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南海一号,中国水下考古30年还有哪些石破天惊的发现? - 沉船考古发现

[复制链接]
4 a9 [6 B2 V' A$ @3 y2 d

海底探险寻宝,是人类永恒的幻想。19世纪凡尔纳《海底两万里》横空出世,引发科幻小说狂潮,让全世界都对海底有了更深的探索欲望。

# W5 l8 @: o. A6 Z G
6 v$ Z5 B6 e7 T( [, ^- [

其实早在15世纪,欧洲就开始了水下文物的打捞探查。但水下考古真正从海底探宝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学科,还得到1965年。

6 ?, m! N" q/ ?, y# X

中国的水下考古事业则要再晚20年。1985年,英国寻宝人哈彻在中国南海南部发现荷兰东印度公司于清乾隆年间沉没的货船,短时间内用暴力方法盗取15万件青花瓷和125块金锭,获得天价利益。这才迫使中国考古界开始重视水下考古。

% K- C9 ]6 U3 i
迈克·哈彻(左)

本文就是从中国第一个水下考古项目——南海一号开始,盘点至今最有价值、影响力的8个水下考古,回顾中国水下考古的辉煌30年。

& f3 z+ _/ x. V! y, y7 i$ C

1 南海一号

1 _2 j5 ~' F2 G, w" `) E4 ?

中国水下考古发展的见证者

3 Q5 T3 ~) B; T/ A6 g
/ f4 R0 J) c; C! D7 C

地理坐标:广东省台山市、阳江市交界海域

' ^" u* p0 g. v. |0 c) p

沉船时代:南宋

0 U2 P/ T& y! Y* D3 E

发掘时间:1987年

" `5 p! {" u+ v/ Z

从1987年发现古船,到2007年整体打捞,2014年全面发掘保护,再到2019年底船舱内文物挖掘完毕。“南海I号”的水下考古工作历时30年,走过了漫长的道路,见证了我国从无到有,再到成熟壮大的水下考古学科领域的发展历程,是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一个缩影。

5 Y# C$ h/ G' _/ c/ ^( \
2015年底暴露的沉船基本轮廓及各船舱货物
2019年船货清理完成再后期处理去掉支护沉箱和船体的钢梁、钢管后的正摄影像

“南海I号”采用了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整体打捞方法,使用5500吨巨型钢沉箱将800多年前的“南海I号”古沉船及其船货整体打捞上岸,于2007年成功移入位于阳江十里银滩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水晶宫”内保存。这堪称世界水下考古史上的经典之作,也为中国水下考古树立了典范。

' [- J% l' M: [: o, e3 `

“南海I号”是中国海域目前发现年代最为久远的古代沉船。“南海Ⅰ号”沉船船体较好地被海泥封存,船载货物非常丰富,发现时即出水大量精美瓷器和金银器等遗物。

- @3 a* v v2 F2 K
绿釉印花碟(左)与青釉菊瓣碟(右)
“韩四郎”金叶子(左)与金缨络胸佩(右)

其中不乏异域风格浓郁的产品和类别丰富的船员生活用品,让今人可以尝试着去还原当时那个海上的“流动的小型社会”。

1 j& W- G- N+ p& _3 M- \
南海I号出水的锡壶(左)与漆盘(右)

“南海I号”沉船发现的最晚的铜钱为南宋早期孝宗时期(1174-1189)的“淳熙元宝”,结合2018年发现的一件白釉德化窑瓷器底部“癸卯”纪年的墨书,考古学家们确定了南海I号的精确纪年——公元1183年(淳熙年间仅有一个癸卯年)。

; G! k1 }- Y1 Y/ b
淳熙元宝(左)与白釉德化窑瓷器,底部“癸卯”纪年(右)

2014年,“南海I号”开启沉船保护发掘,至2019年8月,完成船舱内文物的清理工作,沉船中出水文物精品达18万余件。广东“南海I号”南宋沉船水下考古发掘项目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 F( r$ L- c; c" }! t! A
刻花螺壳及其线描花纹

2 白礁一号

& t' t5 T1 g- y. Q

中国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养的摇篮

; w2 |5 _0 C$ a
. ]/ a3 p7 p" @2 Z2 ] A

地理坐标: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定海湾

% U) @" N7 y' _: ]* i

沉船时代:南宋至元代

, C' l# q" ^ m' y' s

发掘时间:1989年

7 D6 U2 Y/ J: d4 b3 x

白礁是定海湾东北一个一二十平方米的荒礁,它随潮水涨落时隐时现。上世纪80年代,当地渔民在白礁附近海域打捞了很多古瓷器走私贩卖。

- Y9 c. G5 j2 I/ _! q# d# m; h( F
“白礁一号”沉船遗址海域

在1989年进行前期调查的基础上,1990年2-5月,中国历史博物馆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东南亚陶瓷研究中心合作,进行了白礁一号沉船遗址的首次调查与试掘工作。

6 u o& k0 @+ v. w- T- e) x) F7 u# u

此次工作还担负着第一期全国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班实习任务。1995年、1999年、2000年、2002年,又对其进行了四次发掘,基本上弄清了“白礁一号”沉船遗址的分布范围、堆积状况、遗物面貌等问题。

2 v3 f& j; z" U7 ^% J% ^: x; D @
1990年中国水下考古培训一期学员在定海湾考古

出水遗物以瓷器为主,还有少量铁器。瓷器分黑釉、白釉两种,器类以碗、盏居多。其中,数量最多的是黑釉盏,属福建建窑系产品。从瓷器特征判断,沉船时代约为南宋至元代。

6 k+ v9 N; _3 [5 M! l* |( q
南宋黑釉盏,“白礁一号”沉船出水(国家博物馆藏)

3 三道岗元代沉船

- _ u' F* y: v: Q

中国首例独立完成的水下考古项目

9 s: b& M' \% ]- [& R3 s" p
* Q5 K: M/ K9 O. ?: N; \6 G

地理坐标: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三道岗海域

7 e4 j: i6 ^1 o+ M' O

沉船时代:元代

' d, j0 H8 _2 W z$ f) b

发现时间:1991年

X9 N, A8 y6 a# @( `

1991年7月,辽宁省绥中县大南辅村的渔民,在绥中三道岗海域捕鱼时打捞出一批古代的瓷器和一些破碎的船板,县文物管理所闻讯后征集到完整器物584件,初步鉴定为元代磁州窑的产品。

% ?8 ? c; A" ?. y
元代磁州窑白地黑花碟(国博水下考古成就展)

1991年经调查确认沉船遗址位置后,1992-1997年,中国历史博物馆组织了水下考古队,对沉船遗址实施了6个年度的较大规模的调查和发掘。该沉船是一艘满载元代磁州窑瓷器和铁器的商船,长约21米、宽约7米,船体由于海流的冲刷和海洋生物的吞噬已荡然无存,仅保留了一些船板残片。经碳十四测定,年代为距今740年±80年,断定三道岗沉船的年代为元代。

5 C1 a$ k! h4 g9 r" g
) S+ s- Q& e8 j t+ j, a) r( \

出水文物主要是瓷器、铁器,以瓷器为主,有白地黑花、白釉、黑釉、孔雀蓝釉,器类有碗、盘、碟、大罐、罐、瓶、杯等,为典型的北方磁州窑产品,包括白地黑花婴戏纹大罐、龙凤纹大罐、鱼藻纹盆等精品。

2 e* r3 T# y! S9 d$ ?
元代磁州窑白地黑花婴戏纹罐(国博水下考古成就展)

绥中三道岗沉船是北方沿海地区为数不多的水下遗址之一,其发掘为研究元代磁州窑的外销以及航海史、造船史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被评为1993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这也是中国水下考古专业队伍自诞生以来首次独立完成的大规模发掘工作。

( m( `- ?. v9 @1 M, Q% W
元代磁州窑白地黑鱼纹大碗(国博水下考古成就展)

4 华光礁一号

% W/ r6 r m+ v" q0 P/ A4 u$ e

中国水下考古第一次远海作业

4 K, k$ Y: u9 `7 ~! b4 m9 l
" w6 [4 c: E% x8 G) t) n# y6 {

地理坐标:海南省三沙市西沙群岛永乐群岛华光礁礁盘内侧

+ P) n* r, R2 Z o

沉船时代:南宋

0 D; @+ _" |( c5 r/ P

发掘时间:1996年

: b g: j. s; U% s6 h T7 x$ L1 Y' x5 A

“华光礁一号”沉船遗址位于西沙群岛华光礁礁盘内侧,1996年由渔民发现,1997年曾遭到非法盗掘,沉船遗址破坏严重,1998—1999年做过一次初步调查和试掘。

" e* j% {; q5 E9 ?( y8 Y

2007年3—5月,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对该沉船遗址进行了全面揭露的大规模考古发掘,逐层、按探方清理船内遗迹,对发掘过程、船体与遗物做了全面测绘,出水了一大批瓷器等遗物。2008年11—12月,再次对船体进行了发掘,对船体构件进行编号测绘,分解提取运回博物馆进行脱盐、脱水保护处理,还采集各个部位船板、艌料、珊瑚砂等不同样品进行鉴定和测试,以全面获取船体及其保存环境等信息。

+ v; [+ A$ G) _8 X, a0 N% K. p
2 f0 C& j5 V9 C% \) `

“华光礁一号”沉船出水遗物近万件,有瓷器、铁器、铜镜、铜钱等,瓷器有青白釉、青釉、白釉、酱釉等,多为日常生活用器,分别产自景德镇窑、德化窑、磁灶窑、闽清窑、南安窑、松溪窑等,年代属南宋时期。后考古发掘出一件刻有楷书“壬午载潘三郎造”字样的青白釉碗,推断该船应是南宋中期左右。

- I. h( \9 z, U$ Q7 \
青白釉菊瓣纹印花粉盒(南宋)

“华光礁一号”沉船遗址的试掘与发掘,是中国第一次开展的远海水下考古发掘工作,同时也是在水下环境良好的条件下开展的一项较为全面系统、记录详尽的水下考古实践。而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为研究宋元时期的造船技术、南海贸易航线、外销陶瓷器提供了一批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 |. h* A: o# Q2 b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八百年守候——“华光礁1号”沉船特展》

5 南澳一号

9 K- k: T) q" ^4 z+ y8 Y( x- c

填补了广东海上丝绸之路明代沉船遗址的空白

- H0 t0 t/ z. k# w9 M& I5 f* Y
* k2 a ^( d: r* k7 V' P

地理坐标:广东省汕头市南澳海域

* t- D4 N! {1 G) ~. L

沉船时代:明代

8 E3 s1 d9 l# r

发掘时间:2007年

. J6 l T# p2 A0 Q. m- S- @" w

“南澳I号”沉船广东汕头南澳岛最近约2海里,水深约26米。沉船发现于2007年5月,同年6-7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沉船海域进行潜水调查,确认了沉船位置;2010-2012年,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广东省博物馆合作,连续三年对沉船进行水下考古发掘和保护。

% a) |! K" e( l( m
' |, C ~" f- {+ @8 o

经过三年的考古发掘,“南澳I号”沉船的基本结构得以揭露。沉船出水各类文物约3万件,包括瓷器、陶器、金属器、石器、骨器、漆木器及各类有机遗存,出水铜钱近2万枚。

$ ^8 M y6 }& |

其中,瓷器数量最大,品种繁多。瓷器器类有盘、碗、罐、杯、碟、盒、钵、瓶等,以青花瓷器为主,还有一些五彩瓷器,另有少量青釉瓷器。瓷器的装饰纹样有花卉纹、动物纹、人物纹等,底款有“福”、“寿”、“万福攸同”、“富贵佳器”、“大明年造”等。

0 M } o% x" |# @3 R0 `; h0 \
青花缠枝花卉纹“林宅”盖钵

从出水瓷器的形制、胎质、釉色、纹饰、制作工艺等看,这些瓷器主要来自两个窑系,以漳州窑为主,部分来自景德镇窑。根据出水瓷器的特征,推断年代应为明嘉靖时期前后,下限不晚于明万历时期,再结合沉船考古的特点,“南澳I号”沉船的年代应为明万历时期。

7 R4 t5 L2 e1 D) y d/ L
明万历漳州窑青花缠枝花卉纹玉壶春瓶 广东省博物馆藏

“南澳I号”沉船的发现填补了水下考古的多项空白,对于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南澳Ⅰ号”水下考古工作被评为“2010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 Y4 T4 b. A2 P* l' R \2 s# S
- Z# B) [9 I2 a( V: t7 {3 {% O

6 小白礁一号

. o, U4 Y0 h" T# H/ Z( F- Y$ g

中国考古学界最高质量获奖项目

( Q1 U7 x. H2 x* K$ E
* d. B& ~: H- b. `6 y: q: U

地理坐标:浙江省舟山市象山县小白礁海域

- N) ^5 k, f1 B( S

沉船时代:清代

?. g6 W+ N9 M# L/ K t

发掘时间:2008年

- \. A4 v! y) w `

“小白礁Ⅰ号”沉船于2008年10月在浙江沿海水下文物普查中被发现。它是一艘满载着瓷器和梅园石从宁波港始发的木质商贸运输船,下沉于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埋藏在约24米的幽深海底,是浙东海域首次通过水下考古手段发现的第一艘具有较高文物价值的古沉船。

3 N+ b. u$ R& \$ t' R

沉船是一艘以龙骨和肋骨为纵横构架的尖底木质海船,出水时船体残长约20.35米、残宽约7.85米。出水船体构件244件,包括龙骨、肋骨、隔舱板、舱底垫板、船壳板等。所用木材主要产自东南亚一带。

9 E C _7 B0 N) }9 W+ f: V
疑似桅杆座的凹槽

出水船载文物共计1060余件,主要包括:品相精美的青花瓷碗、盘、杯、碟、灯盏、盖、勺,色彩斑驳的五彩瓷碗、罐、盖,清朝、日本、越南铜钱,西班牙银币,名家制作的紫砂壶,标明商号的玉石印章,木质砚台底座,竹杆朱毫毛笔以及300块宁波特产梅园石。

) U5 t+ C0 ]/ a3 l1 H
青花瓷器(左)与五彩盖罐(右)
水下的紫砂壶(左)与小白礁Ⅰ号梅园石(右)
印章:叶腊石:方形柱状。印面正方形,双框边,阳刻楷体反文“盛源合记”;顶面刻“上”字,与底面印文字方向相同。应属当时商号(帮)作为凭信的公章

“小白礁Ⅰ号”既具有水密隔舱、铁钉连接船板等中国古代造船工艺的特点,也采用了一些国外造船的传统技术。其中,双层结构的船壳板内夹植物纤维状防水层在国内属首次发现,是中外造船技术相互融合的实物例证。

+ j# U# f; r7 \. w) C) f
船体结构件出水

“小白礁Ⅰ号”的发掘,因其先进的理念、科学的方法、超前的保护意识和多重的安全保障等为业界所称道,被誉为“我国水下考古的又一创新之作”,“我国水下考古走向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又一重要标识”为研究清代中外贸易史、海外交通史、中国古代造船史和宁波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2016年,“小白礁Ⅰ号”水下考古项目从2011—2015年度全国4000余个水陆考古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我国考古学界最高质量奖项——“田野考古奖”三等奖。

# s! ]' U0 r- a" ?
西班牙银币(左)与青花瓷碗(右)

7 丹东一号

0 d: q8 s8 J1 [9 [" c; I& q

中国首次水下考古实证甲午海战中传奇战舰

: X3 n7 a' g. z
9 `8 z+ N+ ^: f, O9 a/ f3 v

地理坐标:辽宁省丹东市西南50多公里海域

; R# m1 H6 K6 G2 G: c0 w0 Q' @

沉船时代:清代

6 E0 X# C# C2 j! x8 q" ^- s

发掘时间:2014年

4 B b0 `4 t$ R- a3 X5 ~2 `

“丹东一号”沉船于2014年4月水下考古调查发现。为进一步确认“丹东一号”的具体身份及保存状况,2015年8-10月,水下中心和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继续组织实施“丹东一号”水下考古调查项目,用抽沙方式揭露沙下遗迹现象,并辅以小探方进行解剖性质的试掘。

* `2 j% S0 D4 \
( B0 s; _/ t7 M6 V: ^% n8 D; \/ {0 w

经过3年的水下考古调查,考古调查所发现的沉舰穹甲结构、具有致远舰身份判别价值的方形舷窗、鱼雷引信、11毫米10管加特林机枪、152毫米口径炮弹等,特别是带有“致远”文字款识的制式餐具等考古实物资料,结合甲午海战档案、北洋海军舰船制造档案和海域当地的口述史料综合判定,确认辽宁丹东港海域发现的“丹东一号”沉舰应为1894年甲午海战中北洋舰队的致远舰。

6 [2 c3 ?7 n8 [3 G# u: P) C
致远舰武器弹药

清理过程中发现并提取了水下文物计60个种类、150件文物,另有60多枚清代铜钱,涉及船上构件、武器、个人物品等。

2 W3 H; L% F9 w% _

这是近年来中国水下考古的一项重大成果,为中国近代史、甲午海战和世界海军舰艇史的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考古实物资料。同时,“丹东一号”沉船水下考古调查项目入选201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6 H; O& o5 }% n0 Y/ d' l
“致远”字样餐盘(左)与出水方形舷窗(右)

8 经远舰

# i `6 o0 r6 t& a e% ?, R

中国浊水海洋环境开展水下考古的成功案例

9 J0 n, c- |3 K8 z3 C
1 K) M* S5 V' q; b8 j3 l4 f. h

地理坐标:辽宁省大连市庄河黑岛老人石南边海域

! \4 x& {, P3 G7 y" O9 \6 ^

沉船时代:清代

& l( N$ {. b' v9 J: f6 v

发掘时间:2018年

, r- `6 h& C+ l

2018年7月至9月,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队,搜寻、发现并确认了甲午海战北洋水师沉舰——“经远舰”。

Z; K j8 m( V2 R

“经远舰”舰体位于水下12米处的海床上,呈倒扣状态,主体已被海底淤泥覆盖。考古队员在海床面以下5米处发现悬挂于舰舷外壁的木质髹金“經遠”舰名字牌,由此确证沉舰即为“经远舰”。

3 D1 H8 R7 M6 }! ?9 [; `
带“经远”文字的木质签牌

“经远舰”提取出水大量遗物标本达500余件,种类十分丰富,包括铁、木、铜、铅、玻璃、陶瓷、皮革等材质。“经远舰”是继“致远舰”之后,我国水下考古工作获得的又一重大成果。首次发现了北洋海军的舰铭牌,并首次明确了其材质、工艺及安装方法。甲午海战是木质风帆战舰被蒸汽机装甲战舰取代后的第一次大规模海战。“经远舰”是德国设计制造的装甲巡洋舰最早实例之一。

0 A8 l) K3 b/ E. l# ^! Q# M
外侧舷窗

它的发现为研究中国近代史、海军发展史和世界海战史等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同时,该项目提供了浊水海洋环境里综合运用多种技术开展水下考古的成功案例,为以后大型沉舰遗址的调查、清理与展示工作提供了借鉴。“经远舰”水下考古调查项目入选2018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 ^2 g$ m) Y3 U% X& D4 s; w
毛瑟步枪子弹、左轮手枪子弹、37毫米炮弹、47毫米炮弹等
为加强艉部火力,战前新加装了120炮、53毫米炮,此为德国产的53毫米格鲁森炮弹药筒

我国的水下考古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非常迅速,三十余年间,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相信随着科技方法全方位地介入,我国的水下考古事业必将走在世界前列。

# |1 M' y" ]/ z4 R2 s! \

-END-

3 O% ~/ Y; |0 A$ i0 q

编辑|怡颜

9 u5 H& K; T! R% |+ ^9 o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艺旅文化是一家根植于东方传统文化,专注在文化游学、城市走读、文化沙龙、文化讲座、博物馆导览、文化体验、文化课程、青少年研学、文化创意产品等方面的文化艺术综合服务机构。 我们跨界在文化、艺术、旅行之间,让文化活起来,让生活更有趣。) _; ?9 d( e, g5 p+ E6 r, W ) ?+ q+ V- U) l% A7 s ) j. d2 n; X: E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咖啡奶茶
活跃在2025-1-2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