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3 a2 A d/ I: R% _# ]5 t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濒临太平洋西岸,国土陆域面积9.6×106km2,海域面积3×106km2。21世纪,因人口增加与气候变化,全球面临着资源、环境的严重挑战,同时,也赋予了研究海洋、开发海洋资源、和谐利用海洋环境的重要机遇。21世纪是海洋世纪与高新技术世纪,已成为共识。 $ i6 q5 N4 h g2 u( C+ Z; M7 v
中国海域辽阔,大体上从3°58′N向北至41°N,东西间自106°E向东至125°E,具有深海大洋、大陆架浅海,季风波浪与潮流动力,及以河海交互作用为特色的、多种类型的海岸与岛屿。海域蕴藏着丰富的资源:风、浪、潮,海水温、盐、密以及阳光等可再生能源,蕴藏于中、新生代沉积盆地与大陆架沙体中的石油、天然气与天然气水合物能源;鱼、虾、贝、蟹、藻类食物资源;金属与稀有元素矿产及化学资源-海岸、港湾、滩涂、岛礁等空间资源;以及景观、运动与休憩的旅游资源。海岸海洋为中华民族的世代繁衍提供了优越的生存条件。 3 M7 B: `$ }: M0 t# x
地球表面积约5.1×108km2,其中海洋占3.6×108km2。1994年11月16日正式实施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划分出几个法律地位不同的政治地理区域:领海[12n mile(海里)],毗连区[24n mile(海里)],专属经济区[200n mile(海里)],大陆架(沿海国领土的自然延伸),公海及国际海底。原属于公海的1.3×108km2海域划归沿海国管辖,其余2.3×108km2的海域为国际社会共有的公海及国际海底。管辖范围不同,所占有的海洋资源与沿海国权益均发生重大改变。全球兴起“海洋国土”新概念,我国是签约《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152个沿海国之一,于1996年5月15日经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议,批准实施《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海洋权益的关注,推动了对“海洋地理学”的研究,1994年UNESCO政府间海事委员会(IOC)与国际海洋学研究委员会(SCOR),1996年国际地理学联合会海洋地理专业委员会,先后召开国际学术会议,明确规定涉及海洋管辖权益的范围(海岸带、大陆架、大陆坡及大陆隆,涵盖整个海陆过渡带)为海岸海洋(coastal ocean),其余为深海海洋(deep ocean)。 6 S9 [) i) Q0 n$ s0 L' m' a
中国地理学会第四届理事会于1984年提出要发展“海洋地理学”,1987年由吴传钧院士倡议,黄秉维院士大力支持,中国地理学会第五届第二次理事会决定成立“海洋地理专业委员会”,挂靠在南京大学大地海洋科学系,同时,成立“沿海开放城市研究会”,挂靠在广州地理研究所。该决议推动了海洋地理学的发展,1988年正式成立中国地理学会海洋地理专业委员会,成员包括沿海12所大学,10个研究单位及海洋产业部门,至今已经历了第五届。
1 g' X: b7 `6 Z, b* ?. s! T “海洋地理学”(marine geography)是地理学与海洋学之间交叉结合的新学科,具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技术科学相互交叉渗透的特点。海洋地理学研究的客体是海洋,包括海岸与海底,既研究地球表层气、水、生物与岩石圈层在此范围内相互作用的特点、变化规律与发展趋势,亦重视研究对海洋环境资源开发利用的相宜途径,以及海洋经济发展、疆域政治、立法、管理以及海洋新技术的发展应用。它是一内涵广阔、多学科结合的新领域,相当于陆地地理学范畴,但对象为海洋,目前处于科学发展与应用的始新阶段。 3 K* p# F1 n' y! T; n$ ~% C
" T4 f% R/ s4 t* f- j 我国第一本《中国自然地理·海洋地理》专著,是中国科学院竺可桢副院长任主任、《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组织编写的《中国自然地理》系列专著的组成部分之一,在郭敬辉与瞿宁淑两位研究员组织支持下,由南京大学、国家海洋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相关中青年专家撰写完成,1979年10月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 h$ ], {/ X3 d- ^1 n' |8 q7 x 2 o- S9 j& R/ h8 }
1990年,由中国地理学会海洋地理专业委员会组织44位年富力强,富有实践经验的海洋学家与地理学家,再次撰写了《中国海洋地理》。内容包括总论、海洋环境与资源、海洋经济与区域海洋地理三篇24章,以及附录共79.3万字,于1994年完稿,1996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1998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近年仍被广泛应用。
9 k, Y6 x* a8 n9 P 鉴于近30年的发展变化,尤其是联合国海洋的法的实施,中国沿海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我国多次开展海洋调查,新资料丰富,知识在更新,认识在提高。所以,当中国地理学会这次组织编写新版《中国自然地理系列专著》时,《中国海洋地理》作为其中的一部,组织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二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及总参的有关专家和研究生共同撰写。本书由王颖任主编、刘瑞玉、苏纪兰任副主编,朱大奎统校全稿,傅光翮秘书负责文字与章节编辑。本书含:第一章绪论,第一篇海洋环境与资源(第二至第七章),第二篇区域海洋地理(第八至第十二章),第三篇海洋经济与管理(第十三至第十五章),第四篇海平面变化与环境效应、海洋灾害与海洋安全(第十六至第十九章),计四篇19章140万字。本书特点是普遍充实了新资料,增加了海洋生物、中国海洋一体化管理、海洋与国防安全三章,精炼了海洋经济部分,增强了海平面变化、环境效应与灾害章节。 撰写人员名单
" ?% n. g3 P. I5 e 王颖撰写第一、二章;
# Y& i$ W" g$ o 李克让、刘秦玉、闫俊岳、孙即霖、张苏平撰写第三章;
1 Q }# B1 l: k- m9 u1 I1 ] 苏纪兰、许建平、孙湘平、章家琳、应仁芳、潘玉球撰写第四章; I- j+ f; D" {8 ]: ~6 `
戴民汉、翟惟东、许艳苹、李骞、韩爱琴、郑楠、周宽波、孟菲菲、林华、郭香会、王旭晨撰写第五章; 3 W- G4 u$ `/ S0 I" W
刘瑞玉、宁修仁、郝锵、蔡昱明、邹景忠、陈清潮、夏邦美、徐凤山、唐质灿、刘静撰写第六章; " ?! Q9 t' J7 ~1 R9 ]
殷勇、蒋少涌、许建平、郑爱榕、邓景耀、刘锡兴撰写第七章; 3 q0 C& {* k1 V% |" A
何华春、王芳撰写第八章;
u u8 N9 x0 c1 ~ 何华春、于堃撰写第九章;
+ _4 h @* I) A* T: h+ y; n9 }2 ]- P$ Q 刘绍文、于堃撰写第十章;
: _( ~ P% a6 Y; @/ M. j 殷勇撰写第十一章; - d& ~; G- P/ j. G
刘绍文、孙祝友、傅命佐、郑彦鹏撰写第十二章; " w) b, j! w1 [1 A3 j4 D
朱大奎、傅光翮、张振克、于文金、殷勇撰写第十三章;
* p# @6 b/ z2 l& d- ?# x# e 朱大奎撰写第十四、十五章; : a P1 Z" n+ ~. i
王颖、任美锷撰写第十六章; 8 ^1 B& i* q! c$ W
刘绍文、孙湘平、许建平、王颖、周名江、于仁成撰写第十七章;
2 B7 b# z! J* y, R8 m8 Z4 s 王新红撰写第十八章;
& P7 i% `7 W7 p2 W 潘剑翔、钱曙华、徐建撰写第十九章。
5 h) F2 }+ Q4 g+ ?1 U 2012年7月在本书定稿终审之时,惊悉刘瑞玉院士病逝,不胜悲痛。他临终前两个月一丝不苟地修订海洋生物章节文稿。宁修仁教授由刘院士邀请组稿,英年早逝。以致刘、宁两位未及见到本书出版,海洋生物章节部分的刘、宁文稿成为绝笔,其精神感人,特此补充铭记。 3 U* W2 H6 w* O& B4 H. Z+ L& W) Y
刘瑞玉修改后的Golikov等(1990)(基于动植物区系遗传)世界海洋生物地理区划方案 * _ L7 G7 x' B6 T
在此,愿对参写人员,《中国自然地理系列专著》主编孙鸿烈院士、郑度院士、刘昌明院士,及科学出版社编辑出版同志,表示衷心感谢。并在此向一贯大力支持海洋地理学的先辈导师黄秉维院士、郭敬辉教授、任美锷院士、吴传钧院士,表达我们深切的怀念。 # t# H1 I) }. b e6 T
: l, o' M) [3 i( c# q6 J. ?, i
: L: o& H1 g& Z; S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王颖主编《中国海洋地理》(中国自然地理系列专著之一,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1)一书“前言”,有删减,标题为编者所加。
5 G( h1 D% A% w ISBN 978-7-03-035640-6
a$ F. M% u9 W; c, h( O4 d) q 《中国海洋地理》是《中国自然地理系列专著》中的一部,在1996年出版的《中国海洋地理》基础上,总结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联合国海洋法实施、我国多次海洋调查及沿海经济发展的新成果,由中国科学院、国家海洋局、教育部及总参等单位相关科研人员完成。共计四篇十九章。特点是,较1996年版《中国海洋地理》内容更系统、全面。书中充实了新资料,增加了海洋生物、中国海洋一体化管理、海洋与国防安全三章,增强了海平面变化、环境效应与灾害章节。可供规划、教育与研究人员参考。 2 t+ X/ T2 t% N; f: n& I9 D: L* g
【版权申明】本文为科学出版社地球科学订阅号——赛杰奥(sci_geo)原创发布,转载请保持内容及公众号相关信息的完整,违者必究!
! `% ^+ O; _5 h) [ 3 y( r# Y r, D; h
地球为你而转!
$ o5 }! q, q6 l6 o( {( o$ g2 A. L 欢迎关注:赛杰奥(sci_geo)
; A+ } d! w) `) G- T- x4 Z 科学出版社地球科学订阅号
; r, ~" h4 Z3 B0 C0 w! l/ [ 点击“阅读原文”可购买本书
4 X* @4 e! H" a. W, F) H# M Q# _/ E8 S% ?/ V% Q% O
5 e8 H' f( c& Q, u, y$ t9 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