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信息来源:深圳市人民政府
: O. r. N$ r" k' o- m8 n% P
- d) _5 ~/ q) K( s2 ]9 _8 e深圳市入河(海)排放口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我市入河(海)排放口管理,保障河流、湖库及近岸海域水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深圳经济特区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深圳市行政区域内入河(海)排放口的备案和监督管理活动。 本办法所称入河(海)排放口,是指向江、河、湖库及海洋排放各类生产和生活尾水的口门,不包含船舶排水口、未混入生产和生活尾水的雨水管网排口。其中,向江、河、湖库排放的,称为入河排放口;向海洋排放的,称为入海排放口。 第三条 生产和生活尾水,是指经过生产和生活使用或净化处理的废污水、再生水、农田退水等,不包括建筑工地施工排水。 根据排放的尾水水质及用途,入河(海)排放口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一般入河(海)排放口:排放的尾水水质达到环境影响评价审批要求和地表水Ⅴ类标准,包括工业企业、水质净化设施、养殖和农田入河(海)排放口。 (二)重点入河(海)排放口:排放的尾水水质达到环境影响评价审批要求但未达到地表水Ⅴ类标准,包括工业企业、水质净化设施、养殖和农田入河(海)排污口。 (三)生态补水口:城镇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排放的尾水水质达到地表水Ⅴ类标准后,经补水泵站或重力流补充至周边水体,作为生态用水的入河排放口。 (四)异常入河(海)排放口:未经备案,且在一周内出现2次及以上(非同一天)水质未达到地表水Ⅴ类标准的排放口,包括混入生活、商业或工业等各类废污水的雨水管网排口、直接排放各类废污水的排口,以及因临时应急需要而设置的排放口。 第四条 市生态环境部门统筹全市入河(海)排放口的备案和监管工作,负责制定相应的工作程序、技术规范等文件。 市生态环境部门派出机构负责权限范围内的入河(海)排放口的备案工作,及时将有关情况报送市生态环境部门,并负责所在辖区入河(海)排放口的监管,具体包括: (一)督促排放口责任主体履行日常管理职责; (二)按照属地管辖原则定期开展现场巡查; (三)对已备案排放口的设置情况开展监督性检查; (四)依法查处非法设置排放口及违法排污行为。 市生态环境部门及其派出机构应当加强重点入河(海)排放口、生态补水口及异常入河(海)口的现场巡查和监督检查,对排放水质进行监测和评估。 第五条 水务、规划和自然资源、市场监管、交通运输等相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入河(海)排放口的监督管理。 第六条 设置或使用入河(海)排放口的单位是入河(海)排放口的责任主体。2个及以上单位共同设置或使用的,为共同责任主体。 责任主体应当按照本办法要求做好入河(海)排放口的备案和日常管理等工作。 第七条 市生态环境部门及其派出机构应当按照“一口一档”原则开展入河(海)排放口档案管理工作。 第八条 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入河(海)排放口监督管理,对违法排污行为进行举报。 第二章 备案管理 第九条 新建、改建或扩大入河(海)排放口的,责任主体应当在项目建设之前向有权限的生态环境部门申请办理入河(海)排放口设置备案。 需要申请办理环境影响评价手续的,责任主体应当在办理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或备案的同时办理入河(海)排放口设置备案。 第十条 建设项目需要报国家、省或市生态环境部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或备案的,其入河排放口的备案由市生态环境部门受理;其他建设项目入河排放口的备案由市生态环境部门派出机构受理。 入海排放口的备案由市生态环境部门受理。 第十一条 申请入河(海)排放口设置备案的,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入河(海)排放口备案申请表(设置类),主要内容包括:责任主体基本信息,入河(海)排放口的名称、地理位置、分类、污染物浓度及排放量等信息; (二)入河(海)排放口设置论证报告或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三)生态补水的来源说明(限生态补水口备案); (四)承诺书。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已经对入河(海)排放口的建设进行充分论证的,责任主体无需编制前款第(二)项所要求的入河(海)排放口设置论证报告。 第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不予备案: (一)拟设置的入河排放口位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 (二)拟设置的入海排放口位于海洋自然保护区、重要渔业水域、海滨风景名胜区、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及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海域的; (三)拟设置的入河(海)排放口可能导致水域水质达不到水功能区管理要求的; (四)其他依法不得设置的情形。 第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责任主体应当向原备案的生态环境部门申请变更备案: (一)责任主体发生变更的; (二)重点入河(海)排放口的排放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Ⅴ类标准,需要变更为一般入河(海)排放口的。 申请变更备案的,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入河(海)排放口备案申请表(变更类); (二)承诺书。 第十四条 已经备案或审批的入河(海)排放口停止使用的,应当在停止使用之日起1个月内向负责备案的生态环境部门申请注销备案,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入河(海)排放口备案申请表(注销类); (二)停止使用的证明材料,包括拆除并复原前后现场影像照片等; (三)承诺书。 第十五条 入河(海)排放口备案材料符合要求的,受理部门应当在受理后3个工作日内予以备案。 备案材料不符合要求的,受理部门应当在受理后3个工作日内书面告知,并说明理由。 第十六条 市生态环境部门及其派出机构应当在完成入河排放口备案后15个工作日内将相关情况通报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 第十七条 本办法第十一条、第十三条、第十四条所规定的《入河(海)排放口备案表》《承诺书》等文书格式,由市生态环境部门统一制定。 第三章 日常管理 第十八条 一般入河(海)排放口责任主体的日常管理职责包括: (一)对排放的尾水自行监测,每月至少1次,发生水质超标、排放口塌方等异常情况的,及时向所在辖区生态环境部门报告; (二)开展日常巡检与维护,确保入河(海)排放口口门符合设置要求、监测点位无损坏; (三)向水功能区排放尾水的入河排放口,其责任主体应当于每年1月底前向所在辖区生态环境部门报告上一年度排放情况,已经按排污许可管理要求上报年度排放情况的,无需重复报告; (四)定期检查标志牌,及时制止损坏标志牌的行为。 第十九条 重点入河(海)排放口责任主体的日常管理职责包括: (一)对排放的尾水自行监测,每月至少2次,发生水质超标、排放口塌方等异常情况的,及时向所在辖区生态环境部门报告; (二)开展日常巡检与维护,确保入河(海)排放口口门符合设置要求、监测点位无损坏; (三)向水功能区排放尾水的入河排放口,其责任主体应当于每年1月底前向所在辖区生态环境部门报告上一年度排放情况; (四)定期检查标志牌,及时制止损坏标志牌的行为; (五)负责排放口整改和溯源,确保排放水质符合要求。 第二十条 生态补水口责任主体的日常管理职责包括: (一)对排放的尾水自行监测,每周至少1次,发生水质超标、排放口塌方等异常情况的,及时向所在辖区生态环境部门报告; (二)开展日常巡检与维护,确保入河(海)排放口口门符合设置要求、监测点位无损坏; (三)向水功能区排放尾水的入河排放口,其责任主体应当于每年1月底前向所在辖区生态环境部门报告上一年度排放情况,已经按排污许可管理要求上报年度排放情况的,无需重复报告; (四)定期检查标志牌,及时制止损坏标志牌的行为。 第二十一条 生态环境部门应当对异常入河(海)排放口进行巡查监管,具体要求如下: (一)对混入生活、商业或工业等各类废污水的雨水管网排口,督促责任主体通过雨污分流等措施及时恢复其正常排水功能; (二)对直接排放商业、工业等经营性活动废污水的排口,依法关闭拆除; (三)对直接排放生活污水的排口,督促责任主体将其接入污水管网; (四)对因临时应急需要设置的排放口,督促责任主体在应急结束后立即将其恢复原状。 第二十二条 入河(海)排放口的责任主体未按本办法要求履行日常管理责任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深圳经济特区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进行处罚。 第二十三条 市生态环境部门负责统一设计、安装入河(海)排放口标志牌。标志牌应当包含入河(海)排放口基本信息,设置相应的二维码供信息展示和公众监督。 第四章 附 则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实施前,已经依法取得设置审批的入河排放口,其后续管理按照本办法的规定执行;本办法实施前,未依法办理设置审批(或备案)的入河排放口,责任主体应当在本办法实施后3个月内向生态环境部门申请补办备案手续。 第二十五条 深汕特别合作区范围内入河(海)排放口的备案和监督管理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由市生态环境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自2022年1月20日起施行,有效期3年。 关于《深圳市入河(海)排放口管理暂行办法》的政策解读为规范我市入河(海)排放口管理,统筹入河、入海排放口管理体系,保障河流、湖库及近岸海域水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深圳经济特区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规定,深圳市生态环境局于2021年12月30日印发了《深圳市入河(海)排放口管理暂行办法》(深环规〔2021〕3号)(以下简称“《办法》”),自2022年1月20日起施行,有效期3年。现就《办法》解读如下: 一、编制背景 入河(海)排污口是污染物进入江、河、湖、海的最后一道关口,管理好入河(海)排污口对保护水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办法》施行前,入河排污口管理主要依据水利部的《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2004年印发,2015年修正)。自2018年起,指导入河排污口设置的职能自上而下从水行政部门移交至生态环境部门。然而,生态环境部和广东省尚未更新出台入河排污口管理相关规定。同时,为完善入海排污口管理,《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提出“探索建立入海排污口分类管理制度”。针对上述情况,《深圳经济特区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自2021年9月1日起施行)第五十六条、第七十二条等对入河排放口和入海排放口的管理作了原则性规定。 为细化落实《深圳经济特区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有关条款,先行探索符合深圳实际的入河(海)排放口管理方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规定,深圳市生态环境局编制了本《办法》,以推动建立权责清晰、监控到位、设置合理、管理规范的入河(海)排放口长效监管体系。 二、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本《办法》共4章、27条,包含入河(海)排放口的定义、分类、职责分工以及备案管理、日常管理的具体要求,在国家和广东省现有相关规定的基础上,作了以下探索和创新: (一)创新提出“入河(海)排放口”的定义,并明确其具体范围 根据传统环保观念,无论污水处理至多高标准,只要排放至水体,均称为“排污口”。然而,我市绝大部分市政污水处理设施出水已达到地表水V类及以上标准,如再将其排放口称为“排污口”,不仅与现状不符,同时也容易造成群众误解。因此,本《办法》将“入河(海)排污口”改称为相对中性的“入河(海)排放口”。 同时,本《办法》明确界定了入河(海)排放口的具体范围。水利部的《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规定“直接或者通过沟、渠、管道等设施向江河、湖泊排放污水的排污口统称为入河排污口”,但未明确什么是“污水”,导致入河排污口的范围不够明确。对此,本《办法》第二条规定“入河(海)排放口是指向江、河、湖库及海洋排放各类生产和生活尾水的口门”,并在第三条提出了“尾水”的定义,从而界定了入河(海)排放口的具体范围。 (二)对入河(海)排放口实施分类管理 本《办法》第三条根据排放的尾水水质及用途,将入河(海)排放口分为一般入河(海)排放口、重点入河(海)排放口、生态补水口、异常入河(海)排放口等4类。对不同排放口,本《办法》在第四条和第二十一条提出了不同的监管要求,并在第十八条至第二十条要求排放口责任主体履行相应的日常管理职责。 (三)统筹管理入河排放口和入海排放口 入河排放口和入海排放口在管理上存在许多共同之处。因此,本《办法》创新整合了入河排放口和入海排放口的管理要求,同时又依据有关规定对两者进行区分管理。 (四)结合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排污许可管理要求,减轻入河(海)排放口设置单位的行政负担 入河(海)排放口的设置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内容,在办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手续时已经予以考虑。因此,根据《深圳经济特区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第五十六条和第七十二条,本《办法》规定入河排放口设置实施备案管理,无需再进行审批,并规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已经对入河(海)排放口的建设进行充分论证的,责任主体无需编制入河(海)排放口设置论证报告。 同时,结合排污许可年度执行报告要求,本办法规定一般入河(海)排放口和生态补水口无需再报告上一年度排放情况。 三、问题解答 (一)《办法》将入河排放口设置从“审批制”改成“备案制”,是否放宽了排污口的设置门槛? 根据《深圳经济特区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第五十六条,本《办法》规定入河排放口设置实施备案管理。这主要是由于办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审批手续时已经考虑入河排放口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因此办理入河排放口设置手续时无需再进行审批。但是,本《办法》仍规定在办理入河(海)排放口设置备案时需提供入河(海)排放口设置论证报告或者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以确保入河(海)排放口的建设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得到充分论证,并在第十二条规定了不予备案的情形。因此,本《办法》从避免重复审批、优化营商环境的角度出发,减轻了企业办理入河(海)排放口设置手续的行政成本,并未放宽入河排放口的设置门槛。 (二)为何把地表水Ⅴ类标准作为入河(海)排放口的分类依据? 首先,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当水质达到V类及以上标准时,地表水就具备了一定的环境功能。其次,根据广东省生态环境厅相关指引,在入河(海)排污口实际排查整治工作中,对排放水质劣于地表水V类的排口,需对其进行溯源,查明是否存在违法排污问题。因此,本《办法》依据地表水Ⅴ类标准,在第三条中将一般入河(海)排放口和重点入河(海)排放口予以区分,同时将未经备案且在一周内出现两次及以上(非同一天)水质未达到地表水Ⅴ类标准的排放口认定为异常入河(海)排放口,要求责任主体按照第二十一条要求进行整改。 (三)向什么部门办理入河(海)排放口备案手续?应当何时办理? 第一,关于备案受理部门,本《办法》第十条进行了规定:对入河排放口,其所在建设项目需要报国家、省或市生态环境部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或备案的,其入河排放口的备案由市生态环境局受理;其他建设项目入河排放口的备案由市生态环境局相应管理局受理。对入海排放口,需统一向市生态环境局办理备案。 第二,关于办理时间,根据本《办法》第九条,应当在入河(海)排放口所在项目建设之前申请办理入河(海)排放口设置备案。同时,为了减少企业奔波,本《办法》第九条第二款规定,对入河(海)排放口所在建设项目需要申请办理环境影响评价手续的,其责任主体应当在办理环境影响评价手续的同时办理入河(海)排放口设置备案。 另外,对本《办法》实施前未依法办理设置审批或备案的入河排放口,《办法》第二十四条规定“责任主体应当在本办法实施后三个月内向生态环境部门申请补办备案手续”。其中,对已按要求办理环境影响评价手续的,结合第十条要求,其入河排放口的备案补办手续统一由市生态环境局各管理局受理。 (四)办理入河(海)排放口设置备案时,是否需要提交设置论证报告? 根据本《办法》第十一条,当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已经对入河(海)排放口的建设进行充分论证的,只需提交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无需再编制入河(海)排放口设置论证报告。除上述情况外,办理入河(海)排放口设置备案时仍需提交入河(海)排放口设置论证报告。 / n" f$ Z* a" a
* 转载请注明由“海域海岛环境科技研究院” 或公众号“海洋开发咨询”编辑与整理。文章用于学习与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8 n0 j3 X$ x+ e. C9 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