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海洋与科学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主任张偲:打造全球首套深海生态学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 海洋生态学研究

[复制链接]
4 P/ i& a7 g) Z9 ~3 O% `

. H" U4 e; J8 b: E& I- [

大湾区科学论坛上的

' O/ i' P* ]$ U* u% P# o$ K3 J' G

南沙声音

8 S. M1 D4 p) n( V' X/ b

由“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发起、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3大湾区科学论坛于5月20日—23日在广州南沙召开。与会专家学者齐聚南沙,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围绕当下全球科技热点话题,共同探索全球科技前沿。

( P( w% ~# K; n. c) b2 d7 Q! B' p

小南采访了多位专家学家,畅谈南沙科技发展路径及人才集聚等话题。

: L' s2 U' r) a" }+ e# j+ Z

在南沙打造

) J4 l- _- W' J" J

全球首套深海生态学研究

8 I4 K1 H& V# ~2 g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9 Y8 j* g, B; r j( S; r

近年来,南沙深耕“深海”技术,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其中,解决深海资源开发过程中“卡脖子”问题,离不开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的支撑。

% ]; Z8 G$ l0 @: b+ \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海洋与科学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主任张偲向小南介绍了在南沙建设的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

* o J4 D9 ^0 ~7 R3 F2 r6 t0 L. N

可燃冰分解产生的甲烷流体溢出,在深海海底形成冷泉,冷泉是可燃冰常见富集区,二者密不可分。甲烷为生源要素,通过化能合成作用而繁衍的冷泉生态系统被誉为“深海绿洲”。冷泉生态系统是甲烷滋养的海底生态系统,是解密深海极端环境生命策略的“金钥匙”。因此,关键是要揭示化能合成的生物固碳机制,打造科技及支撑平台——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

& q0 Q$ z1 @* w, p

据张偲

$ E9 f/ L, f- ~) g# N7 Z

介绍:

3 P# @% y- \0 K3 m& K! v) Q

这套装置与其配套的科研综合楼都在南沙,将在这里打造成为全球首套深海生态学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 J v @0 T# U1 S1 q

" |, } L% G* a0 w3 u

。“去年8月,位于南沙的实验室经过广东省的验收,接下来将在国家的重大专项、重点项目支持下,完成科技部交办的科研任务,支持广州市南沙区的经济发展工作。”

4 J: o0 J# A2 i( K! k8 K# ^/ Q- n ) J+ _- N4 i) T! L1 J5 G& f, y

张偲还介绍道,实验室将对我国海洋产业发展起促进作用。“在南沙区有关基金的支持下,实验室启动第一批、近10个海洋科技项目的产业化,包括海洋装备研发、深海养殖装备、海洋牧场、深海绿色养殖、海洋油脂的开发利用等,必将为广州市、南沙区的海洋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1 J9 V3 _: g0 S# D

: u) C; X+ N* B; q: ~+ Y, o1 e

此外,南沙在地质调查船研发上也取得突破。“十年来,我们局组织了400多个科考团次,所有的航次几乎涵盖了海上专业的调查,我们局有国家第三代最新的综合地质调查船‘海洋地质六号’,国家一艘高精度三维地震探船‘海洋地质八号’,以及中深水科学钻探船‘海洋地质十号’,还有去年12月实现下水作业的大洋钻探船,将实现面向我们国家的超深水海洋钻探,我们现在拥有的探船基本可以涵盖海洋、科考的所有专业,并可以达到全球最深的作业能力。”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大洋钻探船建设项目副总指挥余平介绍说,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牵头海域天然气试开采是在2017年,随后2020年实施了第二轮试采,也获得了成功,两轮试采证明了所使用的技术方法是安全有效的,现在在为下一轮开采做准备。

9 `) g- A. F( Q6 ^) A: K

期待南沙集聚

- x. i, Y6 \, R0 n

更多高质量人才

5 `0 ?2 `. ?. K' K

谈及大湾区的科技发展优势时,广州市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建筑物能源研究中心经理、广州亚熵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朱龙潜表示:

% b% k4 [$ K' _0 T

“粤港澳大湾区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有很大的优势,比如说,大湾区有非常丰厚的基础教育和高校资源,拥有众多的高层次人才、领先技术、科研机构和实验室等。”

& v. L( s: ^. @/ s) o# \ c3 F

大湾区的产业基础实力强劲、市场也非常有活力,能够容纳更多种类的技术到市场中来,这些技术能够在大湾区找到合适的应用场景和市场,并且找到技术转化的中间桥梁,例如大湾区内越来越多的青年创新工场等。

8 v2 a# e# F# ?, g! M! E6 G* R4 L t" ^

朱龙潜还

L. R. ]1 s# p+ g9 G& i

分享说:

4 u# u4 p9 @3 F* `/ ]# Q* x+ j

“大湾区的交通、物流等发达,尤其是航空、海运资源丰厚,科研技术在大湾区内完成产业转化、落地生根后,也很方便通过大湾区走向世界,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现自己。”

4 y7 ?5 Y4 n7 z3 p/ o1 x" [

; k3 F+ ^( K8 B9 d2 {3 w

随着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去年正式启用开学,南沙与香港在人才、科技、产业交流等方面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 Z- s$ c6 R) O0 a# Z/ K. w0 T+ \

广州大学教授,天体物理中心副主任王锋接受小南采访时表示:

+ B2 F3 V: a! f

港科大(广州)与南沙已开展了很多合作和协作。他认为天文、航天航空在广东平台里落地,在大算力和人工智能支持下,对所有学科来说都是机遇。

" V, A$ r3 Q7 b0 n1 K

香港大学全球可持续发展讲席教授和学术发展副校长宫鹏同样建议:

0 W. _ |# K( S% x# l

粤港澳大湾区像是吸铁石那样,把高质量人才吸引进来。南沙不仅要吸引香港的人才,还要吸引全国的、世界的人才。“我们希望人才引进来后,需要增加其竞争力,增加开放包容的环境,允许失败,允许自由探索和发展的文化,这样会有更高的吸引力。”宫鹏说。

出品:南沙区融媒体中心编辑:Lucy文字:谢子亮、罗瑞娴、舒霞、刘爱荘图片:刘伟 + R0 k; A& w( ^% U+ Z, f

信息来源:广州南沙区融媒体中心。

转载请注明信息来源及海洋知圈编排+ l! M( Z& Y( s ^' D5 s7 d$ _ Y

; f, }/ E0 N4 R) E0 m1 s3 H' G

戴民汉、周忠和院士重磅推荐!国内首套极地海洋科考绘本出版!四位一线科考队员倾力创作……

, j9 ?/ N: B" O3 k

IF最高7分!8本高水平国际海洋学期刊联合征稿:海洋科学区域研究

; D8 y; W8 d/ m- j" ~9 F5 H& u8 o) u

《深渊科学:地质、环境与生命新前沿》正式出版!

+ P9 s9 P6 N/ s, `( l! {8 _

《水下光学与成像》正式出版!

6 r7 y6 b$ \% i+ P; N# c3 r

杨红生等著《现代渔业科技创新发展现状与展望》正式出版!

, m- g1 P' Y: ~8 h' N& r8 F5 U

董昌明教授主编的《海洋数值模拟》已正式出版!

7 d8 r) C5 h) A$ t

《国土空间规划陆海统筹理论与实践》正式出版!

* d% P0 z/ y1 o

《中国近海底栖动物分类体系》和《中国近海底栖动物常见种名录》出版发行!

7 d/ [; V" |4 e7 [$ w1 @

经国务院批准成立!自然资源部部长王广华担任“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中国委员会主任,主持召开委员会成立会议并讲话

" `$ ]$ e/ q0 C! J; [7 w

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努力推动海洋强国建设取得新进展

; y( P5 c' ^: C( ^8 {9 r1 j) r

王颖院士主编《数字南海》正式出版!

% r+ E7 |. f* u: n$ T& b( }

►丁德文院士等编著!《中国近岸海洋生态学研究与管理》出版!

( e4 y P7 @3 b0 M- L% }$ B

《海洋环境分析监测技术》中科院烟台海岸带所陈令新研究员等编著

3 E- W2 k( F8 D+ Z( b7 F

《海洋空间规划与海岸带管理》入选“2022年度海洋优秀科技图书”

$ x6 m, Y( m/ H4 I/ m

►《珊瑚礁科学概论》:珊瑚礁究竟有多重要?

8 A( a0 y0 u6 ~9 M

►《现代海底热液活动》栾锡武研究员 著

; `) N! m! G& I r/ z" |

海洋知圈

* q3 k. L& o$ I& c) |

知晓海洋 | 探知海洋

8 n+ a" M/ n9 R/ ]

宣传海洋 | 服务海洋

, s" n9 i: }: P2 Q7 B5 ?

. N1 ]5 _+ C3 G2 ^: t$ k& J

4 A+ O6 O( |$ S

如您喜欢,请“点赞”并点亮“在看”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冰死铁
活跃在2025-1-2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