  k! Z( z+ V  谢谢大家!
    $ _; P* I2 n) w! k9 ?+ _) ?- t4 @
  • 山东科技报记者+ O; ]" R8 P8 f  c1 M* K6 j
  •   请问,今年省财政对于支持加强科技研发创新有哪些重点工作安排?
    & i: Y  h/ j/ |/ T
  • ; G  E4 T. ~, g: H5 X
  • 山东省财政厅副厅长 孙庆国9 F6 [# N3 X8 U- O
  • 4 O7 }" f8 ^$ W* w3 `& k: `
      2022年,省财政将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十大创新”决策部署,将支持科技研发创新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着眼“四个面向”创新需求,聚焦“四个一批”创新重点,加力推动科技投入再增长、配置再优化、活力再激发,为深入实施科教强鲁人才兴鲁战略、推动更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撑保障。  r1 w% k# R7 s( M; ~6 C9 s6 ~

    1 e* B( R( ~* M& E# `2 X- \  H  D

  • + w# ^+ W, K& ?% w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4 ?* c* x7 g; [+ X
  •   一、加大投入保障,增强创新动力。在收支矛盾极为突出的情况下,省财政坚持将科技创新作为战略性投入和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2019年以来,省级对科技创新连续保持高强度投入,2021-2022年两年,省级科技投入再逐年增长10%,2022年达到145.2亿元,是2018年的4.5倍。年度省级科技资金将全部用于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创新项目实施,持续优化全省创新资源布局,集中财力办大事,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等重大战略实施提供有力科技支撑。9 F! d6 o0 P+ \9 Z* H+ ?
    6 U  r" u" B1 [& X9 Q; @
  •   二、优化资金配置,提高使用绩效。9 \& |. h9 G! ?, ]: q
      按照省级科技资金管理要求,积极配合省委科创委办公室以及有关创新职能部门,着力优化年度科技资金配置,全力保障省委省政府重大创新任务和重点创新项目实施。一是聚焦提高研发投入。认真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企业研发财政补助等税收优惠、普惠政策落实落地,切实发挥好财税杠杆作用,引导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同时,加强风险补偿、贷款贴息等财金政策联动,打造更加丰富多元的科技投入方式,带动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二是聚焦做强科技载体。以更大力度支持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等高能级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壮大“1+30+N”的新型研发机构体系,支持省级开放式大学科技园建设,推动加快塑成聚集人才、引领创新优势。三是聚焦培大培强企业主体。强化财政政策前端引导,完善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财政政策体系;支持领军企业牵头实施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牵头争创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着力打造山东科技企业创新标杆。四是聚焦促进成果转化顺畅有效。扩大财政股权投资实施范围,加速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支持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推动转化落地一批科技成果;实施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绩效考核奖补,壮大技术转移人才队伍,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质量和效益。% Q) U6 \2 B3 g7 @8 O* e7 I) ?
    & @8 D$ {! c9 f5 L  F
  •   三、完善经费管理,持续激发活力。近年来,我省深入贯彻中央关于深化科研经费管理以及扩大高校院所科研自主权等改革精神,结合实际有序实施了“完善科研经费管理19条”、“松绑+激励20条”、“包干制”试点三轮改革,着力做好“放权、激励、服务”三篇文章,构建起了符合创新规律的科研经费管理机制。今年,我省还将出台进一步改革完善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政策措施,实施以信任和绩效为核心的科研经费管理改革,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经费使用自主权。我们将联合有关部门,持续加大工作督导力度,推动项目单位全面落实各项改革举措,最大限度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充分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
    & |( \; K: n6 k  再次感谢您对财政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 |' X4 n9 Y" |- y4 r$ H8 Z

  • * W! y5 N" i$ `: o
  • 科技日报记者
    5 \  W& j0 x. x% b9 v# ^5 k
  •   刚刚提到,要抢抓山东省被科技部列为全国科技成果评价改革、科技奖励改革、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改革试点省的难得机遇,构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能否具体讲讲如何开展这项工作?  G- f0 u/ B1 C0 v+ n

    ( S% i8 l3 a. a! z1 m3 ]
  • 唐波
    / q5 O/ c7 M) Z1 Z/ [/ g4 K  [& g6 _9 }4 ]7 e$ M- R* w( j7 x
      科技成果评价是科技活动的重要指挥棒。只有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才能更好地激发创新主体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推动产出更多高质量的科技成果,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深度融合,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 g6 d5 p: @/ S7 _4 u7 J

    / @. w3 s8 @) I% H3 T6 I
  •   2018年以来,我省以制度创新、流程再造为抓手,持续攻坚科技评价制度改革,相继出台《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坚持以思想破冰引领科技创新发展突围,用改革创新的办法攻坚克难,把破“四唯”融入项目、人才、平台“三评”改革全过程,以科技创新质量、绩效、贡献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加快构建,科技创新生态全面优化。我省的“三评”改革经验得到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同志批示肯定,牵头获国家科技奖数量连续三年位居全国第四位。这次科技部支持山东同时开展多项改革试点,也是国家对山东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充分肯定,对于山东科技系统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精神和视察山东重要指示要求,实现“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三个走在前”都将起到重要推动作用。6 J# z/ n3 L1 Q

    . o, Z% J3 _. u3 d7 g2 g8 u
  •   下一步,在科技成果评价改革方面,我们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解决好“评什么”“谁来评”“怎么评”“怎么用”的相关要求,从评价标准、评价主体、评价方式,以及如何在项目管理、人才评价、平台建设、成果转化等工作中的应用,进行系统设计。将坚持科学分类、多维度评价,健全完善科技成果分类评价体系。此外,我们将注重强化科技成果转化的应用导向,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推动实现科技成果评价由市场来“唱主角”。科技奖励改革方面,我们将坚持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评奖机制,完善奖励提名和评审机制,提高奖励质量,优化奖励结构,发挥好科技奖励“风向标”、“指挥棒”的导向作用,营造有利于高质量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的创新生态,激励广大科技人员勇担使命、潜心研究、创造价值。科技人才评价改革方面,我们将根据科技部关于科技人才分类改革评价的部署安排,深入分析我省科技人才所属领域与岗位特点,探索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社会公益研究等不同类型人才创新活动的评价指标、评价方式。通过建立更加有效的科技人才发现、培养、使用和激励等方面的评价机制,营造更加有利于科技人才成长和服务重大科技任务的创新环境,力争探索形成在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 v: b% c- c' S* J/ `
  •        最后,我们也衷心希望新闻媒体朋友们一如既往地关注我省科技创新,给予更多宣传和报道,进一步营造有利于我省科技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谢谢大家!4 Y3 ]; ^7 E$ @6 a1 @: A

  • 1 ^- E9 I: e/ T0 Q# y+ {
  • 宋德印: q. m" c2 o; V
  •   记者提问就到这里。如果会后记者朋友还有其他要采访的内容,请联系省科技厅办公室刘凡子,联系电话:51751025。* K% N9 k9 Q' v" V  X' t
      本次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 C' K5 X& b% e. s6 ?( V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 r* \6 Y& E9 k* Y. k7 ]查看原文:www.52ocean.cn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靶诘主
活跃在2021-7-1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