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U$ N0 S( f" d( \0 X! U5 a/ w- g* Y
5 g4 g7 Y$ J) X# Y( ]- o b3 M u- x0 z4 ?* F" T
, `9 `, h4 t+ H1 m- W% q' r5 U
* E& @" V4 R" c: n$ L0 d | 2 v5 a9 Z# B3 Q- S( F) [
6 {& J* s2 p) f; c9 F8 t' Q
+ A: A- {* F( y# `5 e/ w8 G+ Z1 B1 ^二次大战期间,美国著名的地质学家赫斯教授是当时美国海军一艘运输船的船长。他经常指挥他的船来往于太平洋中部和南太平洋之间。在战争要结束的两年里,他从回声探测仪上发现,太平洋海底有许多海底山脉。于是,他利用回声探测仪连续记录下来各点的深度。同时他还发现,洋底的海山顶部是平坦的。这些海底平顶山是由玄武岩一类的岩石构成的。赫斯上校把这些海山一一标在海图上,并且称这些海山为海底平顶山。战争结束后,他用法国地理学家盖约特的名字命名了海底平顶山。后来,他对自己的发现做出了解释:"在距今6亿年前的前寒武纪时代,在太平洋的洋面上,有相当数量的火山岛。这些火山岛的顶部由于受到海浪的侵蚀冲击,逐渐形成平坦的顶部,随之变成了浅滩。此后,由于地质原因,这些火山岛沉入海底1000米到2000米的深处。不过,这种现象究竟是由于火山下沉造成的,还是由于海平面上升造成的,至今不得而知。不过,迄今为止,没有证据证明这些火山形成平坦的顶部是在前寒武纪时代,还是进入古生代以后的地质年代。总之,当时太平洋已经是3000多米深的海洋了。" x, W% p4 A: D
无论赫斯对平顶山的研究是否正确,但他确实为海底扩张学说的形成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 `+ ?' ] O5 [: ]' B. ^* y5 o- b8 S/ m2 z$ A' b, c2 U/ t" Q
4 N3 l. Z- z. S: ^3 c
D6 i7 I$ G3 o: I$ x- q) t, L
" B$ ~* n j: y' ^ |