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8 f1 y. b7 q+ H( d
考古队员对华光礁Ⅰ号船板进行水下绘图。图片由中国西沙水下考古队提供
8 k$ R" a! H% E' X1 I
( P! S7 y. w3 U; P华光礁Ⅰ号出水船板。图片由中国西沙水下考古队提供 . v) Q7 R& C/ D+ v5 t5 ~6 j; L
沉睡海底800多年的南宋沉船——西沙华光礁Ⅰ号的遗存船板,28日中午12时30分运抵海南省琼海市潭门港。这标志着西沙华光礁Ⅰ号沉船成功打捞上岸,也填补了中国水下考古的一项空白。 % n. K0 `/ Y+ W$ K+ K8 o* S* |$ P v
. t9 w# n/ E- V0 B/ @9 w# t" P; L
海南省文体厅厅长范晓军说,南海是我国古代水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海域,水下文化遗产极其丰富。西沙华光礁Ⅰ号沉船日后的保护、修复、展示全部在省博物馆进行。目前规划中的省博物馆二期工程——南海博物馆的筹建工作已提上工作议程。 ) z# ?) R+ a7 d' e* J
作为唯一获准随队采访的海南媒体记者,海南日报记者和水下考古队员一起,在海上采访近一个月,见证了沉船打捞的许多激动人心的瞬间,也切身感受到水下考古工作的艰辛。 W8 R. o t3 |
早在2007年3月,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和海南省文体厅就曾组织相关人员对华光礁Ⅰ号沉船进行第一次发掘,打捞出水近万件瓷器。今年对沉船的发掘工作是在去年基础上,将船体进行拆解,对511块船板逐个编号、绘图、拍照后,按顺序打捞出水,就地进行防霉保湿处理后,包装封箱运输。
: b3 C5 D U( o" Q1 { 中国外销瓷研究专家、福建省考古所所长栗建安透露,通过对沉船的船货、船体的初步判断,这应是一艘南宋古船,船上满载景德镇窑、龙泉窑、德化窑等窑口精美瓷器,从福建泉州港出发驶向东南亚地区,途经西沙华光礁水域,遭遇强烈的东北季风,触礁沉没。
' L- [3 i+ t5 R( a% Z1 X' s6 z “西沙华光礁Ⅰ号沉船的船板层数达到五层,局部出现六层相互叠压现象,最长的船板达14.4米,宽度超过0.45米。经过800多年的海水浸泡,这艘船目前仅西半部保存较好,根据对称原理复原古船,将对研究我国的造船史和海外交通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栗建安说。 / U/ T% G- p) R1 K9 y5 V$ o) D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国水下考古队成立以来,发掘过多处沉船遗址,但要么未对船体进行发掘,要么船体破坏非常严重,从未开展过类似对于西沙华光礁Ⅰ号沉船遗址这么大规模、长时间的水下考古发掘工作。 ' k' _( [& m; s* V8 k
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张威说,西沙华光礁Ⅰ号沉船打捞当之无愧成为我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水下船体发掘,不管是工作方法还是程序均与以前在滩涂或陆上进行的船体发掘大不一样,填补了我国水下考古的一个空白。
/ @+ p* j, T6 a1 C& Y( c* W 30名中国水下考古队员今日同船抵达琼海潭门港。国家文物局、国家博物馆、省文体厅有关人员到潭门港迎接队员凯旋。 本次考古发掘历时45天,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曾亲临水下队员作业海域,看望考古工作人员并送去给养物资。(记者黄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