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L9 _$ w0 C! I$ M# f4 H 中国沿海地区 , K0 M- w& @' K. K3 a
是极端天气灾害发生的高风险区
. J3 X% z* ^$ z7 V- M8 u" R1 e7 G/ j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5次评估报告表明,1880-2012年的100多年里,全球地表平均气温上升了0.85℃,在此背景下,全球各地自然灾害事件与极端天气事件频发,自然生态系统受到威胁,人类生存及经济发展受到严峻挑战。 ' i' h I0 W4 }. V
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
/ @* ^( c7 F! h, Z9 a: ? 中国是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敏感区和脆弱区,也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最为频繁的国家之一。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发布的《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19)》指出:中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趋多趋强,气候风险水平呈上升趋势。 9 F Z, a0 {6 E* G/ P. B3 i6 `+ m
中国海岸线漫长,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基础设施等高度密集,使得该地区成为极端天气灾害发生的高风险区。 & ?2 P8 k8 P8 H& ?2 q9 M
目前,我国已呈现出“区域发展沿海化、沿海城市临海化”的趋势,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心越来越向海洋靠近。但是,全球气候变化将给沿海城市带来趋势性、复合型、极端性的灾害影响,我国沿海城市正面临着气候变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以及强风暴潮、咸潮入侵等极端气候灾害频发的严峻挑战与威胁。
$ F# I5 w0 M& x( O2 X0 l+ O6 N 气候变化 ! m2 Y0 h0 b5 w% R. \
对我国沿海城市的影响预估 ( n2 l5 O# n( p/ A( m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未来我国气温、海平面的上升速度将快于全球平均水平,预计到2050年和2100年将分别升温2.3~3.3℃和3.9~6.0℃,预计到2050年海平面上升30~50厘米,到2100年长三角、珠三角海平面上升可达1米。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沿海城市的影响将会给我国沿海城市的安全,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带来巨大的压力。
3 ?% v+ ^: i0 w9 L 中国沿海地区受海平面上升影响的三大淹没脆弱区为长江三角洲及江苏和浙北沿岸地区、黄河三角洲及渤海湾和莱州湾地区,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区。 6 G& S9 o, \. L5 U5 C2 }& H' v6 A
预计百年一遇潮位时,2050年、2080年中国沿海的可能淹没面积分别为9.83万平方千米、10.49万平方千米,分别占国土总面积的1.02%和1.09%,淹没损失分别为30.9万亿元、68.6万亿元(2010年价),分别相当于2010年全国GDP的四分之三和1.7倍。 ! N& i1 L0 G' K3 t; b2 Q6 V: A
全球变暖将使台风产生的机会增加,沿海地区风暴潮发生频率和强度增加。如果21世纪中期海表温度升高1.5℃,那么21世纪下半叶在中国登陆的台风频率将比目前增加2倍。
$ Z* v4 A( i& [4 ^1 a% j' U6 w 海平面上升将降低原有的设防标准,如果海平面上升20~30厘米,按百年一遇设计的海堤,甚至降到20年一遇。上海市区的防汛墙按千年一遇5.86米潮位标准设计,如果海平面上升50厘米,千年一遇的高潮位将达6.36米,不但防洪墙会出现危险,而且市区排水能力将削弱20%,对上海市构成很大威胁。风暴潮频率和强度的增加,叠加海平面上升,将显著增加沿海城市遭受洪涝灾害的风险。
. S! V0 a3 m5 E7 c: | 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还将加剧咸潮入侵,对沿海城市的供水安全产生威胁。一定径流量下,海平面上升将增大河口咸潮入侵的距离,沿程咸水强度增加,咸潮入侵的持续时间更长。当海平面上升100厘米时,长江口门北岸表层等盐度线将上移8千米,底层等盐度线将上移11千米。当海平面上升40~100厘米时,珠江各口门含盐度0.3‰的盐水入侵距离将增加1~3千米,最大可增加5千米。在海平面上升1米的情况下,珠江东四口门高盐天数都将明显增加,其中蕉门增加最多,可达3个多月。 ; ^- b' r- c) m
在学界
1 x+ L" v( L, T) ~ 关于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关系的 ! z6 Y" O/ O# a4 B7 H# z6 x+ W+ V2 C
一些未定论与盲点 1 R/ } r- [ a: c, a9 O: ]
能否将极端天气事件与气候变化建立必然的联系,目前科学界尚未形成统一的结论。 / {7 }( A5 I4 ?4 y1 [
IPCC 特别评估报告也指出,在温室气体持续排放背景下,全球极端高温事件的频数也只是以“较高的信度”增加,高温天气“可能”变得更热。目前普遍的观点认为,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浓度持续上升,“温室效应”持续增强,这是造成全球变暖的重要驱动力,也为部分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提供了重要的孕灾环境。
* ~3 V, c w. Q! m; Z 除此之外,科学家们通过观测数据和国际气候比较计划模式也检测到人类活动对极端天气事件的影响,但如何量化人类活动贡献率,单次极端天气事件的原因如何,仍然是目前研究的难点。 9 J: ^' {7 M: {
近年来,众多学者围绕沿海地区的气候变化、灾害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等开展了大量系统性研究工作,但仍存在两方面不足: 5 E3 m0 B/ J6 u. U- n: ~
一是在灾害的构成要素中,更多关注危险性、脆弱性和暴露度等内在因素和灾害风险,而忽略“气候变化”“城市化”这2个关键外在因素的风险胁迫,使灾害风险研究主要停留在静态风险视角,而非动态风险视角; 6 V, \( {0 w9 Y/ {
二是以往的灾害风险研究侧重于单一灾种、多承灾体的灾害风险,但气候变化背景下更应关注多灾种、复杂承灾体的灾害风险,并且各灾害风险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演化特征也值得重点考虑。(如下图:中国沿海地区“灾害群、灾害链”示意图)
. F- K% [7 C8 U6 X 中国沿海地区“灾害群、灾害链”示意图/制图:柠语 + k2 Q, ^% R) ?( a1 q! c
目前 7 N6 G) d$ t# {8 V: a
国际上还没有在国家层面 m" p6 @6 v# B3 N' P. V
形成沿海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 6 ~/ g' Q" [" o( u: ]5 E* Y4 w+ H
但一些国际沿海城市提出了 " ^+ u+ W; P7 @/ ?& t. ?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   D* ^/ Y5 C9 ~, X7 v
美国纽约于2013年6月发布规划报告《建立更强大的弹性城市:纽约》,在对纽约现状和未来气候变化风险分析的基础上,提出5个重要的改进措施,包括提高洪水风险图的更新进程,要求每10年更新一次海岸线分析等。 
9 \; x; T/ B+ k0 f: J7 K C9 W 2011年10月,英国伦敦发布规划报告《管理气候风险和提高弹性》,分析了伦敦未来气候变化的趋势,并对洪水、干旱、高温等极端天气事件提出应对措施。  4 v" F+ I$ m( Z9 z
荷兰鹿特丹于2009年提出《鹿特丹气候防护计划》,旨在确保到2025年鹿特丹能够有效地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使鹿特丹成为世界“水管理创新型城市”。该计划包括洪水管理、城市可达性、适应性建筑、城市水系统和城市气候等5个主题。 
9 }# R% g! I. K+ q 位于韩国西南部的木浦,60%的城市面积由填海形成,在高潮位和风暴潮中频繁遭遇洪水侵袭,受气候变化影响巨大。木浦在编制海岸带规划过程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可能引发的高风险,提出了五大适应性战略。 " Q! |* }0 k2 L4 K
目前 0 }1 R: K4 e* i% {9 i5 Q1 ` X4 R4 u
我国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 $ L7 T/ f: T" D' |- F+ H
各项工作还在探索之中 0 _; a+ F8 `% R7 _1 ]
尚未形成沿海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
2 m" A+ Z: g4 z4 d; i2 N! {& B8 {. r$ _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徐一剑研究员认为
9 Q$ m# e. j5 ]) `/ A3 e/ k2 I 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
% v' X( E, L" J/ R9 Z 我国沿海城市还存在以下不足 6 G6 N1 ]6 T7 u8 o, q b
(1)我国沿海城市对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普遍认识不足,缺少应对气候变化的专项规划与行动计划。
) O( V) B9 k+ ?' O5 _& ^ 城市规划对气候变化因素考虑不足,规划的目标指标、规划体系、编制内容,以及规划的编制、评价、审批等各个流程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都存在缺失,沿海城市的海洋与陆域规划脱节,确定建设用地选址与城市规模等未考虑气候变化因素。
; V8 `0 F$ ~9 N1 u1 v (2)我国沿海城市围填海进程过快,规模过大,粗放无序,产生了诸多的负面影响。社会经济发展重心仍在不断向滨海靠拢,导致系统性风险日益增加。
4 [3 ^$ _! n4 ~2 ]8 b) u (3)我国海岸防护设施及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标准偏低,沿海城市的设施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不足。
/ A& R& u7 `' m( i! z 我国的给排水、水文、港口、能源、交通等规划设计标准普遍未考虑气候变化因素,虽然少数标准提到要考虑气候变化影响,但未给出应对气候变化所需的增量或确定增量的方法。
, n, o2 o% ?1 I: E. U( a( R# e (4)我国沿海城市的气候变化监测预警能力不足,应对气候灾害的应急保障体系不够完善。
$ X! G/ \ I( R% c. L% U 徐一剑研究员的建议与意见
. E+ C( C' g; k n 针对我国沿海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现状与不足,根据气候变化对我国沿海城市的影响预估,结合弹性城市的相关定义及我国沿海城市的特点,建议我国沿海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目标是:建设适合我国国情的沿海气候弹性城市,使之具有足够的抵御气候变化能力,以及较强的恢复能力,城市系统既能适应长期缓慢的气候变化影响,又能在遭受气候灾害时不发生崩溃。
" L% p: m- ^# f) Y; f) R% M6 P. K% ? 根据上述提出的总体目标,结合我国沿海城市及城市规划的特点,建议我国沿海城市应对气候变化应坚持“规划引领、陆海统筹、主动适应、积极减排、适度冗余、增加弹性”的原则。具体如下。 # f/ W8 Z2 u& {, m \
(1) 规划引领。 + G$ p0 ^" d$ [2 |$ Y7 `, j! e
调整和完善沿海城市的规划和管理模式,以有效应对气候变化。通过规划加强对沿海城市的空间管控,引领沿海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各项工作。
1 k b1 U2 h: P2 g' a (2) 陆海统筹。
, o* Y( N! d: J7 U6 H3 M 以海岸带的合理保护与综合开发为纽带,统筹兼顾陆地与海洋的发展,形成互为支撑、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局面。
. u( A) j) g7 ]* t# D (3) 主动适应。
! [4 G) ~1 F) ~' I) t0 B" w* Y1 Q" Y 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主动采取各种措施,适应全球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等带来的不利影响,从源头规避灾害风险,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 U' }, X3 R0 u: i! B
(4) 积极减排。
4 a. e1 u6 h0 u+ N0 {8 J* s 通过优化城市空间布局、调整经济产业结构、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等措施,积极减少CO₂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减缓全球升温的进程。
5 T4 R( w' Y: {8 I J! y (5) 适度冗余。 1 _4 Q& j) ?, X, S% R9 _
在城市供水、排水、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为系统应对气候灾害预留足够的余量。 7 g! I4 V8 A" m7 g3 u$ T
(6) 增加弹性。 9 {4 t( {- T5 M9 ^+ u9 z6 ~3 f
提高城市各项基础设施抵御极端天气和气候灾害破坏的能力,形成完善的应急预警、抢险救援和恢复重建体系,增强城市系统的恢复能力。 3 S1 b1 g! Y7 S8 a$ L+ {% E W
[参考文献]
" f6 Z. r) K1 [: T5 o0 O 1.《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沿海地区灾害风险研究与应对思考》。地理科学进展。2021年5月第40卷第5期。作者:王军、谭金凯。 . F8 t- b# v/ h0 T
2.《我国沿海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发展战略》。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20年1月第16卷第1期。作者:徐一剑。 : D+ d& g9 C- v/ K
[文中数据出处] - l: ~! a& |. x& r! R* X
1.秦大河,丁永建,穆穆等.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 2012 (第二卷): 影响与脆弱性.北京: 气象出版社。
: p: u' x4 A2 z2 J4 W7 J% W7 Z& S9 e 2.丁一汇,杜祥琬.气候变化对我国重大工程的影响与对策研究.北京: 科学出版社,2016. ! E4 X/ X! q- n7 i2 m
3.Yang Y Q, Zuo J C, Du L, et al. Cost-benefit analysis of adaptation to sea level rise in major vulnerable regions along the coast of China [R]. Greece: ISOPE-2012 Conference, 2012: 1522-1528.
# O* D1 |4 r6 j- [ 4.杨桂山.中国沿海风暴潮灾害的历史变化及未来趋向.自然灾害学报, 2000, 9 (3): 23-30. . [- J7 L+ o3 [6 Z# }
5.施雅风,朱季文,谢志仁等.长江三角洲及毗连地区海平面上升影响预测与防治对策.中国科学:D辑, 2000, 30 (37): 225-232. 6 z) `/ C+ A; q# K+ I; y
6.胡松,朱建荣,傅得健等. 河口环流和盐水入侵II:径流量和海平面上升的影响.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003, 33 (3): 337-342.
% g3 X0 v( ~" q" H9 g 7.黄镇国,谢先德.广东海平面变化及其影响与对策.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0.
! S: O8 |/ o/ ^1 Z' ] 8.李素琼,敖大光.海平面上升与珠江口咸潮变化.人民珠江,2000(6):42-44.
( {9 G" _" q+ r 9.刘忠辉,宏波.海平面上升对珠江河口东四口门盐水入侵的影响.人民珠江,2019,40 (5): 43-49, 81.
; E ]3 C$ o% ~ c3 o3 X" i 撰文:向思源 - j9 |9 r( K# }) s
美编:石雨晴
& ]: D# I/ ]5 r0 Z/ `$ M, `' f, j# ? 审核:金希 于婷玮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 j. B) ]1 @" ~2 w( L& t: m! k/ E
球分享
1 |* \, m( D; \' C V- q& y 球点赞
6 O, {# l6 k) E" L8 _+ U 球在看 3 O' W% {, v% c8 C |5 z2 r
+ Y) m" V0 i. B; Q
) |- I" W# X: @. f2 [: A2 j4 W- i5 o1 K2 l
6 ?. u! ~; |6 q1 p; P* |! 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