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S* s6 \3 ?+ { ~' e+ [" ?! t 来源:央广网 ) T+ f6 I# ^( d/ Z
编者按: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从会种地到“慧”种地,从食物观到大食物观,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藏粮于技”正成为现实。为展现广袤大地农业现代化奔涌的新气象、新探索,更好地促进各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央广网特别推出“强国看农业”系列报道,记者走进田间地头、现代农业园区、农业科研基地,带您一起领略大美中国的农业新“丰”景。 ( z9 e8 V. d4 P! O; j
秋风起,鱼蟹肥。历经四个半月伏季休渔,东海已全面解禁开渔。近日,走进宁波市象山港畔,辛勤劳作的渔民们喜悦收网,忙碌销售,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各种新鲜肥美的渔获正不断“游”向市民的餐桌。
- c Y+ c. x. S" ]/ K6 L& ~, T 从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到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再到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树立大食物观”首次被纳入“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章节,“大食物观”概念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2 Y' F, c6 w* `2 _
! X6 z+ M, X' M+ ?9 L
伏季休渔期结束后的象山石浦港畔渔船出海(央广网记者 俞烨 摄) * ^) [2 d- s3 o7 U( x8 s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从小生长在海边的渔民,最是懂得向海洋要食物了。柴志爱,今年已经47岁了,是象山县黄避岙乡高泥村的资深渔民,从他记事起,他就跟着父辈在海里谋食。
- M4 L4 @) ?8 I- }& l9 B8 Y “小时候跟着父亲出海,一网能捞上来一大把食物。”柴志爱告诉记者。然而,由于过度捕捞和种群结构退化等问题,东海野生大黄鱼生态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数量岌岌可危。“野生大黄鱼越来越少了,价格越来越贵了。”柴志爱感叹道。
" S$ r5 k% j, x/ X 因此,生态修复大黄鱼资源迫在眉睫,人工驯化养殖与繁育技术开始迅速发展成熟,增殖放流同步开展,现代海洋牧场应运而生。
2 {: s3 e# z' D8 a" t 作为水产种业的“芯片”,鱼类种苗繁育技术发展是保障海洋牧场可持续发展、提高渔业产业竞争力的关键。2007年,宁波启动了岱衢族大黄鱼原种开发和种质资源保护工作,而后,技术人员成功在岱衢族大黄鱼原产地岱衢洋采捕到8尾可繁殖的野生原种活体,并培育出1000余尾苗种。
% O: w# x) H0 g7 D* D& o3 } 广告胆小者勿入!五四三二一...恐怖的躲猫猫游戏现在开始!
! S. F( u/ ^# W. Z' @ ×
& V' u4 k0 h5 ]" C' _9 [
" M" S' j* F- `; a! d$ K; J 通过家系选育获得的新大黄鱼品种(央广网记者 俞烨 摄)
0 }8 d) P3 t1 g G 记者走进位于高泥村的象山港湾水产苗种有限公司育苗车间,一排排整齐的大水池里游动着各类鱼苗,形状各异。
1 a$ S0 ]8 ]' D8 C7 L+ Q “我们先后繁育出银鲳鱼、大黄鱼、黄姑鱼等26个品种,填补了国内空白5项。”该苗种公司总经理徐万土自豪地告诉记者,“今年5000余万尾大黄鱼的苗种在上半年基本售完,只留下不同的繁育品种做科研用。” * L! v+ d& S1 [' ~/ m: U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重生”的大黄鱼还通过现代技术手段打破了“出水即死”的魔咒,为当地老百姓游出了一条致富路。 7 F) _0 [/ }& k, w
“我们通过模拟黄鱼生长的各项环境指标,结合循环水处理、暂养保活、活氧运输等技术攻关克难,从起捕上岸到快递运输,可以保证24小时鲜活到家。”同样位于高泥村的食品加工公司——宁波西沪水产有限公司总经理谢华安边向记者介绍边现场演示。他先是将大黄鱼小心翼翼地捞出,快速装进塑料袋里,随即进行封口并注入一定量的氧气,最后放进保温箱里,打包发货。
- n+ p: u. W. k" B 通常情况下,上市的鲜活大黄鱼单条价格在几百元不等,经济效益大幅提升,基本可以满足全国范围内不同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 N0 T1 @/ P7 c' E 0 E$ V7 d0 Q6 Y# v% E, `
传统渔排升级改造后的新型环保养殖网箱(央广网记者 俞烨 摄) ! e5 @' _% W+ F) f5 M- f! B
依托该育苗技术,柴志爱和村里其他渔民信心大增,高泥村很快发展成为“浙江省黄鱼养殖第一村”。如今,海里新型环保养殖网箱列队成阵,阡陌纵横,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 U2 M" ~4 Y0 F* Z9 t
记者了解到,高泥村是浙江省最大的网箱养殖基地,养殖业带动村集体经济年均增收20万元,下一步,该村所在的乡镇还将打造集 “养殖垂钓+餐饮休闲+海洋娱乐”于一体的全场景融入式与文化休闲体验现代化海洋牧场休闲大平台,用渔旅融合的方式探索共富新路径。
c9 i" l3 b& S/ U0 L8 s# |! x 广告从秘书起步,十年内无人超越,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成就一段传奇
4 B- A# F" D3 [# ^3 g& J × + d' w9 e' S6 t$ C( U! J3 s5 n& [
& s- p" }7 I8 J h% N+ f
宁波市定期组织放流各类水产苗种(央广网记者 俞烨 摄)
$ @/ |3 E. L9 v6 t3 N1 u “善待海洋就是善待人类自己”,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促进渔业可持续,宁波大力推进以人工鱼礁为重点的海洋牧场建设,努力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项目。截至2022年,宁波市累计供应增殖放流岱衢族大黄鱼苗种近3亿尾。经增殖放流资源评估,大黄鱼增殖放流投入产出比可达1:2.9,海洋天然资源的恢复效果明显。 - g2 y: v% w. V6 G7 |
宁波作为海洋大市,千百年来的耕海牧渔、踏浪而歌,滋养了绚丽灿烂的海洋渔文化,也为海洋牧场的持续精耕打下了扎实基础。“从最初的人工渔礁建设、海珍品增殖适应性试验研究,到目前的增殖休闲复合型海洋牧场建设,宁波正充分释放海洋牧场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助力实现以海洋牧场为核心的全域产业价值。”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副院长申屠基康表示。
* w. B. T: X" @( P% n M / J0 O( ~9 T! l- I
总策划:张军 于锋
2 B6 R' Y6 z, h& a. M/ c 总监制:伍刚 宫歆慧
2 q. }5 f! j1 M T0 N! A$ i n 统筹:陶玉德 2 A7 v$ D. l% ?) k% ?' t2 n& h
策划:李红笛 陈金莲 0 x* v; u6 K* Z# e) i1 @
记者:刘欣莹 丁可(实习生) 孙芝丹(实习生)
: ^% n- x8 F z* I 视频:俞烨 - a& z7 ]4 c7 _( w
& {& {4 p9 m; @+ F1 u' h2 A
1 E$ \+ `0 U1 V; N' u1 g; 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