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一条跨越时代的历史长河,一段波澜壮阔的奋进历程。' I; [8 }8 s1 b6 A2 s. H! M( u# E
) W/ k. b. L1 w% b6 i1 c5 \
2 y- d# R$ v( |$ c翻开共和国史册,我们会看到一串怎样的自然足迹?
# [' H$ `% r5 i$ j& p7 |8 R$ e6 {- o. h9 @7 A
3 A0 y& h: s( [9 R1 J3 C" T这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实现历史性跨越的75年。* p# c7 }" |5 A |5 ?& ]: A! y
8 S9 I' }( S% v9 h7 V4 h$ }
% _. p+ j2 ?' a! ?5 e0 B4 c8 e这是与经济社会共振、与国家发展同行的75年。8 r, v2 ?/ P" Q. n A5 g
, f f# o! B/ c0 F& H1 n$ V5 Y" r
% _( m; L: d- I, i- E0 r3 E
这是严守资源底线,统筹发展、保护与安全的75年。
' I1 a* ?* A8 Y/ L/ }
0 C7 Q# v1 F" a
6 }) M' T% f4 D' K, R0 L& e8 B这是贴近千家万户、支撑各行各业的75年。
! C, s2 p1 E$ F: K( K2 b; `0 G7 Y- M
* T' s# M* i4 z7 m5 ?
这是机构从分散走向统一、向着治理现代化迈进的75年。
/ \; W& m" D0 Q7 v+ f7 D. W7 u+ i/ [) H( [# @# w( M( q% V
3 G. x; q7 M1 X1 V4 t, Y j回望这段奋进历程,在建设、改革、发展各个历史时期,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自然资源事业。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谋划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新篇章,开展了一系列具有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并专门就自然资源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新时代自然资源事业立好“航标”、架起“灯塔”。
8 M) O+ o9 a8 J. i" O, D1 [/ C回望这段奋进历程,自然资源事业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胸怀“国之大者”,牢记初心使命,合着共和国节拍律动,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牢牢立足“两统一”核心职责,行改革之道、创务实之举、开创新之门,严守资源安全底线,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维护资源资产权益,为大国发展守护资源命脉,为强国复兴澎湃不竭动能。
# V! p7 U$ I3 e; ^% P% ~ \2 g2 N" d" a
; \0 J1 W* _ e75年深刻变革,缔造市场配置自然资源新制度,激发自然资源事业活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9 e; p9 V" e5 F3 d
# D% f W: R) q0 y7 _" d6 E W* D
1949年的新中国,百废待兴、百业待举。. s0 u; F# v, H- f+ u3 q
' Z5 F+ A7 x' B8 F5 Q$ w0 V
6 s; X7 c3 P8 d. m1 ?
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号角一吹响,土地、地质、测绘、海洋、林业等战线便闻令而动,迅速投入新中国建设热潮。( W' b% c+ x1 r
3 Y- k( Z& y7 S: _% s5 M. s! R
0 e$ [7 d( @2 g) P* `% d5 V1950年土地改革、平顶山煤田会战、1954年北京坐标系、建设国有林区和森工企业、1958年开展第一次全国海洋综合调查……为新中国农业生产发展、工业化建设、大江大河规划治理、大型水利水电建设等提供了及时有效的保障。
3 m7 m" ^3 k; Z0 z- L1 N. H
1 M% t8 f$ ~% p( b; o
/ G7 [# m& |2 v6 }/ C" \) m1 d当时间的齿轮转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再一次唤醒中华大地。从此,一次次“摸着石头过河”,一次次“敢为天下先”,推动着自然资源事业在改革开放中逐浪前行。3 L6 x2 @, l) x% j% x; t$ ^+ T- n2 U
5 }- q \& s2 K
% O/ v7 y9 H- b3 w) B1 {2 }- o打破计划经济,创新资源配置,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 d0 e6 K+ F. `! k: I2 C* f$ V9 @1 l/ W
. I; B0 h9 W L! l0 g _春雷一声震天响,清风数拂天下春。改革开放打开了中国繁荣发展的大门,也推动了中国土地使用制度的破冰。/ H3 J% T0 Q% D6 G( m, q) Z, H" w" H
1987年,深圳敲响新中国土地使用权拍卖“第一槌”,被称作“是中国土地使用开始进入市场经济的标志”。随后,宪法、土地管理法相继修改,《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出台。上下结合的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打出了一套漂亮的改革“组合拳”。$ g8 J2 M; Z! e* L7 k' |& f' N
+ \6 |' u. \$ B" ~( N4 Y2 V
: K/ B+ {4 o6 `: E从国家根本大法到土地管理基本法,寥寥数语易动,却根本改变了传统的土地使用制度。从此,国有土地告别了“无偿、无限期、无流动”,开启了“有偿、有限期、有流动”的新纪元。
- b+ ]2 B: U7 c9 f j9 ~$ V. O# Q# ]" j9 x* E' g
W D: G3 T/ n! |
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开始在土地资源配置中发挥作用,从“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给发展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 O' @$ s% m6 Z$ O8 R+ ^+ ~
( h. X, `; V4 A( `% v, [1 |
! J) u+ T: t @2 j7 a土地市场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日益壮大。从最初沿海地区试点土地有偿出让到全国普遍展开,从商业用地“招拍挂”到叫停经营性用地协议出让、工业和经营性用地全面“招拍挂”,从一次性出让到弹性出让、租让结合、“标准地”出让,从土地计划管理到下放用地审批权、实行“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从线下交易到网上交易、云上“土地超市”……6 a# l3 G, O' r ?
G6 R, t/ p' c8 _
- K( ?2 i8 y T* r; b
市场化配置的每一次创新,推动着土地市场逐渐走向成熟,形成了包括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出租、抵押、作价出资在内的多层次市场体系。如今,随着土地二级市场建设、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深入,“同地、同权、同价”的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正在形成。
6 x% f F, V" X5 L8 H" b- k$ n. H5 m+ d0 b, i* Z
- Z5 z% t* v9 l2 m% B9 O" x
土地这个大市场,犹如魔方一般,撬动了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旧城改造、小城镇建设以及房地产、工业、旅游业等各行各业发展,支撑了世界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工业化进程。& j8 d t) D f1 f
/ H" A* Q" [8 B" g7 B, s/ y0 u9 h: H: P3 \- I. I5 j
在步入新时代的今天,它依然以巨大的能量支撑着新型城镇化、乡村全面振兴、城乡融合发展,推动着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j8 b. ]0 Q) Y7 y! H0 j3 f
+ _$ _9 E8 g5 |% K" P& H3 G
! N, S: f" J, R, D1 o1 Q* O矿业、海洋市场的能量,同样激荡着发展的主旋律。 L5 ~: e; ?" S4 w
. v4 d0 U: G3 p* J' n, y
. @" ?3 [$ s- m. ]4 o3 ^% u) r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随着1999年海南东方不磨金矿面向全国进行探矿权公开招标、2000年浙江海盐敲响全国采矿权出让“第一槌”,2002年海域使用管理法和2010年海岛保护法施行,一系列政策制度迅速跟进,中国的矿业市场和海洋市场也茁壮成长。9 H7 \) e3 Q( q7 T+ ^: @) q, ~
- D" a7 U4 C4 I, F9 I. L$ \
" g% Q ?& I1 T) s+ g i. z3 g3 m$ E# M6 z5 [6 Y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四川盆地普光油田、渤海湾南堡油田……一批又一批找矿重大突破实现;海洋油气、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海洋生物……一个又一个新兴海洋经济业态蓬勃发展,不断厚植我国经济家底。
- Q2 j! B% q6 ]9 C+ r' |8 ]3 t d8 R1 h$ Q" Z* z; h9 {
5 P7 v0 M- H3 H6 H, H) q, r& z
2019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路线图”,要求深入推进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改革。& U8 q" V0 g& `9 E c
2 \& n! m* l" k3 G6 H f
0 H- i. O( L6 B# v按照顶层设计,自然资源部不断深化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着力构建全国自然资源大市场。眼下,土地、矿产、水资源、森林、草原、海域等资源有偿使用的范围还在扩大。
( c) F& E! ~, v5 w0 @0 \6 e& s& w( ]$ ~- t. ]7 h2 q
) r. n; L! U2 R( K
江西九江创新出让自然资源优质“资产包”;宁夏探索开展农垦国有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内蒙古采用挂牌方式出让国有未利用地使用权;江西瑞昌勇当“净矿”出让先行者;江苏、浙江、海南等试点“立体用海”“净海出让”……
. E/ v5 ]" x5 ^0 O
2 O0 F, k( |) i5 K6 ~) L0 p2 l- ?& ]9 S
回望75年,在改革探索中成长起来的自然资源大市场,以巨大“吸附效应”,源源不断地为强国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 _4 Z, q4 E' L' g1 I7 _ O. Z/ h! e/ r, i5 S
6 ]; A$ R- w2 u- Z3 s" o% O
端稳能源资源饭碗,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为祖国多找矿、找好矿、找大矿——9 Z0 l: F9 @( L8 K8 {. q3 l# C
) l k( b( W! {/ l$ {% f; j1 F# H9 z: }* l
1950年2月,毛泽东写下“开发矿业”四个大字。6 }) J Q4 @9 j) Y# r
% Z1 ]& N' Q( K6 X. T/ {/ I6 f5 Z+ P8 C- f% |) w/ y
在“开发矿业”的号召下,我国一方面抓紧恢复原有的矿山生产,一方面组织地质队伍通过地质勘查摸清资源家底。大庆油田、平顶山煤田、邯邢铁矿、胜利油田……一批大型煤炭基地、钢铁基地、有色金属基地、化工矿山基地先后建成投产,我国实现了从矿产资源家底不清到世界矿产资源大国的飞跃,快速推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
. q' v! X' G- \) y7 N4 Q4 j# w0 ~/ h. x; P% C7 e
, v) \- H, ] f$ c$ u: ]5 A6 ~2 P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工作重心的调整,地质工作进入改革转型新时期,历经多次改革调整,确立了“以地质找矿为中心”的方针。“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三光荣”精神支撑着地质人攻坚克难、拼搏奉献。云南金顶铅锌矿、攀西钒钛磁铁矿、甘肃金川镍矿、河南栾川钼矿、广西下雷锰矿、新疆罗布泊钾盐……有力保障了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对能源矿产的巨大需求。% i* g; e: ^$ W- | d
' w- f* ?9 i0 ^" s) a
) ^$ Z z: B$ x; g. p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自然资源部积极践行“两山”理念,全面启动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完善矿产勘查开采管理制度,激发矿业市场活力。绿色勘查、绿色矿山建设、矿山生态修复取得明显成效,不仅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矿产资源保障,探索出了一条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新路径,也为构建全球矿业命运共同体和矿业高质量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 Q- d$ T( ^5 `* U5 p, r Q9 n; I- Y# i$ f
, N) f3 j/ J x
2022年10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回信指出,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要求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大勘查力度,加强科技攻关,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发挥更大作用。4 ]6 }" j( h2 d! z: a% \# a9 T
$ f3 z& _4 W1 O7 i2 p& h1 w7 A( W5 }3 H
' x" t' m& g7 R1 X2 N: o
总书记的嘱托是指引也是动力,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注入了更强动能。
* P2 b$ g3 I* ?6 s) X
( H3 J0 A9 t7 _1 o
% h, @ Z, a3 o ]2023年,全国新发现4个亿吨级油田和4个千亿方级气田,钨、钼、锑、晶质石墨、磷矿等矿产的优势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锂、钴、镍等矿产取得重大找矿突破。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全面实施绿色勘查,建立健全绿色矿山建设标准体系,目前全国已建成国家级绿色矿山超过1000家、省级绿色矿山超过3100家。( r+ s' s _ J, b1 q
. d0 W3 |7 d$ K3 K" C2 J: U$ E3 }
. E8 E$ \' U- ?0 z0 r中国矿业正向着绿色、安全、和谐、智能、高效的现代矿业不断迈进……
) ^/ E7 y x: B i1 D( p, @! ]: S8 t) B9 Q
! ^) h- `' A0 i {& x( w$ g深耕蓝色国土,孕育蓝色经济增长极,陆海统筹推进海洋强国建设——
/ z) C7 m* l" S$ ?$ M6 R4 U
0 S4 C1 d3 P1 S3 w/ m O
& C p# M0 I' C1 a* f向海图存、向海图兴、向海图强。
: s6 w% C) y: E( K( ]; r& J4 f* g) n: y
% ^( e7 d, I# ?6 ~2 T这是一场从零起步的跨越式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海洋力量十分薄弱。直到1978年,我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也只有60多亿元。
8 n8 `& I2 f- c* f: S. g! j& c0 D1 x5 z2 Q; r& j& Z/ t
# N+ L" V% P( K' }' `1 V
在改革开放大潮推动下,我国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海洋生产总值2002年突破1万亿元,2017年突破7万亿元……2023年已跃升至9.9万亿元,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达8%左右。
1 M$ \8 Z( Q; r: R2 q/ E. M8 \: b$ V+ [1 x3 `4 Q8 v4 T
/ c1 J8 d# i# L( R9 b4 a& E8 S
这一贡献的背后是海洋强国建设战略的全面推进。
* B- z) S V; t4 [: e* `8 V0 R& x4 M, t( X6 O8 N. \
3 O H) J5 [8 }0 K
2012年,我国海洋事业发展迎来重要时点。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海洋经济发展前途无量”“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 k6 z! G3 B5 C: G. h+ i& N& z
* u$ m0 @: }: f R+ f: ^! U; n! i4 Q4 n( ?8 \
作为主责部门,自然资源部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等方面,全方位推进海洋强国建设。( K1 G( l$ p# c3 D! e1 p
. ~* ]* n/ ^3 W3 F) i
5 i9 Y6 s- o8 [1 D0 H“发达的海洋经济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撑。”从海上油气成为国家能源重要增长极,到海洋工程装备总装建造能力进入世界第一方阵、海水淡化工程规模达到252万吨/日;从自主研发的海洋药物占全球已上市品类的近30%,到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海洋微生物资源保藏库……我国海洋经济已形成包括15个海洋产业,以及海洋科研教育、海洋公共管理服务、海洋上游相关产业和海洋下游相关产业在内的门类齐全、结构完整的海洋产业体系。海洋经济在“稳增长”和保障经济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n# q# X C0 l
0 i! U( e+ s" I+ N+ s% _
$ d0 F- R- B% _: g
“要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海洋开发总布局之中,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我们积极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目前陆海统筹的海洋空间规划体系逐步形成,“海域、海岛、海岸线全覆盖”“用海行业与用海方式相结合”的海洋空间用途管制制度逐步建立。与此同时,严格围填海管控和无居民海岛保护,全面划定海洋生态保护红线,海洋自然保护地面积达9.4万平方公里。组织实施“蓝色海湾”综合整治、渤海生态修复、红树林保护修复、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等重大项目。实施蓝碳生态系统调查监测,逐步摸清我国蓝碳生态系统碳储量本底和碳汇潜力。不断加大海洋污染防治力度,全国近岸海域水质持续向好。! o, `: g' b; l# k$ A7 E3 u
0 ~" I! Y9 x& f" G( G9 t
) N/ k$ f" ?/ ]0 p0 G5 y) b
“要坚定走人海和谐、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我们积极参与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等倡议和行动。《“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设想》《“一带一路”蓝色合作倡议》等海上合作取得丰硕成果,“蓝色伙伴关系”机制更加成熟、合作更富活力。“数字化深海典型生境”等大科学计划纳入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倡议,我国在国际海底区域已拥有5块、面积达23.5万平方公里勘探矿区,成为拥有矿区数量最多和矿产种类最全的国家。: h# M$ y7 G2 e2 A& U, Y
& U ?! G. C% y# Q9 d8 b# ]: Q3 h* p5 |. @
守正创新转型,测绘地理信息“两支撑、两服务”水平不断提升——0 Z" R8 a3 i) X/ E& {$ I9 F1 Q
2 e% n# P+ S, k/ D1 i
$ f/ ?; _& t0 M4 s( |: z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
- |4 o4 r2 P( P) i: I- P4 I" U/ {: L
( @' A8 d& s) S# y3 g" p
这是一段用改革创新书写的光辉历程,闪耀着“热爱祖国、忠诚事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测绘精神的传承,不负习近平总书记给国测一大队老队员老党员回信的殷殷嘱托。
4 U7 z0 P4 S$ F* ~" m4 L$ R% V+ d1 v7 k/ M
6 h7 R5 i: s- ]; h% n
75年来,从“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民生”,到“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各行业需求,支撑自然资源管理、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测绘地理信息工作主动顺应发展新要求、人民新期待,不断健全保障服务体系,产品种类日益丰富,应用场景越发多元。( g% u( G; \3 Z$ d" A2 a
' a9 k& N2 x/ Y! l# Q
" c% T E3 d0 W h从1954北京坐标系、1980西安坐标系,到与国际接轨的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从第一代测绘基准网,到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基于北斗的全国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一张网;从优于1米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覆盖全部陆地国土,到1∶100万、1∶25万、1∶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覆盖全部陆地国土并年度动态更新;从纸质地图绘中国到实景三维看中国……经天纬地的表达“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 d9 l4 H9 {* c! E* s" O: S6 o! a7 K% A! _; A' [& Z
9 i1 r1 A4 b' Z% n$ S. P: I/ d
新表达催生新服务。从提供单一纸质地图、基础数据到提供测绘地理信息综合服务,从服务农业、石油、土地、水利等传统行业到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数字经济、智能交通等新领域,测绘地理信息服务深度融入经济建设主战场。% o$ O' x, k& N& Q2 B8 Q6 U7 K
+ f* h! I* ~% u M O( d1 \9 f3 [ S
9 m6 T5 b- q; A1 w+ F
无论是西部大开发、雄安新区建设、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奥运会、世博会申办等重大活动开展,还是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南水北调、“神舟”飞天等重大工程建设,地震、洪涝、森林火灾、疫情防控等抢险应急,测绘地理信息保障从未缺席。
! B) d3 i5 c8 K k' j4 j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融入自然资源事业发展大局中,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构建中,测绘地理信息作为新型生产要素,释放出了新的强大潜能。7 ]( I0 f" R9 [; ]# M9 R6 d
! J/ X& [$ t. r: f7 K3 Y% r* d0 A
# \' I4 T8 S. m& e; u2 M
从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到统一确权登记,从审批提速提质到督察执法效能提升,从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建设到自然资源三维立体“一张图”建设,从地灾防治到海洋管理等等,测绘地理信息技术推动自然资源管理不断走向“智治”。$ G5 Y% u L/ M3 d, `8 S& J
, x* y' ^. h/ d$ y5 C8 p
" E$ d2 ]+ _% l9 g! C3 Z$ F
加快推进实景三维中国建设,有力支撑数字经济发展、数字中国建设,给人民生活带来更多美好。测绘地理信息让社交、出行、旅游、餐饮、购物等更绿色、更便捷,历史建筑、文物保护等有了“3D档案”,“铁公基”建设、城市智慧管理、低空经济、智能驾驶、智慧港口、智慧农业、数字文旅等也有了统一的时空基底。
6 g7 d1 ^9 [ t1 W: n
: ?8 @, X- I# x' D: k% d$ d& Q" I+ z5 q/ a7 s
保障之路再回首,每一步都离不开科技创新——
5 M/ ]( @( v8 Q! ~
# S4 ~) y5 k2 R9 |4 d1 ]: @! e/ b( R; @, M2 E6 Z; L1 P2 [9 K0 \
“把我国建设成为科技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梦想,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之殚精竭虑、不懈奋斗。”
, C4 {$ m4 [7 m6 D1 D6 l% z
, ~6 P2 F) b3 G# G# s! \( V5 W a3 m1 {
“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5 D7 a% `8 d0 w7 l F+ t/ J( W E1 e. \/ P2 K; i
4 ^$ b3 v$ Y+ j/ f/ u9 R- R% {
1965年,毛泽东在井冈山上写下“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如今,这一梦想已成现实。5 n% K$ a7 K7 A2 E& r
7 j }" u7 T5 C/ \# K% j5 w
- V; C$ Q5 m, H1 T2 H0 L+ y, T. l( ]! o
75年来,自然资源人“上天、入地、下海、登极”,在助力建设科技强国的道路上奋力奔跑,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1 K: J# W& r0 ?5 @$ W% m6 z2 q+ Q) D
: z, Z) L/ `% N- `
/ u7 H5 j1 V) g- [从1975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再到今天以自然资源部为法人或牵头主用户的在轨陆地卫星15颗、海洋卫星11颗,形成了多要素、多尺度、多载荷、系列化、业务化稳定运行的卫星观测体系和全球覆盖能力,一双双“天眼”记录着山水林田湖草的点滴变化,在云端守护着美丽中国。
, O* P9 G$ B5 q) f% c6 t' s5 Q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向地球深部进军是我们必须解决的战略科技问题”。从2001年在江苏省东海县实施第一口大陆科学深钻,成功深入地下5158米,到2018年“松科二井”钻深达到7018米,再到2023年首个万米深地科探井开钻、“奋斗者”号探秘万米深海,从“解锁”深层页岩气田,到成功在海域试采可燃冰……在“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天鲲号”“地壳一号”等一批海洋重器和地质勘探重器支撑下,我国“向地球深部进军”的探索不断向前,新突破也不断传来。/ f1 n3 A4 V$ Z3 h4 C( n' o+ E
6 {+ Y& C7 J, w, J
珠峰,地球之巅,见证了我国测绘工作者攀登科技高峰的勇气。从1975年到2005年,中国测量觇标一次次竖立在珠穆朗玛峰顶;2020年,我国测绘人用国产测绘仪器、自主研发的 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精确测得珠峰最新高程8848.86米。从最初的大平板、经纬仪、小笔尖,到今天的测绘卫星、航空摄影测量飞机、无人机、探地雷达;从以光学仪器为标志的传统测绘技术体系,到以航空航天遥感、卫星导航定位、地理信息系统为核心的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再到以数据管理智能化、信息服务网络化、信息应用社会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我国测绘生产力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
# J2 h' I. `9 v1 N3 m5 K5 T* m2 H# |5 P; c( p; Y- ?* p4 M
8 n2 R/ P* d/ e. h
南北两极,“科学试验的圣地”,也是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宝库。1984年,我国第一支南极考察队成立。邓小平同志在考察队出发前,挥笔写下“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吹响了“向南极进军”的号角。1985年,我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在南极洲建成。2024年,我国第7座极地考察站——中国南极秦岭站建成。; D* k2 j! E/ K3 O. e8 H5 A8 J
+ o4 Y N T% {# A
40年来,我国极地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航行在大海之上、冰雪之间的极地考察船,也从“向阳红10”号、“极地”号、“雪龙”号到“雪龙2”号不断升级换代。今年6月,新一代破冰调查船“极地”号交付。目前,我国已实现了破冰船队、雪地车队、固定翼飞机、多个极地考察站的立体考察。中国不仅持续组织开展南极考察和北冰洋考察,还成为亚洲首个驾驶破冰船到达北极点的国家。
- D1 V) v1 d3 ]" [1 `' e+ `回看保障发展这一路,向上的每一步,汇聚了自然资源人生生不息的创新与奋斗,也镌刻下一个又一个助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自然高度。
+ Z4 {5 d) m5 v0 m* F8 G3 t75年执着坚守,心怀“国之大者”,筑牢安全屏障,保护和永续利用自然资源,支撑美丽中国建设# k2 J; e7 l8 F3 l7 h
) ~ O- X/ u# A
1949年3月,党中央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平。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9 n6 O& R: F+ p
7 w& M9 v8 l0 B- e" @, N0 q Q
& ]' r; e. g4 K
75年来,一路赶考,一路探索。新中国从一穷二白逐渐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与国家发展同行,自然资源部门统筹发展、保护与安全,为祖国守红线、守底线,为祖国繁荣富强打下坚实资源基础。2 }5 n& v6 @1 _: C
" ]' y1 a4 ?/ A+ z% {+ e
& y8 d) i. P& Z
守护粮食安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管护——
% B# y$ e* ]5 H8 F
% c# w. Q, n& |$ r. S O+ j5 P# B6 f- @2 T% \, Y# |% w1 W5 l
夏去秋来,一处处“大国粮仓”生机勃勃,希望的田野上,新的丰收正在眼前。
3 j0 e1 r( O; x) \' r, {$ N- x
. I6 h8 W5 r6 ~# m1 [9 ]+ u5 e+ s6 S$ l* v5 J+ C1 c R0 S4 E
回望1949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仅1.13亿吨,人均仅209公斤原粮,吃饭问题是头等难题。
% o, J0 R. v; d# f; P) U75年来,从解决5.4亿人的吃饭问题到解决14亿多人的吃饭问题,从大规模的垦荒辟地到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从湖北监利设立第一块基本农田到对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红线,从单纯的数量保护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管护,从土地整理、土地整治到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不同历史时期,面对耕地数量急剧下降、质量不断下滑和耕地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形势,耕地保护制度不断探索、完善、深化。
4 L; p6 @! m( E6 g" o
2 _" \' [9 Z2 d2 G5 S/ L- U8 H( }3 o6 a5 @; l5 M, }- B+ r
) Z; ?& Q% d7 a) E" l! d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加强耕地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绝不能有闪失”“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时时告诫、字字深重,源自对粮食安全这一永恒课题的清醒认识。
9 o" D# v# w0 T/ v" E8 Y
7 v$ K( J) K( e1 X) m3 N
% ]+ s, T2 p" H: C0 T$ H. S/ ]“要像保护大熊猫那样保护耕地,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自然资源部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用途管制,规范占补平衡,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2021年以来,全国耕地总量增加1758万亩,实现连续三年净增加,遏制了耕地持续多年减少的态势。特别是2023年,南方省份净增加739万亩,扭转了耕地“南减北增”局面。8 ?% J N/ t) p" ~* P2 G
' K0 w% c: m9 o, Q3 y' ]3 m# M: [1 F2 f5 s8 j! j' t4 T
“耕地红线不仅是数量上的,而且是质量上的。”改革占补平衡管理方式,改“小占补”为“大占补”;健全补充耕地质量验收制度,优化后续管护机制;加强补充耕地质量刚性约束,完善补充耕地质量验收办法,严格质量审核把关,确保补充耕地可以长期稳定利用、补充耕地质量不低于被占用耕地的质量水平;加强补充耕地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和后续培肥管护,持续熟化土壤,提升耕地质量,稳定耕地利用。/ \( P3 C3 u, _
* H' b. E1 g+ b- \# `& f
& r3 \4 u$ G; o* J5 K; |+ J' Q
“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全面压实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责任。”耕地保护党政同责“首考”全面落地,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奖惩机制初见成效。地方党委和政府逐级签订耕地保护责任书,对突破耕地保护红线等重大问题实行“一票否决”,考核结果成为领导干部综合评价、政绩考评、审计问责等的重要参考。推动粮食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促进耕地南北空间格局优化。
7 T$ T4 ]$ A) }0 @& ]1 |: P9 G+ p7 U( M4 b- a3 \ d
. c, Y" h2 D B: w5 e
经过艰苦努力,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从当年几亿人吃不饱到今天十几亿人吃得好,有力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 f6 a' P3 [* y4 a3 k" Z9 H" E% ?
5 d7 S( w- Y! K8 c9 Y" F; Y1 s% z4 y0 [& ~* c
筑牢生态屏障,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5 A' U; W) O3 m+ R5 I
1 c+ m. \ m* L7 ]4 T# m
# R5 L7 {: j/ d' E时光如梭,沧海桑田,碧波万顷的湖,壁立千仞的山,奔腾不息的江河,正一日日变着模样……
& P0 V H6 v# ?4 j% K: {2 t0 i, S: }1 M! z7 u8 y' J! g3 [. F+ Y
; B3 T8 F/ w$ N% I# P) _; t6 Q75年来,我国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经历了由单一要素向系统治理转变,由工程措施为主向自然恢复为主转变,由末端治理向全链条管理转变,由依靠财政向多元投入转变,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取得明显成效,祖国大地生机盎然,创造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绿色奇迹。
4 D0 z" w! j* O1 _0 @, y$ y/ ~; U0 X5 d/ B
( }6 j: `: c' I/ a2 _# B: P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理念,坚持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初步形成有规划引领、有制度保障、有资金支持、有基础支撑的新局面,为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四个重大转变”作出应有贡献。
1 D5 K- S" E2 d/ `. P( L* m( @我国建立了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体系,确立了“三区四带”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明确了49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总体布局,从山顶到海洋、从高原到平原、从国家到地方谋划生态保护修复“蓝图”。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健全国家公园管理体制,设立三江源等第一批国家公园,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 [( T* i& G$ \2 ^7 T* U
$ ], o/ e! F- H6 k# W6 S! n8 D我国编制实施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及专项建设规划,持续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不断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全国实施52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修复治理面积超过1亿亩。“三北”防护林工程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立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先后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中国山水工程”入选联合国首批十大“世界生态恢复旗舰项目”,中国的绿色发展之路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智慧与力量。) h" H, T) u: B2 U2 E
坚持陆海统筹、河海联动,“厦门实践”以“星星之火”逐步形成“燎原”之势,“十三五”以来,全国整治修复海岸线近1680公里、滨海湿地超过75万亩,红树林面积增至43.8万亩。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十三五”以来,整治土地378万亩。我国推进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十三五”以来,完成废弃矿山治理修复面积超过450万亩,美丽中国大步向前。
, q$ B. c6 V: n0 L# W/ l8 l5 u, w' t! N# _5 E. J
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自然资源部守护绿色发展的根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不断呈现新的精彩……
' \2 |& L2 X" |3 t) e) H- a# D$ l
; ^1 p7 s$ o: a( ~& H* j6 G6 Y& v9 f: q! q
优化国土空间,深化“多规合一”改革,统一行使国土空间用途管制——
' t3 b# k9 ~, U: F: M
( w5 v) F6 Q* S# o; d3 }' N/ C3 j7 F7 F1 }1 j# G
国土是发展之基、生态之源、民生之本。5 S( h4 ~* h5 D
% H# _2 e, E# }) Y# c- z6 D9 J$ |" P3 ^) L% a: }" X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空间规划体系总体上由“分”向“合”逐步演进。1986年土地管理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8年,党中央作出组建自然资源部、实现“多规合一”的重大决策;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五级三类四体系”。至此,“多规合一”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n6 P Q) x, `% N/ a2 K8 c
8 S; w d# _5 _
/ `- r% ]; ^' ~' G8 D9 z. t
从明确思路、制定方案,到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我国完成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顶层设计,确立了国土空间规划在国家空间治理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多规合一”改革以来的首部《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形成国土空间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方案”。“三区三线”全面划定,为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划出不可逾越的红线。“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取得决定性进展,形成法定化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蓝图。. V3 t. s* A3 [
# b1 }( ?+ c n: l' c6 T- ^6 I, d/ t
- _1 Q& z% e U4 ~- f“多规合一”改革激发的澎湃动能,正源源不断注入经济社会发展。截至目前,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总体形成,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总体规划、83%的市级和84%的县级总体规划批复实施,长江经济带等国土空间规划批复实施,京津冀、长三角、黄河流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土空间规划正抓紧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改革取得开创性、决定性成就。) A, ]" Y" |0 k7 R7 o f
( ]- Z; D. v! M q, T2 G( n
- m Z# A1 |1 h" n C, l
实施用途管制,健全开发保护制度,是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的有力手段。从“用途管制”首次亮相于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到1998年修订的土地管理法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我国土地管理的根本制度为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到1999年正式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再到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2018年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赋予自然资源部“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2024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建立健全覆盖全域全类型、统一衔接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规划许可制度”,我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土地到空间的历史性突破,覆盖生态、农业、城镇空间的全域全要素全流程用途管制制度体系初步形成,统一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取得阶段性成就,国土空间治理能力不断提升。0 }4 k- F/ V0 g! N: o7 Z
. b/ H+ d0 z8 [( t+ Y; e! e
2 V ~9 \) f1 k3 y' X7 A0 j
转变利用方式,提升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从源头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
7 }0 R: g9 Q1 c/ K( o3 P; M
: e$ x% K( Q8 q$ {4 t
8 I% ? V8 r3 f- E节约是最好的保护,也是持续迭代的永恒主题。
( C+ X |: d) P9 S; ^% U; v5 ]( ~9 m2 k# ^# d2 z7 Y9 x8 ]$ h
* |9 D- s- b) p/ o
回看75年,从无偿到有偿的破冰,孕育了土地、矿产、海洋市场,也带动了从无度、无序利用到有度、有序利用的转变。这是一条理念在生长、内涵在丰富、路径在拓宽的进阶之路。- Q R3 D4 i1 G# l% v
% W. J2 A7 o0 K2 ~6 W/ b" a
" V1 w0 ~' r4 }( ?9 G( d从“亩产论英雄”到“亩均论英雄”“标准地”,从划定“三区三线”到加强规划实施监督,从开展节约集约用地评价到试点低效用地再开发,从增减挂钩到增存挂钩、“全生命周期管理”,从土地、矿产、海洋到整个自然资源……在国家、部层面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约束下,在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省、市、县创建的带动下,各地节约集约从量的追求转向质的推崇,路径也从“用存量换增量”向“用地下换地上”“用资金、技术、数据换空间”不断拓宽。
1 _* a, i9 M [- s$ [3 p- C5 B1 b
- b |( \' e) q& Z5 u# x" T$ w2 _
建设地下生态智能粮仓、立体式学校体育场,打造立体养殖、多层标准厂房,建构架式风电塔、全地埋式净水厂;城市边角地变成街心公园、停车场、休憩地,农村散乱低效用地和闲置宅基地越来越少,老旧工业区“腾笼换鸟”释放发展空间,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高地在蓝色海湾落成,绿色矿山从节约为先向着智能化迭代更新……/ I1 X7 ]8 ?5 D7 n/ o
( o2 S3 i' P3 J9 p/ l0 Y
. `! U3 J8 g/ T1 L- q/ Q3 Y; W3 v1 }一条条绿色节约通道,汇成新时代资源利用之道。步入存量时代的中国,正向着更高水平的节约迈进。
/ I7 M& K$ {9 C K
# z& v2 t6 k1 \$ ^; Z
O- j, N+ u3 |; M2 g. P. r; |: ?凝聚监督合力,“天上看、地上查、视频探、群众报、网上管”——7 K7 R) [$ J! M3 ?
4 x* h# `( u: C3 M/ ^
0 x" {- I: z |: Y0 D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 o ?5 i. ], ~2 |( F
$ g0 v9 i3 \# g; w3 d }2 [2 {; b8 Z J
“长牙齿”的硬措施,离不开强大的监督力,也离不开科技的支撑。
8 T' f8 w5 }1 j+ `: S! t
e, j6 l1 `: V% b4 v: c
3 F1 F2 e& m- j3 e T% o8 Y调查监测,是自然资源管理的“最初一公里”。为走好这“一公里”,从土地调查、地理国情监测、国土调查到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我国走过了不寻常的历程。2 R$ z8 }, G! {! K( f: z
9 V) c& H8 D2 W
+ {9 Q* c4 ]& [$ Q" p( P$ l# Z( q从1984年开启第一次全国土地调查,到2007年开启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再到2017年展开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自然资源部门全面查清了我国国土利用状况,为国土空间规划和各类相关专项规划提供了统一基数、统一底图。
, |/ C7 J- E5 n0 F1 o/ {7 M( j! o; K% u) |. F) `0 D
; e9 j5 f8 E, b% j" H) f
2018年,自然资源部根据党中央关于建立统一调查监测评价体系的部署要求,在总体设计、标准体系、技术体系、质量体系、成果应用体系构建等方面持续发力,构建起统一调查监测总体框架,为更好支撑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J$ `* l8 A2 x9 J- J7 g
; a7 m0 N( [5 z" m, T3 `4 `; t
- r0 G% t: S, }目前,我国已实现“天上看、地上查、视频探、群众报、网上管”的“天—空—地—网”全天候、全覆盖监管。航天卫星遥感可实现大范围、高分辨率影像数据的定期覆盖,无人机航空遥感平台可支撑局域精细调查与动态监测;基于“互联网”和手持终端的巡查工具,能实现地面场景的快速取证、样点监测。- c$ N1 c+ \; T" v1 u
8 i( A; v+ g+ i) F4 y, W7 M5 A7 q- Q% |2 ?7 I$ E8 P
科技的进步,让“早发现、早制止、严查处”落地有声,也成为督察执法效能提升的“助推器”。
3 K- c; @) q: F5 v4 ]% g& Z% }: R& d
" K! _' D% x/ D9 }8 k
0 V1 R1 P/ f; T# P7 L$ r从2006年机构成立的初期探索,到全面开展土地督察,再到2018年向自然资源督察转型,督察范围由小变大、督察内容由少到多、督察层级由低到高,督察业务体系和制度体系逐步形成,督察效能稳步提升。! C. m, y3 P z1 C/ l4 C
: G n5 j- A5 X7 `/ I
; B" c- K7 b& S在重大专项行动中,国家自然资源督察这支“铁军”充分发挥“派”的权威和“驻”的优势,打头阵、当先锋,全力以赴开展“大棚房”、农村乱占耕地建房等重大专项整治,在严守耕地红线、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整治自然资源领域突出问题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A" [9 g$ X* m: A- e# r
! r" K( m& o7 \# [
: B* X' ~, y% ~! _/ ^近年来,自然资源督察执法持续发力,加大典型案例公开通报和约谈力度,以“零容忍”态度为端牢两个“饭碗”、护航资源安全凝聚广泛共识。同时,着力构建耕地和生态保护“长牙齿”硬措施工作机制,串起系统内审批、监管、督察、执法等全链条、各环节,建立与纪检、组织、审计、公安、法院、检察等部门的贯通协调机制,凝聚保护自然资源的强大合力。, a) U8 C9 k8 h. v/ v1 d! i. G
2 I0 f" M# Q/ b$ @, y, `
A0 y' }8 e7 r7 @6 x' M) R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始终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4 |+ o- z% d! ^; N# @, B/ Q" h
: K* g/ A5 }$ k$ K- U2 U* f/ u$ ]/ M- r. U0 f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给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保驾护航,为了推动机构改革成果转化为自然资源治理效能,自然资源部门始终坚持“立改废释”并举,着力构建完备的法律体系。+ I |6 X$ P, \, G# ? u2 s
7 w* i8 U8 f1 ^/ t* {. ]( F8 K. \" `$ _3 ]7 d
土地管理法、湿地保护法、森林法、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长江保护法、黑土地保护法、黄河保护法……一系列法律、法规陆续发布实施,自然资源法治建设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 @! Q; [8 j2 S' e
; _7 y9 P' z7 G5 w5 H9 b+ c9 d, e7 Y1 o. l
当前,自然资源部还在加快推进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法、不动产登记法、国土空间规划法、国家公园法等立法工作,积极推动修订矿产资源法、海域使用管理法、海岛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矿产资源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 |; Y7 d5 o" C: u+ k
自然资源法治建设向纵深推进,生态文明法治网越织越密。& d2 m8 p- p$ D8 n$ ~. P
/ k* ?8 h! N$ f, f7 N8 a& e6 y9 f3 o1 `: O) O: ?
75年不忘初心,尽心尽力维护群众权益,用心用情筑牢“生命工程”,用行动诠释“一切为了人民”
# ?) ]* T u% y+ @7 ~# r Y# h: Y; s7 ?0 H1 ~' H
民生连民心,民心系国运。
- n3 |7 K5 a( d9 g) g! E2 I5 x q4 q0 n3 z' k: ^
" L% ]: F7 v! ?) m: y% ^- g
75年来,自然资源事业在“摸着石头过河”中起步,于砥砺奋进中开拓,用行动诠释着“一切为了人民”。. _, v' `3 T3 ]2 w- W
1 E6 P y( M% X5 I6 X9 y; E: U# b- y
让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让更多人过上好日子,为人民权益强保障,为自然资源明产权,为防灾减灾筑屏障……奋斗的脚步,走进千家万户,走遍万水千山,标注着始终如一的民生温度。$ h5 w* p) |: b- h3 s
5 T6 _' }. |$ X( h5 ` g4 q* y5 T5 K* s2 Y% W4 [9 s
谋地利,从“耕者有其田”到“耕者享其权”“耕者共其富”——. v7 d/ _* y/ ]0 U- M( r/ _* H. i
" x% U9 O( I! a# n
. L" E* d9 r1 t, P+ G7 P“耕者有其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朴素梦想。
$ O8 h, y- X5 c4 v0 E- F2 z9 X) }$ i k. j+ k0 y* t n' q
( P9 m3 \3 z4 x6 y* b5 s! R20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第一次土地改革彻底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让“耕者有其田”成为现实。1 T# } x7 Y. I$ B( s7 l
/ D8 r% X$ {" j8 v- m$ x4 u: H
- i) W( R; u$ R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的18个红手印,催生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现了“两权分离”——土地所有权与承包经营权分离,激荡着农村经济、农业生产大发展。7 }" r. O* Q) g' {; t+ ~( ^% u
& }; l) `" G$ G
6 l0 W8 J# C# E' T2017年,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再次迎来重大创新——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进一步助推农村集体经济壮大、农民财产权益显化。
0 W% z8 t/ [* Q1 @# O6 c- k* A# q' d
1 C9 ]* }1 n9 |) L' Q3 T* f, H: I% p
耕者不光有其田,还能享其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的新一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则又进一步丰富了“耕者享其权”。+ j9 w3 h" i9 d- O
. ?$ @( y& M! c
: X( I- r: u% U+ b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为“新土改”定了调。% s$ |5 h9 Y3 u4 L7 w+ A, p" f
- ]8 T f H) {6 n
' A& o. c9 A( I1 z8 }, O/ V2014年底,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三箭齐发”,在全国33个试点地区分类进行,正式拉开了“新土改”大幕。
2 E3 R) s7 O. W7 L7 y, Z! U% w
) W" d% ]9 C; R- `7 C
3 D# l! X+ r) t& d; C2015年,浙江德清敲响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第一槌”,贵州湄潭率先在西部地区“破冰”……试点过程中,自然资源部门在“蹄疾”与“步稳”之间寻求着平衡,在推动有效改革与坚守底线之间寻找着平衡。对于看准了的、条件成熟的改革单元,乘风破浪,争取新突破、新成效;对于实在难啃的“硬骨头”,心存耐性,深入调查研究、不断摸索总结。
% N8 Z3 O$ m. B$ |, }) [7 A# I2 D: }- U4 W' ^# p, l; s# p
9 m+ ?0 o% [2 G
2019年,土地管理法修订,试点改革成果以法律形式得到显示与巩固——首次对土地征收的公共利益明确界定;首次明确土地征收补偿基本原则是保障被征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允许已经进城落户农村村民依法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允许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在符合规划、依法登记,并经本集体经济组织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村民代表同意的条件下,通过出让、出租等方式交由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直接使用……% D# w) x2 b& @, h
$ U8 J8 k" G; n
3 z5 M* O p6 d0 z9 y: B. s
法治的力度,也是保障农民权益的温度。/ R/ ^9 A b& }( y" D" @1 d
% b9 V3 n. Q% d9 K! G7 l. y2 n" T
c7 F6 k5 q' a" T R5 f. g
在地方试点积极探索下,在农村不动产统一登记的持续推动下,在法治有力护航下,各项改革均取得积极进展,更多资源资产被激活。1 f* ?" m. w& ~3 b. J% [; @. A
, ]7 W4 u2 H5 i! I! d
6 [! E/ w8 S7 C( e近年来,为加快构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自然资源部门持续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
- y i9 D6 A$ U: u
: }* M8 U% k- L- d" I$ z9 u1 @
2021年,新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增设“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管理”章节;2023年,自然资源部亮出“二三二”原则,正式启动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并联合相关部门出台一系列“护航”政策。
* i6 g) I, h; w/ _8 I
6 \& f9 A# I- G) V; y0 X
, D5 B6 W ~+ J7 D0 X9 J* _' o4 w据统计,2023年全国350个县(市、区、旗)共试点完成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719宗,宗地面积1.31万亩,总成交金额185.2亿元,缴纳增值收益调节金22.98亿元,留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91.76亿元,分配农民个人10.83亿元。! V% L9 Z& u; N( w" U+ G, n! |& E
0 W, } L9 G0 h: R, C
0 Y- m9 {: B3 ]4 J) Q今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
" k8 ?0 ~' r: s& D0 ~' g; ^" s' g) M& C; g2 a: d1 `
" ? H$ V! I* g: x, S4 @- S. ~* V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深化还在继续……
P' M+ o3 Y6 E% I4 f
$ K) U; ]) E9 D7 B6 m2 P
& }8 y$ Y& n" A- O8 ?% d' I; ~1 I: W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75年来,从“耕者有其田”到“耕者享其权”“耕者共其富”,我们看到,土地要素的撬动作用日益凸显,农民的财产性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农村产业发展更旺,集体经济组织更强,农民腰包更鼓、获得感更足……
% b/ F' I3 H% {
! t8 | P5 i; j3 B+ |8 s
7 ~% ?% P8 z( o: N0 B3 S G# A8 l t1 A保安居,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
- H8 Q+ g1 X( b U; P& J$ O! Y/ E
0 a. J0 W s+ L, q
安居,是人民群众幸福的基点。0 N) x! b7 ^3 {: ^& Q3 X5 W' U
1 @0 J; [3 P2 d* X: H9 a. {( r2 Z$ E6 o1 K
回看75年,在城镇化高速推进浪潮中,从草房、平瓦房到筒子楼、单元房,再到如今的商品房,人们的住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1 d3 v4 F4 U4 _0 j; P6 Z' P, [0 ^1 g
( O* {' Y1 A5 v
! @. b( e" c# b4 F1 t* h" D' m: J在人多地少的中国,这个巨大变化离不开土地政策的支撑。
! e9 w6 R9 } n5 E
, |* E: Y$ b2 |+ Y6 E
; v) z4 Y5 J1 y% {* T: u2008年,保障性安居工程作为“扩内需、保增长”十项措施之首被推到了前台。“十二五”伊始,保障性安居工程全面提速,五年建设3600万套,用地如何保障?优先供应、计划单列、按月调度,自然资源部门一项项量身订制的供地政策,让保障房用地“应保尽保”成为现实。
' k4 T/ a8 ]% H# ^* ?5 Z3 d2 n3 \& v' n4 u' u$ x4 ?: S( \
1 H$ j( ~. Y+ Z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房住不炒”定位。党的十九大提出,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L! i6 Z1 F0 r! q
$ p4 u4 \ p7 w% D* p9 ]* H8 u% q0 K8 W# _, h% ~3 @! ?/ J
顶层设计之下,自然资源部门以切实有效的“组合拳”,为住房需求托底:实施分类调控制度,强化供需双向调节,加强国土空间规划,完善土地储备制度,落实“人地挂钩”,实现“精准供地”,探索房地产多元化供地机制,助力“住有所居”的民生承诺落实落地。! d8 A% |% {3 q3 Q$ U# n+ l" }, U& q
3 F9 t- q& }2 c. w
$ K$ ~; v: o. S5 [* Q
不止于此。随着城市更新、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等一系列工作的深入展开,城乡中国被一个个公园城市、城市绿心、美丽田园再次点亮,越来越多的群众不光“住有所居”,更“住有宜居”。' z% q* M( {- [( { f
" G! k$ {( [& {# c
' B6 A6 N! V7 M1 x: i* k4 i助脱贫,让更多人过上好日子——- J- H0 t4 z! g( C2 ?% v c
" u+ e: J" I! c9 ?' P
0 h/ D, \$ j. v' O- c- s: Q, A+ x$ d
回首过去75年,“贫困”的记忆并不遥远。
+ r* l7 L" T2 t. ?6 H5 s- e2 _$ k6 l: v/ }- n0 O
( T5 P8 s! S) J3 F; f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仍有7.7亿。2012年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尚有9899万……8年时间,减贫近1亿人,中国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r4 w1 _8 f' }. r7 }9 b* a
. a- \. F& H6 i2 H! P b; |3 K
. T9 O& ^ c4 }! A: v伟大征程依靠实干担当。沿着政策扶贫和定点扶贫两条主线,自然资源部门“翻箱倒柜、倾囊相助”,以超常规之策,聚全系统之力,助力攻克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
2 @$ I y2 @0 H# e. D5 z: s$ @+ q) Q* ~
* I: {/ J' q8 I% _
脱贫攻坚用地应保尽保。党的十八大以来,自然资源部每年对全国832个贫困县分别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600亩,为深度贫困地区建设用地审批打开“特殊通道”,保障脱贫项目及时落地。: |5 y8 C- H& L1 A2 n1 M6 G* C' ^, {
: S% H1 ?3 Y- Z. u
* j' z! n' y" A, D拓宽脱贫攻坚资金来源。2016年以来,自然资源部两次拓展增减挂钩政策范围;2018年,明确“三区三州”及其他深度贫困县增减挂钩节余指标由国家统筹,可进行跨省域调剂使用。连续三次拓展的增减挂钩政策,为贫困地区提供了4400多亿元的资金保障。
6 A9 m% e/ w& Q; W6 _3 S
9 x! E4 `* S: U/ \
; D1 f" M8 m/ j8 i# T( ]3 t" b9 g开展易地扶贫搬迁,让960多万贫困人口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贵州、河南、湖南、江西……万千贫困群众走出悬崖峭壁上的村子,告别肩挑背驮、天旱断饮的日子,住进新居。2020年,自然资源部加快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的不动产登记,全国258.18万套建档立卡户安置住房“应登尽登”,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
+ ]5 K* T$ v# m6 R! @' a
8 T1 Y/ S' I* p1 C- F$ u B* |" _+ F1 e
支持贫困地区编制村庄规划、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开展农业地质调查,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实施找水打井……
* K8 W. f! F' s- }$ a. e5 n& L2 s* `( N# m
& ~0 n6 B8 m- L0 A1 Q' H) W5 V多年来,自然资源部门从政策、项目、产业等多方面助力全国脱贫攻坚的同时,还以“订单式”帮扶助力江西赣县、兴国县、于都县、宁都县,黑龙江省海伦市、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6个定点扶贫县及乌蒙山片区攻克深度贫困。; x- \- L! N4 H
- t: J6 p, \. F9 M
) H k' l& B4 j3 y6 z* V
当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同样全力以赴。9 W! M4 J6 x+ Q+ W
& V. m; e; }7 M! \
* ]0 J" t9 I( p e2 \4 E2021年起,自然资源部门持续支持定点帮扶县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继续实施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使用、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引领、做好产业融合发展用地保障、推开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用心做好“山水工程”、讲好“两山故事”……一揽子政策举措尽显民生温度,助力各地在乡村振兴征途上攻城拔寨、闯关夺隘。
6 h7 N$ x! L" x0 _; A0 E2 r5 ?* b0 x# B4 N7 _: `& S
+ q) W; D$ {2 r3 _! l, H
明产权,让资源资产权益保护更有力——5 T8 Z7 i/ v1 A# {
. f1 x& h, v1 h0 w" ]: Z
9 J) B3 q+ {7 _) n小小一本证,牵动万家心。$ Z8 V. x; [% N1 H" _1 K
$ f a+ b+ X p& F( R9 P4 w5 u" l
1951年,新中国首本“土地房产所有证”签发,产权守护之路由此展开。$ [/ e( b! M. _0 w3 x& I
0 h( s- K2 l0 T
# u) B" K: r& F$ Z+ H
这是一条串起改革力度与民生温度的时间线。
, r+ v4 y% A2 j3 d
( V7 E0 L; k) E8 n9 A) N! @) r# T/ R m! U) U
从1978年土地“大包干”到山定权、树定根,从土地到房屋,土地证、林权证、房产证,一个个“红本本”让亿万群众安心,但其管理也散落在不同部门,易引发权属纠纷。4 W% u0 A3 k: K6 A
4 ?2 A N( z8 L0 A
7 H2 Y5 I4 z- u/ u- T$ Q2007年,物权法颁布并首次提出“国家对不动产实行统一登记制度”。
' n# f0 E7 \+ L* e T( B: P. s
3 Z4 j8 J, {+ o) M! A9 L2 s; h" M& m9 Q
2013年,我国全面启动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改革。, U) q" A, x1 F* g" T
此后10余年里,从分散登记到统一登记,从城市房屋到农村宅基地,从不动产到自然资源,覆盖所有国土空间、涵盖所有不动产物权的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全面建立,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本的产权改革之路不断向前。
2 a% U6 c7 |( `
* d. u0 Q6 l& z! }从2700多个市县实施登记、交易和缴税“一窗受理、并行办理”到“不动产登记+水电气暖”联动过户,从“网上可办”到“网上好办”“全程网办”,从“全城办”到“跨省办”“跨国办”,从30个工作日到一般登记和抵押登记办理时间压缩至5个工作日内;从“一码管地”到“交地即交证”“交房即交证”,全面推行“带押过户”,房地一体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稳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纳入不动产统一登记……
5 ?- w% `0 [$ k# j* N V- S u7 S1 X3 L) N1 `$ x: ^, A
8 J0 v2 ^) y# w" k# u以人民为中心的不动产登记,拾级而上;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改革,稳中有进。" R' @5 j, g8 [2 b3 [% v' v
2 h* C2 l7 w; r8 N; g% n8 \
6 s! d( S4 u1 m
从2022年12月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率先登簿,自然资源首次拥有“户口”到目前全国200余个重点区域完成登簿;从山川湖泊、水流湿地到自然保护地、无居民海岛……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已覆盖国家公园等重要生态空间和水、林、草、湿、海、矿等各类自然资源。) j( T+ \! f E# U* o% h! a
2 t- g3 ?6 m* j4 |, j: j9 d
: L$ u$ o2 B, |7 l
与此同时,自然资源统一调查评价监测、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试点、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等工作有序推进,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体系更加完善。& _# n% a0 |$ C0 M! U# ]
3 H- w# N' Q& `9 u6 [9 T. Q5 Q: c* ?# s7 ]! ^' h
2021年,自然资源部首次代表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情况,向全国人民交出了一份“明白账”“放心账”。& L5 j9 I- I+ J6 m* Y& B
2 I- ]4 E! h* p& y9 y
5 ~8 q' f6 b& `
2020年起,自然资源部连续四年发布43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路径持续拓宽。5 { V# S }7 x9 f" L' T: Y
8 R$ y3 l5 `' m) B3 X" ^9 o
) @* h/ E' e9 L1 s" \2 W0 a2 F v/ [( e从内陆到沿海,从梯田到草原,从盐碱地块到高原湖泊,从废弃矿山到戈壁荒滩,“生态颜值”与“经济价值”同频共振,越来越多百姓通过特色种养、生态旅游、精深加工、生态金融等活了“脑袋”、富了“口袋”。- s" y+ A& K8 H, D' p- s' M/ u
3 L: P, d% }3 ~: X% \
) N k/ h" ~. A9 `产权之路在延伸,“两山”之路在拓宽。, x, W) q9 F- r9 [! d- E, Z4 `
4 r8 _$ |. W1 c% J: l1 `, U( N0 T' b' Z2 h
防灾害,把“生命工程”筑得更牢—— c s, k! d; A' F
+ j+ Z9 @4 [9 {! Y5 d: ]9 p4 r$ y2 T9 M1 r/ Y
孕育中华民族的这片土地,有着富饶丰盈的物产,也饱经自然灾害的考验。9 ^" }- }$ I A! v" d l
; h$ B+ h5 T5 `* n$ C
$ O* T8 J' y$ G$ \9 U+ o
灾害如大考,有备才能无患。5 Q$ H) U. r/ Y. `+ U+ M3 c% B" d
" X- f5 r$ ]/ K$ I& b1 p2 J. U0 {3 P. t
为了打好地质灾害和海洋灾害的防灾避险“主动仗”,全方位织密监测预警防治安全网,自然资源部门时刻不忘“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化为“事事心中有底的行动力”,持续加强制度、机制、体系建设,接续实施一个又一个防灾减灾工程,实现了从“救”到“防”、从“人防”到“人防+技防”、从单一部门到多区域多部门联防、群测群防的转变,推动着灾害防治水平更进一步、守护群众安全能力更胜一筹。
* a; j0 ]1 ~, n$ [6 k1 ~$ j t4 z3 r) |
4 M3 l. {0 Z `人防体系建设愈加牢固。全国26万余名地灾防治群测群防员,在最困难、最危险的环境中筑起地灾防治“第一道防线”,帮助受灾群众及时转移避险,彰显了地灾防治的社会力量。
3 Y9 [! }( F2 Q
2 [) @8 h% W, ~( e) r, i9 g9 x
技防体系建设愈加智慧。目前,我国已查明27万余处地质灾害隐患,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地质灾害气象风险的预警体系,先后在全国6.6万余处重要隐患点安装了北斗位移监测等自动化装备。同时,强化地质灾害综合遥感识别、提高高风险地区1∶1万调查覆盖面,强化风险调查成果在国土空间规划和各类工程建设专项规划中的应用,从源头上避免和减轻风险。启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实验工作,覆盖5.6万处地质灾害隐患,并持续推进“隐患点+风险区”双控管理试点。
@! L4 z3 ?4 r3 x; M* L* z. L( O/ r. w; l- E: ~# k
- s! H6 f n5 {5 Q" l u9 i7 h
陆上要防,海上也要防。
2 [: l9 B) _" M; O' j) j+ [
- A! S! L% N h: C+ w/ j
5 S; Z3 p, G+ F% I; j7 i7 O6 O3 H针对海洋动力灾害,自然资源部门组织开展了风暴潮、海浪、海啸、海平面上升等灾害调查和风险评估,划定海洋灾害重点防御区;针对海洋生态灾害,注重源头防控、前置打捞开展了黄海跨区域的浒苔绿潮灾害的联防联控;持续推进国家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建设,实施海洋预报“芯片”工程,自主研发的“妈祖”系列预警报模式实现业务化运行,海洋预报和防灾减灾水平不断提升;强化海洋灾害应对和调查评估,组织实施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等措施,筑牢海上安全“蓝色防线”。3 m4 w- ]: y. i" ]
* c m% q" n P! e, O6 W3 G( w' a% o8 e! n' W
2023年,全面完成第一次全国海洋灾害风险普查,新增9个岸基观测站点,国家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海洋站(点)实时观测数据传输到报率达99.5%、数据有效率达99.8%;建成中国近海10千米的全国海洋智能网格预报系统,基本形成三级联动机制和全国“一张网”的海洋网格化预报产品。& T, z V4 |$ a0 V. @
" o8 v+ y3 b# K# z+ m8 k8 W
- T% o. s7 {/ O% f5 O
一组数据见证成果:近十年间,我国因地质灾害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下降了74%;因海洋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和死亡失踪人数分别下降了62%和85%。
3 k) \1 B6 }9 g' P
4 ^5 A; @3 J0 Q( Z
/ M* y' u8 w6 p' H' j灾害防治,道阻且长。人民至上,永不褪色。
5 x& j7 H7 |: U3 V1 e7 p
9 k! T3 }' p! y; x0 S) V/ Z2 I% b4 L- n! T" k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成就伟大事业。
2 L* a& r5 U. j m, t. I- l7 l5 a( ]) ^
5 K* U9 P- t; s \
" h) f8 U- H1 z, y x" H- \75年来,自然资源人攀高峰、入深海、探极地、拓荒野、找大矿、守资源、护山河,经天纬地、栉风沐雨,在奋斗之路上初心未改、豪情未减、本色未变,铸就了李四光精神、地质找矿“三光荣”精神、载人深潜精神、测绘精神、三北精神、塞罕坝精神等宝贵的精神财富,代代相传、历久弥新,为自然资源事业蓬勃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提供了精神支撑。
, Z1 g# b2 K' ]; `4 y; i% o% q1 g! M
! Q2 K) M# h0 |9 ]# p自然资源系统坚持思想引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人,用国测一大队、山东地质六队等一批批先进典型激励人,用自然资源系统光荣传统砥砺理想信念、初心使命,把思想上的清醒、政治上的坚定、行动上的自觉铸入思想、融入灵魂、见之于自然资源事业各方面各环节。/ A3 V" i! _; i1 F
" {' ^2 b5 U1 ^4 X, e6 u2 W# c5 e
自然资源系统坚持凝聚共识,增强文化自信,加强媒体融合,扩大宣传声量,推出精品力作,讲好自然资源故事,当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传播者、自然资源事业发展的记录者、自然资源精神文化的倡导者、美丽中国建设的推动者,凝聚起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智慧与磅礴力量。7 U) }4 T3 [+ C: Q! z0 U
* P# N/ B% a& O8 I* C6 [' a6 K' W# R" @: P7 f& N [0 K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历史正在掀开新的篇章。站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这个历史节点上,自然资源人将永葆初心、牢记使命,以伟大精神砥砺前行之路,用实干与担当、奋进与拼搏,为祖国献上最诚挚的祝福,谱写更壮丽的篇章!(车娜 焦思颖 李卓聪)
& H9 b* U- x9 j9 d. g来源:自然资源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