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科技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学科建设——生物海洋学团队

[复制链接]

海洋与环境学院建有海洋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具有海洋生物学、海洋化学、物理海洋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5个二级学科硕士专业,以及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类别硕士学位授权点。

近年来,学院不断推动学科发展,注重加强内涵建设。海洋科学学科“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期间被列为天津市重点学科,2017年被列为天津市一流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十三五”期间被列为天津市重点学科,并组建“近海海洋环境”特色学科群。学院目前建设有生物海洋学、卤水生态及生物资源利用、海洋化学、海洋环境模拟与评估等科研团队。

生物海洋学团队现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1人、天津市特聘教授1人、天津市高校“学科领军人才培养计划”1人、天津市高校“中青年骨干创新人才培养计划”1人、天津市“131”人才2人、外籍副教授2人。主持国家级项目2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20余篇(近5年11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40余篇。所获科研成果获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三等奖、上海海洋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优秀奖、中国产学研发明创新奖二等奖等奖项,2014年入选天津市“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高校创新团队,2018年入选天津市“131”创新团队。

团队学术带头人孙军教授,博士生导师,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天津市特聘教授,在生物海洋学特别是海洋浮游植物生态学领域开展了较为深入细致的研究,在海洋浮游植物体积及碳计量研究,海洋浮游植物分类、多样性和群落生态学,中国海洋浮游植物生物碳汇方面取得了一些与本项目相关的工作积累和成绩。孙军教授先后主持国家基金委和科技部的国家级项目13项,国家外专局项目2项,国家海洋局公益项目2项。发表的论文被SCI他引2800余次,单篇最高SCI他引603次;根据CNKI数字图书馆检中文论文他引5450次,H指数40,中文第一作者论文55篇,高被引成果61篇,单篇最高SCI他引484次。目前为中国海洋学旗舰期刊《JCR Q3,Acta Oceanologica Sinica/海洋学报》主编助理(生物海洋学方向副主编)、《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JCR Q1,副主编)、《海洋通报》、《生态学报》、《生物多样性》、《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JCR Q1)、《Ecosystem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JCR Q1,海洋学科编辑)、《Marine Life Science & Technology》WoRMS 网站(World register for marine species 世界海洋生物名录)等编委,获得中国科协、中国产学研协会、中国发明协会、国家海洋局、天津市科委等奖项。

生物海洋学团队不断探索与创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收获一系列重大海洋科技创新成果。带动了海洋科学特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提升了我校乃至天津市海洋科学学科在国内海洋科学领域的层次和水平。


& @  I7 H3 X1 v5 h

一、建立并改进海洋研究技术标准化国际化

建立了国际标准浮游植物细胞体积生物碳估算方法并实现软件化。实现了浮游植物碳的计算机大规模计算,该方法已被美国和欧洲的主要相关科研机构和环境监测部门广泛采用,目前该方法已成为国际标准方法。

成功开发出中国海区微、小型浮游生物(2-200μm)的快速鉴定和计数专家系统,改进和推广了浮游植物生物量定量研究方法。该方法系统分析了各种研究方法的误差来源及其解决方法,弥补了我国现有海洋调查中浮游植物定量研究方法的不足,实现了我国海洋浮游生物定量研究技术与国际标准接轨。

- E- P& {8 Q3 X: K5 u

二、着眼全球问题,探索全球变化下中国近海及大洋海洋生物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响应机制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全球各国的共识,面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系统深入地研究了人为活动和全球变化下中国近海及大洋海洋生物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响应机制,通过采用CO₂注射法开展全球变化和人为活动下海洋硅藻和甲藻产毒作用、颗石藻钙化速率、蓝藻固氮速率和群落演替等的影响,揭示了全球变暖和海洋酸化条件下海洋浮游植物功能群生理生态相应。该成果为我国在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形势下制定碳减排相关重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7 h; s7 J+ Q  s, o

三、开拓海上丝绸之路,揭示印度洋海洋生态系统生产力与碳循环过程

依托国家航次每年赴印度洋开展现场调查研究,研究了印度洋生态系统特征及变化规律,明确了上层水体海洋浮游植物生产和向下输出的生物泵过程,预测了全球变暖和酸化下印度洋水体浮游植物功能群及其相关碳循环变化趋势。为全面掌握全球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科学数据,为丰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部署提供基础资料。


; L7 O( C" f+ a' w

四、响应“海洋强国”政策,阐明边缘海生态演变规律及其调控机制

阐明了中国海碳汇源格局、调控机理及其生态效应。深入研究了中国边缘海(重点南海区域)海洋浮游植物在海洋碳汇中的几个关键过程,明确了关键物种碳储及生物泵效率,揭示初级生产过程的物理-化学-生物调控机制及其对南海北部陆架和海盆碳源汇格局的影响,该研究成果为国家解决南海争端提供科学支撑。

; \9 B8 ^1 V5 @4 r/ B/ h; P* {

五、聚焦环渤海海洋生态环境,建立了人为活动下维持海洋生态平衡和环境监测理论体系

立足京津冀和环渤海发展需求,常年持续开展人为活动影响下近海环境生态学研究,以秦皇岛沿海、天津临港经济区为重点研究区域,对人为干扰较为严重的区域进行长期的动态跟踪监测,指明了天津市近海浮游生物的污染指示物种和赤潮原因物种,及其与氮、磷、硅等基本生态环境因子之间的影响关系,认识厘清氮、磷等营养盐的排放与赤潮等环境问题之间关系,综合评估浮游植物耐污物种和赤潮原因物种在天津近海爆发的可能性,并提出相应营养盐排放参考标准。为天津周边海域的环境污染治理监测和赤潮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活着便精彩
活跃在2022-4-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