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4 B% D W1 i4 U% m
原标题:海洋旅游发展中的生态理念与人本关怀
% H& R! S {* B) c9 b1 o5 n! {( k+ s) w% r
编者按:海洋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承载空间,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日渐凸显,作为我国海洋产业群的重要一环,海洋旅游业的发展前景更为广阔。当前我国海洋旅游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已经成为最具开发潜力的海洋新兴产业之一。深化海洋旅游产业研究,实现海洋旅游发展新跨越,不仅是满足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现实需要,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4 [/ B# Q9 n9 p
海洋旅游是未来我国旅游产业发展中极具创新潜力的生长点。“中国旅游4.0”秉承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及实现包容普惠、民生价值、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的目标,从本质上讲就是要坚持生态理念与人本关怀的协调统一。海洋旅游的深度开发和创新可以高水平、精准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当前,我国旅游产品供求存在严重的结构性失衡。我国陆地旅游资源开发程度相对较高,但优质旅游资源供给严重不足,不同景区游客量“冰火两重天”,尤其是节假日热门旅游景点的超饱和状态大大折损了游客的体验价值,各地旅游项目的低水平复制使游客的获得感与满意度降低;大量游客选择出境游导致我国旅游产业出现严重逆差,而出国旅游的获得感与幸福感也并不高。而另一方面,我国海洋旅游项目大多传统、低端,尤其是一些远离城市的偏远沿海区域基本上还处于“野游”的状态。我国海洋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加之海洋旅游本身所具有的空间开放性、多产业拓展性、高体验属性,使得发展高质量海洋旅游成为解决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瓶颈、满足全民消费升级需求的关键路径。而且,借助当今新技术、新模式的赋能,海洋旅游创新也是实现旅游业新旧动能转换、高质量发展的新通道。
/ d. R0 }6 X u- [ 保护生态是首要原则
) {! w2 ?. F7 i) m' ]& [ 生态保护主张地球资源的有限性和生态环境保护应置于发展的优先地位,人类活动必须限制在合理、可持续范围内才不至于干扰非人类世界;它将平等的范畴从人与人的关系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之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即隐含着丰富的生态价值观。
( }. J% R; Q3 }& x1 H; }3 k+ u 海洋旅游发展必须以保护海洋生态、促进海洋生态恢复作为底线与出发点。海洋生态十分脆弱,一经破坏,恢复艰难。进入21世纪,世界海洋生态灾难频发,起因和形态多样;因为过度旅游开发引发海洋生态灾难的情况也频有发生,典型的如南太平洋珊瑚礁被严重破坏的案例等。这些海洋生态灾难的发生一再提醒我们,只有优先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才能保持海洋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更何况对于海洋旅游而言,其核心价值载体和依托就在于良好的海洋生态,海洋旅游的发展只有保证“绿水青山”生态的常在,才谈得上“金山银山”价值的收获。
6 R: j: M5 ~+ [7 C& Y* j8 a2 J$ p/ w 以人本关怀为宗旨
% Z7 A4 u$ M1 a 人本关怀的核心思想是承认人不仅是一种物质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存在;主张关心人的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在新时代,要在理顺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确立一种赋予人生以意义和价值的人本关怀。人本关怀是事业发展的主旨,海洋旅游的深度价值也源于人本关怀。 0 i0 u& W6 b$ k7 B- n1 _
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已步入中高收入国家的行列,人们对以旅游为主要形态的精神消费需求大幅度增长,这使得我国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凸显。就海洋旅游而言,虽然目前多元化、系列化海洋旅游产品正在形成,旅游项目品质得以提升,在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增加幸福感与获得感方面成效显著,但是,仍存在旅游产品较低端、雷同,海洋旅游与当地文化融合欠缺、缺乏差异化特色等问题。面对当前旅游需求升级,旅游偏好在向个性化、品位、体验、参与转移,形式上在向度假游、休闲游转移,诉求上在向深度游、精品游转移的市场动向,旅游产品创新中坚持人本关怀就是要深刻洞察和精准满足目标客户群的深层次、真实需求。
0 b& L" F$ i2 F) O/ d8 w) d$ l2 N( F5 q 生态保护与人本关怀的协调与统一 # ]" }! M1 u: m9 Z4 k9 _
在海洋旅游发展中减少生态环境保护与满足人们需求之间的冲突,实现生态保护与人本关怀协调统一的共振点在于: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与运营要能够激发和满足人们对于自然生态、文化渊源、返璞归真、健康理性生活方式的崇尚与热爱。
& Z" d; r7 Q. b L 首先,海洋旅游发展要坚守生态保护优先、节约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理念,重视运用最新科技手段与方法,开展海洋旅游资源调查与分析、海洋资源保护研究、海洋旅游消费特征分析,创新旅游产品与模式。通过卫星遥感、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共享平台模式等技术的运用,降低景区、游客、社会、政府等多方的投入成本,并提升多方的价值实现度,寻求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生态保护—经济与社会价值的多元目标优化。 2 n, F7 {$ O3 T0 Z; Y: m/ H( E
其次,面向新时代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需求特征,开发多层次、差异化、定位精准鲜明的海洋旅游产品项目。在产品满足不同需求层次方面:高端产品,主要满足消费者独特爱好、特殊技能、自我实现的需求,例如深海游、探险游、海洋生存体验等;中端产品,主要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体验,例如文化体验游、民居生活游等;基础产品面向大众一般需求,例如近海观光游览等。上述无论哪个层次的产品提供都必须建立在很好地解决了海洋旅游“痛点”问题的基础上,那就是安全、方便、诚信与尊重。在海洋旅游产品组合创新方面可着力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近、远、高、深全景旅游产品布局。丰富且各具特色的项目既增加了游客的可选择性,也满足了旅游体验的完整性,能够创造组合协同价值。在项目设计上要做到尽可能不对海洋造成深远影响,减少对海洋的打扰,努力开发不需要直接接触海洋的旅游项目,例如直升飞机、热气球观海游等。第二,动、静、快、慢结合。项目设计可包括短暂激烈的运动海洋旅游,例如冲浪、帆板、沙排等;相对静态与休闲海洋旅游,例如渔民生活体验等。第三,虚实结合。将实地游与虚拟旅游结合,重视运用AR/VR技术实现虚拟观海游,既可以提升游客的新奇感和体验感,又避免了对海洋环境生态的影响。第四,自然与人文结合。旅游的深层次满足感来自于对文化的感知、契合与认同,海洋旅游要将海洋自然风光与地域历史、人文风情相结合,形成对游客心灵、情感的触动,才能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记、长久的回味,才能创造可持续、可延伸的价值。例如山东沿海旅游发展应当与齐文化、琅琊文化、胶东渔民文化紧密结合,展现独特的景观元素与文化元素,提升识别度和传播性。 + M0 j7 e3 ^1 w
最后,将海洋旅游发展纳入法治范畴,形成良性的循环互动机制。完善的海洋法律制度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能够保证依法“管海”和合法“用海”,杜绝海洋旅游开发中的种种乱象。一方面要创新海洋旅游投资开发模式、运营模式、监管模式等,另一方面要以法律和制度来保证“海洋生态改善—项目运营者受益—游客感知价值提升”良性双向循环的形成,实现海洋旅游产业发展生态与人本的自然协调与统一。
1 C6 X3 Q" c4 O0 o) D (作者单位:青岛理工大学商学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1 L1 M" s. n5 Z5 O
! J' a+ i* p0 N9 G4 o, O
责任编辑:
) W- w, y) j( D7 ^
6 @! {- X x6 |8 L
# X1 M; O# W4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