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名海洋生物学家去野外考察是什么样的体验? - 海洋生物学家

[复制链接]
% x& g4 @7 T+ A( x+ {1 I
6 x! _- G7 C. Z& Z1 ^
: j7 o4 x* E2 H3 D& i" m
5 c# D5 K- \5 I9 \" T6 C
8 B8 u( A! Q. D, G% ]) B
, R: H$ Z, L6 n
+ u2 I7 V1 N! Y2 [ {2 p: ], ~
" U% G' D& t D, \( X# c O
. c. o. U1 p. s! G/ v x
目录
4 ]. ^8 ^' o/ C R
s: V& n2 E. ?3 ^; a/ Q
3 P a- @! x% @' J) V4 m/ y
; V7 t& m$ f! n U% }& t' c
' q8 ]( s) t) k9 |
0 A9 j8 `: r; B5 N) T% H- }: S
1 F& m% |/ o: w* O+ {
/ E& E' J" Z( n. @3 m

2018年4月中旬,我有幸参与了国家“南海深部计划”的南海深潜航次——对南海远海展开科学考察。

- u% s' y! K3 F! i% ^9 W/ M/ X5 j& U

此次科考的主要目的探测海底地貌,为研究海底地貌的演变积累数据,同时尝试对科考过程进行直播。作为海洋生物专业的博士生,我此行的的目的却和我的研究无关,而是要准备策划和主持深海科考直播。

+ N5 E! x; _/ z' d" H( X- C; ~1 n

虽说这些年的学业科研中我没少和海洋打交道,但远洋出海,这还是第一次……

5 ?+ |& Z9 a& O6 w J0 E3 K; @

1. 潜水器:深海实验员

5 [( s1 ^: N' f$ s' @ k4 l6 U

我们乘坐的“嘉庚号”,是中国海洋科考的主力船只之一,船上还配有多个实验室,海上就能展开科学实验。

! P m+ L, u7 H- z* x+ ?

船上总共五十来人:地质、工程、海洋生物等领域的专家有三十多人,以及二十多名船员。

' Z. C6 [- m5 m; y( d# P+ K
厦门大学“嘉庚”号综合考察船,杨位迪摄

这次规划的下潜点,分别在海山、冷泉及沉积物区域,一路水深都超过400米深。

+ h6 A" ^: j$ @, x: j

海底探索需借助潜水器才能完成。目前科研用潜水器分三大类:

; v9 s; d: R& g w+ s# M$ d

一是密封舱载人下潜的载人潜水器,比如我国的“奋斗者”号、“蛟龙”号;

5 F) n: b# T. [" s% j

二是自主潜水器,英文缩写AUV(哎呦喂),这类潜水器设计好路线,放下去就能独立完成任务。;

$ O: Y! l! B+ r* _" a T

再有就是遥控潜水器,英文缩写ROV。我们这次使用的就是从加拿大借来的ROPOS号遥控潜水器,它有电缆与考察船相连,通过高清摄像头传回水下实时画面。人在船上操控潜水器上的机械手,就能完成海底采样等工作。

" T1 {4 B; n+ P2 y e, S
吊放水下机器人进行下潜
' k& W } T- w

2. 冷泉区:暗黑生命绿洲

S" [3 S9 ?; M2 Q/ j: ^

出海第二天,船行驶到南海北部的九龙甲烷礁冷泉区。这里是第一个下潜点,最大水深1135米。

* m( I5 h9 s/ u

海面以下,太阳光能照到的深度也就200米,超过200米就一片漆黑。

( r! u0 u2 M/ w* \, D- F

按说没有光,动植物就没法生存,然而深海却并非生命禁区:这里有甲烷细菌、硫化细菌这类合成细菌,利用海底渗漏出的甲烷、硫化氢合成有机物,效果相当于植物的光合作用。

0 @9 [: v! R- U7 x

在细菌们努力“生产”的基础上,深海海底形成了一个个生命绿洲,冷泉区就是“绿洲”之一。

: {5 d2 n2 `1 X) f9 [7 @
冷泉生态系统,一片繁荣的景象

冷泉区其实并不冷,温度和周围海水差不多。称“冷泉”,是相对几百度的海底热液区来说的。

4 @9 O6 R H- b/ H0 m

冷泉的知识,上学时就学过,可当潜水器到达冷泉区后,我还是被传回的图像震撼到了——灯光下,海底铺满雪白和青褐色的斑驳色块;待镜头拉近,才看清青褐色的是深海贻贝,白色的是柯氏潜铠虾!

0 t4 `; {( u# U+ i1 ~; e+ ^; x1 V

这两种动物在海底几乎不怎么动,全靠身上的合成细菌“投喂”。

T; o7 V, V( }* C0 f; B4 s6 w$ s/ ?

对深海贻贝来说,细菌就寄生在鳃部,生产出的有机物颗粒直接当“房租”上缴,“房东”张口吃就行。

$ d! w! \/ c* y+ U" a$ N% Q6 d: r* O4 B

而对于柯氏潜铠虾来说,细菌在它们体表的须毛间繁衍,采食起来也很方便。

' j9 N! I9 F7 b; H* B6 Z
潜铠虾,冷泉区“房东”之一。腹部及各肢都长这许多须,甲烷细菌和硫化细菌就在那里附着生长。杨位迪摄
潜铠虾腹面,杨位迪摄

经常“走动”的动物也不少。

' W# \( `+ S7 I$ O6 D8 m. N4 T9 v

仿刺铠虾算是柯氏潜铠虾的亲戚,也一身雪白,个头要小很多,由于招不来“房客”,只能四处捡食物碎屑吃。

' {/ r3 D9 O" Y9 ?7 }: `

长尾鳕也频频入镜,贴着海底搜寻食物。

' |3 n" o9 K; ~0 N7 ]

石蟹科的长刺石蟹,虽不算是真螃蟹,也一股横行霸道的劲儿,所到之处惹得潜铠虾四散逃窜。

7 S) \) b6 L2 o+ k$ z% i

以丑走红网络的“水滴鱼”——隐棘杜父鱼,则悠然安卧海底,一副不开心的表情,像在抱怨我们的不请自来……

, Z) a' A2 N+ F% r2 F
霸道的“刺头”石蟹
隐棘杜父鱼,曾当选世界十大丑鱼,但水下的样子好像还…挺正常

潜水器游到冷泉区的边缘,景象骤然冷清下来,只剩下一地贻贝壳和坍塌的碳酸盐岩。

/ g, b# l' c# O

原来这里也曾生机勃勃,后来地层变动,硫化氢和甲烷停止渗出。合成细菌没法工作,各种动物没了食物,整个生态系统就此崩溃。

$ }, P8 \$ P/ c( g' b( k* _
死去的贻贝壳及碳酸盐岩诉说着这里曾经的辉煌

3. 沙坡区:迷你海底沙丘

5 c$ U. o8 _7 [. |$ I

告别冷泉,“嘉庚号”继续向东南航行,抵达东沙群岛东北海域的沙坡区。

( P# k, @1 `5 W' Z% Y7 y6 n

这里400多米深的海底,绵延着好几平方公里的海底沙坡。

' B# x; f; d* t- F$ |
沙坡区的地形,很像海边的沙滩

我之前以为,海底沙坡既然也由沙粒堆成,应该和沙漠里的沙丘差不多。从深潜器传回的画面里,能看见海底起起伏伏,确实像沙丘。只不过游近才发现,这些沙坡也就几十厘米高,和动辄数米、数十米高的陆地沙丘没法比。

( b( c# [/ e3 s

沙坡区的主要任务是记录海底地形,安置标记以便测量沙坡的移动,还要采集沉积物样本。任务之外,海洋生物专业的我自然少不了搜寻海洋生物的身影。

! g9 n2 j9 k+ U: a' G$ c5 o/ m

要是把冷泉区比作热闹的集市,那么沙坡区就像荒郊野地,没啥“人烟”,能见到的只有寥寥无几的独行侠。

; l/ J( D% @2 F; @7 v ~& ^

老半天,摄像头前才冒出一尾雌性的达氏深水尾魟。这是一种身体扁平的鲼形目鱼类,喜欢贴着海底巡行,觅食小型鱼类、甲壳类或头足类。

$ C2 e% k8 u8 L. V

“扁平侠”出镜后,一条鲬又闯了进来。鲬的外形就像马尾辫,我们常叫它“辫子鱼”,在台湾它还有“牛尾鱼”的别名。鲬体色灰黄,身形扁平,常藏在沙子下伏击过客,称得上是伪装大师。然而眼前这位只是趴在海底,懒得钻沙子,让我们一览无余——估计平时这里暗无天日,它伪装得再好也没人“看”。

; R/ C+ y4 m+ l( f) R6 _/ O8 M
在沙坡区海底游荡的达氏深水尾魟

除了鱼,沙坡区还出现了虾蟹各一只。

/ e& j( ?9 P- }5 I- H

蟹是头顶“利剑”的尖头蟹。它走起路来勇往“直”前而非横行,但八条细腿儿抬不高,只能水平划动,捣起腿来就像在捶胸,十分可笑。

4 a+ e: `% H' l) h, n% x, b$ G

虾是只海鳌虾。它原本在洞口溜达,发现被偷拍后转着圈跳起舞来,大概在示威。见不起作用,它便倒退进洞里,留下头和两把钳子堵住洞口,观察洞外动静。

0 @) s6 S6 G- F0 `( e$ ?
尖头蟹,一种直来直往的蟹类,奇异的附肢关节结构使得它们与常见蟹类有着不同的爬行姿势
颇有镜头感的海鳌虾,似乎是跳起了示威的舞蹈
表演了一圈舞蹈后,海鳌虾回到洞中,就这么和我们四目相对

4. 海山:找寻“黑草莓”

2 G4 c: L, z5 ~ l5 o5 E* I

最后一个深潜点,是南海中部的海山。

" \0 Z, I6 N) g5 I

海山就是海底的山,大都由火山运动形成。这次调查的蛟龙海山,是2013年蛟龙号深潜器首次试航时发现的。

6 p- g: K W/ H8 W8 }' F" S

据说“蛟龙号”还曾在这里发现了成片的“铁锰结核”——它的主要成分是铁和锰的氧化物、氢氧化物,还含有铜、镍、钴等其他金属元素,是一种重要的海底矿物资源,很是珍贵。记得上学时,老师还给它起外号“海底黑草莓”,想想马上就能亲眼见到,我心里一阵激动。

$ m( _" E5 [2 @9 e. F$ z
海山区,壮观的柱状节理
海山区的枕状熔岩

深潜器下水时已是半夜。

4 b6 m; h" i J J& G8 U- v

这里平均水深约3000米,最深3850米,潜水器沉到底,就得花上三四个小时。我趁机打了个盹儿,早上一睁眼就直奔监控室:“看到铁锰结核了么?”

, x; X4 l6 @- L7 l& a7 l" e. r

看着屏幕上平坦、干净的海底,守夜的老师直摇头——潜水器已经搜索了好几海里,啥也没见着。“难到铁锰结核消失了不成?”

5 }# ?5 {- S- K# k: T7 ]

潜水器搜寻的区域,是在一座海山山顶的盆地里,水深大概3500米,海底生物不多,但能在软泥里看见海葵、海参、细长的竹珊瑚,以及细长腿海星造形的海蛇尾……不过我这会儿心里只有铁锰结核,顾不上这些抢镜的生物。

: v% u$ N ?3 {, n
海山区出现的白色“刺头”海参
这是另一种巨大的紫色海参
在海山区抢镜的某种须蛸,它是小飞象章鱼的亲戚

眼看潜水器就要游出盆地……显示器里突然出现几颗“小煤球”!

: K% v8 x% I0 o; T% W

接着,“煤球”越来越多,直到成片地、呈“密恐”状铺满海底。

! E" t4 b8 L* B! o

细看这些“煤球”,形状大小浑圆均匀如满地硕果,每一颗的表面,却又凹凸不平,有的甚至满是小疙瘩,难怪会被叫成“海底黑草莓”!

8 w: `4 x; _# p" A
成片的铁锰结核就这样出现在我们眼前
铁锰结壳,特写!

5. 冷水珊瑚:彩色森林,首开纪录

. ]4 i" W6 \# `; m- j' T

提到珊瑚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热带海域里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浅水珊瑚。

$ ~* q5 ?" N" w8 Z

其实深海也有珊瑚,被称为冷水珊瑚或深水珊瑚。

_0 P+ s3 a5 b p) e( R3 c
冷水珊瑚林一角

已发现的冷水珊瑚,大都生活在水深200~1000米、水温4~13℃的深海中,以海底洋流携带来的有机物、浮游生物为食。

S: H+ F2 `! C( l6 C$ {

近些年,在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和地中海地区,都陆续发现了成片的冷水珊瑚林。而在我国南海海域,至今还没有相关记录。我一路都在心中暗想:此行会不会能首开记录呢?

% k% E: ?( m1 W) [7 v/ K

其实在几百米深的冷泉区和沙坡区,我们都见到过竹珊瑚的身影,只不过数量稀少,不成规模。直到在海山区2000米深处的海底,我们发现一株株树形珊瑚矗立海底。它们不但形成一片“海底森林”,而且这些珊瑚居然还呈现出黄绿、浅粉等色彩!

* r; ^* R2 b. s+ ^. F( E2 m- k

这些珊瑚1000米之内的“舒适”环境不感兴趣,为何却在2000深处大放异彩?漆黑的深海里,它们身上的颜色又为那般?这些生命的奥秘都有待我们探索研究……

: p; C) E- u. _( O$ V
冷水珊瑚林中,一株象征着爱情忠贞与永恒的偕老同穴海绵
一只趴在珊瑚枝上的柱臂虾,张开双臂欢迎我们到来

(本文首发于《博物杂志》2019年第一期,文中水下照片均由南海深部计划提供)

7 Q) }+ d+ H! E2 C
) Z" [: ?* @3 m$ C8 ^1 Q( O
$ H/ ~& ~7 W" W) h ' O: l# ]& O1 l: X% M% ? y5 ?$ L9 b2 c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曙光行动
活跃在2025-1-2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