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v2 U5 M0 Q2 F# ^8 S+ O8 X: v 原标题:全力打造生态海洋“中国样板”
Y- G9 |" y3 \) w- }9 p7 h- p& p1 r* ]( `& V3 Y, J
作者:文贻炜 黎贞崇 $ z8 q+ Q7 S; p% G# ]
防城港市红沙环生态海堤一角
9 g- x) q3 T% H' @, M 广西科学院十年磨一剑,在全球海洋治理领域书写了一份出彩的中国答卷。 2 h# v% \% G* z) l
前不久,2023年全球滨海论坛发布《海岸带生态减灾协同增效国际案例集》,我国首条建成的生态海堤在此次发布的全球八个案例中,格外耀眼。由广西海洋局提交的防城港市西湾红沙环海堤生态化建设案例,被作为海岸带生态减灾协同增效的八个国际案例之一,由中国自然资源部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向世界联合发布。这荣誉正是广西科学院科学家们的心血和智慧的结晶。 3 H& U& x" T7 k y# g. w
首次在国内提出“生态海堤”概念 * w8 V; H6 e) s3 k) T' t
作为环北部湾地区重要临海工业基地和门户城市,广西防城港市过去裸露生硬的物理海堤非但不能给市区海湾带来任何美感,而且排污口直接冲刷滩涂,还使得滨海湿地环境质量堪忧:海堤护坡年久失修,石砌堤身裸露,海岸侵蚀严重,红树林植被稀疏退化。 2 t% o' I7 S$ e% w" X7 D
在广西科学院领导下,2012年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受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局委托,在红沙环建试点,首次在国内提出“生态海堤”的科学概念,将防灾减灾、生态防护和文化休闲三大功能理念综合用于海堤建设。
9 G, {! q, n, }4 y& S& a 为了联通海陆廊道,增强海堤减灾防护能力,丰富沿岸生物多样性,提升海岸带景观,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根据生物多样性、海陆交互作用及生态位科学原理,设计了生态海堤的5大垂直功能层次和18大类24小类功能区块及其组合,并代表广西海洋局监理了生态海堤建造工程。 + ^1 v* J2 x5 J+ F1 Z; h" C" H! v
运营十年,收效显著。安全上,通过建设堤前潜坝和铰链护坡砖,遏止了滩涂侵蚀和裸露海堤的水土流失,成功抵御了10个台风的袭击;生态上,滩涂红树林面积增加9913平方米,增长了45%,红树林覆盖度由5%提高到85%,底栖动物群落生物量提高了555%;景观上,堤身植被覆盖度高达90%,使海堤成为海陆生态通道;在管理上,开创了生态学科学工作者深度参与工程策划、设计、监理、评估全过程的先河,在机制上保障了生态理念的落地。
. V! B0 ]6 E/ X 防城港红沙环海堤作为我国第一条生态海堤,2017年被国家海洋局选送国家“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截至2021年,这项成果已指导广西7条海堤(总长66.92千米,总投资9.23亿元)的生态化改造。 . x1 ?- L: I$ {8 E* C
中国治海方案成为全球样板
5 t2 S* K. m- ~) M( h& [ 在2023年全球滨海论坛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专家对中国防城港的生态海堤高度认可。
! x% a" f+ u! F2 C2 k1 [ 在全球滨海论坛上,中国“治海模式”让世界动容 3 l( I; H& r' D8 g$ X) }
全球都在苦苦思寻破解海堤防护这一难题。而随着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和全球气候条件的不断恶劣,破解这一难题显得越来越紧迫。在国内,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及海南诸省,因频受台风袭击,且地少人多,经济发达,海堤的防护作用尤为重要。 2 u2 ^. _) f& E$ w. ?
广西科学院推出的生态海堤模式,一改过去单靠钢筋水泥的生态设计,给冰冷的海堤赋予了生态元素。“季雨林+海堤+堤前人工鱼礁+红树林”的生态海堤模式实现了生态与减灾协同增效。作为成功的样板,功能可复制,模式可推广。
* m2 z4 |3 {+ e8 F6 L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专家,认为生态海堤模式至少有四大亮点:科技引领——集海岸防护、生物多样性及生态恢复、景观优化、休闲科普为一体;绿色生态——构建海洋高等植物群海堤全覆盖植物景观;海洋美学——兼顾海岸线长度和海湾美感,尽可能保留海岸原有走势与地形;文化铸魂——明确生态海堤的结构单元、功能层次、环境构造、亲水廊道等,构建有机的海洋科技与海洋文化。 # w9 e9 }! M* ?# F3 V, `
广西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元昌安说,广西科学院在海堤防护的探索方面一直秉承“人与海洋和谐共生”的理念,所以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必然的,但成绩只能代表过去,今后广西科学院还要加倍努力,争取在更大的领域拿下更好的成绩,继续为国增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5 ^- [% H) b" @/ ^
+ d" i7 ^* m+ I
责任编辑:
3 V. X; s2 r) v* s3 y9 g0 `0 u) t
]% a% g- n- t! I1 P2 m* }7 O) s
& \) e+ O0 `7 f0 e1 f# u
6 A0 w+ t+ O8 k. H- 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